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道德经》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5-09 00:4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道德经》读后感锦集

  《道德经》是一本由老子著作,50.00元出版的2009-3图书,本书定价:151,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道德经》读后感(一):道即无敌

  读完道德经,感觉像是一股浊气自体内释出,浑身轻盈无比…… 余见识浅薄,略窥一二,道之一字,无形无色,却又隐蕴万事万物之中。 要用词来表达获益的话,那就是宁静、自然、简单、柔软……再具体点就是风和水。 奉行可得优雅、慈爱、包容、博大…… 一切都已注定,一切都会发生……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读后感(二):本月读完的第二本书《道德经》

  从来没想过自己会看这类书,结果一旦拿上,便爱不释手。果然得有一定的沉积后才能明白。

  道理很多,以前有些道理模模糊糊的知道,但不知道所以然,不能够将其表达出,《道德经》就像一位老师,教我说话,教我如何把表达不出来的道理表达出来。

  人生道理大都懂,就看怎么做,会不会做,能不能做,做不做得到。82篇短文,能做到全书十之一二,已是很棒的事!

  写此书评,仅以此勉励自己往更高的方向去走,愿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道德经》读后感(三):日久天长,源于每一个轻松愉快的日常

  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道德经》第63章节选)

  译文: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复杂的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的诺言,很少是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会遭受很多困难。因此,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道德经》读后感(四):随便写的

  之前怎么要求背诵也看不进去的书,有一天会突然想读。读完就不理解这种超越时代的人到底是如何出现的

  道家无为,于年轻气盛的年纪一直都是一种避世消极,虽儒家贵族迂腐,法家奖惩苛责,纵横家游说阴谋,但在我看来都算是一种积极的入世,他们争鸣奔走,希望自己的学说惠及天下,传道图强

  道家则太虚太无,天道无常则顺受之,国君不为而民自治,圣人同光同尘,寡欲而养神。如何为之?鸡犬相闻的时代早已无法复现,当今无为,何以存己?

  读完才幡醒,千年之后的格局还是比不上那个在我想象里骑着黄牛悠悠西行的智者,出世不是仓皇逃离,不为也不是无能为力,洋洒五千多字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超离时代的智慧在向下俯视,任尔治国兵伐权谋政术,于我只若烹小鲜也,王侯孤寡又如何,非以贱为本乎?

  整个道德经反复论述的思想在我的理解,是一种顺应,适度和相生相克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因其不自生,方能长生,唯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争,终不为大,却能成其大

  而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乐极则哀,少些宠辱皆惊的执念欲望,知足方以养性

  最喜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不争。金石至刚至坚,却依然是由天下至柔之水驰骋其上

  善利,虚心待以低位,却又随处可入,万形可化,也可弱以胜强,至柔克刚。老子说人应当法天 法地 法道 法自然,可我最愿法水

  《道德经》读后感(五):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这句话是在说,如果人知道什么是美,那么恶已太过,同样,如果都知道什么是好,那么这里就已经存在着不好。

  具体点,就是美和善因为和谐反而让久处其中的人忘记,只有这种平衡被打破也即是有了恶与不善的出现,人才能觉察到原来之前的状态就是美与善。

  这里想用以往经历佐证一下,小学曾有篇课文描写的是缺了一条腿的语文老师的工作生活日常,课后练习有道题目是问这老师最大的性格特点,我那时可真是怎么都想不出来,最后抓住他讲南京大屠杀的表现夸他爱国,没想到答案是乐观而且当时怎么也不能理解,现在想来,当时不能理解是因为就算那老师缺了一条腿也还是认为他是正常人不觉得算是什么缺陷。后来了解到缺腿的不便才明白正常人的便利也才明白那老师精神的可贵。

  总结下,这句话就是在解释人必先看到恶再才能知道美,同时也是在为后文“有,无相生”等做铺垫,不过这部分先略过。

  那如果一个人先处于并习惯恶的环境,后来环境变为美,他也因为这变化知道美与恶,那能不能说明正是看到美才让他明白恶?进一步,能不能用这点反驳“必先看到恶再才能知道美”?其实不能,因为这种情况里他对美的觉察还是来源于恶的对比。而“必先看到美再才能知道恶”与“必先看到恶再才能知道美”本也不是互斥关系。

  但如果像本章后文那样讨论美恶的本源问题,就像树根是树叶的本源,虽然树叶在一些情况下可以扎进泥土转为树根,但也不能就以此判定树根的本源是树叶,所以,虽然美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转成恶,但也不能说恶的本源是美,而应该是美的本源是恶。为什么?这里有点类似普遍与特殊,美就是那个特殊因为和谐本就是意外,恶也就是不和谐才是普遍才是常态,就像摆钟摇摆,指针正指下算作和谐那就只有一刻,其余状态全是来回摇摆也就是不和谐。指针来回摇摆,好不容易有美即指下这种状态,但美易逝指针转下这种状态很快转为摇摆不定,所以美来源于恶,美又不稳定易转为恶但不能说恶来源于美。

  本章最后说的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据我理解就是事物发展自有其规律,正如前文所说,美恶转化自有其规律,那么要想得到“有”,就要做好“有”的本源也就是“无”,所以为了让民众能各有所得,圣人需要做的就是不施加干预,同样,为了教化民众,圣人也不需要用言语来影响,只需要用自己的行为来让民众懂得该怎么做就好。

  在我看来,这一章蛮重要的是讲清了本源问题,先讲恶在美前,然后借此引出有是无生,难是易成,长是短衬,先是后随等,这些就是讲明白了到底哪一方是另一方的本源,再才引出为了民众的“有”圣人需要做到“无”。

  《道德经》读后感(六):道德经

  不尚贤,使民不争。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田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歧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无极,永恒真理。 兵者,不祥之器。 左为阳,右为阴,阳主生,阴主杀。 道常无名,朴虽小。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省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将欲歙(收敛),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国家的赏罚和权谋)不可以示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顺应自然,不会妄为)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处其实,不处其华。 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不能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平路不平)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道生一,一生二(阴阳),二生三(和气),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强梁者,不得其死。 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水和声音)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则热(生发万物),清净为天下正。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守柔日强。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哑,和之至也。知和曰常。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引申义为当下,其实为政令。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知者贵行不贵言也。 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严格),其民缺缺(抱怨)。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 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要乱搅动。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欲先民,必以其身后之。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未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蝉然而善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舌柔齿刚,齿先舌亡。 小国寡民。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读后感(七):老子去哪了?

  这一年,李耳80岁了,垂垂老矣。他的皱纹像梯田一般层层叠叠,动作迟缓犹如婴儿,

  有人说,李耳母亲怀孕八十一年,终于在李子树下,割了左腋生下他。又有人说,李母梦到天外流星飞入她口中,过了七十二年后生下李耳。还有人说,李母看到大如弹丸的五色珠子从天而降,她吞下后,怀上了李耳。

  这些猜想言辞凿凿,不知从何而来。幸好,这些说法,李耳无从听到。要不然,他可能觉得尴尬——是否该戳破这些美丽的泡沫?

  当我们谈到李耳时,他在仓库的守藏室里,刚从午后的酣睡中醒来。那种挣扎而出的疲惫感,仿佛某种无形的意识把他从深深的水底拉起,他突然决定离开洛阳,远走他方。也许是担忧时日无多,不愿老死在这喧嚣之地;也许是想追寻世外桃源,印证心中所想所思。

  于是,李耳身披青色长衣,一个人披星戴月,走了很远很远。他来到一人迹罕至的小山坳,有个临河小村庄背靠青山,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数十户农家,棋子般洒落在山脚,炊烟袅袅。李耳站在一棵形容枯槁的香樟树下,发起呆来。这树高耸入云,枝木却干枯昏黄,不见一片绿叶。

  李耳眉目低垂,开始咬指甲,从大拇指到食指、中指、无名指、再到小指,咬完左手,又换到右手。离神去智的样子,呆若木鸡,仿佛精神脱离了躯体,就像眼前这枯槁的樟树。不知何时开始,李耳思考问题就咬起指甲。也许天地之道就藏在他的指尖?或者这样,就不用说那些没用的言辞?

  李耳想起,曾经,有个人来自曲阜,千里迢迢来问道。但是李耳记不起那人说了啥?好像,自己扯了些,无为好静,民可自化,水有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大德,等等等等。没来由地,李耳脸颊微红,加快了咬指甲的速度。

  不远处,两个村民争论不休,一头大黄牛在他们身边游走。两人的宅地以香樟树为界,南北相连。四周小路狭窄,一户要造新房,从北面空地上运送材料,最是方便,但是邻居非说他弄死了自家香樟树,不肯借路。他虽愿赔偿或者补种新树,好言相求,对方始终不肯答应。李耳听了好久,终于明白,对方之意不在树,想从这过去,得让几尺地给他。

  日色渐渐西沉,李耳咬完指甲,默默离开村子。两人并未关注李耳的离开,也没留意到大黄牛跟在李耳身后,越走越远。

  对于李耳来说,天地之间,大黄牛跟着村民,还是跟着自己,其实都一样。只是李耳年纪大了,老胳膊老腿,要想骑在牛背,也不容易。于是,他们一人一牛,一前一后,走在苍茫的田野里。

  风尘仆仆地,有一天,他们来到了函谷关前。关令尹喜拦住李耳,要看出关文牒。虽然号称关令,但周朝日渐衰弱,函谷关粮草发送不及时,兵卒逃得逃,走得走,就剩了尹喜一个人。

  李耳说文牒他没有。尹喜也不说话,上下打量李耳,好久都没说话。

  李耳说:“那我不出关,去别的地方吧。”

  尹喜还是不说话。

  李耳沉默了许久,大黄牛在城楼外打转,扭头去蹭自己的尾巴。朝远处看去,苍茫的戈壁滩尽头残阳如血。李耳低下头来,又开始咬指甲。

  尹喜饶有兴趣地看着李耳充满仪式感的动作。

  李耳突然说:其他人都走了,你干嘛还留在这里?

  “哦,是啊,就剩我一个人了。毕竟是函谷关,总要有个人守着。”

  “其实你也想走吧?”

  尹喜又陷入沉默。

  “不如你走吧,我来守这函谷关。”

  尹喜哈哈一笑:“好!” 说完,他走了。关里有人在,尹喜放心走了。

  从此,李耳和大黄牛在函谷关住下。日子一天天过去,函谷关口不见一人。李耳百无聊赖,每天洗完手,坐到桌前,开始咬指甲。完成这仪式后,他埋头写道德经。写完5000字,最后一句“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李耳蓦然起身,看看指尖,眺望关外。

  他把道德经扔在桌上,带着大黄牛,出关西去。在李耳的背影里,函谷关越走越远。据说,李耳远离中原,去了秦国归隐,之后不知所踪。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道德经》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