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暴力拓扑学》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5-09 00: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暴力拓扑学》读后感精选

  《暴力拓扑学》是一本由[德]韩炳哲(Byung-Chul Han)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暴力拓扑学》精选点评:

  ●当暴力以更隐匿的形式呈现出来时,它所拥有的破坏力已成为一种内在的解构。不同于来自外界迅速、猛烈、冲击的感受,内在的暴力更加缓慢、柔和甚至完全感受不到其的荼毒,正因如此,与其说人会因病症而将痛不欲生,不如说是自己竟是乐享其成的,这是多么的讽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难以区别,施害者与受害者合二为一。

  ●关于暴力理论的简明读书笔记。第二部分与前面几本内容略有重复。不过从原版出版顺序看,这一本应该是囊括了后面几部杂文集的基本论点。

  ●虽以暴力之名,但韩炳哲在这本书里终于建构出了一个完整的自我思想体系。「后现代的绩效主体」作为核心概念,既不同于笛卡尔式的「破碎-思想-自我」,也不同于列维纳斯的绝对他者。而是一种透明的(他者消失)、扩张的(茎块)、非神圣的(监守自盗)。这个核心概念是现代绩效社会总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现代社会文化的机械图景。但必须要说的是,韩炳哲很大可能是先把握了现代社会原子化的特点,再倒置现代思想家的理论。故行文充斥着大量的二元对立,这不符合一般的论证逻辑,却让理论显得和现实异常契合。并且站在后起的立场对前人理论进行批驳也显得不够谦逊。但终归给出了一个后现代文化研究的方向

  ●有意思,从各个角度剖析「暴力」的内涵。观点稍显重复,读到后面我也有点赶了。

  ●没看懂,发出三个问题:一是能看见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是不是最大的聪明?二是语言哲学是不是西哲发展至今层次最“高”?三是“欲辩已忘言”到底是懂了还是没懂?

  ●这本书的内容简介写得太好了,全书不断地论证就是为了指向简介中的几条结论,短评都没法写了。

  ●“绩效主体”,有意思。 当代社会暴力的内化。 扩张性的而非排斥性的(他者消失,从而失去对抗他者的个性;像癌细胞一样无限复制、繁殖);透明性的而非封闭性的(自由与控制合一,人们既受害,又施害);“群时代”而非个性时代(无聊、肤浅、琐碎、重复);自我剥削而暴力压迫。 我们从未如此“自由”,因为我们从未如此地误以为自己如此自由。 资本是君主,是新神,我们是自己的主人,因此也是自己的奴隶。说到底,都是资本的奴隶。许多时候,我们宁愿装睡不醒。

  ●规训社会的暴力模式,是我能够逃脱的出来的吗?我从一出生就顺理成章的落入了这个透明的世界之中,并且以为这就是世界的本来模样。何为真正的自由?我该如何想象?就如同,人三维的大脑如何能够想象四维空间的模样呢?

  ●“活死人,如果你们更加相信人生,就不会拜倒在瞬间之前。”又看了一遍,暴力的心理学一章很有启发。作为暴力学的梳理和辨析还是很清晰简洁的,正确路径是看完马上去看齐泽克的《暴力》~

  ●自律是对自己的暴力。

  《暴力拓扑学》读后感(一):暴力拓扑式结构写法,韩炳哲

  读完第一章节就觉得韩炳哲服用不能太多,读完他的另外一本《在群中》,以后他的书不再读了。

  在他的几乎所有文本和论述语境里,基本上听不到也看不到,产生这些结论式立论的论据里有逻辑叙述式的推理过程和推理阶段,有一种全知全能的视角在落笔立论。尤其比如始终去捕抓阿甘本在某个阶段的某些观点,指出欠缺某个视角亦或太独断的论断等等,这次还把德勒兹也拉进去批论一番......

  只能说他的特色属于讨巧和投机式的聪明才智,旨在将自己观察到的一切宏观或微观社会现象及问题,浓缩编码成一种新的语言范式和理论文本。

  虽确实简单明了不啰嗦,但这种文本结构也正是这个短平快式时代最贴合的新型结构:绩效社会,积极地扩张性社会,非排斥性社会,过剩过量过度的社会,针对他者的侵略(剥削)(暴力)转向针对自身的侵略(剥削)(暴力)的、以为拥有自由意志和自由的新型社会......

  《暴力拓扑学》读后感(二):暴力面面观

  暴力面面观

  韩炳哲的《暴力拓扑学》运用拓扑学原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把暴力纳入或者定格在君权社会、规训社会和绩效社会三个区位,展开考古的、心理的、政治的、系统的、肢解式和透视法论述,不能不谓之全面深刻有独到见解。

  导言说,有些事情,永不消逝,暴力即属此类。如今,它从可见转为无形,从正面直击转为病毒性感染,从粗野蛮横转为沉思内省,从真实转为虚拟,从生理转为心理,从消极排斥转为积极扩张,并且回到皮下、交际之下、毛细结构和神经元的领域,以致产生“暴力消失了”这样的错误印象。它眼下变得完全不可见,却与其对立面“自由”同时出现。现在,战争暴力让位给匿名化了的、去主体的、系统性的暴力;前者之所以隐藏于后者之中,是因为它也社会结为了一体。

  今天的社会总是一再抹去他者或陌生人身上的排斥性。但,暴力不仅仅是过度的排斥,而且还意味着过度的扩张,也就是扩张性成群,它表现为过度的绩效、过度的生产和过度的交际,过量的关注和过分的积极主动。扩张性暴力可能比排斥性暴力更为致命,因为它缺乏任何可视性和显见性,而由于其积极扩张,它还摆脱了免疫抵抗。传染、病菌入侵和渗透这些排斥性暴力的典型特征,如今让位给了梗阻。

  往往,人们还是习惯于视听及其感觉器官的体验,对“可视性”“显见性”的“拉姆”们同情、愤慨甚至义愤填膺。恰恰忽略了,甚至根本不曾感觉这些君权社会变种的、规训社会癌变的、绩效社会泛滥的扩张性暴力的存在和危害。

  君权社会里的斩首制度,残暴、血腥、恐怖,惨不忍睹,但是,它只是针对部分人甚至极个别的人。所以民间常常有“山高皇帝远”、“交上皇粮不怕官”的说法。这里,没有褒扬和贬斥的意思,只就事论事。

  规训社会以压抑、禁令和否定等排斥性现象为特征,在这里,还能找到他者,这是不幸之中的万幸。有禁令,就有界限,有他者,就有参照物,在一个尚存坐标系的区间内,还不至于彻底的迷失,除非例外。

  绩效社会则不同,它越发脱离对清规戒律的排斥态度,且以自由社会自居。后现代的绩效主体已经明显区别于规训社会的“服从主体”,很少排斥,变成了积极肯定的主体,且不再致力于任何义务工作,用自由、快乐和喜好替代了服从、律法和尽职。从此他者消失,自我登场,且时不时自我以超我的形象向世人展现。

  如果说君权社会和规训社会的暴力主要来自外部,那么绩效社会的暴力一定是以来自内部的为主。对由外而来的暴力,可以用对抗和免疫防御;而面对自生的有如抑郁等自残性暴力,又有什么法子呢?

  绩效社会无疑是一个透明社会。透明是主导社会话语的关键词,超过了民主、公正、真相等,演变成一种社会格局。透明社会的扩张性把所有东西都调整为同类,以此来消除门槛和临界经验,遍地杂交,一览无余,是同类独裁。透明的语言是机械的、功能的,不存在含糊不清,没有叙事性、情境性。透明的交流是机器式的,属于系统中的功能性元素,对人来说则是一种暴力,要求加速交流。身处此情此景中的每一个绩效主体,面对自生的、不想也无法抗拒的暴力,几乎无处可逃。

  数字化,网络化,给现代人提供了难以想象的便利,也把一个个绩效主体带向了“群-时代”。朋友圈,有人退出了,退出的人或许感受过圈暴力;同事、同学、战友,运动、健身、广场舞,中医、保健、养生,音乐、舞蹈、戏曲,休闲、娱乐、旅游,凡此种种,五花八门,一个个群,如同一座座城堡,外面的人冲进去,里面的人挤出来,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这一“利”字,道尽了人间所有的可能,当然包括最为流行的“暴力”,只是我们没有觉察而已——“群”暴力让我们欲罢不能、欲能不休。

  深陷暴力的围追堵截,自由就是奢侈的,甚至,自由也变成一种暴力。对财务自由的渴望,让一波波“白骨精”悄然离去;对居住自由的努力,让一群群“漂”们梦想破灭;更不提985/211竞赛,让无数的“海淀妈妈”的无奈和抓狂了。

  暴力无处不在,最可怕也最无解的那个,恐怕就是前面提起的那个“超我”了。当“超我”换成“闲静”的模样,或许,暴力也就没有了用场。信不信,由你;闲静不闲静,在"我''。

  《暴力拓扑学》读后感(三):【制造垃圾】小联想与小摘要

  暴力消失了吗?韩炳哲认为,战争暴力让位给匿名化了的、去主体的、系统性的暴力……与社会结成了一体。今天的社会总是一再抹去他者或陌生人身上的排斥性,全球化——边界和差异的消失。排斥性暴力(negative Gewalt)和扩张性暴力(positive Gewalt)。

  后现代的绩效主体之所以是自由的,因为它不受迫于一个自身之外的统治机关。事实上,它同服从主体一样不自由。外在的胁迫是克服了,可却产生了内在的压力。绩效主体发展出一种抑郁。暴力一直存在,分毫未减。它只是转移到了内心层面。君权社会里的斩首制度,规训社会里的畸变,绩效社会里的抑郁,都是暴力拓扑学变迁的不同阶段。暴力将会愈益内在化、心理化,并由此隐遁其形。它一再剥除他者或敌人身上的排斥性,变为直指自身。

  全书的关键在于论证两点:

  ①暴力丝毫未减(这即是拓扑学的含义);

  ②排斥他者或敌人的暴力形式的削减。

  内心的反复研磨(psychischver-arbeitet)——君权血亲社会的结束,以政治交际和社会交往为主要形式的暴力退回到次交际的、皮下的、毛细的、内在心灵的空间。可见→不可见,直接→暗示,生理→心理,战争式的→居间的,正面直击→病毒性渗入。

  【暴力拓扑学】怎么转变的?弗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满》、统治技术(象征性暴力、规训技术)、后现代绩效主体的积极自我扩张。

  【暴力考古学】暴力很可能是人类第一个宗教体验,对其第一个反应是外向化(Externalisierung)。作者想要证明暴力是必不可少的,并非简单的生存斗争。潜在的毁灭力量(靠敌人定义自己、核军备竞赛)。资本主义的远古维度:对积累和增长的偏执↔对死亡的恐惧(积累对抗死亡)。

  【暴力心理学】想要说明脱离他者的自由如何变为自恋式的自指(Selbstbezug)→心理紊乱、奖赏危机。自指性将其(个体间的竞争)锐化为一场绝对竞争。朝我把自己扩张成了理想的我。更加致命,因为误以为自己活在自由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自由选择的暴力社会里,人对人是狼,人对己也是狼。

  【暴力政治学】施米特的二元对立思想与身份政治(好歹是对外的)。当代怎么样呢?对排斥性的彻底拆除是毁容性的、撼动性的。没有了“定位”,灵魂也搭不上扣;它脱了扣,无依无靠,无休无止。(敌人不见了?还是处处是敌人?关键在于缺少了稳定的敌人来定义自身)如何应对?对他者的重构——友善政治而非宽容政治。批评阿甘本思想的错误:他置身于绩效社会,描述的却是君权社会。当今的暴力毋宁说是基于共识的服从主义,而不是异议引发的反抗主义。没有任何例外状态,政治安静地躺在资本的固有空间,这个空间已经吞并了每一种超验、每一个外在。

  渗透、入侵或感染,是宏观物理暴力的运作方式。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在自己和陌生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免疫式划分(联想:我们批美国要求美国活着并不把我们的批评真正当回事)。暴力的宏观逻辑遵循免疫模式。暴力来自免疫的他者,这个他者钻进自我并且排斥它。

  微观物理学部分多洞见而少体系,故仅做大略摘要。

  象征-结构性之暴力(齐泽克的“客观暴力”),会导致一种自我剥削。没有权力的暴力可能吗?系统性暴力:涉及一个社会系统的所有成员,一视同仁地变其我受害者,因此不以阶级对立和上下等级关系为前提条件(没有权力的暴力)。

  福柯没有看到针对自身的暴力,故又混淆了权力与暴力。21世纪的社会不是规训型社会,而是绩效社会。→扩张性的暴力。啥叫扩张性?遍地杂交、居民迁徙过度频繁、消费过度、交流过度、信息过剩和生产过剩——大规模的扩张性引发循环系统的堵塞和脂肪积聚,导致身体系统的梗阻。

  今天的时间危机不意味着加速……当加速超越每一个有用的规定而自立门户时,它就变得面目可憎……加速的根本前提是朝着一个目标走,而今天,人们所感知到的加速实际是熵的急剧增长……这种增长的来源恰恰是死本能!

  思想实验:完全透明的社会好不好?毕竟,知识的终极目标就是看透自己。如果确定知道,就丝毫不需要信任了。思考和彻底透明也是彼此不容的,后者将前者扩张成一种计算。将一个人透明化是暴力的——监控社会。强制的透明不是伦理或政治要求,而是一个经济需求。通透就是剥削,交流就是交易。完全被看透的人,面临剥削就会手无寸铁。

  媒体是“群-时代”(Mass-Age)。当今社会,过度交流创造出语言和交际的无效积聚,催生了成群的交际和信息,它们却既不提供信息,也不构成交流。“我在故我思”微博、推特……自我的过度膨胀,宣称自己存在,至于干什么、思考什么不重要(瞧瞧光鲜亮丽的朋友圈吧,完全不需要与他者划界)。垃圾也在扩张!人们用扩张性垃圾来吸引他者的注意力,来取悦他们。

  过度解码——块茎暴力。世界彻底的市场化(可读布雷弗曼)。在技校社会里,神圣人的生命出于一个完全不同的原因才神圣而赤裸。它之所以赤裸,因为它被剥离了价值的所有超验性,简略成维持生命的基本运作和基本功能这个内在性。人们穷尽一切办法,把这个内在性最大化。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暴力拓扑学》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