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得起放不下的春秋史》是一本由烽武野著作,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8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拿得起放不下的春秋史》读后感(一):入门好书
本书上下两册,通篇白话,附有插图,通读下来感觉更适合叫春秋小故事合集,对春秋史叙述较为零散,但对于春秋的历史也总体进行了概括,第一次专门读春秋的书有了些些新奇的认知,如烽火戏诸侯是假的;知道了许多成语由来(多行不义必自毙,问鼎中原,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齐桓公名“小白”,称霸最早,方式也最经济;宋襄公被《史记》记载为五霸之一不因国力与成就,个人魅力更多一些… 后世对春秋的概括大多用礼崩乐坏,真正读过后才明白礼崩乐坏的意义与深度,整个春秋都推崇周礼,但实际却大相径庭,感悟任何制度的推行都需要有强大实力做支撑;纵观历史,不管哪朝哪代,诸多国君都有成有败,主要在于时势与能力,不少平庸国君如果对自身能力可以全面认知,便可以晚败,甚至不败,但事与愿违,诸多悲剧也由此而起,所以正视自己的能力确实很重要。
《拿得起放不下的春秋史》读后感(二):这是一部被书名给“耽误”了的优秀读物
果断好评!
1,这是一部被书名给“耽误”了的优秀读物(这次我也是凑单买到手,看了之后才顿悟的。。。)!
2,开篇即讲了“烽火戏诸侯”这个古老的故事是假的(为什么?因为到秦汉时期才有的“烽火传烟”方式不可能出现在西周。。。)赚人眼球的同时,把阅读性和趣味性连接得很好;
3,本书通篇都是用小段子和小故事所写成的“古本白话文”(不用担心枯燥读不懂)但又不是胡吹乱说,而是有理有据,有根有实的(能看得出作者确实是从小就下苦功阅读过大量中国历史-春秋史的;这点很是让我佩服!)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本书只写到“三家分晋”就结束了---这正好对于我来说是个巨大的好消息(过去三年来,在京东买过十几种几十本的《资治通鉴》终于能有一个好的“开篇读物”了---而不用再苦恼于不知“前言”和前史)我很满意这次的购书活动!
《拿得起放不下的春秋史》读后感(三):解决了我读书时的困惑
非常好的书。作者的思路清晰,把春秋史按时间轴,一一展开,通俗幽默的叙述,并且有作者自己的感悟。
当年上初中的时候学过《曹刿论战》,现在通过看此书,终于明白了,春秋时,只有贵族才有资格进行战争,并且要亲自上阵。战争双方都要自觉的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则。即双方战车列阵准备妥当,甲方战车主动进攻后,乙方战车若原地不动,则主动进攻的甲方就要按战争规则,放弃进攻并退回原处,重新整队(费时费力),准备下一次进攻。而鲁国的曹刿就是恶意满满的利用这个规则,面对齐国的进攻,故意按兵不动。结果让遵守规则的齐国的三次进攻都主动放弃。齐国经过这一通折腾,精疲力尽,士气低落。鲁国趁人疲惫,伺机进攻,打败了齐国。呵呵,****狡诈的鲁国战胜了具有骑士精神的齐国,胜之不武。
同理,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从此,贵族精神,骑士精神,远离了中原战场。
《拿得起放不下的春秋史》读后感(四):烽火戏诸侯是假的?赵氏孤儿是假的?春秋故事里什么是真的?
“逐鹿中原,饮马黄河,尊王攘夷,大夫崛起”。 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不容忽视的一段岁月,那段时光里有着纷繁复杂的上场人物,有着极为解放的思想火花,有着流传不朽的史诗经典。 我们常提起春秋五霸,提起儒墨兵法,提起的很多成语、典故,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这一段历史值得我们细细琢磨、慢慢回味。 烽武野的《拿得起放不下的春秋史》,以现代类似新媒体的行文风格,既梳理了厚重的史实,又能通过巧妙刁钻的角度质疑,从政治、军事、地理、经济和文化等多个维度,尽量地去还原历史原貌。 这是一部集上下两册、非常厚的书,首先从厚度上,就足以看出历史春秋的复杂及作者的认真态度。除此之外,本书的语言风格、写作方式都是值得肯定的。烽武野书中既有姓氏名字等历史知识,又将治理国家和公司经营联系起来、将古代战争和现代武器联系起来,将我们熟悉的“烽火戏诸侯”、《赵氏孤儿》典故用历史推翻,直白幽默的语言重新讲述着那一段我们记忆里的经典。 说起历史,我们也不能单一的盲信于一家之言。历史毕竟是人书写的,主观偏好占了很大一部分。烽武野在书中就关于不同史书给出了不同评价,这些都是在我们读历史过程中很好的参考。 在提到“郑伯克段于鄢”的《春秋》中,烽武野讲完我们熟知的故事后,在“春秋大义”一小节中,烽武野点评说“字字针砭”,才知道《春秋》作为四书中的一书,后世学生必学之教科书除了历史本身以外,还有褒贬明显的历史态度,对树立人生价值和方向有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这可真是先人的苦心啊。 在上文提到的六字历史中,称郑庄公为郑伯而不是郑侯,是嘲讽他作为哥哥在家庭教育上故意放任弟弟,早就有干掉弟弟的企图;用“克”字表明兄弟打仗不死不休,毫无手足之情;没有将叔段写成庄公的弟弟,而只是一个“段”,表明他起兵造反,大逆不道。在史官的刻刀下,任何阴谋都无所遁形,流传后世。 同样,在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中,记录“赵氏孤儿”,用的是历史吗?不完全是。那么司马迁的选择又有何解释呢? 在“神剧之《赵氏孤儿》”一小节中,烽武野讲完故事后,提出了三个潜在疑问:赵朔托孤,怎么确定是儿子?屠岸贾搜王宫,晋景公就同意吗?韩厥是如何得知赵家有后? 在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不可能不去看《左传》中相关历史,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充满戏剧性的故事呢?烽武野认为,司马迁是西汉大儒董仲舒的首席弟子,深受孔子影响,他的选择是更加具有“仁义”价值和劝人向善的“赵氏孤儿”,而不是充满丑闻、权谋的“下宫之难”。 历史的价值,在于传承,史书上既记录着史实,也记录着书写之人的偏好。我们读历史的意义,既是要了解我们的先辈、过去,也是要从中学习文化、价值,正自身,修自行。 一本历史,一段文化哲学的修身之旅。
《拿得起放不下的春秋史》读后感(五):热闹的春秋史背后是道不完的处世哲学
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这个民族有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周室式微,诸侯纷争,到处充满着杀戮与毁灭,人才辈出,百家争鸣,到处充满着文化繁荣的气息。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时代,是中国文化、政治、军事等积淀形成的重要时期。
学史以明志,鉴往而知来,《拿得起放不下的春秋史》恰是一道光,引导我们去探寻这段历史的足迹,去寻觅这段历史背后的处世哲学。
1 探究历史演绎背后的真实细节
这本书里,作者秉持客观的态度带我们一窥历史演绎背后的真实细节。比如耳熟能详的“烽火戏诸侯”、“管仲错手射中齐桓公衣带”等惊奇事件,拨开民间戏说的外衣,力图还原最真实的故事真相。
周幽王昏庸无道,宠溺妃子褒姒,为博美人一笑,点燃烽火戏弄诸侯,最终被犬戎灭国,翻版的“狼来了”。
历史真的是这样吗?作者鲜明的提出反对观点。一是烽火报警系统始于秦汉,二是诸侯同时赶到镐京客观地理条件难以实现。同时,也提出这是一段被有改写历史能力的人刻意抹黑之作。诸如此类对戏说情节的理性分析散见于书内,值得学习。
2 史官笔下的“春秋大义”
郑庄公平定叔段叛乱于史书上仅见一句“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短短六字,字字针砭,信息量极大,可谓骂人不带脏字,充分体现了鲁国史官的直男属性。
称呼郑庄公为伯,嘲笑其放任弟弟早有干掉手足的企图,称呼叔段仅一个段字,表明叔段起兵造反大逆不道,而二人的作战称为克,又体现出史官对于二人残忍对战,无视手足亲情的批判,史官的秉笔直书、客观公正不仅为我们呈现了切近事实的历史,也彰显了春秋大义。
3 千年之前政治改革的精妙
《拿得起放不下的春秋史》中,作者用现代经济学原理解释了春秋时每一次政治改革的艰难与精妙,两千多前的改革智慧放到现在依然熠熠生辉。
在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时期,正是管仲的大刀阔斧改革,助推齐国称霸中原。这一次改革被称为“齐国股份制公司改革”。当时面对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重新分配齐国股份,既满足了既有利益者天子二守的要求,又为齐桓公引入第三方制衡力量,壮大公族话语权。
管仲是如何做的呢?他将齐国土地按照士农工商分为21乡,一分为三,齐桓公、天子二守各拿一份。行政结构上创建五官制,即“制令传于相,事业程于官”,这帮齐桓公抢到了行政权,也为当时的下层人民开辟了跨越阶级的上升通道,不可谓不先进。
《拿得起放不下的春秋史》将艰涩难懂的史书语言转化为通俗的故事内容,用现代思维重新分析当时的改革举措,可以打消读史书的畏难情绪,加深对关键史实的深刻理解,值得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