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观台是中国道教最早的重要圣地,道教“楼观”的发源地,因其说经台犹如竹海松林中浮起的一叶方舟,故称楼观台。东距西安70公里,西距周至县城15公里,为有名的道家七十二福地之首。
29日早上在水司汽车站坐上了发往周至方向谭家寨的班车,扫码测温,年初疫情防控的那一套措施还在认真地使用,大家都在遵守,这是原则问题。只是车站上人与人之间的间距,离的好像有点近了。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出门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互相之间也确实就没办法保持一米距离了。票钱扫了17元,中间经过几十个站口,这也算是一个很亲民的价格。多年来,不论哪一级政府在做发展规划时一般都鼓励发展公共交通,从投入产出和便民利民的角度上讲这绝对是值得的,尤其对像我这样一类不会开车的人来说。
车到楼观台山下时费了一个半小时,车一直在秦岭北坡山下走,这是西安有名的一条景观大道。这关中平原上的村子一个个的村容村貌都差不多,我们外地人尤其是从西北黄土高原山上下来的人,历来是走路要把山作为参照物的,一旦到了这平原上和生涩之地就容易路盲,一不操心就坐过站了,今天就多亏了班线车上那个女售票员高声大嗓的一路喊叫,否则真就下错车了。
秦岭陕西段号称有七十二峪,其实就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穿越秦岭去往陕南的若干条山中道路罢了,西距楼观台仅2.5公里的“田峪”也是其中著名的一峪了,沿田峪绕行楼观台也可达陕南、川渝。
这里的楼观台,即是道观名,又是山名,又是景区名,一名含有多意。楼观台得名的其中一种说法是,站在这座山头上能望见西安城,宋代大诗人苏轼游此山时曾吟有名句“此台一览秦川小”。但是,今年国庆、中秋前后,关中盆地上就一直是阴雨天,气温还低的很,每天有雾气,站在这山上看山下的村庄都不大清晰,就更不要指望看什么远处的西安城了,比起数百年前的东坡先生来,我的这门子浪的运气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由于我的腿脚问题,爬山不得计,根本没有可能以己之力,沿着景区上山的石台阶爬到这楼观台的山顶上去的。到了楼观台山下,只好是自想办法,给人家山底下景区门口开车揽人上山的当地人多掏了“些许”路费,让人家的车拉我顺着他们本地人才可找得见的那个拐弯抺角的便道送上山来。这一次,我是被他们直接送到楼观台的半山腰,在当地的社员牵马送客登山挣钱的马道上才开始转山的,其实就是直接地一边观景一边就散着步折返向山下方向走了,这样游山轻松。听已经从山顶上下来的游客讲,再上去路也没有硬化,台阶也没有了,林间道路确实不太好走。看着他们手所指处,我只是抬头仰望了一下听说海拔有1350米高的翠嶶峰顶上的老君炼丹炉所在的地方,却是再也不敢向上走了,怕体力上不支。转身下山的路上才认真看了看这个楼观台,西安城那肯定是看不见的,要看也得爬到那山的最高处去,我的体力根本就支持不了这种野心。但楼观半山上的树茂密地很,大多为天然次生林,乔灌相联,走在其中空气就很清新,很养人。特别是经过那一大片名为“楼观竹海”的竹林地方,才是楼观台自然景致的精华所在,幽竹夹道,清韵悠悠,楼观古庙便隐于其下。
说到底整个秦岭的风光远观一定胜于近视,尤其是雨中秦岭,烟雾苍茫,一片雨中青岚的感觉!怎么拍照都非常地漂亮,但真正走进林子里面,那林底的杂草灌木杂乱无章,飞虫障目,就很影响人的心情了,其实天底下哪儿的林子里面大概都如此。
快到山脚下时,才真正看见了楼观台上的“古楼观”以及说经台了,这里是一处道教胜地,占地甚广,这处古道观才应该是楼观台这座山和这座景区得名的根本,可惜今天没有开门,到山下时听山门口的当地人说国庆假期时这里才开放的。听他们讲,每年国庆节期间,楼观台都要召开数日的大道场,周围远至河南、山西、甘肃、四川、湖北诸省的信仰楼观道派的善男信女,都会来这边道场赴会。
楼观台有东门和西门两个出入口,我们是从西门附近进山的,从东门出山的。东门这里不是主门,出来之后就是周至老乡种植的大片的猕猴桃园子。过去市场上的猕猴桃吃过,但猕猴桃的树我们没见过,所以就钻进人家的园子里把那个树又认真地参观了一下,也算是就认识了。今年的桃子早都摘完了,所以这时候进老乡的果园也就不存在“瓜田李下”的嫌疑。
在猕猴桃园子旁的大路边上,踫到了两个当地村子里安排打扫路上卫生的老乡,可能相当于我们那里过去讲的“四零五零”人员。因为上下山累,所以就坐下来和他们聊天了。听说我们是甘肃那边来的,他们二人对我们的亲热劲一下子就增添了十分。说来说去,原来他们二人的爷爷竟然都是解放前从我们的邻县通渭一路讨要落户到这周至县的。这一下,我们之间的话题马上就多了起来。他们讲,他们的爷爷和父亲们都还曾经回通渭老家上过祖坟的,到他们这一辈时,相隔的历史久远了,就再没有回去过。接着我们又说起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每逢挨饿的年景,甘肃那边逃难跑到他们这一带地方逃荒要饭的人很多,甚至最后安家落户的又有过一批。我想了想,那段历史还真是曾经发生过的,比如1960年前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因灾造成的人口减员和人口流失,在中部各有关县的地方志书上都是有或多或少的记述的。
另外,上个世纪的时候,每年关中的小麦熟了的时候,我们甘肃那边的麦客就下关中割麦子挣钱糊口来了,现在关中地面上却不再大面积种麦子了,都种猕猴桃、大樱桃这一类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了,麦客这个职业自然也就消失了!历史大概就是这样,一年一年的在各种行业、职业的新旧更替中不断发展进步着。
傍晚时分,我们出楼观台后,在路右等着坐上了一辆回西安的班线车,和来时的情景大不同,车上乘客寥寥,待遇几乎可算作是我们的一辆返程专车了。
回到西安家里时,已是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