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拥抱》是一本由[美] 弗朗斯·德瓦尔著作,平装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拥抱》读后感(一):我们的情感离动物到底有多远?
当人类
《最后的拥抱》读后感(二):动物的喜怒哀乐和我们一样吗?
本文首发公众号“赛先生” 撰文|玛雅蓝 编辑|马修
在人与动物之间,有不少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2016年,在荷兰阿纳姆的博格斯动物园,将近59岁的黑猩猩“大妈妈”即将走到生命的终点。与她相识超过40年的老朋友、生物学教授简·范·霍夫(Jan van Hooff)得知消息,急忙从外地赶来看望。
大妈妈已经非常虚弱,蜷缩着躺在干草堆上,不吃不喝。但是,她一认出范·霍夫,就马上坐起身与他拥抱,并且用手有节奏地抚摸他的头,拍着他的上臂。几周后,大妈妈就去世了。
这次拥抱被摄像机记录下来,在网络上引发了大量的关注,仅在YouTube上就有超过1300万次观看。人们为这跨越物种的友情动容,同时惊讶于黑猩猩表达友好的方式与我们竟然如此相似。
后来,范·霍夫的学生、灵长类动物学家弗朗斯·德瓦尔(Frans de Waal)从这次事件出发,深入探讨了动物的情绪,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探索这个领域,写成了《最后的拥抱》。
动物有情绪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问谁。养宠物的人通常会给出肯定的答复,并举出一个个例子,比如狗在出门散步前表现得多么快乐。但是,科学家们的回答通常要模糊得多。
其实早在19世纪,达尔文就在《人与动物的情绪表达》中探讨过这个话题。但是进入20世纪后,随着动物行为学的发展,该领域的科学家强调:仅观察动物的行为,作出客观的描述,以避免将人类的主观体验投射到动物身上。例如,用他们的语言描述,老鼠逃跑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对威胁作出反应。他们关心的是特定的行为如何帮助动物生存。
但是在《最后的拥抱》中,德瓦尔表达了他对传统动物行为学研究的不满。他根据自己经年累月观察灵长类动物的经验,描述了黑猩猩的喜怒哀乐,并介绍了大量关于动物情绪的研究。他还指出,从演化的角度上讲,我们的大脑结构、神经化学系统等方面,与猿类、猫狗、老鼠等动物有着共同的起源,所以它们的情绪一定与人类有某些共通之处。
大量的实验研究也证明,动物存在一些与人类相似的情绪状态,这可以通过可测量的生理变化证明。例如,人在感到恐惧时体表温度会骤然下降,而实验证明猴子和老鼠也有相似的反应。如今,还有许多研究观察人类的精神药物对小鼠或斑马鱼的影响,证明它们与我们的神经系统极其相似。
尽管如此,仍然有人会争辩说:我们怎么知道动物的情绪与我们一样呢?比如,是否存在一些人与动物共享的“基本”情绪,和另一些人类特有的“高级”情绪?
德瓦尔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激进的观点:情绪就像器官。我们的器官与动物的器官没有本质区别,不同的器官各司其职,又密切合作、缺一不可。他指出:“达尔文把进化定义为有修饰的传承,换句话说,进化很少创造出全新的东西。进化所做的一切就是更新旧特征,将它们变成适合当下需求的特征。”例如,尽管利润是仅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概念,但商人追求利润时的大脑活动可能跟狗追求零食奖励没有本质区别。
不过,德瓦尔认为确实存在一些人类特有的情绪,那就是羞愧和内疚,因为“这两种情绪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识”。比如,我们可能会说,因为破坏家具受到主人训斥的狗看起来很“内疚”,但在德瓦尔看来,这是低等级的动物在高等级动物发怒时表现出来的恐惧和服从。
情绪与社交密切相关。这样的案例表明,要想准确地理解动物的情绪,我们需要理解动物社会,这也是德瓦尔等科学家努力的方向。这样的讨论也将触及更为复杂的话题,比如道德、政治甚至自由意志,《最后的拥抱》中也对此进行了延伸讨论。
理解动物的情绪还将改变我们对待动物的态度。有人可能会觉得考虑鱼的疼痛属于庸人自扰,但德瓦尔指出,人们也曾经认为婴儿没有疼痛,只是机械地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所以对婴儿做手术的时候不需要用麻醉剂镇痛,只要用肌肉松弛剂防止他们乱动就可以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种局面才发生改变。这说明我们“对任何不能说话的生物都持怀疑态度”。
德瓦尔相信,我们和动物彼此需要。家禽、家畜为我们提供食物,宠物的陪伴为我们带来快乐,而大量野生动物的命运将取决于我们的作为。如今,世界各地的大猿面临栖息地碎片化、偷猎等威胁,然而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他们。
范·霍夫和大妈妈最后的拥抱,也是他们之间的第一次拥抱。黑猩猩的肌肉力量远在人类之上,研究者们绝不会贸然接近他们。这次拥抱的前提,是大妈妈已经年老体弱,并且她和范·霍夫之间有着长久的信任。但是这样的故事仍然能够引发我们的感动,或许还能成为一种契机,推动人与动物关系的转变,就像德瓦尔所呼吁的那样。
《最后的拥抱》读后感(三):论起安慰,你的同事可能不如你家的宠物|《最后的拥抱》
悲伤、愤怒、羞耻、自责,这些情绪,你认为是人类独有的吗?
群居性哺乳动物是否也有同样的情绪呢?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动物没有自我意识,所以不会有感受,更不会有情绪。
那么,你就错了。
《最后的拥抱》这本书,用大量的观察和试验告诉我们,动物也是有情绪的。
情绪是由特定的刺激和伴生的行为改变引起,外化于表情、肤色、音色、手势、气味等。情绪是驱动行为的身体以及精神状态。
感受是内在的主观状态,只有它的主人知道。我知道我自己的感受,但我不知道你的感受。除非你告诉我。感受只能用语言来传达。
也就是说,情绪会引发行为、外表等变化,可以观察得到。感受却不能。
例如,一个幼儿坐在原地哭泣,引发他哭泣的情绪可能是因为难过,也可能是因为愤怒,还有可能是因为不公平等。当妈妈去安慰幼儿的时候,他可能会断断续续地说谁抢走了他的玩具,他很委屈,或者是他摔到哪里了,很痛。
情绪让幼儿哭泣,而委屈或者疼痛是幼儿的感受。
很多人会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认为情绪和感受是一回事。
所以,自然而然地认为,动物没有情绪。他们的反应只是源自本能。
但是,你不要忘记了,情绪是基于过去经验对当下局势的判断,要经过评估和筛选。而本能类似于膝跳反射,没有评估的过程。自然环境复杂又多变,仅靠本能,动物要如何来面对?
同时,人们容易犯一个错误,即没有表达,便默认没有情绪。
书中内页实拍
情绪有很多种,除了像厌恶这种特别古老的情绪,可以有效地防止我们吃有毒的食物外,还有骄傲、羞愧、内疚、报复、感恩、宽恕和希望等等。
所有的情绪不仅仅是生理层面的,而且还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没有一种情绪是人类特有的。
黑猩猩高芙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哺育后代,身为教授的作者弗朗斯·德瓦尔教会了高芙用奶瓶将后代抚养养大。高芙对此非常感恩,它不仅仅会用拥抱来表达,更会允许作者来到它的领地范围内。
同时,黑猩猩也会愧疚。当年轻的雄猩猩攻击了族长以后,它会跑去给族长舔伤口。而愧疚的背后,是怕被集体排斥。而害怕失去别人的爱和尊重,也是导致人类愧疚的根源。
大象可以在镜子中认出自己,说明它们也有自我意识。
黑猩猩会为第二天要做的事提前准备好工具,说明它们不仅仅是活在当下,它们也有时间感。
《最后的拥抱》这本书类,对动物的情绪做了很多研究和说明,不禁让我感慨原来动物的情绪也是如此丰富。
书中内页实拍
人类是喜欢动物的,无论是多座动物园的建立,还是成千上万只家庭宠物,都可以佐证人们对动物的喜爱。
当我们痛苦地蜷缩在地面的时候,你有没有注意过,你家的宠物狗会跑过来,蹭你的脸,舔你的手?那是因为它们感受到了你的情绪,过来安慰你。
当你在工位上难过悲伤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过来轻拍你的肩膀给你安慰呢?
通过对动物的观察,发现最好的安慰方式之一便是身体接触。若只是讲一些安慰的话,效果远远不如一个大大的拥抱和一句“你受累/苦/委屈了。”
研究动物的情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绪,同时明白在话语和迷惑的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
研究动物的情绪,不仅仅是对人类社会很好地参考和解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人们更尊重和平等地看待动物,例如改善畜牧业中牲畜的生存环境。
书中内页实拍
动物们不会讲话,不代表它们没有情绪。同样地,它们的情绪也不应该被我们忽略。当我们因为厌恶愁眉的时候,当我们因为胜利而舒展四肢的时候,当我们因为不公而拒绝继续做某事的时候,动物也是这样。
放下偏见,来看看动物世界中因为情绪而产生的种种行为和人类社会中是多么地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