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是一本由[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021-1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穷人》读后感(一):评《穷人》
满目疮痍的贫穷!每天都在为一个卢布、十个戈比而焦虑忧愁。十九世纪贫穷的腐臭味穿过茫茫时空蔓延至今。年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能关注到这种贫穷以及贫穷给穷人的心理带来的扭曲实属不易。絮絮叨叨的语言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使我们深切感受到穷人的贫乏、混乱。
小说也有诸多别扭的地方:一,为什么两个贫穷至此的人却一再谈论诗和小说?使人怀疑作者忍不住借小说角色来排解自己在文学上的孤独。此种例子削弱了人物的代表性。二,书信体。年轻的作者应当受到当时流行的文学形式影响,强行将处女作安排成书信体,而这让很多地方显得很违和。三,受过教育的瓦连卡不至于给又酸又糟的老头儿太多好脸色。就算她的生活再悲惨,也是的。穷人之间也不是相亲相爱的,有穷和更穷,有鄙薄和互相倾轧。瓦连卡和马卡尔的感情更多纯粹是臆想,是作者为使自己的小说不那么一味凄苦而安排的设定。
《穷人》读后感(二):做一个高尚的人吧,在患难中要坚强;您要记住,贫穷不是罪过。
三月打卡
《穷人》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评分8.7份
陀翁四心理的第二部,这是一部伤感主义文学作品。
印象最深的不是马卡尔·阿历克谢耶维奇与瓦尔瓦拉·阿历克谢耶夫娜的贫穷,而是可怜与心疼。
马卡尔的30封信,瓦连卡的27封信,这57封信里双方的互诉衷肠,道出了两个人的内心世界。
四十七岁的马卡尔是一名小公务员,本来有个体面工作体面工资,因为爱上了瓦连卡,一个没落庄园的前大管家的颠沛流离投靠远亲安娜·费奥多罗芙娜的女儿,在瓦连卡对面租一栋楼的了几平方的空间,相互来信互表爱意。工资全买了鲜花糖果等满足体面人精神需要的礼物送给瓦连卡,工资花完卖衣服,衣服当完去借贷,但是依然免不了两人最后都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最后为了两个人的未来,瓦连卡突然地嫁给了陌生的地主贝科夫,最后几封信更是将马卡尔的乞求绝望与痛苦展现的淋漓尽致。
作品前半部分是由频繁的信笺,不厌其烦对小事情的详细描写组成,从中展示出的是马卡尔与瓦连卡的真诚真挚与自省。后半部分便是对眼下生活的不如意与种种挫折的掩饰,展示了周围人的风言风语对二者的影响。
穷不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是心理问题,作品展示了一类古今皆准的体面穷人的心理。
做一个高尚的人吧,在患难中要坚强;您要记住,贫穷不是罪过。
《穷人》读后感(三):两种穷人
第一封老人的信,直白的语气,啰嗦,不自信,胆小,在一个职位上一辈子,什么都没有,还是穷人。因为讲的就是穷人,且不论关系如何,这般的人,精神已经如此贫瘠,所以只能将所有的愿望寄在姑娘的身上,无节制的花本来就不多的钱,以至于负债累累,本来就没有长足的打算和任何的计划,一边负重前行,一边内心将自己伟大无限的放大,就是这样一个贫穷的人,贫穷到只剩下了这无用的善良,这美好的品质,中间他的善良得到的救助突如其来,仿佛解开了一切的问题,然而,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她已经不止一遍的劝导过,一遍一遍的劝说不要乱花钱,一个孤女跟着一个仆人,一身的病痛,有点才华,她的善良是适合的时候的让步,是关心一切的善良,总之都是无可奈何的,命运不曾给予她别的东西这是一个善良的姑娘,灵魂高尚,可是,她的泪水堵满了胸腔,去了草原,草原也是她的归宿了吧。
书信的内容从无意的窗帘,到推荐的书本,总是有那么多的话题可以聊,总是有那么多的话可以说,女孩希望能光明正大的见面,一起吃饭,一起散步,善良的老人却总是觉得会引来是非,躲避着别人,果然年轻的时候总是无所畏惧,勇敢的站在世界的对立面,当他当了三十年的公务员,只能躲避起来了,所有的悲哀早就已经开始了,只是我们一直都没有发现。结束于女孩的离开,她带着满腔的泪水走了。
穷是一种传染病,他接触到的都会随之陷入贫穷,她只有二十五岁,乡下出生,城里受苦,回到乡下。生活问题可以随着有钱全部解决,可是精神的贫瘠不行,因为生活问题的解决,已经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一双靴子足以控制住一个穷人,喋喋不休的抱怨,胆战心惊的噩梦随着一笔钱全部解决,生活贫穷靠的是生活,精神上的贫困没有办法解决,丢开一切是解决吗?。没有说过一句话,却总是发脾气的丈夫,匆匆忙忙的婚礼,最终是否获得幸福了呢,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了。
好像,人生有一个道理,相聚就是像是在一起的轰轰烈烈的花团锦簇,然后花儿败了,也就各奔东西了,我们只能在心里缅怀过去,仿佛要怀念的才是永远值得珍惜的。永远都在怀念,那个已经回不去的时光,可是永远也回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