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头士乐队:回归》是一部由彼得·杰克逊执导,约翰·列侬 / 保罗·麦卡特尼 / 林戈·斯塔尔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披头士乐队:回归》影评(一):记一下从乐手角度观察到的一些小趣味
1. 键盘手不配拥有镜头
《披头士乐队:回归》影评(二):虫团粉的礼物
虫团脑残粉看完1集泪洒五星,增强增强班let it be。奶油泡浪人江英俊乔蠢萌果。原来泡也不是单纯团霸,完整版看出他也委屈巴巴,还要忍受三人不理解和江列侬迟到。此刻已比画中人年长的我在工作室墙上看着投影高清画面的年轻的他们,想起了江和乔的离开,想起了二十多年后他们三人拿江的demo最后一次合作,想起了已成白发老奶奶的泡,想起了在打口店买的vcd上看同样画面的20年前的我,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
《披头士乐队:回归》影评(三):顺其自然
原来他们是那些音乐“快闪党”的鼻祖
Let it be 翻译成中文 是“顺其自然”
很有趣 这部纪录片每一处都贯穿这一主题
Beatles 乐队的独特之处是崇尚自然 而非完美 当人回归自然的状态 才是完美的
说到“顺其自然” 它的主要表达是“允许” Beatles 能允许人们喜欢他们(当然了) 同时也允许人们不喜欢他们
这就是Beatles
缅怀
《披头士乐队:回归》影评(四):Still the Greatest of All Time
整整八个小时,花了三天看完,我人生最爱的乐队陪我度过人生最难熬的时光。这真的是一部非真爱粉看不下来的纪录片啊,琐碎的排练、开玩笑、互相吐槽、开会、争执,也是第一次对四个人的性格有了非常具体的了解。还是最爱Paul。John, George和Paul三个人都有非凡的创作才华,但Paul身上社会的属性最强,在乐队上放的心力最多,其他两个更加像是艺术家了,而且可以看出John在这个阶段心思已经在很多别的事情上面了,包括他不时提到的平权、马丁路德金,而Paul才是那个带着整个乐队往前走的人。
最后的天台音乐会看哭了,虽然并没有唱几首歌,穿插着警察上门和路人采访的剪辑神了,没有一个童话不会落幕,但Beatles给了好几代人的感动永远会持续。
《披头士乐队:回归》影评(五):碎碎念
(一些碎碎念,短评放不下,放这里存档了) - 他们把各种东西搬进狭小的工作室,俏芝说他在这里感觉手指都更轻松一些,John说他喜欢这里,像家一样。看着杂乱无章满满当当的画面,好像也填满了我的心脏。 - 他们一起商量要邀请比利成为第五位披头士,要帮他出唱片,嘴炮要建立公司,一起畅想未来,让我觉得好像回到了很多年前,他们在的洞穴表演结束,也曾这样谈天说地。 - 他们口嗨要解散乐队,设想荒唐又美好的离场,甚至真的做出行动,变成争吵,但从不经意的缝隙里流露出来的,依然有不舍。 - 他们聊起多年前的演出,唱起那些又傻又洗脑的歌,说着只有彼此才懂的密语,会心一笑。屏幕这边的我唏嘘一句最佳损友,“命运决定了以后再没法聚头,但过去却那样厚。” - 我相信除了他们自己,没人可以让Beatles解散,哪怕没有别人,他们也会解散,但我也相信,有些人和事,点燃并加速了这一过程。 - 原来在乐队分崩离析甚至反目成仇之前,录音室里也是有过那么多欢乐和笑声的,每一个对视的瞬间,每一次心有灵犀的时刻,都值得纪念。 - 然而,然而。
《披头士乐队:回归》影评(六):记录一些印象深刻的片段(未完)
EP 1
1. 关于乐队要不要去国外再巡回,Ringo打死也不想去。理由是:我们的受众在英国和美国
我想说:Ringo你真的太低估自己也太低估这个乐队了。21世纪的今天,看看全世界多少人还在唱Beatles
2. George说要不要唱点别人的歌。John说:我不唱别人的歌。我只勉为其难唱你们的歌~George又说:有些人的歌比我们的好啊。John回了一句:所以我才不唱啊~~
啊,原来你是这样的约翰列侬啊~~
3. George离开的如此突然,就好像说我回家吃个午饭,但再也不会回来。我看这一段的时候在玩手机,听着四个人排练说吃饭,突然就听到george说要走了。我猛抬头,倒回去又看了一遍,才明白,他是要离开乐队。作为EP1的结尾,震撼,但也伤心。
《披头士乐队:回归》影评(七):感
上 保罗激情,天才,创作核心;列侬冷静,癫狂;乔治理智,淡漠;果子全程吉祥物 atmp没收入专辑真是太可惜了 get back的诞生太天才了 乔治离开那段,有点好笑,有点复杂 小野洋子咿呀乱叫那段给我整笑了 中 搬到录音室明显气氛好了很多 比利的加入太棒了 很遗憾这一集我又听到了小野洋子的鬼叫 列侬多次cue滚石乐队 乔治老精打细算了,经常提钱 从他们对比利的讨论可以看出,保罗笃定披头士就应该是四个人,列侬相中了就单纯想让他进乐队,乔治喜欢很多大手子在一起(不过毫无疑问那就不是披头士了) pattie惊鸿一瞥,好漂亮 下 泡女儿好可爱,跟她妈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果儿性格太好了。泡女儿跟洋子学鬼叫给我整笑了 音效太好了,听哭了。 果儿给洋子的是,绿箭?列侬一开始没注意到,注意之后一口吃掉 保罗的屁股比洋子更翘 哈里森的几首神作这时候就写好了 林戈放屁和乔治马丁说…
报歌名震撼
完整的天台演唱会(或者说天台排练)太棒了,好多好多镜头,而且几首歌唱了不止一遍,披头士的现场功力太强
结尾录歌
《披头士乐队:回归》影评(八):Rooftop concert有感
此前的rooftop concert的剪辑视角都集中于主角,这次PJ剪了几个远景,加上耳机里传来的远处的歌声,恍惚中竟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当日爬上屋顶观赏的幸运者。
此前不知道的是他们在演出前还犹豫不决,前面十几日的练习,讨论歌词和曲调、恶劣的录音环境、乔的突然离队,都像一团乱麻。但乐声一旦响起,隔阂也好矛盾也罢都被抛诸脑后,他们只是四个热爱摇滚的帅小伙。看到最disciplined的泡爷在演奏终曲Get Back时不顾警察、扭腰转头继续演唱,甚至还现编了几句词调侃时,我突然就明白了入坑以来对rooftop concert的着迷,其实都出于内心深处seek for something out of ordinary的冲动。试想:上下班路上或呆坐家中,附近的天台突然传来最原始、最具生机的音乐,爬上屋顶、探出窗外或在路上驻足聆听,这些举动都是日常生活中短暂的一次脱轨。我们无意间(同时又十分幸运地)闯入伟大的谢幕仪式,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人生中的这几十分钟。虽然一切结束后又要回归日常生活,就像他们第二天还是要回到录音室工作。
但是,感谢披头士,让我还有做梦的机会。
《披头士乐队:回归》影评(九):2021.12.5 《The Beatles:Get Back》
1969年在特威克纳姆摄影棚里,四个来自利物浦的曾经的青年偶像留起来长发和胡须,英伦入侵时的那四个青年似乎不见了,他们似乎变得更加成熟和稳重,这时离他们10年历程的结束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了。
从《Rubber Soul》开始,the beatles开始走向了一个全新的道路,在《Sgt.Pepper's》之后,似乎就暗暗弥漫着一丝同之前不同的气息,不再占据主导的John,愈发独立的Paul,还有慢慢难以被继续压抑的George。第二集的开头Paul说“五十年后再看,就知道解散是不是因为Yoko坐在音箱上了”,三个人的独立似乎早就是一件确定的事了。
7个小时的纪录片将我们带回了1969年创作《Let it be》的22天,几近冗长的感觉使得电影的神话感消失了,我们好像真的回到了那最后的岁月。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解散的阴郁与悲伤,而是那四个陪伴我们多年的偶像。
the beatles在1963年的专辑《Please Please Me》上留下了这张四人低头向下看的照片,1973年发行的精选集《the beatles 1967-1970》的封面再现当初的那张照片。他们依然是那个一群爱出风头的人组成的,有趣由紧密的团体。
《披头士乐队:回归》影评(十):阳台上的分手
这两年欧美影坛拍摄了不少流行乐队纪录片,从声名远扬的绿洲、齐柏林飞艇到神秘的地下丝绒,大家似乎都在早期粗粝的现场录像带、残存的采访录音中寻找着自我感动。作为英式摇滚的代表和西方流行文化的化身,披头士自然更是广大乐迷的心头好,Hulu今年7月就上线了一部纪录片《麦卡特尼回首》,6集共三小时的时长,听保罗·麦卡特尼亲自讲述当年披头士从组建到解散的往事。或许是还嫌这部不够过瘾,好莱坞名导彼得·杰克逊最近又来了另一部《披头士乐队:回归》,三部总时长达到了8小时,从150个小时的素材中剪辑而成,足够让影迷和歌迷们心满意足了。 凭借《指环王》早已“封神”的彼得·杰克逊,这些年不拍奇幻特效剧情片,而醉心于纪录片的“技术升级”。杰克逊上一部作品《他们已不再变老》采用的智能修复和上色算法,就让观众们大呼“黑科技”,如今他又把这招用在了约翰·列侬他们身上,让五十多年前的影像显得更加鲜活、亲切。影片在短暂的背景介绍后,直接进入了乐队最关键的时期,画面也从16mm胶片变成了带有独特“柔光滤镜”的修复状态。他们在制作人爱泼斯坦去世后陷入了经营上的混乱,放弃了巡演并在创作理念上陷入分歧,《披头士乐队:回归》正是把镜头对准了披头士最后的岁月,可以看出排练时麦卡特尼的强势、列侬与洋子的如胶似漆,为了避免解散所作的努力。当然,导演杰克逊并不只有对偶像的仰视,他悄悄地在剪辑中埋伏下了乐队成员的情绪,眼见他们貌合神离,已然到分崩离析的边缘了。而对于广大粉丝们来说,这些画面当然是“如获至宝”,能够亲眼见到传说中色彩斑斓的摄影棚,见证《Let it be》《Hey Jude》等金曲的诞生,重温最后一场屋顶演出,就足以热泪盈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