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是一部由加泰林·罗塔鲁 / 加比·弗吉尼亚·萨尔加执导,亚历山德鲁·苏丘 / 克里斯蒂娜·弗罗托 / 科丁·马蒂奇克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医者仁心》观后感(一):一个人 对抗整个制度
这是一个逆行者逐渐被体制所侵蚀同化的故事。医者本是救死扶伤的神圣职业,在罗马尼亚的官—商—医利益捆绑的体制之下,却成为了被体制束缚的“杀人者”。而有人站出来,努力想通过一层层地壁垒将黑幕捅开,却没有意料到这幕实在太厚,厚到身边已经没有朋友与他并肩作战,大家都如同失去了自我一般只会说“与你无关”,最终沦为了黑幕下的又一个“行尸走肉”。电影虚构了这样一名仁心的年轻医生,通过大量长镜头、面部特写、频繁重复的对白和动作以及浓重令人窒息的喘息声,展现这位年轻医生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制度的苍白与无力。长镜头烘托了一种对“希望”焦急没有耐心的等待,频繁重复的对白和动作就如同捅穿黑幕所做的徒劳的连续叩击,而喘息则更像是一种无力的狂怒和嗟叹。 本片源于真实故事,但不同的是真实的情况比这更糟糕,甚至都没有人敢于站出来为医者的初心而战。
《医者仁心》观后感(二):一个人 对抗整个制度
这是一个逆行者逐渐被体制所侵蚀同化的故事。医者本是救死扶伤的神圣职业,在罗马尼亚的官—商—医利益捆绑的体制之下,却成为了被体制束缚的“杀人者”。而有人站出来,努力想通过一层层地壁垒将黑幕捅开,却没有意料到这幕实在太厚,厚到身边已经没有朋友与他并肩作战,大家都如同失去了自我一般只会说“与你无关”,最终沦为了黑幕下的又一个“行尸走肉”。电影虚构了这样一名仁心的年轻医生,通过大量长镜头、面部特写、频繁重复的对白和动作以及浓重令人窒息的喘息声,展现这位年轻医生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制度的苍白与无力。长镜头烘托了一种对“希望”焦急没有耐心的等待,频繁重复的对白和动作就如同捅穿黑幕所做的徒劳的连续叩击,而喘息则更像是一种无力的狂怒和嗟叹。 本片源于真实故事,但不同的是真实的情况比这更糟糕,甚至都没有人敢于站出来为医者的初心而战。
《医者仁心》观后感(三):《Cristian的哀歌》
全片无配乐的《医者仁心》可谓遵循着罗马尼亚新浪潮视听语言的表达范式,大量长镜头(虽然部分非必要且稍显笨拙)和灵活的景别选取无时不刻不在提醒着观者,本片有其新现实主义意味和以小见大的野心。
主角Cristian被设置了理想主义化的行为动机,令人想起《黑水》中只身对抗杜邦集团的Robert,他们身上有着堂吉柯德般的古典悲剧主义色彩,而眼看着他用尽所有方法却屡遭挫折,因而我们对弱小个体境遇的共情和绝望的情景归因被巧妙的放大了(于检察院Cristian崩溃一幕攀升至高潮)。
但与此同时,本片的政治控诉具有明显的符号设置意味——因为Cristian是虚构的。震惊全欧的医用消毒剂丑闻背后,是长达10年之久的后红色帝国时代东欧体制弊端和令人愤怒的沉默,寻租的恶果在布加勒斯特夜总会大火后终于彻底爆发,从这点看,《医者仁心》难能可贵的指出了悲哀的现实:圣人与奇迹并不存在(这也是现实主义式的不留情面)。
消毒剂制造商并未与Cristian爆发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对决,Cristian握着手术刀却终被割伤,而他穷尽一切想要扳倒的对手为他包扎,于是他和观众绝望的意识到:二元对立只存在于理想主义的自我满足,我们树立敌人,便假设他们诠释极致的恶,这便是傲慢与悲哀,而我们终将被激情和挫折吞噬,恶逍遥法外,正如影片以Cristian手术前洗手场景开场,也以相同的场景收场——消毒剂并未更换,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纵然Cristian无数次重复着这一动作,但其讽刺意味在煽动观众焦虑的强迫行为后,剩下了一片绝不轻松的留白。
《医者仁心》观后感(四):得不到回应的努力所引致的悲剧收场,更能让人警醒和思考
影片有点被译名耽误,原片名是一句古英语——Thou Shalt Not Kill,是十诫中的第六诫:不可杀人。就算直译成“汝不可杀人”,大抵也比现在这个片名吸引人。
影片改编自2016年的罗马尼亚公共危机——医用消毒剂稀释丑闻。这部电影偏纪实风格,多次运用冗长的叙事镜头耗磨观众的耐心,同时也是为了堆砌窒息感,类似《艾达,怎么了?》,这种窒息感在警察署的那个十几分钟的长镜头里被推至顶峰:克里斯蒂安连续三次给不同级别的警察陈述事实,直到他忘词、崩溃、又哭又笑,一切演变成一场闹剧。
不同于多数揭露社会丑闻的影片中更常见的结局——涉事者伏法,重整相关职能机构,标志着xx体系建设的又一次进步和完善balabala……在这部影片的最后,原本一心只想揭露黑幕的外科医生克里斯蒂安,在经历过一次次令人窒息的碰壁后,最终选择了妥协:他收回了伸向消毒剂公司老板的手术刀,放弃向医保局、警察署或媒体递交他的调查材料,回归家庭、与妻子和好,和院长说我错了、我不再揭露什么黑幕了、我回来继续工作了。这样的结尾让人压抑绝望,却更加深沉有力,也提醒了我们,其实这种类型片并不一定需要大团圆结局,得不到回应的努力所引致的悲剧收场,更能让人警醒和思考。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克里斯蒂安在手术前的例行洗手。水池前的他,一遍遍用头撞击消毒剂压泵直至额头出血,用那被稀释了十倍的劣质消毒剂反复并且逐渐疯狂地搓洗双手,最后带着哭腔回答护士:“我准备好了。”
他准备好什么了呢?用被稀释的消毒剂,来稀释自己的“医者仁心”吗?
《医者仁心》观后感(五):两处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
这部片子和前几天上的《漫漫寻子路》有点像,都是把一个极富戏剧冲突,极容易引发观众对现实讨论的题材作了反类型反戏剧的处理,显然,编导们不想把思考的深度停留在浅显的社会批判,正义必胜好人洗冤的故事虽然喜闻乐见,但那种廉价的胜利在现实世界中未免显得过于苍白,不知道这是不是这种中东欧国家电影的某种共识。
两处印象深刻的情节:第一处是主角Christian去检察机关陈述案情,连着陈述了三遍,原因是每个接待者都意识到自己无法处理这样重大的案件,于是只好找来自己的上级。其实这些公务员都明白主角要说的是什么事,也在内心里愿意帮助他(第一个公务员在第三次陈述时补充了两句,第二个公务员问主角要不要喝水),但是在体制的框定下,他们只能依照规定办事。
原本我以为这里是暗讽罗马尼亚政府系统的低效官僚,配合上这个故事本身的批判现实主义,但是看到结尾我觉得导演更想表达的是,尽管主角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为了自己心中所谓的信念的正义四处奔走,甚至付出沉重代价,可他的身边却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一片苦心,受害者的父母觉得打官司花钱费时间,媒体为了广告收益选择沉默,政府系统以一种让人无可辩驳的方式拒绝了主角伸张正义的请求,医疗系统内更是沆瀣一气。如果这个世界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已经将一种主角眼中的不合理视为理所应当,那么主角的坚持就会显得格格不入。
于是就有了片中的第二处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影片最后,主角在手术前一次次用稀释后的消毒液洗手,甚至细致到了强迫症的地步,这里与片头形成了呼应,但两次洗手,主角的心境却截然不同。在片尾,当主角选择不再追究消毒液公司,回到医院工作,与妻子重回于好,实际上就已经向世界宣告了自己的失败,他用自己曾经痛恨的洗手液肮脏了自己的双手,然后又用头顶渗出的鲜血告诉人们,他准备好了,他也将成为这个操蛋世界和操蛋人群中的一分子。他在故事前后的转变,其实就是在车上,消毒液公司老板所讲述的自身经历,又一个理想主义者被现实碾碎,屠龙者变为恶龙的故事。
《医者仁心》观后感(六):一些关于译名和结局的拙见
这个译名很容易错失观众啊,而且和影片主旨完全不符了,容易被误以为stereotype的歌颂片,其实明明写实意味拿捏的很好。
影片大量长镜头和手持很容易让人想起这方面的大师:达内兄弟,且通过影片反映社会一角的意图也很相似(除了达内的结局一般还是有一些乐观在的,而此片结局直坠深渊)。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结局的,不是觉得大团圆俗套,而是感觉结尾处坠入黑暗的设计把前期不断积压的愤怒、无力一口气卸掉了,让人感受到情绪上巨大的黑洞,这种巨大的失望感和无力感让全片的悲壮意味更上一个台阶。
补一段我的短评:最后一幕洗手的镜头,克里斯蒂安哽咽的声音被口罩遮掩,一次次叩击消毒水泵头、一遍遍揉搓双手的泡沫,背景音传来,护士问“医生”,他回答“我准备好了。”头顶一点殷红无声昭告撞到南墙后的无可奈何的回头,他准备好什么了?准备好稀释良心的浓度了。
我看到有人说影片原本的译名应该叫《不可杀人》,出自圣经的十诫之一(想起基耶了),这种取材圣经的片名寓意与影片的主旨都很契合,更耐人解读。
我个人拙见,如果不可以叫做《不可杀人》(我也不懂为什么,难道是考虑到中国观众对圣经不理解?)哪怕叫做《稀释》也比现在这个《医者仁心》好啊,既是影片的故事,也能解读成良心的稀释、人性的稀释,仿佛一种不可逆的过程。
还是祝愿这部电影票房更高吧,我觉得我们的院线需要这样的电影。
《医者仁心》观后感(七):这部片子令我印象深刻的几个场景
我对片子里的几个场景印象深刻。
第一个场景:媒体办公室
男主在医疗系统内部求助无果后,转而希望利用媒体发声,在解释清楚事情过程后,记者要求拍摄一张他的照片,摄影师找来一件白大褂要求男主穿上,记者似乎觉得不够像,又在白大褂的前胸口袋里装了一支钢笔。实在令人觉得可笑,明明证据充足,足以说明事实,却不得不在镜头前继续“包装”,然而结果也不出意料的讽刺——受到媒体公司受到消毒液生产公司的赞助威胁而不得不放弃报道。
第二个场景:检察院
男主来到检察院举报,见到第一个检察官时,他将反复练习的举报事件缘由以及过程流畅而快速地讲述着,还未待他讲完,这位检察官似乎觉得此事不是自己能掌握的,便叫停男主,叫来了另一间办公室的同事。同事一听是关于医疗领域的,便直接回应说“这不归我们管,他应该找谁谁谁”,但在第一位检察官的建议下他还是决定从头听一听男主怎么说。于是,陈述从头开始,又被中断,第二位检察官建议叫来“老大”一起听。老大稳坐中间,两位检察官一左一右,于是陈述从头开始,然而男主却像忘词了一样,磕磕绊绊,终于痛哭,被请出了办公室。来来回回,反反复复,举报仍旧无果。
男主在检察院
这时候,我突然想起那个去世患者男孩父亲所说的,官司一打就好几年,我们还有一个孩子要抚养,实在拖不起。即便男主偷拿了与妻子共同储存的购房金以及母亲的“棺材本”,甚至离开家庭单独租房住,全身心投入调查,只为了完成这项检举。他和整个社会系统对抗几个回合,却屡屡碰壁,直到他已经无法从第三方叫停这个消毒液生产企业,他手揣利器,走向企业管理者。
也许因为紧张,他准备的利器还未拔出,却已扎伤了自己。那个原本的“敌人”,用熟练的手法帮他缠上绷带——原来他也曾是医生。
男主与企业管理者在车中
片子到这里,令人细思极恐。导演似乎想告诉我们,在那场公共灾难真正带来之前,也许有无数的医生为之呼号,但为何大家最终归于沉寂?恐怕这是一个“吃人”的系统吧,每一个高深呐喊的人都会被闭麦,甚至被迫成为“自己曾经憎恶的人”。
第三个场景:男主回归家庭
片中有不少画面是从男主坐在车内的视角拍摄的,从车内往车外看,远处有一个模糊的影子逐渐靠近,然后与男主产生互动。最后一次这种镜头,拍摄的便是男主与妻子重归于好,最终回归家庭,具体的画面是他远远看到妻子提着两个大购物袋走近,他下车走向妻子,帮她提起两个购物袋,两人一同向家走去。全程没有一句台词,只用这一个长镜头,便将男主的妥协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医者仁心》观后感(八):11月11日,不应孤单的逆行 |《医者仁心》全国艺联即将上映
救人,原本也是信念的旅程。
《医者仁心》剧照
定档11月11日,源于撼动罗马尼亚社会的重大事件改编的电影《医者仁心》,作为“2021年中东欧国家优秀影片播映活动”的第四部作品,将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
自新冠疫情以来,消毒剂成为了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从我们熟知的医用酒精,到不熟悉的戊二醛、氯已定,我们信任这些看不见的有效成分凝结成安全屏障,保护我们远离细菌和病毒。可我们不会想到的是:假若这些守护我们的消毒液被稀释,它会给我们的健康与生命带来怎样的后果?又会怎样侵蚀和坍塌社会的信任系统?
2016年罗马尼亚就因为不合格的消毒剂而爆发了席卷全社会的公共危机,并震惊国际社会。这场危机的导火索发生是布加勒斯特一家夜总会发生的特大火灾,众多烧伤病患被送往各大医院救治,整个社会都关心着救治和调查工作的进展。正当人们在探讨特大火灾事故的原因时,又接连爆出许多烧伤后的幸存者死于不明原因的感染。在全国高度关注下,布加勒斯特多家医院长期采购使用稀释的消毒液的医疗丑闻浮出水面,触发了普遍的社会反思和一系列监管改革。
《医者仁心》剧照
经调查,被稀释的消毒液渗透医院可达十年之久,而整个医疗系统选择了沉默,每日依赖消毒剂的消杀保障执业的人中竟没有一个站出来说出简单而又沉痛的事实:“那些消毒液被稀释了”。真相被无视究竟是谁之过?
作为全国艺联2021年中东欧国家优秀影片播映活动中罗马尼亚代表电影,《医者仁心》将于11月11日登陆全国艺联专线大银幕,带我们探究这一沉默的真相!
以2016年震惊国际的罗马尼亚“消毒剂公共危机”为出发点,导演加泰林·罗塔鲁和加比·弗吉尼亚·萨尔加基于对医院医护人员的访谈和对公共危机的前因后果的研究,创作了电影《医者仁心》。在对社会情理的透彻洞察下用虚构的故事“模拟“现实,从而对消毒剂公共危机前医疗系统的集体沉默做出了精彩的解释。
故事的主人公克里斯蒂安是位优秀的外科医生,他与其他医生一样知道手术用的消毒剂是被稀释的。他无法安然沉默因此与同僚和科室主任都发生了摩擦。当他救治的一名儿童在成功手术后死于感染时,克里斯蒂安彻底爆发了,决心揭露稀释消毒剂的问题。
《医者仁心》剧照
导演通过固定机位、自然光和长镜头的拍摄手法,设置一轮轮身临其境的“对决“,让克里斯蒂安面对代表着不同力量的人物,或责备、或质问、或汇报、或陈述、或恳求,从切肤之亲的妻子、母亲,到每日互动的同事上司,再到有职权划界的医院经营管理者、有利益冲突的患儿家长,乃至媒体、检察官、卫生部官员……克里斯蒂安不断从自己熟悉的世界向外出走,社会关系的涟漪不断扩大,他的逆行被多种价值和立场质疑。在短短两三天的故事时间里,既重复又差异化的”对决“逐步升级,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克里斯蒂安心境的变化。
观众意料之中的一轮轮败北激发了克里斯蒂安更加决绝的斗志,他走到了消毒剂生产商的负责人面前,而此刻故事的走向却变得不再可预料。面对“罪魁祸首“的终极对决,影片给出了令人意外的发展,甚至带着一丝“诗意”收束全片。这样的反差给人留下深深回味,不可思议中的“合理”之处正指向问题的痛点。当电影片尾字幕播完,我们知道故事真正结局就是2016年消毒剂公共危机的必然爆发,故事时间与现实时间前后相继,虚拟的爆发归于沉默,又最终走向现实里地动山摇的爆发,令人拍案叫绝。
《医者仁心》剧照
近十余年来,罗马尼亚新浪潮为不少电影观众耳熟。由一批年轻导演引领的这场电影风暴,让罗马尼亚这个电影小产国,成为了品质电影大国。一批关注现实的罗马尼亚新生代导演,用贴近小人物的镜头,以现实主义的选题,通过压缩于短时间内的紧凑故事,精准地描摹了当代罗马尼亚人身处独特的家庭、道义、生死矛盾中的心理状态,却又能取得跨文化的广泛共鸣。
随着克里斯提·普优、柯内流·波蓝波宇和克里斯蒂安·蒙吉等一批导演蓬勃的创作,罗马尼亚新浪潮之名已成为罗马尼亚电影的品牌。然而对于《医者仁心》的导演罗塔鲁和萨尔加这样的罗马尼亚电影创作者来说,他们只是在用别具匠心的技法,讲述自己也身在其中的故事。正如曾担任过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的罗马尼亚国宝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所说:
11月11日,全国艺联邀您来影院感受来自罗马尼亚的电影新浪潮,一探震惊国际的“消毒剂公共危机“个中究竟。有观众们陪伴,逆行者不孤单!
数梦DDDream
以享誉业界的精准眼光和跨界整合资源能力,专注于发现与服务全球优质艺术电影, 致力于艺术电影的大众传播、推广发行和深度服务。十余年来,数梦已将逾千部佳片引入中国市场,《中央车站》《奥兰多》《国王的演讲》《德州巴黎》《回归》《电影史话》等众多经典名片都由数梦第一次带给中国观众,并陆续发现和带给观众年度话题之作《拆弹部队》《海街日记》《索尔之子》《魔方》《龙虾》《超脱》《佛罗里达乐园》《摩托日记》《我们都是小僵尸》《影像之书》《阿涅斯论瓦尔达》《驾驶我的车》等。用对电影的服务,传达有温度的思想、有深度的趣味、有创意的力量。
联系我们 | info@dddream.com
《医者仁心》观后感(九):关于电影背后2016年罗马尼亚消毒剂事件的衍生阅读
一个掩藏了十年之久的公关丑闻,被另一桩同样缘起腐败的惨剧揭露。
2015年10月, 罗马尼亚首都Bucharest 的一家叫Colectiv的夜总会突发大火,造成64人死亡。
火灾幸存者Tedy Ursuleanu 全身 45% 的部位被三度烧伤,失去了左手和右手部分手指,双臂和双腿几乎不再有任何知觉 Pic: Magnolia Pictures
火灾发生时,金属核乐队 Goodbye To Gravity的主唱Andrei Galut 正嘶吼道:F*** all your wicked corruption. It's been there since our inception。(去所有邪恶的腐败,自我们成立以来就一直存在)突然他停了下来,说道:有什么东西着火了,这不是我们表演的一部分。
直到这时,观众才反应过来危险的逼近。几秒钟之内,火花点燃了天花板的材料,火焰与浓烟迅速充斥着整间夜总会、恐惧与死亡的阴影无处不在。
当晚,27人在火灾中遇难。
主唱Galut是五位乐队成员中唯一的幸存者。
图中央为主唱Andrei Galut
Bucharest 一座纪念碑前一些受害者的照片
令人愤怒的是,这并不是一场意外,而是一次人祸。事后人们发现,Colectiv 连最低运行条件都没有达到,因为贿赂相关部门,就肆无忌惮地正常营业。
但悲剧并未就此结束。正如火灾发生时的那句歌词一般,另一个因邪恶与腐败而滋生的巨大丑闻,正在慢慢被揭开。
除了27位遇难者外,还有180人在火灾中受伤,被送去了Bucharest 的各个医院。罗马尼亚政府坚称本国完全有能力治疗受害者,多次拒绝欧盟国家的援助提议。
但伤者们在本该治愈他们的医院中,却遭遇另一场危机。有许多烧伤并不严重,却在治疗过程中,伤口感染、发言、甚至爬满了蛆虫,有的人因细菌感染而在医院死去。
直到火灾后的第八天,死亡的烧伤患者越来越多,部分患者终于得已转移到国外接受治疗。
在这些患者身上的伤口上,外国医生发现了奇怪的耐药菌株,而之前这种细菌他们只在阿富汗、伊拉克和战区见过。
死亡的烧伤患者越来越多,共有37名伤者在医院丧生,其中大多数的死因是严重的伤口感染。不正常的死亡比率,让人们渐渐开始意识到,其中一部分患者的死亡,并未来源于火灾中的受伤,而是源于术后感染。而感染源正是来源于医院。
2016年4 月,火灾发生的半年后,《Gazeta Sporturilor 》(体育公报)报纸上的一篇报道,让这个丑闻终于得以见天日。
BUCHAREST大学广场的抗议者为自己不在医院生病的权利而斗争。PHOTO BY ALEX MIHAILEANU
2016年5月,卫生部长 Patriciu Achimaş-Cadariu 辞职。
罗马尼亚卫生系统的腐败彻底被揭开。
一家名为河西制药(Hexi Pharma)的制药公司多年来一直以天价出售稀释过的、因此无法使用的医院消毒产品。根据检测数据显示,这些产品中的活性成分已被稀释至仅 1%,而其原本的建议浓度应为 12%。另一款外科医生洗手液的某活性成分应为 25%,在实验室测试中却仅为 0.01%。
而这些活性成分原本就所剩无几的消毒剂,在到达医院后还将再次稀释使用。
在后续对所有 39 种河西制药公司产品的分析(由检察官订购并在罗马尼亚和国外进行)证实,没有一种产品符合政府标准,并且不能有效杀灭细菌。
这些产品供给罗马尼亚共约350家医院,其中就包括布加勒斯特烧伤医院、
同年5月,火灾发生的七个月后,在检方要求他出席法庭的前一天,河西制药的老板死于一场车祸。当时,他以每小时 60 公里的速度行驶,撞上一棵树当场死亡。据警方说,他的尸体已无法辨认。
或许这一次,他终于可以不用再失眠,睡个好觉了。
参考文献:
https://news.sky.com/story/collective-the-nightclub-fire-and-diluted-disinfectant-that-led-to-the-fall-of-a-government-12134049
https://elpais.com/internacional/2017/02/11/actualidad/1486846196_930242.html
https://balkaninsight.com/2016/05/09/health-minister-steps-down-in-romania-05-09-2016/
《医者仁心》观后感(十):《医者仁心》解释得比乍一看要多太多
虚构故事却较完整解释了消毒剂危机,相当厉害!(剧透多)
已经看过《集体》之后看这部取材于消毒剂公共危机的故事片,意外感到故事片解释了很多东西。电影里对白并不多,但编排得可以说非常精致,实际上为消毒剂公共危机提供了相当全面的解释,从组织机制上到所谓社会文化上。我觉得它的解释要比《集体》这个纪录片更多。
下面说的涉及电影各个层次的剧情。我还是建议没看片子的朋友去看电影,在电影院公映罗马尼亚新浪潮很难得的。看过电影的朋友欢迎讨论。
--------------------------------剧情断层扫描的分割线——————
《集体》前后两段都在设立英雄人物与黑恶势力的对立和斗争,故事从前半段无冕之王带领的昂扬激愤,走到后半段卫生部少帅与利益集团扭打得一地鸡毛,最后惨然归于善良老百姓的哀悼悲歌。《医者仁心》看起来好像也是这样,然后就作结在体制乌漆嘛黑,个人没有办法。事儿也事这么个事儿,但如导演所讲现实中并没有任何医生尝试去确证和揭发消毒剂的质量问题,那么这个虚构的勇者在故事中的作用就可以倒置过来看——医者仁心的这个英雄人物主角医生其实代表的恰恰是不知内幕的局外人,反而不是一个局内人。剧情里所有阻挠克里斯蒂安的人物看似是在劝说、恐吓、利诱克里斯蒂安,其实导演通过这个冲突让所有的局内人从自己的立场去说明:我为什么假装没看见,我为什么同流合污,我为什么干这缺德事。这样去看,本片的信息量就非常大了。
第一,医生群体的弱势以及与医院管理层的紧张合作关系。
本片第一个出场的阻挠力量就是科室主任和护士长为首的医护群体(这俩角色连身材都类似XD)。科室主任是代表科学标准的权威,克里斯蒂安先从科学标准的角度去发起一个“局外人”的挑战:消毒剂那味儿对不对你们医生能没有B数吗?我病人感染死了!然后得到的是一系列棒喝,你手术没做对?你把脏东西落在孩子肚子里了?你们是不是不好好洗手?观众看来这当然是很混蛋的一种应对。后面的剧情里克里斯蒂安将计就计地说那你就当是我没做对,你让医疗委员会调查我。科室主任立刻回答:医生是不会互相告状揭发的。这一句十分关键。
男主在医院里的朋友那个光头的,基本是科室主任的狗腿,温情脉脉地去劝男主的时候说:这都是医院的责任。实际上话里话外是把医生群体和医院分离开来了。跟科室主任的混账话是连续的:洗没洗手、手术做得对不对这些是医生的事儿,除此以外消毒剂里有啥没啥是医院的事儿,不是医生的事儿。这时我们再去玩味剧情里科室主任想尽办法把克里斯蒂安控制在自己压制范围内的举动,对这个主任的理解就会变化(我不是在判断谁是好人谁不是,跟洗白之类的弱智逻辑没有关系)。
我们再看看克里斯蒂安跟老婆住在自己妈家里的景象,老旧、家徒四壁。还有克里斯蒂安收的那个开刀红包,医院经理初次过招时对他的大呼小叫,其实都能感到罗马尼亚的医生收入不高,而且在管理层那里没啥地位。“医生是不会互相告状”的,这句话反映出的是一种腐败逻辑吗?还是一种在低待遇、强工作量和人命关天高风险任务下的自我保护逻辑呢?如果克里斯蒂安冲出了医生可以操作的管理空间,科室主任的混账话可能就是预言:手术患者死亡闹大了,很可能会变成扣在弱势的医生头上的锅。一旦一个医生头上的锅成为被某种权威认定的“事实”,这个程序就可以推及其他医生,从而伤害整个医生群体人人自危。这也反过来给了医生群体对感染病例作假“助纣为虐”的体制性动机——已经相当弱势的群体尽力保障自身的安全,不要惹出事儿引火上身,而不是说医生在里面能图什么额外的好处,活着就不容易了。
科室主任出场的戏份并不多。但细节很多,比如刚一出场是给克里斯蒂安院内处分的时候。处分宣布后他赶走了女医生,跟旁边的男医生叽叽咕咕两句还握了手。这个握手是狼狈为奸迫害忠良的握手呢,还是谢谢你帮我大事化小的握手呢?影片最后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出场,对话提到要看好一个好动的孩子,别让他伤口开线,这就透露出作为医生和护士,这俩人毫无疑问也是关心病人的。他们跟男主之间的区别首先不是医德高低,只是他们比男主知道利害懂规矩,会保护自己。这就是我为什么说这个男主其实代表的是一个“局外人”。
第二,医院经理群体无法执行的明规则
紧接着男主面对的是医院的经理(这个角色是导演两人中那个男导演演的XD)。这里又一个更明显的对组织潜规则机制的揭露。就是男主跑去卫生部告状,跟卫生部秘书在车里说罗马尼亚的院内感染数据是0.2%,这可是卫生部公开的数据啊,但是欧洲发达国家的感染率也要5%还是多少,反正是大很多的一个数。然后秘书支支吾吾地说知道了会调查。然后男主就被经理请来,给他一个去法国医院工作的机会,因为经理接到了电话。
男主就开始进行“局外人”的质问了。我不去,我就跟你硬磕这个消毒剂的事儿,你们为了掩盖消毒剂问题,还伪造感染数据。于是经理也急了,你懂个屁,如果院内感染超过1%,我就要被辞退。对照上一场戏里车内谈话,这个考核标准明显不对啊。如果5%乃至更多的院内感染(我相信不是致死的感染比例,而是任何程度的院内感染)其实都是正常医疗现场会发生的情况,那1%的感染率就是一个典型的无法执行的明规则——也就是说一个医院经理使用合规消毒液,兢兢业业地工作的情况下,他就可以直接因感染超标被辞退了。
在无法改变明规则的情况下,经理们必然要发动潜规则去找出对策,保住自己的工作,那就是隐瞒感染。那既然已经系统性地进行隐瞒感染了,消毒剂质量合不合格还重要吗?这时候一个电话打来,采购指导来了,你说经理怎么做?这就是电影里经理对克里斯蒂安说的:你啥也不明白。一旦组织内的人无法得到明规则的保护进入潜规则的操作的时候,必然易于腐败。经理有没有良心都要数据作假让自己继续在这职务上工作,那好经理和坏经理看起来又什么不同呢?我相信这些经理还是在消毒剂问题上拿了好处,只是这个好处并不是他们积极争取为了满足自己骄奢淫逸的,而是他们干的就是一份脏活。这也反衬上一部分医生群体的逻辑:问题都是医院的,医生只要做好手术就可以了。
第三,真相只有一个!
克里斯蒂安离开医院离开家之后进行的漫游,讲到了媒体为何不碰医院的组织层面的原因——药厂广告。然后患儿的父母没钱没资源去打官司,只能忍耐,这个也讲得很明白。解释了媒体和病人的社会关系都无法发动有效的反抗,不用再说。
他去检察院这一部分是很精彩。因为这是经理对话后又一次展现了明规则的无效性。填表、安检、录像陈述,每一步都是典型的科层制步骤,克里斯蒂安走到了体制内最终解决方案,然后那个场景我看的时候观众被那荒诞都逗笑了。那三个检察官复读机车轮战的部分,三个人连基本的人类的反应都没有:惊讶、困惑、轻蔑、气愤、嘲讽,啥也没有,啥也看不出来。比起非人等等的比喻,这个陈述情景更体现出这个告状机制是完全无效的,你讲什么都是得不到皱一下眉头的回应。这个程序的存在与其是让你告状,不如说是让你走一遍流程就能劝退你这辈子都不告状了。
于是一个猛士诞生了,主角拿个手术刀去找稀释消毒液的人算账了。然后就有了本片我觉得十分惊艳的结尾。这个结尾就说了一个事儿:腐败不是从商人这边开始的。其实我当初看《集体》的时候就有疑问:消毒剂卖多少钱?稀释它能多挣多少钱?就算你量大吧,打通这么多关系你得花多少钱啊?这个电影其实就解释了这个疑问,鸡生蛋蛋生鸡,不是商人利欲熏心精神头大腐坏了监管,而是一些人先扭曲了市场规则要收买路财。如果合格消毒液和不合格消毒液都要勾结腐败才能卖进医院里,那好商人和坏商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当坏人还能粗制滥造省点成本回点血不是?
然后《集体》里我们看见制药公司老板死的莫名其妙,可见这个事儿里确实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他应该是挺有钱的,但他有钱到什么地步呢?按医者仁心里的描写,也就是比医生和医院经理有点钱吧,住个楼房开个奔驰,也就那样了,哪里就富可敌国了呢。也就是片子里那个角色说的一个只听不问的高级狗腿嘛,工作不累收入不错,仅此而已。
那么真相很明白了,制造不可执行的明规则的人,让明规则无效化的人,他们就是一切的肇始者。明规则荒谬,所有人必须去搞潜规则:从只听不问,到隐瞒感染,到不互相揭短,最后不知道多少人枉死。在提人品良心之前,参与草菅人命的各方势力首先可能都不是为了巨大的利益弄潮其中,而只是为了自保随波逐流。医生不是圣人,经理更不是神人(能实现1%的超低感染率),如果作恶首先是为了自保,提倡良心就是废话。反观《集体》的后半段少帅改革被医院经理啪啪打脸,看过《医者仁心》后我不禁好奇这个改革。如果只是要压缩医院经理们搞潜规则的空间,逼经理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提供合理有效的明规则保护经理们的工作安全,那这少帅改革滑铁卢也没啥好悲情的——你装什么外宾呢。
第四,好看的细节
这个电影的情节因为提供了上述完整的解释,我觉得是有一定刻意性的。但是里面有好多细节和小配角的刻画,又填充起了现实主义的质感。比如男主那个妈妈,典型的好心眼、溺爱儿子的一个大妈,很活灵活现的一个角色。患儿家属家里那场戏非常令人心碎。巧妙的是两个妈妈都说了坟墓的事情,一个喜剧色彩(男主妈妈)一个悲剧(患儿家属),但让人感到罗马尼亚人关心身后事远多于活着的人能否得到公正对待。这可能也是一种社会氛围,现实太难撬动,人没有了斗志和火气。
医院里的男权统治也呈现的很明显。首先是男主同事的女医生是办公室里端茶倒水的。然后开会排手术室,女医生的病人被一拖再拖。科室主任调戏护士之类的,很生动。一两个场景一下子让人感到那个爹味儿,一点没稀释。最后这个科室主任就是庇护浪子回头男主的那个爹(尤其是男主确实只剩下妈妈了,这个主任就补足了爹的存在)。
这部电影有技巧有门道,而且对取材的原型事件有相当的解释力——这是很多电影树立冲突双方的时候不能很好提供的,我觉得还是很别致优秀的一作。起初看得人火冒三丈,想一想确实会跟男主一样变得没了脾气,在这样一个情景里要求任何人去当好人就是在限制人的生路,这怎么可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