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论政治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5 03:33: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论政治经典读后感10篇

  《论政治》是一本由【英】阿兰·瑞安著作,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出版的1253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6-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政治》读后感(一):人如何治理自己——公众号里有【有声书】

  不定期更新笔记,公众号里有该书的笔记和我朗读的该书的【有声书】,欢迎关注并一起学习:JC-XSZ

  导言:对政治的思考

  本书讲的是历史学家、哲学家、神学家、从政者和可能的革命者对一个问题作出的解答。这个问题是:人们如何能最好的治理自己?人究竟有没有管理自己事务的能力?

  本身研究的题材就是2500年来对“人如何治理自己”这个问题提出的各种回答,包括“把命运交给智者,由他全权斟酌掌握”、“尽力确保富人和穷人都不能独占决策权”、“找到神一般的明主,给他以绝对权威”,还有“不要胡思乱想,乖乖做顺民,把心思用在培养自己不朽的灵魂上面。”P16

  不同理念导致对政治目的的不同理解,有的说政治的目的是生存活命;有的说是过好生活;有的说是获得荣耀;有的说是争取自由;有的说是来世得到救赎;有的说是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以实现人性的解放。P17

  【民众参与政治的问题】

  大多数人认为“一人一票”就是政治平等的全部,不再深究。但我们也知道,与一人一票并存的还有一个现象,那就是有钱人和有组织的人通过游说、政治献金和媒体的力量来收买政治影响力。P4

  我们一方面相信,人人有权使用自己的资源影响政府,另一方面又感到,不同的人掌握的政治资源差别太过悬殊会破坏民主。P4

  不应以为,现代世界中唯一造成政治不平等的就是富人用钱收买政客,获取影响力。如果经济上不富裕的人组织起来,比如借工会之力,或把同一族裔或宗教的人联合起来,照样可以成为巨大的力量。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政治力量的差别在于无组织和有组织之间;组织靠金钱才能生存,但光有钱还不够。民主能否保护由无组织的个人组成的广大民众,使他们的利益不受组织良好的特殊利益集团的侵害呢?这是困扰所有现代民主政体的问题。P5

  希腊城邦:民主派——寡头政客

  罗马共和国:平民——贵族派

  近现代:大众——精英阶层

  自由的古典概念:主权权利——公共性、政治性的;代价巨大——依赖奴隶,互相监督

  自由的现代概念:私人性的。

  没有自由,民主就不可能实现。有的国家自称“指导式民主”,启示是独裁政权。(民众无法选择、要求改变政策或更换政治领导)P12

  问责对保证尽职的政府和法治不可或缺。P13

  如今几乎每一个政府都自称为民主。P14

  与其说人们受了骗,不如说他们是在自欺,其实心里明白,自己不是公民,而是臣民。P14

  第一章、 为何始于希罗多德

  关键词

  “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关注自己事务的人,而是说他根本就在无所事事。”——伯利克里

  “正义是势均力敌的双方做出的决定,但强者能够为所欲为,弱者则只能默默忍受。”——雅典人

  希腊人是公民,不是臣民;是自由人,不是奴隶;他们有纪律,但这纪律是他们自愿加之于己的。自由人不是被鞭子抽打着去作战的。P25

  斯巴达的制度集合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几千年来为人所钦佩,就连美国建国也受了它的影响;但斯巴达的社会是镇压性的,充满了宗教狂热,靠称为希洛人的被征服人民的劳动来养活。

  雅典居民中只有一部分能够参政;外国人和奴隶没有这个权利,妇女更是被完全排除在公共生活之外。P26 罗马人把被他们征服的人民都变成了新罗马人,雅典的公民权则只能靠继承。P30

  《旧约》对埃及实行的官僚神权制只字不提,只强调埃及人不信耶和华。它讲述的政治史是一个竭力避免政治的人民的历史。犹太人认为,自己直接受神的管辖,除了遵守或违背神的训诫之外,没有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余地。P26

  犹太人把政治视为失去了上帝恩宠的堕落。希腊人却视其为成就。P27

  最初的“城邦”并非都是建立才城的基础之上,斯巴达就是例子。P27

  僭主就是靠允诺保护贫穷的公民不受富人的奴役,或保护富裕的公民不受穷人的抢掠而攫取了权力的。它并非一定意味着统治者残暴或自私,只是说他以不合法的手段获得了权力,并一个人大权独揽。P28

  公元前510年,雅典人在斯巴达人的帮助下推翻了僭主政权。P29

  雅典人把抽签视为不言自明最平等的分配权力的办法。雅典的平等只限于政治。P33

  修昔底德说,民主的雅典嗜战如狂。这是因为古时的战争有利可图,抢劫比务农所得更多。这也是后来罗马人打仗的一个重要原因。P43

  一方面,雅典的才智、爱国心、精力和决心令人震惊;另一方面,它的易变、无情和内耗同样令人震惊。P52

  (希腊人没能够)把强烈的地方主义与更广泛的政治和军统一相调和。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政治非哲学

  “你说你对政治不感兴趣,但政治对你感兴趣。”——托洛茨基

  比起今天的暴君,那时的僭主更加提心吊胆,必须时刻小心,如履薄冰;而现代的暴君只须保证军队的忠诚即可高枕无忧。P150

  好人是否一定是好公民。马基雅维利坚称,忠心谋国者常常不得不犯奸作恶,为人所不为,卢梭则担忧马基雅维利所言不虚,于是像柏拉图一样大力推崇组织简单、孤处一隅、非商业化的小共和国。这样的共和国与邻国老死不相往来,不会与别国有军事或其他方面的牵绊,因此使人不致为了爱国主义而牺牲人性和更广泛的正义,而那种爱国主义其实就是个人和集体的自私。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未能消除这样的焦虑。P138

  柏拉图渴望实现社会团结,希望不必靠对外战争来维持国内的和平。柏拉图错在不该企图将城邦变为典型的一元秩序。从根本上说,城邦是不同部分的组合,必须维持各个部分之间不断变化却又井然有序的组合。柏拉图建议的不是更好的政治,而是没有政治的社会。

  要想发现自然要达到何种目的,就必须观察自然。自然并不总能实现她想实现的善。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关于一切真正的知识皆须如几何或数学般精确的观点。P118

  人想要的并非如色拉叙马霍斯所说,一定对人有益.(不当的欲望,被误导的需要,,)

  国家并非大家庭,家庭亦非小国家。国家发源时可能是集权制,因为它源自父系统治的家族,但国家一旦超越了家族,它的目标即不再与家族的目标相同。要了解一个团体,应看它的目的,而非它的起源。国家的目的不同于家庭或家族的目的。城邦“单纯为了生活而产生,但为了善的生活而存在。”P127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位提出“法治而非人治的政府”理念的学者。P137

  (亚里士多德)确立的正确的前提,即政治统治的才能只有少数人具备,所有政治的本质上是“贵族式的”;政治才能的遗传并不可靠,所有世袭贵族制有缺陷。许多人自己没有政治才能,但看得出谁具备这样的才能,可以推选出非世袭的统治贵族。这就是近代出现的代议制政府。“选出的贵族”——多数人的常识与少数人的才能的结合。P143然而,亚里士多德没有建议这样的政府形式。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彼此不认识,这样的国家根本不能算作国家,所有国家的规模决不可太大。P144(亚里士多德)理想的城邦公民人数不得超过10000人,以便使所有公民都彼此相识。P157

  “显然,国家是自然的产物,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P116国家的形式是它的政体;质料是它的公民;目的是让公民一起过最好的生活;推动它形成的动因是对自足的追求。P118

  《政治学》通篇将“自然是社会规范的基础”作为毋庸置疑的前提。P117

  一切团体都有其目的,城邦作为包容性最强的团体,目的也最具包容性;它是人类组织的终极形式,旨在达到社会生活的最高目标。

  主人对奴隶、丈夫对妻子、父亲对孩子的关系不是平等关系。P115

  货币会造成麻烦。

  亚里士多德和所有其他古希腊思想家一样,认定贫穷的多数会利用政治权力来为自己的利益服务。P145

  六种政府形式:

  三种良性政府形式——君主政制、贵族政制、共和政制

  三种腐败的政府形式——专制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

  妇女投票权问题:

  亚里士多德——妇女无天然的“自主”能力。在家里不自治的人不可以成为自治的政治团体的成员。

  现代反对者——妇女不像男人需从军,所有不能享受和男人同等的政治地位。

  支持者——无论个人的智力和职业如何,政府若是犯了错,所有的人都会受害,所以应该给所有的人在政府事务中的发言权。P141

  下面是公众号截图

  《论政治》读后感(二):【蜡翼·笔记】2/2:从霍布斯至今

  3p

  防止把政治思想史误认为仅限于列举发表各种论点的一部部著作,只讲逻辑,没有激情。

  28p

  霍布斯:问题无关事实,只靠练习即可。经验和理智产生更加复杂的感情。

  31p

  世间万事均具体,普世之物皆言辞。理智要有效运作,就不能被词语的混乱炫花眼睛,所以才需要精确的定义。

  31p

  人运用理性思考世界(认识论),也思考自己(本体论);自我保全是首要,而恐惧乃根本之动机。

  34p

  必须用与之相反的情绪来取代骄傲(引起别人羡慕),人必须考虑自己最重要的长期利益和关注(自我保全)。

  36p

  人组成政治社会的理由,不光是为了共同的善(巴别塔),构建集体愿景;也是实在迫不得已(利维坦),防止自相残杀。

  39p

  无论什么,只要能迫使别人屈服于我们的意志,就是权力——武装、财富、智慧、荣誉……

  72p

  洛克:不否认生活中的普通事实,但可以从新的角度来看待那些事实。

  73p

  有权利必有救济,不然就是没有权利,是奴隶,不是政治社会的成员。

  86p

  所有权意味着商定的规则,而只有在成立了政府后,这样的规则才有可能确定。亚当对世界的所有权是有限的,只限于用来造福生活。

  95p

  洛克:上帝将世界赐予勤劳理性的人使用,不是让动辄争吵不休的人随意处置或满足贪心的。

  107p

  宽容是对人民根据良知、信仰或宗教的权利的承认,不是对人民的让仁慈和恩赐。

  114p

  121p

  主权是绝对的,但它不属于个人,也不能父子相传,虽然最好能由一个人来体现,但主权与体现它的那个人无关——也与上帝无关。

  122p

  哈林顿:权力平衡的思想不是权力分立的原则,而是体现一人、几人和多人各自的美德——果决、智慧和常识。

  143p

  政权的驱动精神不可与国家的目的混为一谈。共和国的驱动精神是美德(共善),君主制是荣誉,暴君制是恐惧。

  152p

  权力分立若要产生良性影响,人民必须自立,社会必须多元,坚决防止舆论暴政,能让各个群体有众多的机会影响政治机构,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个人的行动得是基于信念,而非洗脑的结果。

  160p

  卢梭:人性的缺陷不是由自然原因而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战争不只是武器打斗,而且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

  173p

  卢梭:确立私有财产的人是公民社会的奠基人,也是社会所有弊病的制造者。

  176p

  177p

  伟大的艺术品达到其目的靠的是突出现实,而不是分毫不差地描绘现实。

  178p

  政治只能间接地促进人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政府只需抗击对人民生命的威胁,建立机制推动社会合作,其余的均可无为而治。

  189p

  受欲望驱使是奴隶,但遵从自己为自己制定的法律是自由。

  201p

  权力来于国家的规定,而国家应具有无懈可击的宪政制度,是我们(作为既关心自己的家人也关心整个人类的理性和道德、合理关切自身利益的人)希望成为其一员的国家。

  203p

  维系共和国的力量是道德,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道德规范若要有效,需要宗教信仰。

  210p

  如果人有自然的权利,可以随时重塑机构制度的话,旧时成规的权威就不可能很大。

  233p

  共和国离混合政体越远,就越接近纯粹的民主,发生党争和不稳定的可能性就越大。

  236p

  麦迪逊:放大分歧,让别人的日子不好过,这种愿望在人性中根深蒂固,即使没有发生冲突的理由,人们也会编造出鸡毛蒜皮的理由来找碴儿。

  239p

  穆勒:代议制不是自治制度,而是一种保证良好政府的保险制度。

  242p

  麦迪逊:法院可能侧重保护有产者的权利,轻忽雇员的自卫权,因而迫使工人忍受企业主的暴政。

  249p

  推行更具国家特色的政策不是为了激起民族主义的情绪或好大喜功,而为了实现现代化,以促进全体人民的福祉。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个人生活更自由,更有趣,给个人更多真正自治的空间。

  264p

  功利主义=巧言善辩+精于经济+善于计算。

  267p

  伯克:若没有宗教,人就只能浑浑噩噩地得过且过;人需要宗教来维持道德感,克服恐惧,在逆境中坚强起来。因此,宗教必须制度化,以便给国家的强迫特性加上人性的色彩,并有效地约束人的心猿意马。

  276p

  潘恩:社会因人的愿望而产生,政府则因人的邪恶而出现;为了保护工商业,帮助无力自助的人,需要最起码的国家。

  280p

  自我约束需要花大力气,暴力残忍却令人感到痛快;理智的人服从理智,愚昧的人唯命是从。

  288p

  权威无论是由上帝授予还是民选产生,都无法独立存在,需要某种形式的社会融合作为其存在的前提。

  308p

  黑格尔:人的意志是自由的源泉,也是政治的基础。人对自由的最初体验来自对世界和对他人采取行动,产生作用。

  312p

  黑格尔:真理在于全体,不在于个人。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伟大,而是他们在整场戏中扮演的角色。

  313p

  在实现自由的社会里,宗教不是迷信,法治不是专制的遮羞布。

  318p

  哲学教人接受现实,懂得世界的人不会怨恨不满。

  361p

  不同种类的快乐和不同形式的幸福,是可以在质量和数量上加以比较的。

  362p

  穆勒:正义促进的功能是安全;虽然邻居能够为我们做的事情中许多是可有可无的,但是他们对我们的安全的尊重必不可少。

  366p

  近代人类的真正目标是以自己的方式实现自我;具有充分的自我意识、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努力实现生活的和谐,并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无需照搬别人的标准。

  367p

  两类言论自由需要限制:一是煽动,一是虚饰。

  368p

  政治制度保护着我们,让我们各自追求生活的终极目标,但充其量只能为我们提供资源。要发展为独立思考、有想象力、大胆有趣的人,强迫和监督都起不了多大作用。

  370p

  没有奴隶制,希腊的思想和政治力量就无法解放出来。

  405p

  托克维尔:政治辩论的基础是经济生活。宗教能形成"心灵习惯",使不幸的人得到慰藉,使无所适从的人有所依靠。

  425p

  自由主义者需要思考,没有等级制的平等社会该如何避免被公共舆论和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大众"所主导,这个"大众"可能是中产阶层,也可能是无产阶级,他们可能愤懑愠怒,也可能温和趋同。

  425p

  旧问题以新形式再次提出:社会成员能否既是臣民,又是公民,既享受理性行政的裨益和高效官僚机构提供的合理的福利保障,又能实行真正的自治?

  434p

  马克思:推动历史变化的是人对世界采取的行动,而不是他们对世界的想法。人需要做的不是写出更好的哲学著述,而是超越思考,更有效地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变革,而非与现实妥协。

  435p

  马克思:异化是对人性的疏离,不能通过思想而要通过行动来克服,否则,劳动将会变成苦工。

  466p

  如果行政管理者对自己的定位不是掌权者,而是致力于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的服务者,他们就不会滥用手中的权力。

  473p

  人是历史动物,驱使人的行动力量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往昔的回忆;过去的思想总能在后世发挥一定的作用——不仅是汲取先辈的智慧,还经常意味着吸取教训。

  485p

  我们有更多的理由对大众感到乐观,但对精英的政治能力可能更加心中没底。

  493p

  如果没有理智与道德的自律,加之他人提供的理性规范,所有人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相信任何能够解释目前的不幸、保证更好的未来的理论。

  513p

  英文中的"帝国"(empire)出自拉丁文的"指挥"(imperium);而现代国家的作用是提供便利,不是发号施令。

  556p

  富人想奴役、剥削穷人,穷人想抢夺财产、自力更生。二者也有消除暴力、抵抗侵略等共同利益。

  557p

  边沁:没有国家,富人就只能任穷人摆布,因此,对财产的捍卫在性质上是保护有产者不受无产者的侵害。

  578p

  失业救济不仅是保险,而且是对一种权利的承认,是正义的要求。

  587p

  极权主义系一整套政治现象,包括独裁、针对政治异见者和其他敌人的系统暴力、以国家恐怖作为日常治理工具、把除执政党创建或管理的机构以外的所有机构全部摧毁或使其政治化、一步步模糊公共与私人领域的界限……

  595p

  法西斯主义=种族主义+民族主义+非理性/反智主义+反自由主义。

  596p

  在政治中达到一定的理性,是痛苦而又艰难的历程。

  604p

  政治上的侏儒管理着腐败、谋私、不透明的制度,造成公民对它的鄙弃疏远。

  623p

  627p

  哲学家不是专家,没有资格提供专业咨询(分析问题),更不要说专业服务了(解决问题);哲学家能做的有用之事是通过讲明现代人面临的机会与困境,来帮助公众思考。

  628p

  思考是门技能,是可教能学的,培养精英以代替普通人思考是行不通的,因为这与自立的思想背道而驰,也因为精英若不必对任何人负责就会腐败堕落。

  629p

  科学与艺术,技术与审美是对立而统一的,都是增强理解,强化经验的活动。

  629p

  民主是现代生活的理想(整体乐观),但在各处的实行不尽如人意(局部悲观)。

  642p

  从代议制走向参与式: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学习如何自主自治的过程。

  645p

  罗尔斯:正义的社会是最穷困的人能过得上尽可能好的生活的社会。

  673p

  民族主义的愿望通常有自然的界限。

  687p

  "环境"一词的含义是,人是在照顾原地,而不是在驯服荒野。

  688p

  如果意识形态、宗教分歧和文化误解都不会引起大战,石油也许能。

  《论政治》读后感(三):【蜡翼·笔记】1/2:从希罗多德到马基雅维利

  3p

  近代国家的根本特质是中央集权、官僚制管理,并高效提供国家才能提供的公共服务。

  4p

  政治力量的差别,在于有组织和无组织之间。民主政体的最大困扰,就是如何保护由无组织的个人组成的广大民众,不受组织良好的特殊利益集团的侵害。

  5p

  在穷人赖以谋生的行业中,除非穷人对行业的规则制定有足够的发言权,否则他们就会受到剥削。

  6p

  9p

  经验证明,问责对保证尽职的政府和法治不可或缺。但尽管如此,现代国家价值观中的自由和民主,其核心是社会性的,而非政治性的。

  12p

  R·G·科林伍德:解释历史,需要重新思考过去的思想。

  17p

  怀疑论者对深刻的问题避而不谈。

  43p

  修昔底德:人类的政治热情和权力野心根深蒂固,民主政体普遍具有兽性,惯于侵略扩张。

  45p

  伯里克利: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关注自己事务的人,而是说他根本就在无所事事。

  68p

  西塞罗:出色的演说家比政治家和哲学家都更伟大,因为演说家集两者的技巧于一身。

  70p

  修辞术的用途,是在向听众呈现一个情况的时候,无论其固有的利弊如何,都能够让听众按照你想要的方式去看待那个情况。

  71p

  民主本来看重的就只是表象,不是真理。于是乎,在无知使人得益、知识使人无助的民主政体中,愚昧无知是很难治愈的。

  75p

  柏拉图:哲学家被真理的太阳眩花了眼,在充斥着表象的世界上看不清方向。

  82p

  经典的正义观:不伤害别人、做诚实的人、给每个人他应得的。

  101p

  最重要的美德:节制(胃)、勇敢(心)、理性(脑)和正义(三者的完美结合)。

  105p

  寡头政体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两个,一个是富人的国家,一个是穷人的国家,彼此相互敌对。

  108p

  《理想国》旨培养灵魂,但现实中除了心灵成长,还需要治国之术:规范经济生活,镇压犯罪,平衡利益冲突,调和政策异见,安抚、统筹或压制价值观抵触……

  119p

  不同于其他的知识领域,寻求道德和政治知识的目的是为了采取行动,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不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132p

  亚里士多德:如果犁铧有可能自己耕田的话,就不需要奴隶了。

  147p

  西塞罗:取君主(执政官)、贵族(元老院)和民主(保民官)之长,避二者之短(独裁、寡头和暴民),如果能做到了这一点,就是创立了共和制(混合政体)。

  151p

  制度稳定的关键,并非宪政、也不是三权分立、相互制衡,而是【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须相匹配】。

  153p

  研究任何问题时,只能努力达到该问题所允许的精确度。大部分的观点并不适用于所有时期、所以地方,或所有领域。

  157p

  亚里士多德:政治是一种艺术,目的是要克服虽可控制但永远无法消灭的困难。

  184p

  自由是法律规范下的自由,自我纪律是法治赖以维系的重要因素。

  196p

  西塞罗:政治要实现的不是理想,而是实际能达到的最好状态,所用的方法不是实行哲学的先验原则,而是对历史上的审慎行为进行分析。

  204p

  正义是一种愿望,要使每个人得到自己的一份,要维护共有物品不被个人占有,还要保持私有物品不被充公。

  218p

  政治和宗教的定义无法做到简单明确,其含糊不清之处也不会因人的主观愿望而消失。

  222p

  224p

  宗教得以存在,主要靠的不是思想上的连贯性,而是两个其他因素:其一是能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其二是所提出的生活愿景具有说服力。

  231p

  奥古斯丁:恶不是积极能动的力量,而是一种缺乏,是善的丧失,包括傲慢和随大流。

  231p

  奥古斯丁:人类事物的基础不是正义,而是"爱(libido)",不仅包括强烈的喜欢,也包括性欲,还包括数学家希望发现对一个几何定理的简练证明方法和将军想打胜仗那类的愿望。

  241p

  政府建立在人对尘世间事物的喜爱的基础之上,目的是协调人的行为以保障人的长期福祉,而不是满足人的短期冲动;因此,财产和保护财产的法律机构应当细心维护。

  245p

  奥古斯丁:尘世不像上帝之城那样公正,我们也无法精确地确知国家和个人应得的赏罚。

  251p

  强迫是国家自然的、合适的工具,但强力起不到劝说的作用。我们可以威吓别人按我们想要的去做,但无法威吓他们相信,我们想要的是好的。

  258p

  如果此生只是来世的前奏,政治就远不如宗教重要,国家能为人民提供的最大服务就成了帮助他们做虔诚的教徒。

  283p

  所有权仅意味着比竞争者拥有更大的权利而已,即包括不容他人染指的使用权和占有权,但不包括对财产的绝对权利。

  285p

  财产制度为社会的共善服务,只有建立了有关共善的普遍概念后,财产私有制才能为人所接受。

  299p

  既不应夸大古人与我们是多么一致,也不应认为他们在空间与时间上都离我们太远,以致于需要解码他们的思想,好像他们的生活方式是神秘莫测的象形符号。

  303p

  提出的主张不管多么合情合理,若是为上头所不喜,就可能为自己招致麻烦。

  308p

  阿奎那:神学是学科之王,但胡乱猜测是危险的。

  310p

  社会如果坚信真正的信仰只有一个,就难以确保宗教问题上的异见不会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气氛宽松的世俗政体则豪不介意多样性。

  311p

  阿奎那:恩典不是破坏自然,而是完善自然。理性无法让人了解他需要知道的一切,这个上帝赐予的工具只能在其限制内予以有效利用。

  313p

  对问题的求解只能做到可能做到的程度;伦理和政治寻求的是实际知识,不是理论知识;此类知识总的来说是对的,或者说大致不错,不过没有断然的确定性;讲究的是审慎明理,而非几何学要求的那种丝毫不差的精确。

  322p

  奥古斯丁:上帝无意让祂以自身形象创造的理性生物去统治非理性生物以外的任何别的理性生物:人不能统治人,只能统治野兽。

  333p

  国王应在教会的道德指导下进行统治,教会则应在国家的世俗手段帮助下拯救民众的灵魂;政教各司其职,亦须相互扶持。

  336p

  先礼后兵:残酷的迫害会激起反抗,温和的强迫配合说服最为有效。

  367p

  政府的强制力只在有限的范围才有必要,才有效,超越这个范围之外,国家的权威即鞭长莫及。

  396p

  统治者最需要关注普通人,促进他们的福祉。

  416p

  乌托邦社会是共产主义经济(按需分配),其最突出的特点,也系所有其他特点的根源,是废除货币。乌托邦同时也是一种告诫:建立完美社会的愿望会滋生极权主义,我们心目中的进步可能会带来灾难。

  422p

  几乎所有作品在某些方面都是作者所无法控制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想法,另一方面又无法完全达到作者想要达到的目的。

  424p

  对于政治,要畏惧它的危险,而不要因它带来的机会而乐在其中。

  448p

  路德:世俗只能保证外部一致,无法迫使人们采纳任何信仰,顶多只能逼迫人们违心地表示相信内心不一定相信的东西。

  483p

  马基雅维利:必须清醒地看穿人的真正本质(现实),不要迷惑于仁义道德的漂亮话(理想)。

  491p

  没有武装的先知一事无成:武装造成接受,开始是勉强的接受,但逐渐会变为心甘情愿的接受。

  《论政治》读后感(四):序言节选

  许多人和我一样,穷其一生教授所谓的“政治思想”或“ 政治理论”,并就此著书立说。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关于什么是“ 政治理论”却各有各的看法。它并非历史,虽然它包括早已作古的思想家的思想;它不全是哲学,虽然它讨论死去和仍在世的思想家的论点;它不能算是社会学,虽然研究政治的作者在社会学方面通常的确比较幼稚。一位同事曾说,政治理论家是紧抱着20 来本书钻牛角尖的人;我花了半个世纪钻研穆勒的《论自由》、霍布斯的《利维坦》等著作之后,感到20 来本这个数字还太高了点儿。不同的政治理论家虽然在学术上各执己见,但都坚信不疑,跨越几个世纪与昔时的政治理论家及其同时代的人进行对话是有用的,尽管有时他们也因对话的艰难而感到气馁。他们希望任何感兴趣的人都来旁听并加入这样的对话,大家一起来听一听极乐世界里的谈话,听不信人性本善的马基雅维利如何嘲笑苏格拉底的不谙世事,或杰斐逊如何承认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对美国的未来比他预见得更加准确。

  《论政治》读后感(五):历史与思想密不可分

  近段时间韩国一直霸占新闻头条,最初是总统朴槿惠爆出“闺蜜门”,引发韩国民众大规模示威,纷纷要求她下台,令她成为韩国第一任被弹劾的总统。但舆论还没消停下去,乐天集团与韩国政府交换土地用于“萨德”导弹的部署,又将韩国推上风口浪尖,此事在我国引起轩然大波,不少民众自发抵制乐天,抵制韩国。而在这一事件的推波助澜下,中韩关系也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或许早在广电总局颁布“限韩令”便可窥见一二。 由此可以看出,国际形势背后的政治动荡,要想明白各国之间复杂的纠葛,我们必须先搞清一个问题:何为政治?唯有深入了解政治思想和政治发展史,我们才能观察分析当下不容乐观的国际局面。为了帮助更多普通人掌握政治的精髓,英国国家学院院士、政治学家、社会评论家阿兰•瑞安总结毕生教学研究的成果,历时30年写就了这部《论政治》(分为上下两册)。或许从书名来看,这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政治书,无法激发读者阅读的欲望,可是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读者解释了晦涩难懂的地方,并展现了政治的魅力所在。 作者跨越了政治理论、哲学和法学,从历史的长河中探讨政治,重新整理西方政治思想史,在总结前人思想主张的基础上,开启政治思想的新纪元,让读者亲身感受最为丰富的政治思想,进而扩大读者的政治视野,洞悉当下的国际大格局。在《论政治(上卷)》里,我们会跟随作者的脚步,认识一批早期西方思想家,从希罗多德到马基雅维利,同时主要研究了西方政治传统的奠基时代,从希波战争到欧洲宗教改革的西方政治历程。我们会发现,在各种历史冲突背后,隐藏的是大相径庭的政治理念、立场与原则。 作者认为,从古至今众多学者对政治的思考,均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人们如何能最好地治理自己,故作者以此为出发点,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一一介绍了不同时期的思想家最具影响力的观点。以第一位希罗多德为例,他十分推崇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热忱歌颂它的民主自由与权利平等。当时的城邦,普遍是奴隶制社会,实行贵族统治,故这一理念的提出,的确是非常进步的思想,而这起源于希波战争的爆发,使得雅典民主力量得以壮大,随着希腊的最终获胜,加速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实施。尽管雅典的民主从现在来看有很多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它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对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思想家所处的社会背景,去理解他们的思想主张,有利于读者自己去领会不同思想的意义所在,与前人隔空相望,碰撞出自己的思想火花。因此,作者在每一章都罗列了不少书名,以便有兴趣的读者展开深入研究。而在作者依次介绍数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阐述他们对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争论后,读者会对政治思想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再通过作者的深度剖析,会启发读者思考当下的社会。 看完全书,从作者笔下了解早期西方的政治思想后,不禁让我想到汉武帝时期的百家争鸣,同样是思想上的碰撞,不同的是书中介绍的是更为宽泛、更为早期的人类政治思想史,让我们跟随作者“在历史中读懂思想,在思想中洞悉历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论政治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