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开学第5天,这张偷拍照曝光,我才知道什么是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
日期:2022-02-27 19:57:06 作者:凯叔讲故事 来源:凯叔讲故事 阅读:

开学第5天,这张偷拍照曝光,我才知道什么是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

  好的家庭教育,

  有爱、有鼓励、有赞美,

  当然,还要有规则。

  ——凯叔

  文 | 宋宋Gloria

  前段时间,

  我曾看到一个新闻,

  在重庆,开学第一天,

  妈妈背着沉甸甸的包袱,

  男孩在后面用双手紧紧托起!

  网友们都被这一幕细节打动了,

  都在说:

  看到这么懂事的孩子,

  真的是好感动。

  还有的网友评论,

  别人家的儿子又暖心又暖肺,

  我们家的儿子儿子抓脸又踢背。

  在一个家庭里,

  父母和孩子总是在一起成长的。

  父母的行为影响着孩子,

  当孩子懂得了爱,

  他们又反过来反哺给父母。

  一个孩子,

  是怎样懂得爱和给予的?

  又是怎么变得独立且强大的?

  其实,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曾给出过与众不同的答案:

  “一个孩子的成长,

  需要糖,

  也需要钙,

  同时需要盐。”

  糖是关爱,鼓励;

  钙是自强,自立;

  盐是直面挫折苦难。

  当“糖、钙、盐”都具备了,

  这道汤才能美味又营养。

  加一点“糖”

  学会爱和被爱

  美国一所大学曾花了20年的时间,

  跟踪和记录了超过750个孩子的成长过程,

  研究发现:

  那些在幼儿时期就善于分享和表达的孩子,

  长大之后,

  都获得了不错的工作。

  而那些不太会表达、也不太具备同理心的孩子,

  很多人都中途辍学,

  没有正式工作,

  甚至需要政府援助才能过活。

  心理学博士戈尔曼就曾说过:

  “一个人如果不具备情感能力,

  缺乏自我意识,

  不能处理悲伤情绪,没有同理心,

  不知道怎样跟人和谐相处,

  即使再聪明,

  也不会有大的发展。”

  其实,

  同理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父母需要不断引导孩子去观察、去引导。

  孩子才能在这个过程里被培养出同理心。

  一个朋友和其他家长带孩子去山里游玩,

  在小溪边,

  她和其他小伙伴捕到了很多小鱼虾,

  可在回程的路上,

  她家宝宝却提议说:

  我想把它们倒回水里,

  我找不到妈妈都会很难过,

  小鱼找不到妈妈,

  也会很伤心的。

  朋友听了她的想法,

  耐心地告诉她:

  那好呀。

  我家5岁儿子,

  曾在一次集市上买了一只小鸟,

  可半年后,

  鸟儿却因为生病,

  没能熬过冬天。

  我们发现他很伤心,

  竭尽所能给予他安慰,

  而且还支持他为小鸟在野外搭一个“小房子”,

  并把自己想对小鸟说的话写在纸上。

  他做了这些事之后,

  湿着眼眶告诉我:

  妈妈,

  每一个生命都太不容易了。

  很多时候,

  孩子的心是非常细腻和敏锐的。

  当在孩子展现出同理心的时候,

  父母要学会尊重和及时引导。

  父母陪她们表达得越多,

  关于爱的能力,

  也会被培养出来。

  补一点“钙”

  才能自强和自立

  作家张萌是一个从小就很自律为梦想奋斗的人。

  谈及原因,她说:

  “我们家晚饭后,

  有半个小时的集体阅读时间。

  然后每个人用不同的彩笔标注。

  十分钟左右的反思阶段,

  跟自己的工作或者学习结合起来。

  然后讲解,一开始我解读得不好,

  爸爸妈妈从来不会笑我。”

  一直到现在,

  张萌还保持随时阅读的好习惯。

  这份潜移默化的固定阅读习惯,

  培养了张萌的自律、主动输入能力。

  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知识输入,

  也很好地培养了她见多识广的“成长型思维”。

  而关于见世面,

  在《一代宗师》里,

  梁朝伟有这么一句台词:

  见天地,见自我,见众生。

  不能否认的是,

  一个孩子见过的天地越大,

  他的思维的确会更加灵活和开阔。

  美国生物学家就曾经通过实验发现:

  人的大脑皮层因为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而环境越丰富,大脑发育就越好。

  网上一个高赞评论做出了很好的回答:

  多看世界,思维方式才是最大的亮点。

  见过大江大河,就不会拘束于一条山溪。

  见过人心万象,就不会执拗于小恩小惠。

  见过世界的广阔,就会知道自己的渺小。

  父母学会培养孩子的格局,

  让孩子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

  这就是给孩子最好的“补钙”。

  加一点“盐”

  直面挫折和苦难

  朋友家的男孩非常娇气。

  磕碰一下哭半天,考试失败不敢上学。

  为什么孩子这么脆弱?

  因为,父母太宠爱,

  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做题不会父母齐上阵又安慰又帮忙。

  男孩以为“心想事成”就是世界常态。

  自然缩在父母的怀抱里畏畏缩缩。

  这样的孩子,

  最需要父母挫折教育,

  让孩子提升逆商。

  这并不是人为制造困难,

  也不是让孩子在挫折里痛哭成长。

  当然不是。

  其实,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

  就是父母进行挫折教育最好的时机。

  《养育的选择》明确指出:

  “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

  给予他们情感上,认知上,

  思维上的全方位支持,

  不让孩子去打毫无准备之仗,

  通过父母的支持、引导,

  逐步形成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父母需要战略上放松,

  战术上帮助。

  李玫瑾教讲述过一个很好的案例:

  “四五岁的孩子就可以送去专业教练哪里学游泳,

  12岁以前学游泳呛水,

  孩子经得起挫折。

  同时,家长一定要问孩子这个问题。”

  “宝贝,第一次下水什么感觉?”

  “呛水很难受。”

  “记住这感受,长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只要敢扑腾,都能解决。”

  当然,除了送孩子去学游泳,

  让孩子自己去应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也是很好的“天然的挫折教育。”

  怎么做呢?

  比如说,

  孩子从哭着要你抱,到踉踉跄跄地行走;

  从撒娇不会系鞋带,到能自己快速穿衣;

  从不认识字哭得泪流满面,到流利背诵课文;

  父母可以“远程指导”,

  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

  大胆放手,

  让孩子自己去应对成长“障碍”。

  让孩子知道“盐”的味道,

  他会明白:

  磨难和挣扎并不可怕,

  这都是生命成长的必然过程。

  想要科学育儿

  “敏感期”对照表不可少

  很多时候,

  孩子幼年时的“异常表现”恰好是他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

  父母懂得科学育儿非常重要。

  0-2岁,

  是孩子通过视觉、口、手等器官探索世界的敏感期。

  婴儿特别喜欢吃手,

  可父母觉得这不卫生,

  其实,

  这是因为孩子进入了“口欲敏感期”。

  在这个阶段,

  孩子用嘴巴来唤醒身体的其它部分,

  并用它来认识外在的世界,

  如果在这个阶段被父母无意间打断,

  就很容易出现烟瘾等问题。

  2-3岁,则是孩子连接世界的敏感期。

  孩子慢慢意识到“我”的存在,

  自我意识开始产生,

  喜欢说:“不不不”。

  这也是孩子的“物权意识”敏感期,

  喜欢说:

  “这是我的、我的。”

  进入“执拗”的秩序敏感期,

  便是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闹的两岁阶段。

  这是父母最痛苦的阶段,

  因为孩子突然变得“熊”得气死人。

  但对孩子来说,

  这也是很辛苦的学习阶段。

  他第一次意识到,

  原来“我”是“我”。

  通过这些敏感期,

  孩子才能感觉到“我”的存在。

  具备开始和外界链接的基础能力。

  3-6岁,

  孩子的自我意识基本形成,

  开始奠定人格独立的基础。

  这阶段,孩子会不断确认自己的“身份”,

  崇拜某一偶像,

  积累未来成人时的人格特征。

  也同时进入了婚姻敏感期,

  冒出“我要和妈妈结婚”的念头。

  这个阶段,

  也是孩子的审美敏感期,

  孩子变得很在意自己的服饰。

  需要通过外在,

  来不断确认“我是谁”。

  同时,这个阶段,

  也是发掘培养孩子天赋的好阶段。

  比如有的孩子出现了书写敏感期,

  喜欢持续不断地写。

  又或者喜欢上了画画,

  开始极其高度专注的画画。

  在这个阶段,

  如果父母能及时捕捉到孩子的兴趣敏感期。

  针对性培养,

  孩子的天赋可以得到极大的发展。

  9-12岁,

  是孩子道德感形成的阶段,

  开始有着更成熟的心智。

  在这个阶段,

  孩子开始独立,

  喜欢交朋友,

  逐渐“疏远”父母。

  在孩子幼年时,

  没有处理好亲子关系的父母,

  进入这个阶段时,

  就很容易遇见孩子的“麻烦青春期”。

  12岁以后,

  孩子的自我意识越发强烈,

  会出现离开父母和家庭的内在动力。

  在这个阶段,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非常小,

  尤其是错过的敏感期,

  对孩子来说是不可逆的。

  儿童专家瑞雪明确表示:

  “孩子只有处于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才会安全度过敏感期。”

  在孩子12岁之前,

  如果父母能用爱引导孩子顺利渡过每一个敏感期,

  孩子的身体与心智就能持续迈进,

  成长为有着充分安全感、勇敢追世界的孩子。

  《养育男孩》明确指出:

  妈妈多关爱,

  能为男孩构建温暖的积淀,

  爸爸多参与,

  则能引导男孩看世界。

  《养育女孩》则指出:

  妈妈是女孩生命中最有影响力的角色

  而父亲则给予女孩安全感。

  最后,我想说,

  懂得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

  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康的孩子。

  有规则和爱的家庭教育,

  才会让孩子更自由。

  有见识的家庭教育,

  才能让孩子更有底气 、更有深度。

  而父母共通参与的家庭教育,

  才能为孩子打造更旷阔的世界。

  以上四点,咱们共勉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开学第5天,这张偷拍照曝光,我才知道什么是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