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大地的农业科技工作者
人物介绍:刘敬池,男,1970年生,中共党员,湘潭县白石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科协主席,先后获评优秀科普信息员、科普信息化优秀个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
近日,省科协发布了2021年湖南省科协系统“四美”候选人名单,湘潭县白石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科协主席刘敬池榜上有名。
能与著名教授、专家等杰出人士同上榜单,刘敬池有些激动。“我做的事,哪能和他们比。”他一再说,“我很普通,我做的事也普通。”
刘敬池说话语速不快,脸上始终带着微笑。作为一名扎根基层28年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他经年累月忙于走村串户,奔波在农业农村生产一线,从农业实用新技术、科学养殖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到农民科学素质、技术水平的提高,都与他的辛勤付出分不开。
11月11日,我们与刘敬池的同事、朋友、帮扶对象交谈后发现,刘敬池口中的“普通的事”“普通的人”,其实并不容易做到。
情怀
刘敬池出生在湘潭县白石镇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刘光荣是镇上的农技员,为农民、农业服务了一辈子。
父亲的坚守,深深影响了刘敬池。1993年6月,从湖南安江农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他毅然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回到家乡干起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
“从小,父亲就教育我们,能有今天的好日子,都是共产党的功劳,今后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刘敬池牢记着父亲的话。参加工作28年来,他踏实肯干,在技术上精益求精,通过刻苦钻研,终于成为镇里的技术骨干和养殖能手。
为提高服务技能,在干好分内工作的基础上,刘敬池总是主动深入村庄、农户,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了解农业生产上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28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白石镇每一片农田,写下了几十本工作笔记。
为让更多乡亲掌握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刘敬池在宣传和培训方面投入巨大精力,率先组建科技科普志愿服务队,探索出“小团队,大服务”工作模式,面向全镇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种粮大户、种养殖户等,为农民朋友提供技术咨询和疑难问题解答。同时,在全镇14个村(居)设立科普委员会,定期开展“接地气”的科普活动,把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担当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对科学技术有着强烈需求的农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新形势下,对基层科技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我们不能原地踏步,必须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刘敬池说。他所在的湘潭县白石镇有3万农业人口。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为扩大科学技术普及覆盖面,刘敬池一面积极参加科协系统组织的多种培训;一面发挥自身优势,聚焦农民生产、生活需求,想方设法把市里的专家请到镇上,面对面教授大家科学种养殖等知识和技能。
对大多数农民来说,每次听完课,专业知识难以完全吸收,往往听完就忘。刘敬池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发动“科技科普志愿服务队”逐一回访,确保专家教的知识和技能大家能学懂弄通。
位于湘潭县白石镇龙凤村的湘潭县白石农夫种养专业合作社,近年发展得风生水起。合作社负责人胡彬告诉我们,创业初期,各方面工作举步维艰。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刘敬池便义务当起了他的“技术顾问”,力所能及地提供各种帮助。“平时合作社遇到困难、问题,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刘主席。”胡彬说,刘敬池话虽不多,但工作起来十分认真。“能马上解决的,他现场协调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他就把问题一一记下,日后四处奔波帮着找专家、联系设备,无论大小事,他都当成自己的事去落实。”胡彬感慨,这些年刘敬池倾尽全力为合作社提供帮助,但从未向他提要求、要报酬。
和胡彬感同身受的,还有湘潭县白石镇昭金村海鸥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向桂香。
受各种因素影响,海鸥家庭农场种的晚稻总是歉收,这让农场主向桂香操碎了心。接到求助后,刘敬池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积极为向桂香想法子。
“记者,您是不知道,那些天我急得彻夜难眠。”向桂香拉着我们的手说:“刘主席经验丰富,人到现场转一圈,便知道问题出在哪,他介绍的‘神器’(水稻有序抛秧机)一来,所有问题迎刃而解。这不,1台抛秧机15万元,减去各级财政奖补资金,个人只要出5万多元,效益是过去的好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