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战》是一本由洛明月著作,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6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粮战》读后感(一):为粮食而战
收到书后就被封面的红色吸引,尤其是这红色再配着“粮战”这两个字,严肃的感觉油然而生。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拿在手里厚厚的,满是作者的心血,也适合我这种喜欢长篇的人,长篇读起来更让人酣畅淋漓,故事更完整更鲜活的呈现给我们。
读完第一册的一半,发现书中很多专业名词,关于水稻,关于种植,我是门外汉,但是很惊奇作者的知识含量如此之大,才发现,作者是相关专业的博士,再读起这本书的时候,总觉得这是作者的博士论文的感觉,由导师带着大家做实验,记录数据,每一步都异常严谨,大家都期待着最终的结果,和研究生做科研的时候真的很相像。
书中几位为粮食种植付出心血的人过的没有很好这件事让我难以释怀,两位主人公秦老先生和崔老先生,一位手中没有余钱,连给爱人治病都无能为力;一位和妻子闹的要离婚,因为没有空闲时间陪妻子。甚至还因为此闹到师徒反目成仇。这些事情在现实的身边也在发生,老一辈人的专注和认真,是不以名利和金钱作为交换条件的,他们做事的目的更纯粹更简单,但就是这样的结局总是让人唏嘘。
而这些人只是粮食生产中非常普通的一个环节,粮食的生产有多复杂,也是我在文章中才了解到的,我一直以为农民是粮食种植最重要的一环且是第一环,没想到在种植之前还有种子环节,买到好的种子能高产的种子自然是件事半功倍的事情,所以在种子的销售中就有各种明争暗斗出现,能够最终找到好种子已经走了三分之一了。接下来才是在地里忙活着种植,种植中间每隔一段时间需要关注土壤和湿度等。然后丰收了,对于农民而言,种子丰收了就大功告成了,当然还有最后一步,辛辛苦苦种植出来的粮食能够买个什么价位,换做自己一家人一年的多少票子,换成金钱收益之后,对于农民来说就已经结束了。下一步就是在市场上社会上的竞争,也是我在书中看的最入迷的部分,种植人员走入市场之后发现,自己辛苦种植的水稻最后却变成别人手中的获利工具。
面对这场恶战,大家都没有放弃,而是迎难而上,和他们面对面的交锋,最终我们赢得了胜利,我们用中国产的种子捍卫着中国粮食的安全。尤其面对疫情,粮食又回归到大家最关注的话题中,大家发现原来那些虚无的精神追求,在吃不饱饭的时候都不能改变什么,反而是粮食才是任何时候的主流。
《粮战》读后感(二):致敬所有的水稻育种人
2021年5月,袁隆平院士逝世。这位为中国粮食产业奋斗了一辈子的前辈 “禾下乘凉”的梦想使人记忆犹新,虽然他离我们而去近一年了,却让人无比缅怀。中国自古传承的就是农业能手,从偷菜小游戏的爆火就能知道农业根本就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基因,就算是生活在钢筋水泥土建成的大都市中,也要在逼仄的阳台上种满了菜。但就算是这悠久的历史传承,中国的粮食情况其实并不理想,在袁隆平院士培育并推广杂交水稻之前,中国粮食收成并不理想,人民温饱都成问题,更不用谈伟大复兴了。
其实实至今日,中国种业也是大而不强,我们虽然对主粮种子基本实现完全自主,但是在草种和蔬菜种子上,基本还是依赖进口,种子危机也被一次又一次的提出,但是“种源”、“专利”双双被卡脖子,国内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并不多,并且产业集中度低,科研与市场脱节,品种审定与市场脱节非常严重,再加上相关研究又苦又累又不挣钱,完全靠着悲天悯人的使命感怎么可能吸引到优秀的人才。
来自杨洛淼博士(笔名洛明月)的选取水稻育种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粮战》,在书中描写了一位少年——崔挽明为了中国粮、中国种而奋斗着的故事。作为第一批研究生的他刚刚坚定“中国粮要用中国种”的信念走出校园,踏进水稻育种行业,便被周围的蝇营狗苟所创伤,他失去了家庭、失去了师长,失去了先辈们夜以继日创造出来的品种,而他守住了百姓利益、守住了自己的良知,并以此为动力默默努力着,为了保全大局,他忍辱负重,终于赢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这让我想起了袁隆平院士,在一次次的失败后,全世界的学者都断言杂交水稻的技术路线不能成功,而袁隆平院士仍然凭着自身的热爱与坚持,在试验田里一株株稻谷的观察,在野外一株株的寻找,顶着无数的质疑,将这个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成为了现实,并却做越好,可是就是这样的人,只因为在车展上看了一眼豪车就被一些网友嘲讽,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被批评。可是袁隆平院士还是坚持下来了,他培育的种子,让我们真正远离了原来忍饥挨饿的情况,更让中国种子走向世界,靠着种子外交,保障了新中国的高速发展。
在书的最后,作者写道:“在这平静的田野中,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种子培育不仅仅是科研的故事,也是一场战争,一场与国内外目光狭隘、投机倒耙的人的战争,但我深深相信有一天,“禾下乘凉”将不再是梦,人们再也不需为了粮食问题所担心。
《粮战》读后感(三):内心的选择——读《粮战》有感
有时候做事情真得听从内心的声音。比如崔挽明,个人魅力优秀,正义的化身,在老师秦怀春把职工房暂借给他时,他没有不敢要,因为他听从自己内心的选择,感谢老师,让自己变得更好,从而加倍对老师好。正如作为外地人的他跟本地人海青结婚,仅仅认识不到两个月就结婚,很容易会出现了解不清、认人不准,后来两人走到了幸福的边缘,也听从了内心的指向,在孩子的选择上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即使很难割舍,但仍旧选择放弃孩子的抚养权。
自古忠孝两难全。当崔挽明领着新婚的老婆海青回湖南老家拜见父母,长跪不起的画面让人感慨,为了事业照顾不上自己的父母,让自己怀孕的妻子四处奔波,在周围人面前,也许崔挽明承受了不知道多少的苦和言语。但是他为的这个事业,我们是否知道其重要性,看似是崔挽明的小事业,其实更多的是老百姓的大事业,家国情怀和个人理想高度切合,这里面离不开崔挽明的踏实、勤奋、专研,更离不开他的好老师、好的带头人秦怀春、钟实这些一路同行的人,让我们燃起新的希望。其实,我们不管从事什么行业,总会对亲人有所愧对,当秦怀春退休后的第二周就发现了妻子李婉琴查处乳腺癌的晚期,但何尝不是正因为重视不够、忽视了妻子的健康查体而导致的吗?在将儿子送出国深造之后,这个名誉满身的老头成为了天下最可怜的人。
有的人是实干家,有的人是外交家,都是各有优点、各有缺点,虽然大家都讨厌外交家,喜欢实干家,但是外交家却永远比实干家得到的好处多。生活,于向知深知此道,知道把关的人早已被喂成了永远吃不饱的貔貅,每天只会觥筹交错,将正常变为不正常,风气也愈加变坏。但是如果不融入这个环境,就会变成边缘人物。最难的是认清这些人的真面目,比如海青,我没想到第二次居然是她将崔挽明的稻谷信息进行出卖。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一波好事迸发中潜在的危机爆发了,新品种被偷走、北川大学的品种实验点被取消、海青的抑郁症越来越严重、师母李婉琴的离世、苏玉突然晕倒变成植物人,如此压力巨大都没有压垮崔挽明对农业科技的追求。农民科学家郭达,即使知道育种栽培可能运气差的时候,十年都是无用之功,但是他一直选择跟着李挽明。
因大失小,因小失大都不好。遇到问题,即使打击再大,热情再高,也不能跟喝高了似得乱自发泄,比如当崔挽明遇到自己辛苦培育的品种被于向知巧取豪夺后自己居然当面去找他质问,结果无力回天;再比如当苏玉被他男朋友伤害,被饮酒后的崔挽明、刘君、秦志杰发现,如果因为生气而采取不计后果的打斗时,除了被毒打,也会因此受到处罚,触犯了底线,也许文章就会草草结束,三人也不会有更好的未来了,幸好,崔挽明阻止了打斗的发生。因为有些东西不能头脑发热,因为一旦错过,可能还有挽回的机会,但是义气使然会博得一时痛快,但会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和底线。 商场如战场,因为商场上竞争充满着无形的残酷,但有时出错也是一种对,所以要放开心态,任何事情和人都不能躺在功劳本上睡大觉。北川道1号统治林海省水稻市场20多年,存在着早状的病害潜伏,退出市场是迟早的事情。也许有的时候失去了才知道、才明白,希望我们不会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粮战》读后感(四):当理想撞上现实
选一个公认的世界难题,比如宇宙的本源之类,投足全部身心钻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知不觉的专注中,一辈子也就过去。或是,把挣钱作为唯一的目标,所有的时间都想着怎么挣钱,也不用问挣来干什么用,到死的时候像葛朗台一样抱着一堆金币说:啊,好暖和啊···所以,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 这是在某本书上看到一句话,看到之后,深以为然。 《粮战》,就是这样一本关于理想与现实的书,如果没有一定的信仰或者迷上它,又怎么可能在粮食的战斗中获得胜利。
《粮战》,是一本关于粮食的书,这类题材的书在市面上是比较少见的,一是专业性太强,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者从业经验,写不深,还写不好;再者,这类题材不像警匪、爱情、惊悚悬疑类等能吸引人的眼球,就像书中一开始,导师带着几个研究生大雨天在稻田里抢收水稻一样,脚下是一脚下去一个脚印,头上是稀里哗啦的大雨,正儿八经的农民都没几个这样干活的,在干完后更是被司机师傅调侃。
就是这样一个能造福万民的科学,却是这样的接地气,相比哪些光鲜亮丽的霸道总裁剧,或者荡气回肠的警匪、武侠等剧,是不是差了好多意思?
但就这样看似枯燥的人生,一般人理解不了,并且看起来还有点傻,因为他们的志向是培育出更加优良的水稻种子,从而让千万万大众能多吃一碗米饭。就像刚开头说的那样,有的人是迷恋金钱,有的人是迷恋权利,有的人是迷恋。。。而他们的迷恋就是对水稻的种子进行迭代迭代再迭代。
但人只要生活在群体中,矛盾就会无处不在,外部矛盾或者内部矛盾,在科研的圈子里也不例外!
因为家是农村的,小时候也跟着父母种过地,在种小麦、玉米或者其他农作物的时候,母亲也是从村里或者市里专门卖种子的地方买来,也会向邻居打听哪个牌子或者哪家的种子好,有时甚至直接把去年的种子拿来,手动和上防虫的农药,然后再种到地里去,印象中没有哪个牌子的种子是固定的,因为面对种子的时候,母亲的眉头总是皱在一起。
在这样一件关于老百姓一年收成的问题上,自己老家种子问题上有没有什么争斗我不知道,但是在书中却是出现了,最后的结局还是180度大反转的那种,实在是大跌眼镜,当科研人员走进市场,出现的结局也太出人意表了。
故事的最后,男主还是坚守住了自己的理想和做人做事的准则,但途中也经历了师徒反目、妻子远去的人间悲剧,好在没有失去良知和对劳动者的尊重,依旧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不然就真的是一出人间悲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