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肉行动》是一部由约翰·马登执导,科林·费尔斯 / 马修·麦克费登 / 强尼·弗林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绞肉行动》影评(一):007前传
本片最主要的暗线竟然是伊恩·弗莱明。他的确在1943年前后供职海军情报处,指挥过一个三十人的谍报小组,这个小组也曾在西西里岛活动,据说这波人就是007的原型。但遍寻网络也确实没找到他曾参与肉馅计划的史实,不知道为啥导演要扯上这位神仙,还不止一次的用台词暗示他是那个写小说的人,写小说都是十年以后的事了。 二战中本片这类鬼花招层出不穷,全是狡猾的英国人挑头,这次是西西里和希腊,到了1944年在诺曼底和加莱又重演一遍。总之上当的都是隆美尔这个蠢萌蠢萌的老狐狸,他丢了北非丢了西西里又丢了法国,南征北战干活最多永远错误最多。 盟军这边关于欺敌的记载总是充满戏剧性,然而真正的战争进程到底有多大程度受到这些小聪明的左右,实在难说。毕竟指导军事家们做出基本判断和部署的还得是装备和地图,而不是海里飘过来的一具尸体和几片纸。 关于凯莉麦克唐纳,看到半程才幡然醒悟,这是猜火车那个女孩啊!爷青回。
《绞肉行动》影评(二):惊心动魄的成功谍战居然拍的如此拖沓冗长
人类战争中的计谋运用总是最吸引大众的地方,本片是重现二战盟军一个最为经典的成功计谋:肉馅计划,该计划为盟军成功登陆西西里岛奠定了坚实基础。本以为是一个全方位展示细节的历史大片,没想到变成了拖沓冗长掺杂儿女情长的言情剧,实在搞不懂导演的眼光和口味。
1943年,二战是艰难的僵持阶段,盟军登陆西西里是打破僵局的重要一步,意义重大。
谁提出这个小儿科的计谋?如何让丘吉尔批准?如何周密安排?西班牙当地如何反应?德国间谍如何判断?德军参谋部如何分析?希特勒如何决策?这其中任何环节偏差都可能导致失败,这些人中没有一个傻子,历史档案也已解密,导演就是规规矩矩讲一个谍战故事,就足以吊起所有人的胃口。
可惜导演非要讲的支离破碎,还虚构了若干不想干的剧情,比较失败!
《绞肉行动》影评(三):简介比正片好看
影院停业以后久违的新片,宏大叙事下的地下谍战,演员阵容也很可观,可惜就是在这样一个任何方面都不会出错的前提条件下让本来可以很精彩的影片变的中规中矩,前期的几处伏笔,到后期用很刻意的反转或者压根不做任何解释的全部忽略掉了,所以。。影片想传达的是战胜德军全靠运气吗? 还有那条的感情线,真的有必要吗?有那么一瞬间感觉自己在看喜欢乱加感情戏的某些国内垃圾片(假如史实的确如此,我收回这条观点)。 我是说有可能,把这部《绞肉行动》当成kingsman的前传电影的话,那么就是二战时期的kingsman组织里一个和harry很像的特工(毕竟同一个演员),完成组织托付的支线任务。观感会不会好些? 前两天用爱奇艺看《风起陇西》的时候,就被假蓝光画质给劝退了,今天的《绞肉行动》依然如此,到底是片源的问题还是平台需要对画质做改进了?
《绞肉行动》影评(四):还算靠谱
这个故事以前在《逻辑思维》的节目里听过。而这个电影确实高手所为。
第一,靠很有限的场景和对话,就能塑造整个电影,整个战争。同样的台本挪到话剧上也是很成立的。这就真是成败全靠演技了。全靠演员的表演铺陈和台本对话调度,这是很精密的安排。是高手的手笔。
第二,故事的内容编排也非常的有意思,即如何靠人力塑造一个完全不存在的人。这是电影前半段非常引人思考的地方。想制造一个完全不存在的人,做到天衣无缝。需要举国之力,整个一个间谍部门费劲心机,细致入微的工作。之后,依然不能做到完美无瑕。最后如果没有德国内部反希特勒派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三,即是一种延伸的思考。电影的结论告诉我们,即便是这么认真努力的工作,举国不计成本的投入,依然不可能做到凭空制造一个人并且滴水不漏。那如果反过来,让一个真实的人消失呢?同样的人力物力之下,可能就会容易很多。所以结论就是毁灭容易创造难。
最后,几个人的情感纠葛不完全算是废戏,但是有废戏的嫌疑。因为创造出了这个虚拟人,改变了历史。这个随之改变的历史也深刻的影响了他们每一个小人物自己的人生。尤其女主后来跟那个战士结婚了。是一个标志性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