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也给智库“号号脉”
连日来,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智库界热议。“总书记此次重要讲话,是时代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中国强大自信心的体现,是对智库界的极大鼓舞。”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陈宝生感受深切。作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负责人,他将讲话内容视为下一步智库建设的“指路明灯”。(5月24日《光明日报》)
众所周知,智库是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的智囊团,它的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决策水平的高低。而传统的观念认为,智库是国家经过精挑细选斟酌后的各方面人才集合体,它的水平远远高于其它机构,不必担心智库机构自身有什么问题。
但现实情况是,智库本身也是问题重重。专家指出,我国知库存在思维方式、问题意识的不足,智库人才不足、前瞻性不够、对策研究不‘接地气’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限制,相当多的智库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还有差距。因此,打破那种传统高高在上的姿态,我们不妨也给智库“号号脉”。
智库不能“讳疾忌医”。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任何人都有它的局限性,智库也是如此。虽然它是精英的人才库,但我们不能否认它如上述文中所提到的短板。春秋战国时期的蔡桓公一句又一句“寡人无疾”的言辞,让其陷入病入膏肓的窘境,讳疾忌医害人不浅!所以,我们的国家智库更不能无视自身的问题,要心胸开阔、从善如流,使自己趋于完美。
智库不能“名缰利锁”。很多智库过于重视产出,而不重视理论研究,把高产能、高曝光作为衡量指标,其实是功利主义在作祟。智库的思想产品要过硬,要经得起时间和公众的检验,所以要抛却功利主义的束缚,不为名缰利锁而牵着鼻子走。重视理论研究,重视目标研究,把公益性、有效性、经济性完美地结合起来。
智库不能“浮在空中”。思想产品“不接地气”,这是很多智库研究成果的通病。国家政策不仅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还应该是指导实践的罗盘,要兼顾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智库要把有限的经费更多地用于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和民众,强化目标导向,切实做好对策的务实性和可行性。
智库不能“单打独斗”。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说道“智库发展需要思想市场,而今天中国的思想市场仍不健全”。仅靠智库们的一腔热血,终究难以应对复杂的中国思想市场,我们需要国家、社会、公众等多方面的配合,需要人们理解能力的提升,需要公众思想不断趋于成熟。
智库事关重大,不能偏离国家和人民轨道,因此,必要的时候,我们不妨也给智库“号号脉”。以正视自身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实现扬长避短补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