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读书路,吾将撑一支长篙,上下而求索,向书的更深处漫溯。愿满载一船竹帛,在文字的芬芳里放歌。
——题记
我的第一本书
我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上学能交上学费有个课本就已经是不错的了。想拥有一本自己的课外书简直是异想天开。倘或班里有谁有了一本小人书,班里就会像珍宝一样疯传,疯抢。还唯恐被老师发现了没收。
记得有一个好朋友,她的姑妈是在开封市化肥厂工作,城里人见过世面,有读书的意识,也能买到书。一次好朋友让我看了她姑妈给她买的画报,上面有很多图案,小鸭子惟妙惟肖,色彩还非常鲜亮。这可把我们小朋友们羡慕死了,平时她人缘没那么好的,但自从大家知道她有一套画报时,都争着抢着跟她玩。如果谁帮她写作业了,她就会把一本画报借给她看。当然我俩关系最好,而我学习也最好。所以帮她写作业的事基本上都被我包揽。当时拿到画报,反复看了,其实当时也不认识几个字,就是觉得好看。我真的很不想第二天还给她,等到了第二天,便说忘带了,于是就又能再多看一天。第三天这个谎话就不灵验了,因为她会领着好几个等着看书的小朋友直接来我家要。
后来我也变得精明了,缠着爸爸给我买了一大张白纸,就在爸爸的帮助下裁成一页页大小一样的,再让妈妈用针线缝成本子的形状。我把每一页的图画都比葫芦画瓢画到我的本子上。觉得没有书上的好看,灵机一动就干脆把纸蒙到书上,小心翼翼地沿着下面透过来的痕迹一点点描画,终于形状一模一样了。可只有黑白两色。为了能有点红色就偷偷把过年贴的对联撕下来,在水里泡泡,用泡出来的红水作染料,被妈妈发现了还差点挨了顿打。后来在妈妈的帮助下,就把她给小鸡娃染颜色(那个年代家里养小鸡怕跟别人的弄混了,总要染成一定的颜色)用剩的染料让我涂色。就这样一本彩色的绘本成型了,现在想想那应该算是属于我的第一本书了吧。
偷读的快乐
上了初中,我们学校有了一个图书室,但从不向学生开放。只是供县里有人来查的时候,才开一次门。我爸爸是学校的一名物理老师,初三那那年为了学习我就没有像前两年那样晚自习放学后回家。曾经在学生宿舍住过一晚,因为当时条件太差,大家一星期都不洗脚的,再加上寝室关门关窗,空气不流通,一晚上下来第二天我的扁桃体就发炎了。于是爸爸就另想办法让我住到学校图书室。那是三间大的房子,其中两间是落满灰尘的书架,上面的书尘封已久了。另一间有几张桌子,是供登记用的。平时图书室基本没有人去。爸爸就把几张桌子拼到一起,上面铺上我的被褥就是一张床了。
当时初三学习任务紧,每天会有很多作业,而我又是那种当天的作业务必当天完成的比较听话的学生。所以回到我的小屋写完作业都是快十点了,眼睛涩的上眼皮搭下眼皮,还是阻止不了我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来看。害怕学校值班的老师发现这么晚了图书室怎么亮着灯,就把厚厚的窗帘拉严实。炎热的夏天屋子里没有风扇,窗户还都死死地关着,我常常跟洗了澡似的。终于有这么多书可以供我读了,想读那本读那本,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心里却无比的快乐。但就是在如此的环境中我读了很多书,有名的和无名的,尽管都是盗版的。
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
后来上了大学,当时毕业找工作是要有英语考级证的,或者说有了英语四六级证书就有了优势。而我,也没有报过什么培训班,自然英语也不怎么好的。于是我的大学生活除了专业课,就只顾考英语四六级了,中文方面的阅读自然就特别少。
再后来毕业当了老师又忙着备课上课等也很少读书。近几年受身边同事的影响,也深感自己文学方面积淀的薄弱。我也试着挤时间看了几本书,比如要求学生读的名著我一定要再读一读,招考名著的题越来越细了,不真正读名著很难得分的,比如为更好地指导学生《水浒传》的阅读,我读了两遍,听了一遍。另外又读了一些自己喜欢的散文啊,小说啊,觉得心灵很充实。后来受身边同事的影响我也试着读了专业方面的书如肖培东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余映潮王君肖培东的《备课到底备什么语文名师备教手记》干国祥的《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等。我还常常会把教师培训时老师建议的书目买来细读,做读书笔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会把教育教学类的公众号里的文章好好研读。越读书越觉得自己空缺不懂的太多,越读书越激起我发自内心的对知识的渴求。晚自习放学后回到家里,静静的深夜,一张书桌,一盏台灯,一本自己喜爱的书,沉浸其中乐此不疲。常常后悔自己上学时读的书太少,后悔上班十四年来读的书太少。“后悔没用,从现在开始读书,把阅读当成一种习惯吧”我告诉自己!
家里出现了小书迷
因为小时候没有书,长大后又少有机会读书,因此对书总有一种占有欲,有种想把所有自己以前没读过的好书、好文章都读一读的愿望。因此看到书总想翻翻,看到办公室有老师要当废品卖掉一些往年的或已用过的复习资料时,我总是在废品堆里扒扒捡捡,总能挑到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或是准备送给女儿看。做母亲的的总喜欢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与孩子分享,有时候也可以说是硬给,也许人家并不喜欢呢?但我还是固执的做着。当看到好的文章,或是自己写出了比较满意的文章时我总会第一个跟我女儿和老公分享。
可能是受我的影响,也许是孩子老师引导的到位,孩子也特别喜欢读书。她常常让我送她礼物中最多的就是书。近来他学业也非常繁重,她总是中午不休息,写作业,目的就是能早点写完作业好好读读书。经常晚上都十点多了,她的屋灯还亮着,我知道孩子看书,每每我催得紧了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书睡觉。女儿对书的酷爱,也算弥补了一些我小时候没书可读的遗憾了吧。
师生共读,畅游书的海洋
我是一名中学老师,我们学校就是郑州市书香校园,有专门的图书馆,对,您没听错,不是图书室而是图书馆。我们经开区图书馆在我们学校设了一个点,各种电子的,纸质的图书都有,还不断地更新。学校走廊处、楼梯拐角处都是读书角,旁边有舒服的沙发,无人看管,学生自己看完自己放进去。每个班级还有图书角,有一部分是学校的图书,也有一部分是学生自愿从家里拿过来的。到了学期末,学校就会举行各班级的图书漂流活动,这样就达到了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跟我们学校一墙之隔的就是经开区图书馆,藏书和环境更不用说。这些都不说,就是我们的手机各种读书软件给我们随时随地阅读提供了方便。近一年来通过学习强国软件的学习更是方便极了。它犹如一个庞大的百科全书,有着让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可能是自己小时候因为没有书所以对书便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的原因吧,我特别提倡学生阅读。我们每天中午有半小时,晚饭后半小时的专门读书时间,我们称其“书香午餐”、“书香晚餐”。每周还有一节的阅读课。学生有了更多的阅读时间,对阅读也有了更大的兴趣,回到家里,甚至放假了都会抽出时间阅读。
就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的共读时光也依然在继续。我们一起探讨祥子的命运,我们跟着凡尔纳畅游海底两万里……隔着屏幕,我们的心因为名著而共振。隔离隔断了病毒隔不断我和孩子们对书的热情。
让阅读成为了一种习惯,像呼吸一样自然。“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孩子们的知识面更开阔了,对问题的认识更全面深刻了,不仅语文水平提高了,整个人生素养都提升了。
一个爱读书的学生内心是强大的,一个爱读书的民族是潜力无穷的,一个爱读书的国家是充满希望的。与书相伴的日子是富足的,看着孩子们认真读书的样子,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