文章吧手机版
《大宋开国》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7-02 09: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大宋开国》读后感100字

  《大宋开国》是一本由范学辉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1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宋开国》读后感(一):读《大宋开国》

  此书共分七章,第一章写五代群雄太平梦。书从唐中和四年五月十四日的上元驿(后改称陈桥驿)事件开始,书写了五代乱世枭雄们对于太平梦的诸多努力,其中对周世宗柴荣的描述最为精彩,另外作者对五代历史价值的肯定评价让人耳目一新。 第二章写赵匡胤早年经历,其中涉及赵匡胤父亲和母亲的往事,我以前真是闻所未闻。还有太祖长拳与蟠龙棍,记得小时候,老家西北平凉地区尚武之风盛行,二舅和表弟就曾练过太祖长拳和蟠龙棍,没想到经作者考证在《铁围山丛谈》和《纪效新书》里有相关记载。不过赵匡胤早年千里送京娘之说,出自宋元话本,我觉得不足信。 第三章写陈桥兵变,不流血开创一个大王朝。在之前已看到很多著作描写陈桥兵变,但读范老师的描写,依然有很多以前未有的收获。比如,慕容延钊和韩令坤的贡献,还有侍卫亲军两大精锐编入北面行营等细节描写十分精彩,增加了我对陈桥兵变这一史实的进一步理解。 第四章杯酒释兵权:为国家建长久之计。作者对李筠和李重进的反叛,以及根据《涑水记闻》中记载的赵普和宋太祖的谈话,进行有理有据的剖析,得出太祖最终做出收兵权的决定的认识,令人信服。另外,读本章节,感觉作者对兵制研究非常深入,又能将五代至宋兵制变迁、举措和影响讲的通俗易懂,让人受益匪浅。 第五章统一南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作者对五代宋初南方各政权,尤其是立国四十余年的南唐,给予肯定的评价。在对“先南后北”战略上,作者对比新旧版“先南后北”,对比周世宗与赵匡胤、王朴与赵普,写的妙趣横生。 第六章经略幽燕: 从小三国到大三国。这章中提到的宋太祖有意用金银财宝赎买燕云一事件,分析的很确当,对我来说,读来感觉很新奇。本章对高粱河、满城之战、陈家谷、君子馆之战描写的十分精彩与悲壮。 第七章:宫闱风云:亲情与权力。这章讲的主要就是历史上很难说清的金匮之盟,比较两个版本的金匮之盟,作者认为“三传约”立场比较符合真实情况,否定“独传约”。另外就是“烛影斧声”的历史悬疑,作者认为宋太祖十月二十日午夜去世,其实是正常逝世,十九日晚上的“烛影斧声”,赵光义既没有“灯下弄斧”,也没有酒中下毒,而是兄弟之间正常的诀别。 读此书感受最深刻的是作者熟知宋史、辽史等史料,涉及范围之广让人羡慕、佩服。作者还能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合理剖析、解读和稍加考证,进行再创作,正如作者后记所说,这本书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做到有出处,有史料依据和研究支撑。加之范老师以如橼巨笔,温情脉脉地生动勾勒出让这段历史,又能不乏理性,使人读来舒心,还不用过分担心史实问题。

  《大宋开国》读后感(二):大宋的历史,要从五代写起……

  提及宋代开国,一般学者会从陈桥B变、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娓娓道来开国皇D是如何一步步打下江山、稳固Z权带着宋朝一步步走上《清明上河图》的繁华。而范学辉教授这本书不同,他把眼光聚焦在安史之乱后,各藩镇节度使的土皇D们力图挟天子以令诸侯,人人都想做皇D,做出一个五代时期来,范教授通过详实的史实,抽丝剥茧寻找大宋开端蛛丝马迹。这是一个开端……

  五代时期只有短短的五十四年,却更迭了十四个皇D,八个姓氏,相当混乱。虽然五代是一个分裂的时期,但当时南北朝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范学辉老师着重介绍了一位人物——周世宗柴荣,他是唯一一位商人出身的皇D。朱熹曾说“五代时甚么样,周世宗一出便振”三十三岁的周世宗即位,拿出了五代第一个切实可行的统一天下的具体方案,目光敏锐的他,能在关键时刻敢于抓住机会,且周世宗提出的经济政策也是五代最为成功的。

  或许有人问,这与大宋开国有何关系?

  五代是一段被淹没却有着承上启下作用的时期,众所周知唐朝实施的藩镇制DU,而后周时期经过周世宗的整军经武,中Y禁军兵力强盛,为宋代建立中央集权,扫平地方割据势力准备了重要条件。再加上周世宗南征北战,先后击败了北汉、后蜀、南唐和契丹四大强敌,为大宋统一南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范学辉教授才会在开篇第一句说“大宋的历史,要从五代写起……”

  我看过几本宋代历史相关的书,有专注于人物的、有专注于历史事件的、有按照时间顺序梳理的、有通过中心人物或事件发散的。

  诚如包伟民老师所言:史学与文学不一样,不能虚构,所复原的史实必须以可靠的历史资料为依据。有史料依据有研究支撑,这是史学家撰写通俗历史读完的原则与底线。

  这本书中,范学辉教授也为读者展示了北宋开国史上精彩的片段和生动的细节,比如宋太宗早年的传奇、陈桥B变的细节、北宋前三位皇D在位期间的政Z军事史事、北宋统一Z争的过程等等,书中知识点不少,观点也很新颖,而且范学辉教授行文风格也不是一板一眼,严谨中也透着一丝趣味故事性,书的最后还附上宋朝开国六十年的大事年表,等于是划重点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秃了同时也变强了,已经过了需要考试的年纪,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范学辉教授对史料的娴熟程度以及对于宋朝历史的剖析、解读,让我不禁心生敬佩,每一章都值得细细揣摩,如果我还需要写论文,这本书真的是很好的参考资料。

  《大宋开国》读后感(三):“我的书一个错也没有”——先师范君《大宋开国》校读记

  我还清楚地记得,大概十年前在傻大知新楼的一楼电梯外头,我和范老师不知道因为啥谈到了他的书,他雄赳赳气昂昂地说:“我的书一个错也没有。”我马上说给他的《宋太宗皇帝实录校注》挑了几十个错。范老师盯着地面,怅怅然慢慢重复到:“我的书一个错也没有。”他那诡异而滑稽的表情,现在想来还觉得好玩。这话是范老师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因为“老婆总是别人的好,文章还是自己的好”。我想,如果他还在,这次校订之后我肯定会拿着这几十处错——有错字、病句、引文的错——在饭桌上摔倒他面前——“你不是说你的书一个错也没有吗”?!大家又能因为他日常的机敏狡辩哈哈一场——“总要给你们这些好事之徒留点事儿干”。当然,如果他还在,我也不会有这般差事,因为他说了,自己的作品从不假手他人,无论是写还是查对史料什么的,“事必躬亲”。当然,就这样还是不能保证不出错。《三衙》出了以后,他有好几次在饭桌上还叨叨又发现了几处错字,说某某字错成了某某字。我们都听烦了,我们又没看过那书(也搭着本来就没兴趣)。

  这书原先叫《宋朝开国六十年》,大概是出版社的命题作文。内容是北宋从五代走出来直到宋真宗朝。范老师的写法实际上重点在于“开国”,是这个国从还没开到开的过程。开了以后按说事儿越来越多,可写的点也更多一些,可是他却越写越窄,宋太宗和宋真宗时期的事就几乎没啥了。我猜,这必定是因为他的“喜战厌和”。“喜战厌和”是他被行业标杆某某研究毙稿意见中的考语,他好几次说到,对毙稿专家那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是对他最精到的概括和评价,也经常拿来说事儿,“小成功靠朋友,大成功靠敌人”。这书,看看目录就知道,第一章写五代,无非是打打打;第二章写赵匡胤早年经历,还是打打打;第三章陈桥兵变开国和第四章杯酒释兵权,都是“兵”字辈儿的,又是打打打;第四章统一南北,再一番打打打;最后一直打到了“经略幽燕”算完。第七章才有了“宫闱风云”,其实还是皇位交接问题上的宫斗戏。一路打打打加上宫斗,这本书始终贯穿着他那个“喜战厌和”。用打打打来写开国,明摆着他就认为赵家也是打出来的天下,开国的人自然也就是那些打打打的专家们,而不是被他一向皱眉撇嘴甚不屑的“措大”。

  写打戏,是范老师的爱好,也是他本色当行处。在这本书里,有部分比较集中的展现。但是政治军事方面的斗争,并不容易写好。要害恰恰就在于“措大”们的不解事——“书生之见”。范老师曾经说过,王船山的《读通鉴论》《宋论》就存在不少迂腐的书生之见;他更在为数不多地讲点“正经玩意儿”的课上提过,司马光《资治通鉴》里的“臣光曰”迂腐透顶,“一脚就能踹躺下”。《开国》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周世宗得病后安排后事到宋太祖出征这一段,作者着墨颇多,相对其他章节,对局面分析和对人物的揣摩显得较为丰满。其实这部分相关的史料也不少,属于“千秋疑案陈桥驿”的题中之义。记得十几年之前曾经有那么一阵子,有不少论文写过这个话题,似乎成了一个小高潮。可是真就有些个望之俨然的专业论文,露出了书生之见的马脚。曾有学者说赵匡胤全家都有精神病,又曾有学者说赵匡胤是通过自己的弟媳妇控制了后周宫里的娘娘(赵光义娶了她妹子)。这么一比,那些非常异议可怪之论反而不如范老师这种通俗读物靠谱。看来,通俗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只是俗的人必不能,范老师正因其不俗方能通古人之俗。

  所以书里对政局、战局的分析,是相当吸引人的。可惜这书原先大概受到篇幅的限制(如果不限制他能写1000000字),有些精彩的细节就没安排进去。记得有次在知新楼,他提到宋太祖对周世宗的病情了如指掌,问我知道不知道是什么书里写的。我说,不知道,是啥书?他莞尔道:“这可不能告诉你!”后来我才看到原来是周世宗的医官刘翰,出现在宋太祖陈桥兵变的军中,立马就想到了那次的对话。当时真挺佩服范老师的,从这么一条不起眼的史料,读出了赵匡胤的心机。他喜欢揣摩和联想,想的都是那些人的权术。他曾说,没有人能在权术方面超过中国人。可是,等轮到他写宋初最大疑案——赵匡胤之死的时候,他又不猜古人的心眼儿了,直接说赵老大是正常死亡。哈哈,大跌眼镜!这好像在说,那N多家说赵匡胤病死(精神病)、喝死(酗酒)、被毒杀、被砍死的说法,都书生瞎猜的。我觉得他肯定是为了不落俗套故意这么写的,未必真这么想。有次他在水房前头认真地说,要彻底解决“烛影斧声”“金匮之盟”的问题,“还得看我老范出手”!可这一手他究竟是没出出来。

  这本小书,认识范老师或是熟悉他围脖内容的人,能看到他的一些情怀。他是措大,却又特别想以“赳赳武夫”自居,梦想去大时代建功立业。我记得他有次在围脖上写溜达到了傻大北门,端详着要在北门布防的话,怎么也想不出应该如何安排。所以在这里,他的文采,都奉献给了他的英雄们,他写道:

  当年的英雄们都已经远去了,但他们所谱就的五代最为高亢的英雄传奇,却铸就了这座英雄城永恒的辉煌,镌刻在历史的印记里,激励着他们的后辈去开创属于自我的荣光。此番郭威在邺都登高一呼,号令天下群雄,自然是应者云集,前来投奔者络绎不绝。一时间,龙虎聚邺都,风云再际会。

  试想如果命令他念一遍这充满土味文采的咏叹调,会有怎样的喜感呢。

  在范老师一生写过的书里,这本小册子是最灵动于是乎也是最自由的,一本书的成功是不是应该首先要作者写的爽吗?那么这本书肯定是先师最成功的书了,他尽可能地喜战厌和而没有被毙的风险。《三衙》那样的大砖可就没这么便宜了,“不看活人的书”,行吗。此刻,再次翻完先师范君的这本书,又发现了几个错字,大概在花红柳绿的地摊讲史读物中,这也免不了。可不管怎么样吧,书终究还是出来了,“好就是了,了就是好”。使好书占领地摊,才厚道。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宋开国》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