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旧话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5-20 09:53: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旧话经典读后感有感

  《旧话》是一本由李伏伽 著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202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旧话》读后感(一):前言

  本书开始动笔于1985年秋,中间因事耽搁,时断时续,于1988年冬完成。

  上卷《边城》所记为清末民初之事,下部《风雨泥途廿五年》为1925年至1949年底之事,其跨度共约40年。这40年或许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黑暗的40年,却是我生命中最艰苦的40年。其间故事,现代青少年们看来也许是神话、好笑的吧。但于我,至今回味起来还是苦涩的。写此书的目的,也是想在他们的蜜罐旁边,放上一小杯苦汁。

  本书上部《边城》部分章节曾在《现代作家》上摘录发表,但全书出版却遇到极大的困难。在这“大潮澎湃般般好,唯有文章不值钱”的今天,谁愿接受这个不大符合时尚的东西呢?我本打算抱卷而长终了,幸而后来得到乐山市政协的支持,特别是唐明中和汪岚两位同志的大力帮助,才得以见世。谨缀数语,以表示我衷心的感激之忱。

  《旧话》读后感(二):“蜜罐旁的一小杯苦汁”

  李伏伽先生的文笔真好。

  初次见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对李先生一所无知,后来也是如此。他似乎总是伴随着廖平女婿、廖幼平丈夫这个身份而存在,可他自己呢?

  这次的《旧话》阅读之旅,为我打开了认识李先生的大门,而且还是关不上那种,就像太史公读孔氏书一样,“想见其为人”。仔细想想,好久都没有读书带来的感情上的“酣畅淋漓”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可能大部分人喜欢后半部分“风雨泥途廿五年”。而我尤爱“边城”,以为那才是李伏伽之所以是李伏伽的根源,那才是他思想的底色所在。

  全书的结构非常简单清晰,就我自己的感觉说,前部分写人物最为得力,后部分述时事是其主旨。目力所及,近代人物回忆录、自传等在讲述事情方面有不少学人比李先生高明,但描绘人物,则《旧话》当为第一流作品。

  李先生从小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呢?用时下的词语形容——魔幻。祖父母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源兴号”,在“洒金李麻子”炮哥大爷伯父李克生那充满了“水浒”色彩的行事风格中,逐渐衰败。李先生父亲行二,下面还有一个一肚子坏水的的三叔。自从父亲病逝后,李伏伽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其后伯父也病逝,家产全被三房占据,就连李先生自己也被“过继”到三叔名下,面对家庭的变故,当时不到十岁的孩童完全无能为力,虽然逃跑出了“源兴号”,但却失学,在边城当了一名“问题少爷”。幸遇他父亲的同学冯斗山,才走出了大山,去往了泸州川南师范,最终改变了命运。

  李先生在川南师范求学期间,初步接触到了“新学”,尤其是当时的“左翼思潮”,此后革命与读书种子在心中双双发芽。而在成都求学期间,最值得追忆的要属他跟王介平先生的友谊。几乎李先生在成都的重要决定都与王先生分不开(有个疑问,不知此处的王介平是否就是后来川大历史系教师王介平?),友情总会遇到问题,但也总会解决。唯一不足的是,李先生书中涉及他的妻子廖幼平太少了,缺少了观察其爱情观的切入点。

  当然,李先生在描绘人物的时候又是将故事相结合,娓娓道来。如马边汉彝的历史矛盾与现实冲突,四川军阀混战、国共内战等等,都是通过几位人物,比如李静波等而串连起来的,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

  最令人动容的是,民国时期,从川大外文系毕业的李伏伽先后在成都、重庆、内江等地工作过,最后却回到了马边县中学担任校长。李先生明知道那是一块“上帝遗弃”之地,却在几番挣扎中选择回乡,以教育作为手段一点一滴改变马边。

  总而言之,《旧话》将当时马边、成都及四川地区社会发展的复杂性更加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原来罪恶滔天的边城也有如同冯斗山一般重情重义的人物,炮火连天的成都求学岁月也有王介平等真心实意的朋友,黑雾弥天的日子里总是充满着希望。

  无论大时代如何变幻风云,小人物咬牙坚守,迟早有一方明月。

  《旧话》读后感(三):质朴和纯粹的文字最动人!

  这本书完成至今比我还大两岁,书中记录着李伏伽老师生命中最艰苦的四十年。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在这么美好的生活蜜罐旁边放上一小杯苦汁,提醒当代青年,即使身处幸福的时代也别忘记过去的历史。

  李伏伽老师出生在四川小凉山一座偏僻小城—马边。我以为是现在的凉山。四川凉山我对它的印象是一个交通非常不方便的山区,总有新闻报道凉山相对而言比较贫kun,我也看到过山区的一些照片,风景很秀丽但是居民的居住条件和孩子们的成长条件是很luo后的。荒凉、贫瘠这是凉山给我的印象。后来才知道,马边是乐山。闹了一个大乌龙!

  从李伏伽老师的视角来看,小凉山马边有另外一番风光--从凉山深处的黄茅埂流淌下来的马边河,一路经过高山峡谷,像一条蜿蜒的巨蟒。在丛山中挣扎、蜷曲、翻腾。河流转弯处有一个大滩叫爆花滩,从远处望去,很像绿带上缀着一朵雪白的花。高山陡坡、幽深的峡谷、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这是书中的小凉山。

  这本书看得我很沉重,仿佛将洋葱汁揉碎了抹在心坎上,酸涩不已。李伏伽老师将这些辛酸过往掰开了揉碎了,掺杂在文字里,描述了一段被遗忘的过往和我们不曾了解的历史。这种质朴、纯粹的文字,反而有直击人心的力量,遣词造句并不华丽却是最动人心弦。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上部《边城》是清末民初之事,从出生到小学毕业都是成长经历。这一部分应该是李伏伽老师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有至亲、有熟悉的生活环境、有儿时的伙伴同窗等等,即便那段日子过得辛苦,他都将这一切视为人生的珍贵的经历和回忆,下部《风雨泥途二十五年》是走出马边后,贯穿社会发展变迁、偶尔能看到人性的光彩的江湖闯荡之路。

  李伏伽老师一生境遇是极坎坷的,五岁丧父,对父亲最的印象全来自母亲的述说,在那个年代兵荒马乱朝局动荡,孤儿寡母生存艰难,还好上苍对李伏伽老师有一丝怜悯,在毫无退路的时候能开辟出新的道路。小学毕业后,冯斗山推荐他到泸州的川南师范就读,在泸州时参与了刘伯承领导的泸州起义。多次辗转后,投考成都师大,最后就读于四川大学外文系。毕业后他做过很多工作,写过稿子、当过老师、做过记者,最后扎根在马边的马中。

  我不禁在想,李伏伽老师在写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是克制的吗?这些苦涩得如同一杯苦丁浓茶的回忆,隐藏在李伏伽老师冷静的文字下,被反复咀嚼,反复回忆,翻涌着叫嚣着,顷刻间就把我淹没。他不矫饰也不曾自辩,就这么直给,瞬间击破你的防线,让你溃不成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旧话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