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微尘纷坠心田》是一本由张秋子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2022-1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读后感(一):多点褶皱
2022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想要打五星。
书名很拗口,但很有意境。如果我们能让文学阅读日万千微尘般或漫不经心或流沙磁引或快或慢的节奏坠入我们的道道心田,文本、情感、意境、场景、经验、感受那一瞬间融合深陷。这样的文本阅读生命化是多么美妙啊!
作者将他的体验分享于此。上篇讲述了方法论,有些醍醐灌顶;下篇是具体实践,值得借鉴,但也不绝不是照搬。我们很熟悉这句话——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应试教育下成长的我们很容易把思维固化在“阅读理解”四个字中。那些理论、手法、主旨,如果一块块铁链把文本照模子分割。我们阅读时是脱离文本的,在“平均现实”下获得的只是信息(更不必说市面上出现的那些五分钟速读),而绝不可能出现“触碰链子的一头,那一头就会抖动起来”的那种酥酥麻麻的触动感。文学进不了心,有点时代之痛的感觉。
所以能真的理解这本书想表达的内容太重要了。当下舆论洪流中,门槛最低的就是人人都能说上一句的道德评价。缺失经验和思考的评价,无非是害怕在大多数人中因异见而暴露自己的无数个个体所默认选择的“主流”。而这些低门槛的断言也为个体节约了思考的脑力,快捷地跟上大多数人的脚步。这种轻松是路径依赖,悬置了自我苦思冥想的成本,也意味着“不再观察”,可见的将锈迹斑斑。
然文学是反向操作的。那些我们意识了不敢表达、我们不知道自己意识了、我们不敢意识的内容,在文学中有所倾诉。如果对于那么细微、动人、深邃的内容也加以通用精炼的提炼,那是文学之殇了。
思及生活,不少时刻我们也喜欢做打标签、下定义、归纳总结之类的事情。这提高了效率,让这些内容快速在自己脑中已有的位置排列好,并得以安心。但真的会错失多少生活细节与波澜之中的纹理,也丧失多少次让心扉打开的机会。
多打开心,多享受刺痛和惊喜,延迟一些决断带来的满足,生活可以拥有更多褶皱。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读后感(二):被书名耽误的好书
周五收到读库的新书,周六迫不及待的读完了,读完后的第一感觉是:这本书很真诚。原本想和朋友推荐这本书,居然发现我不记得书名。
序言的标题是“凝神时刻”,读完序言后便决定不放手了。(书名难道不是用“凝神时刻”更好。)
作者张秋子是云南昆明人,南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出于教师身份的本能与习惯,上篇主要介绍了阅读文学的方式,其中有不少与学生的互动,还兼有几分悉心教导莘莘学子的感觉,诚挚而恳切。下篇则是作者几年间的书评随笔,也即是应用上篇中所介绍的阅读方法的成果。从参考资料(139本书),以及众多人文社科的背景知识,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与坚持。
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我慢慢背离了文学阅读的领域,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了与书同在的感觉,或者说这种感觉越来越淡了。而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忘我于非虚构的书籍,因为发现在课本之外的无限天地间,世界是那么广阔,而我是那么无知。但在我读完这本书的第一篇“文学阅读的作用”后,我意识到我改观了。可能是以往催产式的阅读方式,导致我无法与书本后续的生命力融合,慢慢地就把文学中的玄妙与精彩投射无形之中,长久之后就淡忘了。亦如本书所言,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专业读者,都可以或者“必须训练与召回(对文本的)感受力,将所阅读的文本尽可能地生命化”。看到生命化这个词,我一下子就领悟到,我一直以来的阅读方式都错了,我可能耗费了不少时间在无意义的阅读上,我追求阅读的速度而忽略了它的生命价值(当然,并不是对所有的书都抱有这个态度)。作者一直在强调要细读文本,“对待自己珍爱的东西,必须付出百分之百的精力,像雕刻一件艺术品一样,精耕细作,锱铢必较,不能接受丝毫敷衍与搪塞。”那么究竟要如何细读,细读到何种程度,是否有好的参考书籍,以及值得细读的书目,那么就请大家自己阅读此书了。
下篇中,作者具体谈论了纪德的小说革命,卡尔维诺的祖先三部曲,福楼拜笔下的帽子,浮士德中与众不同的细节处理,哈姆雷特的世纪难题等。就我个人而言,特别想要聊一下《远山淡影》,从石黑一雄获得诺奖后,我第一时间就买了电子书,可是开篇读了两三次,都没有继续读下去。就觉得像是一个不会抽烟的人,抽了几口都呛得不行,然后直接弃读。而无论身边的朋友以及媒体圈如何推荐,这本书就一直就躺在我的电子书架上,我看不到它,它也不会看到我。可是,读完了作者的这篇随笔,虽然其中透露了不少细节,可能会影响我后续阅读时的体验,但我决定今年要好好读一读,甚至包括石黑一雄其他的书。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一篇好的书评会改变你的阅读倾向,想要体验到细读的美妙,感受到阅读的生命化,最终完成阅读的还是你自己。所以,Kindle正在充电中,新书已经拆封,我会学着做个耐心的读者,用生命碰撞生命。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读后感(三):一个小序
在求学阶段的很长时间里,我几乎不看小说了。那时候,吸引我的是各种社科理论或者文学理论,它们能给人带来强烈的智力愉悦。所以,学生时代,书架上的书分成两种:买来的理论书与借来的小说——小说好像因为太轻了,不值得花钱。虽然博士论文也是以维多利亚小说为研究对象,但似乎这些古老的故事只是研究的载体,我并不太能从其中获得审美上的趣味。
工作以后,教外国文学,不得不重新捡起文学文本,为了讲课顺利,又不得与这些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贴身肉搏”。事情的变化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一旦真正浸入文本的天地,傲慢与偏见忽然被另一些东西替代了。
因为,这时候我的身份发生了分裂:我即是小说的阅读者与享受者,当然也是小说的研究者,同时,还是小说的传递者与解读者。分裂的身份迫使我用更多的耐心与可能去面对文本,阅读的方式也从“找问题、做研究”变成了用经验与感受去直接触碰文本。于我而言,与挖空心思对文本做出符合学术期待的阐释相比,那种用本能和直觉直面文本获得的愉悦感显然更持久。同时,我终于发现,在对人的内在世界的描写方面,小说无与伦比。伍尔夫曾在《达洛维夫人》中说捕捉到一种感情,虽然“微不足道”,但“即使是最精密的数学仪器也无能为力,尽管它们能力路中国的地震,却无法测定这类事情的震动”,在那些阅读到令人忘我的时刻,正是文学有别于其他人文社科的魅力绽出的时刻,它们往往勘测到了心灵深处最隐秘的震动,这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做到的。
因而,这本文集原来取名为“凝神”,也正包含着上述的意思——一方面,它意味着始终对阅读的文字保持敬意,屏气凝神,以严肃而非消遣的态度阅读;另一方面,它也指那些阅读过程中的“凝神时刻”,经典的作品像黑洞一样将我们卷入其中,浑然忘我,唯听见呼吸声。
本书辑录的这些文章写于不同时期,大多是在捕捉某一瞬间的特殊感受:读完一本书、讲完一篇文学作品、上完一堂课,但是,从根本上,它们又是对近十年阅读经验的一个反思与总结,有一些核心问题是我始终在追问的:我们目前中文系的外国文学教授是令人满意的吗?怎样才是对一部文学作品有所领会?如果我们不借助学院派那套充满黑话与术语的技巧,我们面对文本,又能说出什么?如何把一部作品令人感觉到“好”的地方讲清楚,而不仅仅停留在“真好看”的感慨上?如何通过训练获得更细腻的感受力,把read book变成read into book?
所以,本书的一大主题是我在教学与阅读中逐渐体会到的一种最基础的阅读方式:文本细读。说起来,它并无新奇之处,也是文学院的基本功。但实际上,回顾以往的阅读,我们有太多时候是读得粗枝大叶、走马观花,对待文本,缺乏应有的敬意与耐心。
文本细读满足的,不是学院派对文学批评的要求,它走的甚至是一条背道而驰的路,它不试图为文本的意义提供什么高大上的深度诠释,只在最基础的层面做出技术性的展现——为什么用这个字好?同样用这个词或者这种写法,与另外一部作品相比,这部作品有什么特别的?在这个细节里,作者到底是什么用意?而又是怎样的节奏与布局,产生了当下的效果?我想,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那些嫁接在文本之上的深邃意义是不必要的,它们甚至有使人陷入夸夸其谈、凌空蹈虚的危险。就像法国社会社会学家布迪厄讽刺的那样,只要拼凑一点夹生的哲学概念、复杂难解的学术术语、凹造型的句式,令人不明觉厉的文章总是能炮制出来的。
我希望老老实实讲话,我的目的也是为普通读者提供一种“视力”,这种视力类似于工匠的视力,工匠因为每天琢磨、雕刻、开凿与把玩,所以对他手里的物件异常熟悉,他不需要跑到高深的艺术理论中,就能够以一种物质性的、具象的方式,帮助普通读者理解作品的“好处”何在。所以,我在课堂与私下写作中,一直尝试着更加具体的、与经验相关的文本解读。它多少有些“文学现象学”的味道,将一些高处的、抽象的言辞拉回到地面、拉回到字句本身。
这并不是否定理论或者抽象的思辨,只不过,我希望所有的深度诠释都有一个“生长”的过程:它们应该首先是从最技术性、最基础性的理解中生长出来的。其背后,则是一种谦逊的态度以及对文本的感恩之情。
第二部分的“实践篇”同样围绕着文本细读展开,主要是我近年来的一些文化随笔集合,其中既有对我研究对象的常识性介绍,比如乔治·艾略特这样相对来说在国内译介较少的作家,也有我在阅读与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以文本内部很细微的问题的思考,有一些经典作品每年都会反复读,每次读也都能读出新东西,经典本身的厚度为写作提供了资源,比如歌德的《浮士德》和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每一年的课堂教学都是一个1+1大于2的过程,除了我自己不断对文本阐释与理解的加深,我们的同学也从自己的角度贡献了不少灵花秒谛与我不曾接触过的资料。所以某种程度上,反复文本细读的成果,是我与同学们的达成共同成果。
书中的引文我也再做一点说明,为了使这本书尽量远离学院派的臭毛病,所有的引文都没有做出处的说明,在正文中,我不想用连篇累牍的注脚来打断读者的阅读,所以,所有提及的书目,我都会在文末以参考资料的形式附上。
希望本书的读者能度过一段愉快的阅读时光。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读后感(四):轻阅读系列之《万千微尘纷坠心田》
跟随着《读库2200》和《读库2201》而来的两本小册子之一是张秋子著的《万千微尘纷坠心田》,副标题是《文学阅读的生命化》。从2022年1月20日到2022年1月25日伴随我的轻阅读时光。
P.6 阅读文学作品如果一定要追问“效用”,那么大概有两个:督促人成为人,以及推迟判断。……翻陈嘉映的《何为良好生活》,他说到一种“自身通透”的状态,……核心含义大概是:“洞明自己行在何处,浑然一体地洞察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从而能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把自己大致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
P.7 ……必须锻炼感受力。……必须训练与召回感受力,将所阅读的文本尽可能地生命化。
P.8 当没有个人感受力渗入文本时,读到的都是无关的、外在的情节、修辞和思考,这是普通读者读文学作品时的常态,只读到了刺激感官的情节。
P.10 从根本上说,小说家既是语言的工作者,也是时间的工作者,而对于批评者与阅读者来说,只有自己亲自学着去重构时间时,才能感知它的形成过程。……(P.11)推迟判断。推迟判断的前提是,自我已经对事物形成明晰的理解力,理解力的层次越丰富,决断就会越推后。
P.16 我,无法轻易决断。
P.25 多读一本书,就有一本的欢喜,就有一分渗入生命、影响生活风格的可能性。
P.51 ……看到写作者这个“人”:诙谐、日常化、打通文本之间的想象力。
P.65 当一个一流作家选择一个词语时,它可能是整个写作过程中极为惊险的一场冒险,因为这个词汇一旦从万千词汇洪流中被筛选而出,就变得不可置换、独一无二,紧紧地与前后的词汇生长在了一起,以至于无法再抠出。
P.67 当人文学科致力于构建外在世界的规则、结构、规律与态势时,文学径自抵达了对内心意识混沌与复杂的终极触摸。
P.69 文学对内心意识的挖掘,大概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描写你愿意承认的意识(我爱他),描写你不愿承认但自知的意识(我爱他,我希望他妻子死去),描写你自己都没察觉的意识(我爱他,我希望他妻子死去,但我不知道我是因为他有钱才这么想)。通俗小说继承了第一种描写,而伟大的作品在后两种意识书写中不断努力。
P.73 ……文学作品不仅描绘的是弱者,甚至它本身就是弱的:它“脆弱”到无法承受健康健全社会的那套过于健康整饬的秩序。
P.75 对个体化意识发掘的推崇,恰恰不是要役使人走上孤绝于人世的体验,相反,越是那些细如毫发的感受,越具有某种潜入每个人生存境遇的普遍可能性。……(C.S.路易斯)“在阅读伟大文学之时,我化身为千万人,但我仍然是我自己。恰如希腊诗歌中的夜空,我以无数之眼观看,但观看之人仍是我。”每潜入一部伟大作品的私密个体意识,都是一次从自我走向普遍、最后仍归位于自我的逡巡,在触摸到包蕴于普遍性的个殊性的珍贵时刻,也许就是路易斯所谓的“我前所未有的是我自己”。
P.78 读得太快,使人羞赧。
P.92 ……他通过“狄更斯之囚”这个嵌套的隐喻,道出了阅读伦理中一桩颇令人哀伤的实情:阅读有时候就是一种囚禁,它使我们全神贯注、动弹不得、神游物外。
P.101 ……有的作家讲故事时会更倾向于描述语言的现实性,而另一些作家会更倾向描述内容的现实性。
P.111 ……我们所身处的这个世界,真的是有规律和清晰可识的吗?平日里,上班上学,闹钟准时,成家立业,按部就班,这些生活风格造成了一种幻觉:似乎生活是规律的,时间是可控制的。但一旦放长假在家,开始沙发土豆和床上挺尸时,生活的本来面目才逐渐显露出来。在不依赖外在他律的混沌时刻,我们也可能才意识到,生活本身并没有什么头绪,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些关于秩序的书写,要么是事后的追加,要么是自信的幻觉。
P.136 ……当塔可夫斯基说自己的电影没有隐喻时,大家可能会大吃一惊,因为在我们这些普通观影者看来,他电影的晦涩恰恰在于我们无法参透那些意象的隐喻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我们认定了老塔的电影里是充满隐喻的。……却解释说,他只是在呈现自己记忆中的童年、小屋与漫长忧郁的秋雨,他并未把影像的逻辑和现实经历的逻辑彻底等同。艺术家们往往有一种偷换、有一种转码。
P.174 从道德上看,真金(pure gold)对应着真意(true Will)。一个人的真意是什么呢?它是一个人追寻自我实现的精神目标,是以自我炼钢的方式在人这一实在的最高层次的灵性上获得满足。
P.191 ……阿伦特说,“那些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不负责任的不参与者是仅有的敢于自己做出判断的人,而他们之所以有能力这样做,不是因为他们建立了一套更好的价值体系或者旧的是非标准仍根植于他们的灵魂和良知”,正好相反,“不参与者就是那些其良知不按照自动的方式起作用的人。”
P.193 ……在时间序列里,为实现故事的终结,行动不得已早于沉思,决断因为离开了认知,也不再是决断。
这本书的封面出自冷冰川老师的刻墨作品《万卷如雪》,很漂亮。
很开心能够读到这样一本带着你去接近文本本身的书,只谈小小的一点:以前我只是知道文本细读(close-reading),这本书提到其实还有模仿和抄写——模仿就可以用《荷马史诗》的口吻来改写中国传统故事,比如《封神演义》,确实通过这些方法,我们有了更加接近文本本身的路径,可以透过语言文字间的联系与组合,更加接近作者和作者的思想,并让这部作品本身真正进入到自己的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