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朱熹在《朱子语类》卷十中有言:“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熟读精思也就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一条原则和方法。那么怎样才算熟读呢?精思后得的又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熟读要做到三点: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准大意。精思之后可得情味,从而又能进一步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也许按这五个层次诵读文言文,方能“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诵百遍而不厌。
读准字音
和学习现代文一样,文言文的学习也要首先扫清字词障碍,甚至比现代文更需下功夫。
1.注意生僻字的读音。
这类字的读音可以借助课本注解或查阅工具书,然后根据字的形、义加深记忆。
2.注意文言文的通假异读现象。
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种以上的读音。文言文的异读主要有三种
①破音异读。一般发生在名词变成动词现象时。比如:常见的“衣”字,理解为“穿”时;“王"字理解为“称王”时,读去声。
②古音异读。有些古代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姓氏、器物名等的读音具有固定性,从而保留了古音。如“可汗”“燕山”等。
③通假异读。字词通假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朗读时应该读本字的音,而不读通假字的音。
读准句读
古人读书需断句读,在一句话的末了段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断开叫“读”。
我们学习的文言文前辈们已经用标点符号和段落为我们做了标记,但还需要我们理解课文,注意句中停顿,把握好朗读的节奏,读出个人的理解。
1、句子中相对完整的表意成分不能拆开。
要正确划分文言文的句中停顿,就必须先理解字词句含义。
如“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这句
“内集”是否要拆开朗读,这就要看“内集”是不是要共同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课下有注释“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这说明内和集是两个字,共同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所以他们之间不能停顿。
2、专有名词(时间、地点、官职、人名等)不能随意拆开。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一句。
根据课下注释可知王凝之是人名,是专有名词,不能拆开。
3.主谓之间要停顿(简单讲就是强调主语,后面要短暂停顿)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可见一二。
断句读和理解文章是相辅相成的,在此只说《咏雪》中的停顿现象,其他不再赘言。
读准大意
文言文读起来,无论是对于小学生或者中学生都不简单。喜欢传统文化的成年人,在读很多古书的时候也经常是一头雾水。因此要想读准一篇文言文的大意,需借助一定的参考资料,逐字推敲。
1、借助课下注释。
如“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中“内”指家庭内部;“内集”也就是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结合语境推断词义。
如“与儿女讲论文义”中的“儿女”通常指儿子和女儿,但结合下文有“兄子胡儿”“兄女”可知,都是谢太傅兄长的孩子,由此可以推断,儿女在课文语境中指家族里的小辈。词多义
3、积累一定量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尤其要注意“古今异义”“一”“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4、用好文言文翻译六字诀:“留”、“换”、“补”、“增”、“删”、“调”。
5、查询分析当代知名译本。虽然读文言文,一上来就查询别人的翻译,对自己的阅读古文水平提高帮助不大。但是,其他人的解读也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意义的,也要重视。
读出情感
读准字音、停顿、大意可以说做好了“熟读”的工作,也为“精思”打下了基础,为了读出情感,我们需要做哪方面的“精思”呢?以《咏雪》为例:
1、理解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
如“大笑乐”。谢太傅为什么“大笑乐”呢?
首先,我们要解释这三个字的含义,“大”是形容程度深。“笑”“乐”都有高兴的意思,但有区别,“笑”是露出愉快的表情,发出欢喜的声音;“乐”甲骨文本义是一种弦乐器,引申指愉悦,使……愉悦等。“大笑乐”说明谢太傅是开怀大笑,是由内而外的快乐。
2、挖掘原因,理解人物的情感。
如什么事情直接引发谢太傅“大笑乐”呢,显然跟“谢朗”和“谢道韫”的回答有关。
“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这三句话押韵,凑在一起能组成一首诗,这叫联句诗,是古代文人雅士聚会时候的一种游戏诗体,从这首咏雪联句诗来看,谢朗和谢道运都算得上是才思敏捷。他俩的回答都是比喻,应该说各有可取之处,但是比喻讲究形似,更讲究神似。“盐”在空中刷刷的撒,重重的下落,缺乏美感。比做“柳絮”,因风而起,漫天飘飞,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而且柳絮飘飞的季节是春暖花开之时,冬季真冷静,以春季之暖景写出更见诗意。
两个孩子的回答说明他们才思敏捷,谢家书香氛围浓郁,谢家子弟学有所成,尤其是侄女谢道韫,聪慧精明表现精彩,这让谢大夫很欣慰很开心,甚至有些许自得乐在其中,
3、结合全文内容,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会。
与“乐”相呼应,“公欣然”的对象是什么?其一与雪状有关,说明雪景很美,令人赏心悦目,其二,谢太傅给孩子们讲述文艺,显然说明他跟子侄们在一起相处愉悦,其乐融融,这种美好的家庭氛围让谢大夫愉悦。
读出韵味
读出韵味,就事在注意重音、停连、情感的同时把握好语气、语调等,对于《咏雪》这篇文言文来说,从两方面入手:
1、关注重点词句,分析人物
课文提及三个人物,描写得最多的人物是谢太傅,他在故事的开始,“寒雪日”组织家庭文化聚会,他是主讲人,“俄而雪骤”“公欣然”,到了后来“大笑乐”,人物的言行是由人物的个性特点决定的,这些言行表明,谢太傅是个儒雅,洒脱,又不失爽朗率性的人。
“谢朗”和“谢道韫”回答也能体现他们当时各自的形态。“差可拟”是大体差不多的意思,体现谢郎抢先回答后,又觉得自己回答不够精妙,语气就不够自信,底气不足。
“未若”说明谢道运比较之后,觉得谢朗的回答不如自己的好,她大大方方的说出来,体现她的自信和些许的争强好胜。
2、关注语气词
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作者的这一笔交代,是含蓄表明他对谢道韫的欣赏和赞扬。句中的“也”字,放在句尾表示判断语气,同时让语句节奏完整舒缓,读时要拖长音节,才能体现作者神往赞叹的感觉呢。
所以朗读时把握人物形象,延长剧中停顿处、句尾的音节,更能体现课文的文言韵味。
文言文的学习永远绕不过去的一环就是“诵读”,但也不能因着“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借口,就任性的给学生一篇古文让学生死去活来的背,文言文的诵读也是有层次的,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