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清晨,彻骨的寒风凛冽着雄关大地。冷峻无形的风刀肆意游走,用雾凇粉饰起树木,给霍拉山戴上亘古雪冠,深情的把坚冰盔甲披在渠水上,鬼斧神工的刻画出寒冬美景。
美丽冰封的画面,老人是在车子走出小区门口,顺着楼宇之间的豁口,隔着车窗看到的。她瞬间一亮的眼睛,饱含泪花而慢慢放大的瞳孔,似乎在凝视着过往和回忆。
这是一名耄耋老人,她穿着厚厚的御寒衣物,再加上久病臃肿的身子,让这一远眺凝视,几乎用尽了她所有力气,侧身吃力的靠着座椅。即便如此,老人不顾身边女儿的劝导,喘着粗气,慢慢的抬起手臂,从怀里小心翼翼的掏出一张照片。
那是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中人物的白衬衫,与白色边框一样白净。看着照片的第一感觉,应该是新近拍摄的。但是从照片的主人,年代特有的镂空花边,还有那清秀楷体写在底端落款“1952年7月拍摄于广东”,却把现实认知拉长了71年。
老人轻轻的抚摸着照片,白净帅气的男主人公,四十五度看向右侧,露出男子俊俏的“三七脸”,他与可人甜美的女主人公相依。老人嘴角慢慢扬起幸福甜美的笑容,心里翻滚起温情浪漫的回忆。
那是1950年,老人年方十六岁,生的亭亭玉立,面容姣好,温婉动人。在书香门第长大的她,“大家庭”涵养出清纯脱俗气质,散发着与她年龄不相符的知性美。当时她在广东一所师范学校读书,才貌双全的佳人模样,受到同龄人的关注,吸引了一大批的追求者,可她心底的不落俗尘和高傲,使得她以“建设新中国”为由,漠视拒绝着胸无大志的追求着。
直到遇到照片中的男主人公。那是一个美好开始,男主人公去学校找自己的伯父,恰遇几个学生在向老师请教作业。当男主人公敲开办公室门,走了进来的时候,女孩看着梳理整齐的发型,身着一身笔挺的军装,一步步逼近的时候,不由得心跳加速,少女怀中小鹿乱撞。当然,男孩也一眼在人群中看到散发着独特气质的漂亮女孩。
自此男孩经常借故来学校找伯父,只为能在学校偶遇女孩。女孩也特意把自己座位换到靠窗户,这样可以第一时间看到走进校门口的男孩。每次经历“千帆过尽皆不是”的等待后,男孩出现的时候,她总会欣喜而羞涩的低下头。
男孩一踏进校门,会焦急的寻找女孩的芳影,女孩也会等待门口男孩的出现,他们就这样保持着对对方的爱慕。“斌追求我的事,我父母已经知道了,他家人也到我们家提亲了,我们才是门当户对”班上一个父母在教育局任职的女同学说。
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一样,情窦初开的女孩第一次对异性情愫,却遭遇了自己认为的“背叛”,着实让女孩难以接受。从小心理敏感她,躲到厕所暗自哭泣。她按照女同学的思路,苛刻的翻开遇到男孩以来的所有回忆。第一次见到男孩的时候,那个女孩也在场。男孩走进学校透过窗户,原来看的不是自己,而是那个女孩。
“云不见了”伯父告诉男孩说,并给了男孩一张纸条。男孩拿到赶快打开,上面写着“落花痴心,流水无意,一别两宽,天涯海角”。
男孩和班上师生找寻到凌晨,依然没有女孩任何踪影。男孩无可奈何的再次打开纸条,眼神停留在了“天涯海角”四个字上。突然他灵光一闪,疯狂的奔跑了12公里,来到了珠海的天涯海角景区,就在那个大石下面,看到在晚风中凄楚可怜的女孩。
男孩没有说话,他走到女孩身边,脱下自己的外套,披在女孩的身上,慢慢的把她扶起来,深情的拥入怀中。这是他们第一次离的这么近。女孩委屈的哭成了一个泪人,她把难过全部化为泪水,尽情的流淌,流在男孩温暖的怀抱中。
那晚他们在海边相拥而坐,女孩打开心扉,和男孩说了很多。男孩也说到自己对女孩的感情,还有自己的过去。直到第二天清晨,他们一起看到海上的日出,感受到爱情的样子。女孩说这是她看到的最美景色,男孩便许下“往后余生,每天陪你看日出”的誓言。
男子在广东某军区工作,曾是国民党时期航空机械方面顶尖军事人才。解放后受到国家重用,从事航空机械工作。
1952年7月,女孩与男孩拍了这张照片,筹备结婚事宜。
男孩和女孩正式恋爱以后,男子每天生活在幸福当中,工作越发的有动力,在技术上取得了多项突破,受到军区多次表彰。
树大招风,一个与他技术方面有分歧的人,将技术问题上升到政治层面,牵扯出他以前的身份,以“双侧动力增压,风险系数大”,破坏新中国建设成果为由,写了举报信。
1952年,男子受到处分,被发派到新疆兵团劳改,临走时男孩把自己身上最贵重欧米茄海马限量款手表给了女孩,让女孩看着时间,自己一年后迎娶她。这块表在现在异常珍贵,别说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了。
同年女孩毕业,回到重庆老家生活。那一年是全国闹饥荒,女子凭借自己的才学,倒是谋了份工作,但是那个看家庭成分的年代,女子很快又因与男孩相识,“很多问题说不明白”为由,也被划定为左倾分子,清退出工作岗位。
一年,两年,三年……,男孩没有回来兑现他的诺言。直到第五年,而这困苦艰辛的五年,唯一让她能生活下去的动力就是男子写来的信,还有那张她视为珍宝的照片。每次到无助难过的时候,她都会翻出那张照片,看着帅气的男子,想起男孩说过的“往后余生,每天陪你看日出”。
1963年,饥荒更为严重,男孩让女孩到新疆找自己,曾反对了千万次的父母,看着几近活不下去的现状,这次他们终于答应了女孩。就这样女孩和一个邻家姐姐,一同踏上了来新疆寻找男孩的路。
她们从重庆火车站出发,在兰州准备倒车。走到兰州火车站时,他们身上的钱就只够两个人的票钱,当时他们已经好几天没有吃饭了。他们奄奄一息的坐在车站门口,艰难的等待两天后发车。正当他们饥饿难耐的时候,他们看到前面一个着装整齐的男子,左右环顾了一下,从包里拿出一块大饼,用手扳一小块,紧紧攥在手里,迅速递到嘴边,慢慢从虎口处慢慢塞进嘴里,整个过程隐蔽的几乎看不到大饼,但是这一动作,饥饿的周边人都能敏感的感觉到,他在吃饼。
邻家大姐看到后,失望的对女孩说,这样下去我们得饿死在半路。她会意的看了一眼女孩后,站起来走到这位男子身边。男子急忙将自己的包抱到怀中,吃饼的嘴也停了下来,若无其事的看着前方。邻家大姐和那名男子交谈了一会,看见男子上下打量了一下邻家大姐,然后给邻家大姐一整块饼子。邻家大姐拿到饼子后,起身向女孩走来,把饼子给了她。说了声:“我嫁人了,去不了了,你拿着这些干粮一个人去吧”,说着抹了一把眼泪,转身跟着男子走了。
女孩虚弱的想站起来,刚要起身又一下子重重的摔了去,看着邻家大姐和那名男子消失在视野中,她想说什么,但是嘶哑的嗓子却怎么也说不出话来,在这生死关头,更多的是女孩不知道说什么,哪怕是苍白的挽留,只有苦涩的泪水从眼角流到嘴里。
第二天,女孩一个人踏上了去新疆的火车,近十天的车程,女孩就是用这块饼子充饥坚持了下来,见到在车站接自己的男孩。那一刻,二人相拥而泣,似乎有着重生的喜悦,久别重逢的浓情。
男孩是用团里的马车来接女孩的,快到家的时候,他们经过一条大渠旁边,在碑上赫然写着“十八团大渠”。男孩骄傲的介绍说,这个引流水利工程全部由人工挖掘,是新中国建设的水利项目,而自己也在其中干活,这在旧社会都是不可能完成,言语间流露着自豪和对新社会的自豪。
男孩指了一下不远处,说:“我们的家就在那里”。女孩朝着男孩指的方向看去,可是那里根本就没有房子,她疑惑的看了一眼男孩。男孩看出了女孩的心思,故作高深的说:“我们的房子在地下,这边人叫地窝子”,然后用自己华丽辞藻,描绘出冬暖夏凉、利于隐藏、深沉安静等一些列优点,美化成一座宫殿,逗得女孩呵呵大笑。
回到房子,男孩让女孩坐在床沿上,打来热水给女孩洗脚,女孩执意不让,因为女孩芥蒂长期不见的男孩而害羞,用“男人头、女人脚”不能摸的传统,想让男孩回避半个多月没有脱鞋,五味杂陈甚至狼狈不堪的小脚。
男子坚持不肯,女孩只好放弃。他脱下女孩鞋子后,看着那双曾经漂亮的小脚,如今的残破的模样,心痛的将它抱到胸前。男孩毫不嫌弃,用胸中特有的温度,心疼的贴着女孩的双脚,她也将男孩的头深深的拥入自己的怀中,豆大的泪水决堤般从女孩眼中流出。
第二天,男孩骑着团里的高头大马,带着女孩经过四十多公里到大渠下游劳动。大渠沿线数千人热火朝天的排渠劳动,激昂的唱着红色语录歌曲,混响镐镘撞击地面发出嘁喳节拍,突然之间,万籁无声,人人都呆住了。只听得咣当一声,一名职工手中的铁锹掉到地上,接着,无数镐镘掉下来,助跑准备冲坡的农车,停了下来,又慢慢滑到坡底。带队指挥的领导忘了喝止,望着两人的背影渐渐远去。
自此男孩和女孩每天上下班,成为大渠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迅速在职工群众中传开,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也成为了无数少男少女向往的爱情。劳动对他们两个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辛苦的,但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哪怕是封口、灌水这样紧急项目,他们连续奋战,加班深夜也感到是幸福快乐的。
半年后,他们举办了婚礼,他们的婚房就是那个“地窝子”,在那里开启了幸福的婚后生活。女孩有了身孕,这让男孩异常高兴,把女孩如掌上明珠般呵护起来,但是女孩孕期因为严重的营养不良,身体出现严重浮肿。这可急坏了男子,不得已只好在劳动完,一个人去找其他门路,赚取女孩所需的营养品。
那个年代外语主要以俄语为主。但是很多机械要会英语才能看懂相关说明,进而操作机械。当他得知附近机械厂有战后留下的美国进口机械,现在因机器故障无法工作。男孩托人找到负责人,用夜里的时间帮助翻译资料,修理机械,让机械运转了起来。为此,厂里给了他一大包成人奶粉和羊油。
女孩看着这一大包东西,诧异的问来源时,男孩骄傲的告诉她,自己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让大机器转起来的事,女孩也为男孩感到自豪。不料有人举报,说男孩会说英语,有通牒能力,把男子打成“五类分子”,在单位带上高帽子,顺着大渠沿线开展批判。
如火如荼的批判运动进行着,女孩挺着大肚子,看着男孩梳理整齐的头发,凌乱的遮住俊俏的面孔,从来都是一尘不染的白衬衣,现在污垢不堪,明亮有神的眼睛,而今黯然木讷。在这无亲无靠的地方,女孩感觉自己那么的无能为力,而又那么绝望,一个人经常哭泣到深夜。
一份平反文件救了他。他在广东某军区的事件得到了平反,原先事件是被奸人陷害,纯属诬告,而且省级某领导邀请他回到原单位,给了他两个选择,一个是继续从事原来工资,另一个是从事技术顾问工作。
“大渠边也可以看日出,霍拉山托起的太阳更好看”女孩问男孩为什么的时候,男孩如是说。男孩没有回到原单位,他们留在了大渠边上,那个可以看日出的地方。
十二年前,男孩已经变成老人,他陪着老伴看完最后一次日出,握着老伴的手,离开了人世。
霍拉山上的太阳,明亮而轻柔。大渠上的曙光,唯美的摇曳着。美丽的寒冬日出图上,老人看到了男孩编制的日出美景,只是赏景的剩下老人一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