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是一本由[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作,远方出版的2019-3图书,本书定价:374,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刀锋》读后感(一):超脱就是放开堕天使的手
剥去伊莎贝尔的话的酸溜溜的外壳,内核其实不无道理。拉里习惯性地拯救,可索菲属于脆弱与堕落。
毛姆说最后所有人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只是索菲想要悲壮的死亡。
眼含热泪,坐于树下念着济慈诗歌的少女,机灵羞涩,高瘦扁平,谈起别人时雀斑会变成花蕊。悲伤的事物吸引力太强大,导致整本书我只爱一个堕天使。
不知为何觉得自己和拉里有点像,生活着总有些格格不入的感觉。像人们常说的“人间失格”。但又完全不同于阿叶,我知道何为人,如何为人,便也有成为人活于世间的资格。只是常常失措,看不起大部分人,又鬼使神差主动去理解他们。我像拉里,但又羡慕拉里。他身上是有神性的,却也聪明地保留了些烟火气。像是完完全全属于人类并为之服务的耶和华。
《超脱》里亨利有句台词我记得很清楚:
“你不该来这,我身不在此,你能看见我,但只是躯壳。”
拉里感受给我的大抵如此。
我们的相似性也就是来源于同他人在一起时,不同他人在一起的部分。
《刀锋》读后感(二):如果你和刀锋相遇,勇敢翻越它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走到哪一步才能谓之“成功”?
在毛姆先生的《刀锋》里,我想能够找到想要的答案。拉里亲眼目睹战友为救自己而牺牲,开始思考人生,决定去探求生命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为了这个渺无踪影的追求,拉里放弃了朋友、工作、财富以及即将订婚的女朋友,走上一条未知的流浪漂泊之路。
我时常考虑: 现实中真的会有这样的人吗? 仅为自己心中那一丝信念而奉献一生、漂泊四方、风餐露宿。
或许他这一辈子也成不了名人,也许在他生命最终结束的时候,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印迹,就犹如一块石子扔进河里泛起的涟漪。
随着字里行间的游走,我渐渐认同了他的信仰:人生最大的满足感唯有在精神生活中方能找到。而他通过追寻无我无欲、自我完善的发展道路,也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就如同著书立说和发表演讲一样。
生而为人,我们都只此一次。人生的意义,本就不该被定义。不是只有“月亮”值得驻足,“六便士”也可以是一个人为之奋斗终身的目标。
毛姆先生在小说最后写到:“我无意间发现,我正好是写了一部关于成功的小说。因为书中所有与我有关的人物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
这许就是他想要我们看到的答案:成功,其实就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如果你像伊莎贝尔,于安稳平淡中获得满足,可以选择享受生活的温暖;
如果你像艾略特,流连于上流社会,就去准备华丽的晚宴服;
如果你像格雷,那么可以选择每天早晨九点到下午六点去公司上班;
如果你遇到了像刀锋一般的执念,那就准备着牺牲一切去翻越。
路如何走,答案只能在自己的心里。
有了信念,便不至于昏昏沉沉、浑浑噩噩。
走到了你想要的地方,自然可叹曰: 我曾走过这世间。
《刀锋》读后感(三):在存在到毁灭的那段时间里每个人不同的寻找
是一本很群像的小说,虽然说主角是拉里,但是每个人物都塑造的很有代表性。
艾略特,将成为社交名流作为一生的追求,将过时的贵族理论看作崇高的信仰,认为上了天堂也应该分等级,死时的最后一句话却是一句咒骂。伊莎贝尔,从一个青春气的姑娘成长为一个成熟优雅的贵妇人,却和格雷经历了经济大危机,我觉得她狠毒而且自私,但是她的一生又看得淡然,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喜欢将自己完美化,很多女性身上都有这一点,毛姆描写的很透彻。格雷,一个典型的当时的美国人的形象,做股票、上进,觉得国家形势一片大好,却经历了一次沉重的打击。苏珊,我羡慕她的透彻与处事的波澜不惊,依靠自己的选择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将情爱看得太重,但也做好自己应该做的角色。索菲,我在这部小说中最先注意到的角色,其实悲壮的死也是她所渴望的吧,很理想主义,对情爱投入地很彻底,认为人生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爱就热热烈烈地爱,连死也死的悲壮。其实我觉得她选择喝下伊莎贝尔的那瓶酒莫种意义上对她来说就是正确的选择,她应该活在她自己舒适的人生里,肆意放荡,然后壮烈死去。这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个角色。至于拉里,我觉得其他人是时代群像,那么他就是一个超脱于时代之外的人,他的哲学和他的追寻,更多地是寻求对自己存在的解脱,一个很巧妙的设置,与其他在时代泥潭中挣扎的人形成很强烈的对比。我相信他曾喜欢过索菲,因为能从她身上的理想主义看到与自己所追求的某种吻合,他想拯救她,但却没有如愿。
看完觉得很唏嘘,明明毛姆说每个人都得到了他们满意的结局,但却觉得有一种深深的遗憾感。从每个角色的身上看到了太多我们这个时代某些人的缩影。上帝让我们存在后毁灭,我们在一生中茫然第寻找。希望拉里可以自由自在地活着、可以畅游、可以撒欢,希望他是一个“成功者”,在以后的日子里可以自由翱翔。
《刀锋》读后感(四):建议女孩子都读读《刀锋》,它就是人间清醒
这部小说诞生于毛姆70多岁时。经历过了各种人生困苦,享受过了鲜花掌声,活到这把年纪了,阅历丰富,思考成熟,对世界和人生的感悟已经透彻心扉。
《刀锋》中正透露着毛姆的人间清醒。
故事梗概:
主人公拉里曾是一名阳光大男孩,一战时他去空军服役。战争中拉里眼睁睁看着好友为了救自己而瞬间命丧黄泉。好友的死让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活着到底为了什么?退伍后他放弃了漂亮的未婚妻,放弃了优渥的工作和学习机会,而选择去”游荡“,去寻找生命的意义。最后,拉里终于在印度一座修道院获得顿悟,回归尘世生活。
悟道的旅途艰辛困苦,如同跨越锋利的剃刀。拉里最终越过了刀锋,安心地做回了自己。
小说最后写道拉里的信仰:人生最大的满足感唯有在精神生活中方能找到,他追寻无我无欲、自我完善的发展道路。
对于拉里来说,他活得是一种人间清醒:他知道自己要去寻找什么,知道什么对他的人生更重要——寻找生命的意义。为此他可以放弃爱情、放弃工作、放弃富人生活。因为他清醒地知道,只有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安宁了,他的人生才能活好。这是拉里的人间清醒。
拉里的未婚妻,伊莎贝尔,活得是另一种人间清醒:她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大牌的精美服饰,住别墅,坐游轮,出入豪华派对,人前光鲜亮丽,有丰厚的经济基础来支撑奢华的物质生活。尽管她很爱拉里,但是她更清楚地知道,过什么样的日子才能让自己活好。她果断放弃了拉里,嫁给了格雷,过上了她想要的幸福生活。这是伊莎贝尔的人间清醒。
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小说中并没有说哪种对,哪种错的意思。追求自己想过的生活,只要不犯法,不损人,都无可厚非。精神至上也好,物质至上也罢,都是一种个人的自由选择。尊重一个人的选择是一种得体的修养,这是毛姆的人间清醒。
很多读者吐槽伊莎贝尔根本不爱拉里,她只爱自己。其实倒未必。有些深爱可以埋藏心底;去认真经营自己的婚姻。女孩爱自己没有错,毕竟爱自己才是一切美好生活的开始。没结婚的女孩子,真的可以好好体会一下伊莎贝尔面对爱情、面对婚姻的理智与清醒,她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也是理所当然。
书摘:
爱情不是个好的水手,一远航它就疲惫了。当你和拉里之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时,你便会惊讶地发现,那在启航前似乎不能忍受的痛苦,已变得多么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