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课评奖试卷,本来已经是第四节课了,学生的状态明显没有前两节好了,我在讲试卷的时候总是听到下面有窃窃私语声,我上课最讨厌下面有说小话的,于是我在不动声色中开始暗暗注意到底是谁在制造这些“噪音”,终于被我逮到了一个,小涵,这个女孩儿最近总是和她的同桌说话,让我烦不胜烦,我瞅向她的时候,她正侧着身子在那笑,我厉声喊到:“张意涵静息。”教室里瞬间更安静了,她的笑容瞬间凝固了,一双大眼睛直直地盯着我但她没有按照我说的静息,“静息!”我又重复了一遍,语气中已没有了往日的温柔,这一段我经常给孩子们强调世间最丑陋的莫如一张生气的脸,而当时的我呢?也是面目极其狰狞和丑陋吧?已绝然没有了以前的优雅娴静,我越来越觉得美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而在那一刻我却给孩子们留下了一副那么丑陋的样子,在我又一次的言语逼迫下,小涵更加出神地望着我,那是怎样的眼神啊!我看到了那眼神里流露的委屈、失望和不甘,却独独没有对自己错误的反思,她那纯净的眼神让我对自己刚才的决定瞬间就后悔了,可说出去的话不能马上就反悔啊,在那个场合我只能错下去。小涵还是静息了,但她的表情是那么的伤心,她的静息、她的表情都使我的心颇不宁静。
事后想想,我越发的后悔,我的所作所为只会让这个孩子离我越来越远,而且在她之前我还让另一个习惯很差的孩子静息了,那个孩子是基本不听课型的,都四年级了上课还不知道拿书,拿了书也基本不怎么听课,上课说话、上学迟到已是家常便饭,那个孩子在我评讲试卷的时候老毛病又犯了,又开始和同桌说话,我忍无可忍,命令他静息,这简直是“暴君”政策,这样的孩子不是更需要帮助吗?即便他不听课你也没有权利要求他静息,更没有权利剥夺他的听讲权,你总是要求孩子要有静气,你自己有静气吗?自己尚且做不到的事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做到呢?“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子的话历经千年还闪烁着振聋发聩的力量,我的反思让我越来越不安了,但已经放学了,要不然,我当时就要和他们谈谈,当时就要向他们真诚道歉。但我们不是每天都通过日记本联系吗?哈哈,有了。
下午一到学校我就开始翻日记本,先翻出了小涵的,看着她这两篇那么认真的日记我越发觉得我伤害了这个孩子亲近我、亲近语文的那颗心,于是,我迅速地在她的日记本上认认真真地写下了一段文字,“小涵,上午我让你静息的事,是我不对,向你诚挚地说声对不起。那一会儿我太没有耐心了又看到你在那说笑,就忍不住了,我命令你静息的时候,我看到了你眼中的惊诧,那一刻,你一定对我很失望。对不起!我以后一定会不断地提高自己爱的能力。”这段文字一气呵成,因为是有感而发,因为是心灵的最强音。另一个孩子我也在日记中向他道了歉。今天又改日记,我看到了小涵的反馈,她的反馈真心让我无地自容,让我觉得孩子真的远比大人有胸怀,她这样写到:“张老师不是您的错,是我的错,上课的时候我确实说话了。”孩子,我伤害了你的自尊,你却还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谢谢你的包容,但你有什么错呢?你的上课习惯是不太好,但正因为如此你才更需要帮助、更需要信任和鼓励啊,而我给你的是什么呢?
在你上课说话玩耍的时候,我应该轻轻地、轻轻地走到你身边,用充满信任的眼光望着你,或是在没有人注意的时候,温柔地牵起你的手示意你坐好,把你拉到课堂本该有的轨道上来,在苏霍姆林斯基笔下,这是多么常见的场景,这却又是多么温馨而又动人的场景。教学中的失误并不可怕也不要因此过分自责,谁不是从失败中成长起来的?对于有心成长的人来说,每一次失败都是财富、都是宝贝,都是进步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