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件最近让我开心的事。
上个月我们拍了一支短片,聊女性的选择与自由。其中一位拍摄对象,是诗人余秀华。
因为身体上的残疾,余秀华走路不太方便,讲话也有些困难,却没想到在现场,她玩得比谁都欢脱。
来的时候穿一件红裙子,特别爱讲笑话,时不时“调戏”一下工作人员。
还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她男朋友,拉他小手,冲他撒娇。
我知道最近很多人关注她,是因为 40 多岁的她公布了恋情,和小她 14 岁的杨槠策在一起了。这几天还在微博晒俩人的婚纱照,大方秀恩爱。
当天在现场拍摄时,有个细节很打动我:余秀华站在一扇窗下,一束光打在她脸上,她手里捧着书,一字一句地为我们读了一首诗。
那个画面特别美好,美好到我旁边的同事说,有些“心疼”,觉得眼前这个女人这么有才华,表达却受限,要很用力地念出每一个字,才能听清她在讲什么。
但那束光照在她脸上时,我突然很羡慕她——她的内心明明比任何人都自由,就像她读的那首诗一样:
我不打算以容貌取悦你了
也没有需要被你怜悯的部分
我爱我身体里块块锈斑
胜过爱你
在余秀华身上,你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反差:身体痛苦,却活得快活。
想爱就爱,欲望来了就表达,敢说很大胆的情话,不用任何条条框框捆住自己。
在处处受限的现实下,她决定把自己活成一个春天。
余秀华是热烈的。
每逢签售会她必穿红色连衣裙,换深色衣服时,也会系上一条红色围巾。
张扬、热情,生命自由。
这样的她,也曾被一段痛苦的婚姻禁锢。
前夫和她几乎没有精神交流,在她面前总有种面对残疾人的优越感,下雨天从不搀扶妻子,而是看她跌倒在一旁笑话她。
余秀华说,婚姻给她的好处,远没有一朵花给她的感受多。
2015 年,她花 15 万结束了“无爱婚姻”。
在旁人看来,残疾人想要爱情是可笑的,但她想争取的,是身为人的尊严。
一次采访中她说:“对某些男人,(离婚)也许就是甩掉一件旧衣裳。对一个女人,她就是甩掉一个制度,呼吸的空气和从前也是不一样的。”
如今的余秀华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期待爱情的味道。她自我调侃道:“我一个中年妇女,也没正事干了,不想爱情想什么呢?”
这个春天,诗人终于恋爱了,每天都沉浸在被宠溺的快乐里。
男友会在散步路上,把编好的花环给她戴上。余秀华带着花环,坐在秋千上,像小女生一样兴奋又害怕。
喝醉了男友会扛她回去,给她换干净衣服,让她好好睡觉。她在这男人面前很安心,但网上对这段恋情争议很多,有人说“这男的只是在赚她流量”。
余秀华不在乎:“爱情就是各取所需,计较那么多干嘛呢?我第一次在这个男人身上得到这么多快乐,这就够了。”
她的爱情宣言早写好了:要“掐头去尾地爱着”。
掐头,不计过往。去尾,不想未来,只要当下爱着就好。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活成余秀华。
对很多人来说,人到中年,早已过了浪漫的年纪,再追求“爱情”,听上去天真幼稚,甚至有些羞耻。来不及了。
可事实上,爱与被爱,是每个人一生的命题,一生的需求,不该因为年龄而被禁止。
比起“该不该爱”,我们更需要问问自己“还想不想去爱”。
当天的拍摄现场,除了余秀华,郭柯宇和淡豹也在。
早在去年,在真人秀节目里,郭柯宇就读过余秀华的诗:
就剩我和他了,许多人中途离场,许多羊抵达了黄昏的草场。
那是一首讲“爱情的相遇和遗憾”的小诗,那时郭柯宇和前夫刚离婚一年。
余秀华和郭柯宇一见面,没聊几句,就拥抱在一起了。郭柯宇一下没忍住,哭了,好似找到了一种“遥远的相似性”:
渴望脱离桎梏,想要重获内心自由。
郭柯宇是在 40 岁时,才发现人生走得不太对。前 10 年在家照顾孩子和老公,没再拍电影。
节目里,她哭过两次,每次都是因为“你一个影后,为什么不再拍戏”这种话题。她说过一句话,很多女性都很有共鸣:
“当时进入婚姻是因为特别想当妈妈。”
虽然也曾享受柴米油盐的家庭生活,但她知道自己有多想念表演,多热爱舞台。她最终决定给自己一次解脱。
我认识的一位读者 @晓莉斯 也有类似的感受。
28 岁漂泊累了,身边刚好有合适的人,感觉稳定下来也不错,一拍脑门就结了。
结果生下女儿半年后,经常半夜发出“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的迷思。哪怕有人帮忙,还是会累到内心不停默念“我只是个机器,我不累”给自己洗脑。
她很喜欢小孩,但同时也受困于找不到自我的价值。
或许很多女性都有过这种感受,当你看到身边的人陆续都走上这条路,还告诉你“大部分女人最终都会这样”时,你很可能觉得,自己早晚也会走进这样的人生。
浑然不觉地进入一种框架里,直到渐渐开始感觉“好像不太对”。于是又面临新的选择:要挣脱吗?
郭柯宇说,重回演艺圈难,但她坚持回去,哪怕是跑龙套的角色也接,饭一口一口地吃,镜头一个一个地完成。
其实,过去或现在,不同选择之间并没有对错之分。
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不管在哪个年龄、哪个阶段,都不是没得选。
重要的是,还敢去选。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片场,几位女同事聊到了“东亚女性骨子里的服从感”,连我们自己都很难意识到,也很难拒绝。
似乎从小到大,很多女孩都不是被鼓励“你可以”,而是被规训“你应该”。
读者 @雷恩露 说,在爸妈眼里,女孩的人生是有“模板”的。所以当她想开一家情趣用品店,爸妈各种威胁:“女孩开这种店,脸都丢尽了,以后谁敢娶你?”
爸妈思想保守,她只能自己用存了好几年的钱,偷偷开了家小店。她说,很多女孩都有这种需求,碍于传统观念不敢说,不敢进来。
她的出现,让女性顾客更自在了。看到大家能正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对待“性”,觉得自己特了不起。
我还认识一位女性朋友 @秀 50 多岁了,才决定要为自己活。
年轻时为照顾三个孩子,做过蜡烛工、寿衣工、洗衣工,还在工地搬过砖。
操劳了大半生,现在她想离开孩子,去过悠闲的生活。
孩子结不结婚她不管,就算将来女儿生小孩,她也不帮忙带。
中年女性要过自己的生活谈何容易?家人觉得她自私,孩子还没成家,你就还没尽到责任,怎能撒手不管呢?
她真这么做了,自己一个人住,每天忙着练戏曲,在直播间蹲老师讲课,穿戏服上台演出。
用她的话说,不要用爱绑架我,自己也没几年活头了,干嘛不好好活几年?
在拍摄现场,我们熟知的朋友写作者淡豹说,要解放自己,就要学会让自己满意,让自己喜欢自己。
“自己的人生很重要,别人的评价不重要。”
勇敢很难,这篇文章里的故事和经验也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女孩,但它至少让你看到一种可能——
就是现在,不管你已经“多大年纪”、已经失去了什么、错过了什么,你仍然有能力和权利去爱,爱一个人,爱一件事。
不必为“有野心”而惶恐,不因规训而羞耻。
下一次你感到困在某种状态里“动弹不得”的时候,告诉自己:
“比起我应该做什么,我想去做什么更重要。”
你可以去爱、去快活、去离开、去建造。
你可以生猛大胆,把自己活成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