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环境保护》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7-02 09: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环境保护》经典读后感有感

  《环境保护》是一本由[美]帕梅拉•希尔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3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环境保护》读后感(一):环境保护,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哈洛新知工作室早在2020年便引进出版了一个系列,叫“牛津科普系列”丛书,已大约出版了十五种,内容涉及医学健康、能源、环境等,作者是西方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译者是我国相应领域的专家教授。对于关注人类科技前沿、地球生存环境的读者来说,这样高端的作者译者组合,再加上工作室的精心选材,那么这套“牛津科普系列”丛书的问世,应该定位于国内同类题材书籍市场上一套战略级别的丛书。

  近些天在阅读丛书其中一本,叫做《环境保护》。巧的是,环境保护的问题,刚好与我从事的工作有着间接关系。曾接触过一些中央、省级环保督察组进驻当地过程中,了解到民众反馈的问题和职能部门的反应,有兴趣也可探究这些因环境而引发的社会矛盾中隐含的其它层面的问题。

  我想,正因为我国多年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那么关心于此的公民,才更应该向西方发达国家了解、学习他们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以此对照、分析我们的做法,取长补短。读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此。

  言归正传。《环境保护》这部作品,由从业于美国环境保护署的职业环境律师帕梅拉·希尔女士所著。在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标志性事件,在制定法律和政策时做了哪些考量。书中首先明确环境保护价值观,以及为什么环境需要保护、存在难度、可持续性、非预期后果等概念。这些要点,与我国当前的环保观念一致,因而我国强力推动环境保护的举措,是正确无误的。

  帕梅拉·希尔女士从环境立法、全球化、水、大气、气候、废物、生态系统、伦理、经济等不同层面,进行了全方位阐述。为了便于大众读者理解,她以问答的方式进行写作,站到民众关心的角度,提出广泛性疑问,围绕美国国内立法和政策、现状进行解读。由此,可以完整的看到美国在环境保护各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作者的文笔简练、条理十分清晰,通过阅读,你能够真切的感受到美方环境保护价值观的形成、长期破坏环境后形成的严重危害、环保立法与政策的实施,环保对经济、对未来社会的长期影响等真知灼见。

  当然,我们正在着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从完成任务的角度来讲,我们不遗余力。但自上而下是否形成并统一了环境保护价值观,还有待商榷。毕竟,同美国相比,我们起步更晚,唤起民众的环保意识还需要几代人的时间。那么,这本书的引进出版,恰如其逢。

  《环境保护》读后感(二):环境污染是人类欲望的体现

  这些年环境变坏是有目共睹的事情,比如天天登上新闻的雾霾,以及海洋塑料污染等等。到最近几年,农业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以及海洋鱼类的重金属污染也非常多见,甚至现在连同我们日常饮用的水也有污染的威胁。

  随着科技的研究发展,现在被越来越多人证实我们的生活被这些污染影响着,人类的行为与人类的未来甚至地球的未来都息息相关。为了拥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以及为了给后代留下更好的生存空间,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控制。本质上,地球环境污染就是人类欲望的副产物。就像书中说的一样,一些地方出现了一种不好的现象:富裕是以过快而空前的消费速度所体现的,人们对这种消费所带来的废物高度漠视,但是这些废弃物壅塞了我们的海洋并且污染了我们的地下水。

  为什么环境需要保护?最显著的原因,或许也是最自私的原因,是人类需要环境。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新理念,因为就在不到100年前,环境还被认为大体上能够自我修复,并且其太庞大、太古老,是万物之基础,因而不会被严重破坏,尤其不会被人类这种先进的、适应性强的,并且本质善良的物种所破坏。儿童需要保护,财产需要保护,国家需要保护,那么环境也需要保护吗?从我们21世纪的主流观点来看,这种想法是荒谬的。从全球来看,人们现在已经普遍认识到环境需要保护。在过去的100年里,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呈指数级增长,其中一些是我们创造出来的合成材料——这些地球新成员给地球带来的长期影响尚未可知。世界许多地区的人口增长迅猛,对自然环境资源的需求随之增加,对清洁的水和食物的竞争也越发激烈。气候变化及其后果虽然令人生畏,但是它们仅是人类所造成的一系列环境危害中的最新类别,这些危害越来越频繁地成为全球政策辩论的主题,也成为全球监管控制的对象。面对这样的冲击,环境不可能成为自身的保护倡导者,他需要人类的声音以及人类的行动。

  书中印象深刻的,还有现如今我们甚至可以在饮水中发现火箭燃烧的燃料污染,这似乎说明人类科技的发展表面上看是好的,但实际上对整个人类也存在威胁,科技的发展也是双刃剑,人类欲望过剩也许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环境保护》读后感(三):走进环境保护的科普长廊

  科学素质的提升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科技强国要从科学常识的普及上做起,杜绝走进科学的盲区。在这个方面上,如何进行科学普及就成为一件看似紧迫又需要讲究方法的大事情。而我们身处环境之中,环境如何跟我们产生联系,又是如何跟我们起作用,我们到底如何才能够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保护环境,将这些看似宏大的议题细节化的话,就能够看到这本《环境保护》的意义所在。

  作为一名环保主义者,作者帕梅拉希尔不仅是波士顿大学的环境讲师,更是美国环境保护署的高级顾问。可以说,其不仅有理论的深度,更有实践上的案例,让我们读懂环境保护到底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确切地说,环境保护的意义其实就在于人和自然原本就是息息相关的一体,尤其是我们仅仅有这样一个地球,如果我们不保护自己的环境,遭殃的终将会是我们自己。

  科普的长廊里,需要的并不是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需要通俗易懂的内容。这正是《环境保护》所带给读者的直观感受。从环境保护的概述出发,将何为污染、环境法、环境保护与地球村、水、空气、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废物、建筑环境、环境正义、环境保护与经济,直到探索未来之路。在每个章节中,人们总会看到类似于常识一般的解释,让读者能够真正领悟到环境保护的细枝末节,以多个问号的标题开始,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解释,赋予读者最为能够深入下去的可能。

  当人类的各种活动与自然产生联系的时刻,人们总是会反思到底能不能改善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到底能不能将人与自然变得更加和谐。这其实就涉及到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平衡问题,如何取得这样的一个平衡不仅是各国需要关注的话题,更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尤其是像气候变化、全球变暖这样的全球性的话题,需要各国之间的通力协作,才能够完成。

  在书中,作者也论述了如何平衡在环境保护领域内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责任和义务问题。这其实和在一个国家之内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的平衡是一个道理。到底是以污染换取发展,还是别的渠道,这需要每个国家进行衡量。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需要共同呵护,才能够建设美好的地球村,我们面临着的环境就是每个人面临的真实环境。

  在科普的长廊里,人们其实能够看到这样的细节,那就是,个体的努力到底有没有用?正如作者说的那样,当然有用。无论是从再生资源的利用上做起,还是减少消费,更可以从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主义者。每个人的努力,都将促进环境保护的进程。只是当我们反观当下的时刻,多少还是有些沮丧。就像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外卖带来的污染越来越厉害,这其实就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

  每个发展阶段,都会与环境产生矛盾。如何有效的平衡这个矛盾,找寻到损失最小的方案。这或许才是我们今天进行科学普及,不断阅读像《环境保护》这样的书籍带来的震撼。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环境保护》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