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贵在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同一类知识点中那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人文学科来说,复习数量很大的材料时,应当使主要的东西更明确,次要的东西不突出,找到材料的主导思想。
对于40篇的古诗词的复习来说,自不待言,在此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课标中寻方向
初中语文,新课标对古诗词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
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的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及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和赏析题;
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理解性默写;
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
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二是赏析。我们先来探讨古诗词曲的赏析。
真题中找考点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近五年诗词鉴赏题的命题趋势。
1.分值4分;
2.题型均为简答题;
3.重在考察内容理解(出现2年)、情感把握(出现直接考察2年,间接考察3年)、情景描述(出现1年)和名句赏析(出现5年)。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对作者诗词思想情感的把握及对句子的赏析,连续五年都出现在试卷上。
让复习成为学习之母
“复习是学习之母。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这位慈善的母亲变成了狠毒的后娘……大量的事实和结论压顶而来……弄得学生精疲力竭,伤了身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应该教导学生,抛开次要材料,集中注意力于主要内容上。
所以在课标和真题的指引下我们应该这样展开复习:
一、如何明确诗词内容。
这一块儿内容虽在真题中只出现两次,却是最不容偷工减料的环节,因为后面环节能否准确到位的理解,全看此环节对诗文内容的把握程度。好在这一块知识,孩子们在初学时已打下坚实基础,复习阶段只需回顾加强印象。学生可先自行顺一遍,老师只需将个别生僻或有背景性的词语和句子进行整理、指导,比如《过零丁洋》中的“遭逢”“起一经”,《雁门太守行》中的“提携”“玉龙”等。
明确诗词内容,换句话说就是弄懂每一个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明确整首诗词的写作对象是谁,他(它)怎么了(怎么样)?如《雁门太守行》的描写对象是“战争”和“将士”,战争惨烈悲壮,将士们忘身报国。
值得注意的是,“题目”在这个环节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春望》、《望岳》、《观沧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等,题目中已告诉你所写内容,地点、时间、人物、环境等等,要注意提取信息。
二、如何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缘情而生”但诗又“不欲直至其情,其蕴含只在言中,其妙会更在言外。”面对繁多的40首诗词,我们该如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一)分门别类
一般我们手里的资料早已为我们分好了类,大同小异.比如我手里的这套资料,把40首诗词曲分成了11类。分别是:忠君爱国、雄心壮志、边塞征战、思乡怀人、赠别诗、山水田园、感慨时运、永史怀古、亡国哀思、关注民生、爱情诗。
分类的目的只有一个,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一类诗中,“同”是他们的“类”,也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那根线。“异”也就是他们的特质。这样一来,就可能三首甚至是八首诗词有着相同的情感,只需再根据他们自身特质稍加修改补充。就好比你把好多种树分在了一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树”,但根据它们的外形、材质、生长环境等的不同,可能分别叫做“杨树”“桐树”“杉树”等等。
(二)类中寻同
比如:“咏史怀古”类的诗词思想感情多为感慨个人命运,抨击社会实质。再根据其“怀人伤己、怀古伤今”的表达风格,可通过“寻古探今”的方法,让孩子们找到“触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
再比如:“赠别诗”一般抒发低沉哀婉,伤感惆怅的依恋与不舍,抑或是旷达刚健,乐观向上的安慰与祝愿。“山水田园”诗往往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表达远离污浊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怀。“思乡怀人”诗一般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怀人之感等,在此不再赘述。
(三)同中求异
1.理清意象,景中有情
简单说,意象就是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人等。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如柳:惜别;月、霜:思乡;梅、兰、竹、菊、莲:表人的品质;流水、落花、夕阳:感时伤逝;大漠、孤烟、羌笛:保家卫国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如《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描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作者如此描绘旅途中的苦景,一个背井离乡长途跋涉的孤单旅人的愁苦心情就不言而喻了。
2.关键词、主旨句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如果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和主旨句,便找到了把握诗人情感主旨的钥匙。如《黄鹤楼》中的“愁”字,《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人”,《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四)准确表达
1.审题要清:是只问抒发了什么感情,还是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作者流露的感情?或者其他。(明确答题方向,问什么答什么,答什么像什么。)
2.一般答题思路:通过描绘什么+运用什么+抒发(寄寓、表达)什么感情
3.为使使表达明确可储备一些专业性词语:如“离愁别绪、恬淡闲适、清高孤傲、孤寂惆怅、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观旷达、轻松愉悦、壮志未酬、忧国忧民、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等等,表述应简洁,明白切中要害。
三、如何欣赏诗歌中的妙词佳句
这类题多以诗词中有特色的字词或句子作为考察对象,这些字词或句子,在诗词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或效果,所谓诗无佳句若枝头无花,似空中无霞,妙词佳句是一首诗的精华之所在,因而值得品味,也考察的最多。
答题格式一般为(字词句)含义+(修辞、表现等)手法+内容+表达作用(效果)或抒发情感(揭示道理)
所以在知悉了内容,明确了情感的基础上,我们还需掌握以下常识
1.诗歌常用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诗歌的常见艺术手法有:衬托、用典、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抑扬结合、修辞方法(比兴,拟人、夸张等)等。
3.诗歌的语言风格有:清新自然、质朴淡雅、委婉华丽、飘逸雄奇、含蓄隽等。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迈等。
四、如何对诗词中的情景进行描述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一般考察的是文中的写景句或者体现人物形象的句子。
除了2016年出现的题型,还有诸如: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或者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等等样式。
可引导学生先找到描写对象(名词),再找修饰词(形容词),再选择适合语境的谓语。或者直接把诗中的单音字换成双音词。
要求忠于原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如果掌握了诗词的赏析,那么诗词默写也就容易的多了,在此不赘述。
复习时尤其时最后阶段,全部教材重读一遍,面面俱到,就会负担过重,而且教材的主导思想会被忽略,教学效果也会降低。不如教导学生抛开次要材料,集中注意力于主要内容上,不仅事半功倍,而且也切合了课标要求,同时这种能力也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基础之一,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