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假期的第二天,明天我要去排队做核酸,给自己输血72小时,否则下周一无法进办公室。
下午时气温超过了30度,有初夏的味道了。我和同学老友约好见面一叙,本来约吃饭,没有餐厅可以堂食,约了喝点东西,去了某商场,还在周围热闹的街区转了一大圈,确实没有任何可以坐下来聊天的地方,最后在附近的绿地公园里的石凳上落座,过去三个月我们都在上海经历了一切,所以相隔半年左右的见面自然会聊这些话题,交流各自的体会和获得的不同的信息,具体内容没办法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拖着我受伤的大脚趾,走了不少的路,最后只能在大热天下露天聊天,周围热闹的商场没有一处可以坐的地方,恢复还需要时间。
大家都戴着口罩,商场里匆匆而过的人们,有一种莫名无法描述的表情,大概和经历的几个月莫名无法描述的日子是一样的。
今天想到了一些彼此没有关联的事情,不知道下一次再记起是什么时候,就记录下来,你们不一定有兴趣读完。
1998年9月我离开家乡来到南京读大学,整个9月就是军训,接近于军校的管理,很严格,大部分同学都是独生子女,第一次离家就遇到很严格的纪律管理,很像是人生第一次正式的社会教育。
谈不上一定有多大的收获,因为大家都知道军训的结束之日就是我们的解放之时,所以还是有盼头的。
我们的教官来自于隔壁不远的工程兵工程学院,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军校了,后来合并成解放军理工大学。这些教官不是普通的军校学生,他们是在部队服役时考进军校的,上学前大部分都是普通士兵,通过自学获得了学习的机会,这意味着他们离开军校回到部队时就是干部了,至少也是排级职务,别看级别不高,普通士兵和干部在收入和退役之后的待遇上差别很大,这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改命了,并且因为有了一个角色跃升,可以获得别人无法获得的机会。
因为都在基层部队摸爬滚打过,他们普遍都是皮肤黝黑,话语中透出士兵的特质,不太好概括是什么,就是一看就知道是兵,而不是通过高考考入军校的细皮嫩肉的军校生。
高中时我们班有几位同学考入军校,其中也有在南京军校读书的,所以我很容易区分这两类军校生,太明显了了。
军训时一个学院(系)的学生是一个连,全校新生是一个团,我们配发了和军校生一样的夏常服,后来我参加了野战模拟军事表演,所以还配发了迷彩服,那时候穿上军服很自豪。
军训结束时肩章和军帽我都保存着,放在老家的房子里,应该还在某一个积了灰的角落里。
我的排长,也就是我们班的教官样貌身材和说话的声音都还有印象,没记错的话他说他以前在部队是养猪的,可能属于后勤部门吧, 当时我还有点失望,为什么他会做我们的教官,后来他说毕业之后会回到部队,具体地点我忘记了,但肯定是一个很偏远的单位,当时还有点难过,经过四周的相处有了感情,最后还有不舍。
军训是我们成人后的第一课,刚进入大学独立生活会发生很多事情,比如听说教官和某女生谈了恋爱,都是在恋爱的年纪,军人又有独有的气质,这很正常,最后结局也没人会关心,总之结束时有女生哭了,很伤心的那种哭,也知道男生和教官打架,可能教官脾气比较爆,好不容易可以管人了,就往死里搞学生,这也正常,平时一直被人管,一旦有了权力就容易报复别人。
学校前身是军校,后来属于国防系统,学校里最强的是火炮专业,虽很枯燥,但是国防刚需专业,很重要,所以几年前全国最高科学技术奖就是被我校教授拿到了,实至名归。
因为是国防军工传统的大学,所以军训内容特别丰富,除了实弹打靶,还有比较规范的分列式训练,我还被选中参加了步兵战术训练,就是那种步兵协同,穿越火线,拔碉堡之类的军事表演,在军训结束时的汇报演出里我们是最精彩的那部分。给我们配发了冲锋枪和空包弹,虽然不是实弹,也很过瘾。
紧急集合,真的是凌晨时大家和衣而睡,一声紧急集合的哨响,打背包挂水壶,大家拼命往外跑。
还有野营拉练,出了校门往马群汤山附近的荒郊野岭徒步(现在那里都是南京城的一部分,通了地铁,成为了一座座新城),半路还设置了遇袭环节,释放烟雾弹,紧急疏散,虽然像游戏,但经历很难得。
当然肯定还少不了拉歌比赛,我清楚记得我们学院表演的歌曲是《红军组歌》里的一支,“红米饭,南瓜汤”之类的歌词。
我们的军训肯定是全中国非军事院校里最严格和内容最丰富的,9月份在军训中度过了中秋之夜,大家坐在篮球场表演节目,班里最漂亮的重庆女同学唱了“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歌名我忘了,估计那时候很多男生都开始要追求她了。
这是我们第一次离开家过中秋,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想象,所有人的人生都才刚刚开始,我母亲在这期间来学校看过我,隔着操场的铁丝网看着我,可能会有心疼和不舍,也有欣慰吧,终于成人了。
回忆一旦打开就要及时收住,回到今天。
今天贵阳北至广州南的D2809次旅客列车行驶在贵广线榕江站进站前的月寨隧道口时,撞上突发溜坍侵入线路的泥石流,导致7号、8号车发生脱线,造成1名司机遇难、1名列车员与7名旅客受伤。
我在官方发布消息前就看了微信里的视频,有一种不好的预感,那么快的速度一旦出事都是大事,万幸的是最后只有8人受伤,所以需要致敬司机杨勇,他是唯一的遇难者,他是因公殉职者,每天都有人会停留在这一天,看不到第二天的阳光。
有位网友的留言令人泪目:“这个司机明明都努力地救下那么多人了,为啥幸运的人不能多他一个。”
以后不会有太多人会记住这个名字,所以值得写出来,以后有人想了解这次事故时,搜索时可以看到他的名字。
最后再说一个想到的事,2007年开始我进入口碑营销这行,那时候最火的初代社交网络就是论坛社区和博客,所以当时最原始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各大主流社区里注册ID,模拟真人的身份发帖和回帖,我们把这个叫做“ID饲养”,大概从那时候开始,自媒体的雏形就出现了,从论坛里的一个身份,不断的提高等级,一直做到高级别身份ID,甚至成为版主,然后接商业合作,写广告软文,为了让广告不被用户诟病,真的会用心拍好多好多照片,连载帖子,盖很多楼,用态度打动用户,虽然是广告,但广告做的很真诚,也就是恰饭恰的很认真,不敷衍。
经常给论坛里的用户送福利,比如抢楼送礼物,比如抽奖等等,由品牌方提供产品或者试用装。
这就是初代孵化、种草和恰饭,现在我们说的各种自媒体的生态、玩法拨开表面实质上背后的逻辑十几年都没变过,累积影响力,之后商业价值变现。
如果不在这个领域工作过,作为普通人是很难分辨原生信息和加工信息,非广告内容和商业内容,所以面对海量的媒体信息,绝大多数人都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你的个人感知和感受往往是被信息制造者左右的。
其实我也一样,无法做到绝对的信息免疫,也会有被影响到的情绪,很多人对世界的认知,就是媒体让你看到的世界,未必是全部的,未必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