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下课听一个老师对我说:“才四年级的小屁孩儿就整天在那编排说谁喜欢谁。”上课了我出去接水,从她班门口过的时候听见她正在教室里拿这件事情说事,确切地说是正在严肃地给学生们上“政治课”,只听见这个老师厉声说到:“你们才多大啊?你们才十来岁啊,就在那情啊爱的,下次再听到这样的事情,直接请家长回家好好反省。”这社会主义国家,“暴政”还处处可见啊,呵呵。
其实,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孩子们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议论再正常不过,这不,前一段我在我们班通过个别学生的日记以及和个别学生的谈话看到了这方面的苗头,乍看之下,我也对那个随便编排别人的女孩充满了反感,甚至还很生气,但马上我又释然了,现在的孩子接触外面信息的渠道太多,营养又比较好,所以就比较早熟,我又想到好像我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对某个帅哥有过朦朦胧胧的好感,但具体那个男生是谁却早已不记得了,哈哈,这样的事情还能让老师大动肝火?你们老师二年级就有过这方面的体验啦。只有先理解了孩子才会去爱孩子,也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我的爱。戈尔说得真好,“理解是爱的别名”,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解才有了我和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轻松愉悦而又深情的对话。
“同学们,这一段我听到风声说,咱班里有谁喜欢谁的现象。”听了我的话,很多同学不好意思地笑了,有几个同学甚至脸红了,看来是被我说中了,“但其实,谁喜欢谁,很正常,你像咱班里的玉阳啊,一诺啊,人长得帅、这么优秀又这么有风度,张老师都很喜欢啊,谁不喜欢外表美又心灵美的人呢?张老师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喜欢过别人、暗恋过别人呢!很朦胧、很美好。”我说到这里的时候很多同学“啊”的一声,他们肯定都没想到他们敬爱的张老师竟然小时候也喜欢过别人。“但你喜欢谁如果你把它说出来就不美好了,神奇就神奇在这,若你以第三者的身份把这种话在人群中随便散播,对别人就是一种大大的伤害了。”我接着说到,这句话我又说了一遍。这句话给很多同学带来了思考,我相信我和孩子们之间的这番谈话一定可以在他们的心里激起一些波澜并能让他们更好的处理和同学们间的这种微妙的关系的。
如花儿般蓓蕾初开的少男少女们,喜欢,有何不可?对于这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不要有负担,要学会享受这个过程,并努力地向美好的同学身上的优点看齐,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过程?但不要被外部一些负面的消息裹挟,并为这些东西所累,在这个过程中不受到伤害是最主要的,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困惑、有什么烦恼,张老师随时向你们敞开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