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家庭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11-01 00:39: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家庭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家庭生活》是一本由姚鄂梅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6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1-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庭生活》读后感(一):读后乱写

  这本书真的好看到爆炸呀,每一个故事都有意想不到的感触。第一篇文章好似奶奶在耳边讲述邻居的故事,无法用科学解释的事情,却又不得不信的命运。第二篇妇科医院的医疗垃圾的确让我惊悚起来,故事很平常,孩子却是世间的精灵。第三篇尤其迷人,中年人的婚姻令人发指,程姐的行为是老鸨,是犯罪啊,那么好的女孩,喜欢夜与车,喜欢动物喜欢自由浪漫的生活,喜欢在一个人的房间裸体,喜欢上厕所不用关门,对爱情的热烈也无所谓是否不伦,我羡慕这样的人,女孩不一定后悔有这样的经历吧,但是小三的故事这一篇还是让我震惊,加上作者对风的描写,真的是最喜欢的一篇。最后一篇游刃有余,这个父亲满嘴愚话,让我愤怒,那种理论一听就是不负责任渣男的行为,却真的让人无言以对,让我想到无耻之徒的Frank,这个爸爸居无定所,丧家之犬,却天无绝人之路,但这总归不是现实,有老婆有孩子的确是需要一个家的。整本看下来很有感悟,让24岁的我有些恐婚,但是作者的写作文字真的一气呵成,很舒服,内容也现实,重要的是作者没有批判评论书中任何一个人,只是客观的描写故事,的确是,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都是不容易有难言之隐的成年人!

  《家庭生活》读后感(二):不是读后感

  本来应该一下子就看完,足够的吸引我,是那种恨不能一口吞下去的书。但是,一开始是由于压抑,被命运捆缚的人,徒劳的挣扎,不得不向自己低头,这种痛楚,令我看不下去。中间部分,引起共振了。看得很疼,很疼,很疼。忍不住来回看,边看边享受这种疼。最后的部分,恰到好处的失落,恰到好处的荒凉,及时的拉回了我,我开始想,作者到底想说什么?

  无疑,她对每个命运之下的人,是同情的,尤其是女人,她给了她的解决之道:被接纳,被爱护。但我觉得这是本书的缺陷。温柔敦厚,可是没有力量!

  但这书是有力量的,力量在哪里?让我想想,让我想想。

  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但现在浓烈的情绪像迷雾一样,使我看不清。我觉得我需要缓和一下,然后再看一遍,再思考一遍。可能也会再疼痛一遍。

  我就是很容易被可以共情的书拿住。我现在没办法去品评这其中的框架,笔法,思路。只有深深深深的沉入其中。我当然也可以理解,会有人觉得这是一本浪费时间的书。因为时间就是这么私人化!

  《家庭生活》读后感(三):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包含了四个故事:基因的秘密,外婆来了,柜中骷髅,游刃有余。一下子读完了四个故事,像做了一个长长的梦。每个故事里的每位女性都有种跳不出命运安排的无力感。看不到希望的被动接受,接受命运的安排… 基因的秘密,接受家庭接二连三的厄运,接受父亲住进看守所。接受母亲的软弱。接受优秀的弟弟意外牺牲。接受堕胎,接受情人自杀。接受唯一要强的姐姐不如意的婚姻和发疯杀人的孩子… 外婆来了,接受被还在肚子里孩子的爸爸看不起作贱,接受无法养育的孩子送人,接受每天看着医院里那些不被期待的新生命在垃圾袋里奄奄一息。接受无法摆脱的男人… 最喜欢这篇柜中骷髅,接受在小房间里无尽的等待,等待别人的老公。想念不能发信息,有事不能打电话,男人快到时,在门口听脚步声,短暂的缠绵后,又是无法言说的落寞。 男人在这里逃离家庭,逃离工作。不做饭,不应酬,不养孩子,不遵守一切常规。享受片刻的自由。女人奋不顾身,不求结果。 一腔欲说还休的心事,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人,一段若有若无的情。如果一直就这样下去,彼此相互取暖,不求回报,也算是一种温暖的存在。 没想到剧情反转,不是原配撕情人,而是原配帮老公找情人。像寻猎物一样,源源不断的新的猎物被送到了男人的怀中… 女人最后结了婚,有了家庭。曾经付出的爱却将她的感情尘封在过去。结婚,不过变成了搭伙过日子,内心再难有爱与激情。 游刃有余。文字版<寄生虫>。 书名家庭生活,结果家不是自己的家,是东拼西凑的寄宿,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是医院垃圾袋中奄奄一息的生命,男人不是自己的男人。是男人的老婆精心策划的卸欲工具。还真是讽刺。 果然每一个不幸福的女人身后都有一个垃圾男人…

  《家庭生活》读后感(四):一点点读后感

  看到叫书评,我可不敢评,只是一点点基于我的微薄的阅读量的读后感

  无意看到别人推荐去读的,第一个故事还没看完都让我整个人很振奋,因为好久没有读到这么爽快的故事了,于是又去翻了推荐的那条微博,说一个故事比一个故事更好看,我的阅读期待更是大大增加

  但是看完下来还是最喜欢第一个故事,故事是第一人称叙述,可是看下来我自己的感觉是找不到这个“我”在这个家里的位置,故事讲的是一个家庭里的苦难,每个人身上都发生了一些事,还都不是小事,写得太多会觉得过满让人觉得虚幻,但是基因的秘密这篇读下来完全没有这样的感觉,在结局来临之前只觉得有那么一点若有似无的苦,我想可能是作者把情绪拿捏的很好没有呼天抢地的大段往外宣泄的情感,彷佛一部无情的纪录片在叙述一个家庭里发生的事情,看似没有感情偏向,但是却在最后的一小段里把所有的情感都通过那全文最后短短的那句话全部都倾泻而出。

  而且我感觉作者的动态描写,场景化描写很厉害,所有的事件所有的人仿佛都是活着在你的眼前一样,文笔太厉害了。

  最特别的故事是最后一个故事《游刃有余》,完全跳脱前面三篇的模式和风格,不管是故事的发展,叙述还是结构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样,如果说前三篇着重写人发生的事,这篇则是讲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虽然个人感觉结局有点虎头蛇尾那味,但是前面还是读起来还是觉得挺有趣的。

  中间两个故事没什么值得说的,比较平淡普通,而且缺少些个人印记,就混在一堆短篇小说里我也看不出来作者是谁。

  《家庭生活》读后感(五):乱入

  直接把读书时候的吐槽也好想法也好复制上来了

  家庭生活

  姚鄂梅

  15个笔记

  ◆ 基因的秘密

  可以算是垃圾了

  >> 说他不喜欢大嗓门的中年妇女,尤其受不了他喜欢的姑娘变成一个哺乳的工具,一个老于世故张牙舞爪的家庭一把手,他宁肯她生涩一点,笨一点。

  一个近乎陌生人的人可以这样为她着想,并做出这样的行动,感觉她是幸运的

  >> 对了,你还不知道。做完第二次手术后,我就去了你们学校,我找到他,我要他选择,要么立即停止对你的纠缠,要么等着我的举报。我给他看了早已准备好的两封举报信,一封给学校,一封给派出所。

  ◆ 外婆要来了

  >> 婴儿也像工业产品一样,有残次品,有滞销品,而且不可回收,只能销毁。

  原来是交易……

  >> 外婆做这事,犯法吗?他不屑地看了她一眼:犯什么法?是做善事好不好?帮这些人家不要的、被抛弃的、正在执行死刑的孩子找一条生路,流浪猫流浪狗都有人想方设法救助呢,救个人倒还犯法

  为什么总要这么卑微

  >> 比如当他终于把目光落到李南身上时,没有任何虚伪的理由,只有一句:还是你这种平凡的姑娘

  ◆ 风吹不进小魏的家

  ……出轨了还谈什么尊重………………

  >> 镇定些!你的镇定就是对她的最大尊重。

  ◆ 游刃有余

  看到现在还是感到荒谬

  >> 一家人就是这样,无论多么怪诞的姿势,多么荒唐的体会,无须解释,便能心意相通。我们就这样靠在立交桥的栏杆上,无言地享受强劲的夜风

  在我看来,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防范意识,真的担心的话为什么不是陪孩子一起去……

  >> 为了方便联系,我们两家当场交换了我和林静怡的学校和班级,拨打了彼此的电话,我能感到他表达诚挚谢意的背后,潜伏着多少不安和警惕。当然,这一切都在证明,他是一个好父亲。

  看着他们这样把别人地盘当作自己的家住,令人感觉很别扭和虚伪,他们现在这个程度已经同一开始进入这个别墅的小心翼翼大有不同,感觉沉迷越深,距离被拆穿的风险更大

  >> 始终没搞明白,我妈是如何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把二楼阔大的阳台布置成那样的,栏杆边摆满鲜花,两只摇摇椅上摆着可爱的抱枕,墙边的小几上放满了吃的,还有酒水和饮料,她甚至还弄了一个烧烤架,餐盘刀叉摆放妥当。总之,一切就绪,虚位以待。

  好吧,前面有点误会她爸爸了

  >> 离这里不到两公里的一间家庭旅馆里。上次我参加班上同学的生日趴,他也是这样,悄悄在附近找个地方埋伏下来,还让我不要告诉别人。

  是不是已经被识破了……做观众或者读者的时候,始终有种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感觉

  >> 说她必须去一下旁边的超市,然后她就自己走回去,因为她家就在前面几百米远的地方。我妈不同意,坚持要把她好好地送还到她父母手上。林静怡向我妈出示她的手机:不用不用,你看,我刚刚已经跟我爸联系过了。然后,不等我妈说话,就拉开车门,钻了出去

  这句确实是

  >> 告诉你,在外面不要太老实,不要动不动就自曝家底,没有人真正关心你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过得怎样,他们只想找到一点笑柄,拿去取乐。你猜我在柳老太那里怎么解释自己的?我跟她说,我在体验生活。

  感觉精神都要出问题了

  >> 第二,流浪了那么久以后,终于有机会重回一次家庭,重回一次厨房,重操一次锅铲,我觉得这是我个人难得的幸福瞬间,与任何人无关,他捏我屁股什么的,只是我获得短暂幸福的代价。任何享受都是有代价的。第三,如果你们因此讨厌我,我无话可说。

  贴切的比喻

  >> 像一个贫寒的人,借了人家一件贵重的外套穿着,生怕给人家弄脏了,弄皱了。

  ◆ 点评

  认为好看

  一篇比一篇让人无法脱开眼

  《家庭生活》读后感(六):男性“缺席”状态下的非正常女性

  男人永远走在自己的轨道上,女人却常常被生育和家务拉下自己的道路,走进另一条路,或是两条路并行,疲惫不堪,姿势难看。《家庭生活》是女作家姚鄂梅创作的中篇小说集。它通过聚焦社会最小单位来揭示男女关系的博弈和现代生活的困苦。在近乎于对现实的临摹外,作者还巧设了一些困局,将人们往最幽深的巷子赶,既无退路,前方的黑暗也没有终点。

  小说集包含四个故事,分别是《基因的秘密》《外婆要来了》《柜中骷髅》《游刃有余》。四个故事看似都聚焦于家庭,但每个家庭背后各有各的不幸,唯一相似的是在这些家庭里,男性处于失语、潦倒、漠不关心等“缺席”的状态。

  《基因的秘密》借家族二女儿“我”之口,回顾了姐姐颠簸的一生:为人女时,父亲抄家坐牢,使自己姻缘受阻;为长姐时,两次带与已婚语文老师苟合的无知妹妹打胎,面对顶着“省文科状元”光环的弟弟溺亡现实无处伸冤;为人母时,自以为优秀、懂事的儿子藏着另一个面相,那一面在激情杀女友的犯罪事实里被揭开。

  这个家族的男人,就如同姐姐所抱怨的——“老的也好,小的也好,除了耻辱,连一颗扣子的好处都没给过。”

  《外婆要来了》讲述的是医院灰色地带——“弃婴”的处理。护工李南目睹着婴儿新生的欢愉,也捕捉到一片祥和中的哀音,关于那些不被认可、不该出现的新生儿的去留问题。李南也曾怀有身孕,但因情人入狱,独自产子后的她为了孩子的未来,只能选择把她交给“外婆”。

  至于李南的情人一飞,无论是热恋时的躲避、探监时的羞辱,还是出狱后无理由的质问和同居行为,都在打乱李南的生活轨迹,逼她成为生活的弃子。

  《柜中骷髅》是小说集中最长的一个故事,关注到光鲜家庭背后的腐朽。程姐与院长的幸福生活,如同她的旗袍一样,是画中景象。现实满是嘲弄,如同她一只脚红鞋子,另一只脚却穿了绿鞋子,路人皆知不协调和落魄,身处其中的程姐却做着虚妄的梦。她失去了子宫,便精心安排一个又一个年轻女性出现在她老公的生活中,去填补性欲的空缺,维持家庭的稳定。

  那些女孩子过客般来了又去,夫妻间的戏码是场博弈,可惜从未开局。院长奔波于情人、事业间,未曾驻留在家庭里,甚至并未分担过养育孩子的责任。

  《游刃有余》里的母亲形象是大众的、平凡的。她择偶不善,使自己陷入无处定居的困顿中。丈夫惹事不断,撞了人、欠了赌债,迫使夫妻俩卖了房,只能开展“游刃有余”的周末家庭模式,俨然一个中国版的《寄生虫》。

  母亲在游荡的日子里,失去了工作、尊严和生活,最终不惜去勾搭有钱人,只为体验到家庭、厨房的稳定和温暖气息。

  在这几个故事中,女性在男性“缺席”状态下,都呈现出一种不正常的生命诉求。这种不正常并非与生俱来的,《基因的秘密》中的姐姐、《外婆要来了》中的李南、《柜中骷髅》里的程姐、《游刃有余》里的母亲,都历经了一个身份的转变——从女孩到母亲。

  当生命场被另一半进入后,成为某人的伴侣后,这些少女的青涩和浪漫褪去,逐步被生活腌制,迫使女性退居、委屈至生活的角落。小说之所以归为家庭生活,而非婚姻生活,是因为除却夫妻关系,文本中都出现了带有新生意味的孩子形象。随着孩子的出现,女性又多了一重身份枷锁——母亲。

  在《成为母亲》一书中,英国作家蕾切尔·卡斯克表示,“孩子的出生不仅将女人和男人区分开来,也将女人和女人区分开来,于是女性对于存在的意义的理解发生了巨变。孩子在身边时,她做不了自己;孩子不在时她也做不了自己。”

  正因为如此,《家庭生活》中的这些女性,在男性无法成为帮手,甚至不自觉地拖后腿时,她们的聚焦点转为孩子,且一步步展现出狰狞的非正常状态。她们一直试图用“填补”的动作来抗拒来自社会和内心的双重失落。

  第一重失落来自主导意识形态,来自肩负着“贤妻良母”的女性神话投给她们的期待和枷锁。它看似把女性归为家庭,实则进一步剥夺女性的社会存在感。第二重失落来自女性内心,来自对自我的怀疑。明明是糟糕的男性介入将生活搞得一团乱麻,被迫收拾残局的女性却往往不能与之割断。在历史上,女性始终作为男性定义的伴侣意义存在,她们尚未找到个人的生存力量。

  为了“填补”这些失落与伤痛,她们做着惨白的抗争。

  在《基因的秘密》的家族中,阴柔的女性力量占据主导地位,但姐姐坚持要用怪力乱神解释一切,把男童名字女性化,继续往阴柔的洞穴里投掷生命力。“弃婴”的李南一直以护工身份守在医院,来填补“弃婴”后带来的母性空洞。《游刃有余》里的母亲,失去房子中始终生活在不确定性中。房子看似一个居所,实则也包含了这个中年女性长期以来的尊严和全部生活。

  最畸形的填补者是《柜中骷髅》里的程姐。因为生病,程姐失去了子宫、输卵管、卵巢,身体的残缺让她用一身又一身华丽的旗袍来遮掩。这一形象,多少与张爱玲笔下的阴暗女性有一丝相似。张爱玲善用死样的苍白和斑斓的色彩来描绘死去的国度,在姚鄂梅的笔下,作为女性身份已然死去的程姐,借用鲜艳的旗袍外壳复活。身体残缺背后是情感的失去,程姐害怕失去丈夫和婚姻,她才精心安排了一个又一个年轻女性出现在丈夫身边,虚假维持着二人的无性婚姻关系。

  抗争是如此不堪。填补的越多,她们仿佛失去的也更多。

  当姐姐在路上遇见曾经的恋人时,感慨“她老了,老得他都快认不出了”时,卑微的女性情感在时空中共振了,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怨愤再次重现,不觉恍然,此间的空洞,半个世纪的时光都未曾填补。

  不只是笔下的人物在匆忙地填补着空洞,作者本身在创作时,也在为女性和家庭叙事做着补充说明。

  姚鄂梅在《家庭生活》创作谈中说了一个军官叔叔故事。当这个叔叔脱去军装时,童年的“我”就不认识他了。“脱去外套”的行为让“我”疑惑:生活与职业,伟岸与日常,它是如何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因此在关注家庭生活中,姚鄂梅表示,“与其说我写的是家庭,不如说我写的是一些脱去外套的人,一个周周正正穿上外套走出去的人,和一个脱下外套松松垮垮坐在家里的人,往往并不是同一个人。”

  出现在小说中的人物恰恰展现了脱去外套后的邋遢、随意、自然的生命状态,尤其是女性。女性的生活往往被区分为实用性和表演性两部分,在穿上外套走进社会,就意味着带上面具和身份进入到一个语境中,而脱下外套着家居服则是另一种更为私密,也更显奉献的家庭女性形象。旗袍下的程姐和着家居服的程姐,看起来不像是一个人,正是源于此。姚鄂梅的补充,呈现出家庭生活中更为真实的一面,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也更加容易地与人物亲近。

  再者,人性之复杂也在这四个故事中得以提升。故事中的男男女女,清一色的,无一人是好人。虽然在如今的读者接受中,我们早已厌倦了非黑即白的好人、坏人人设,但无论是小说阅读还是影视作品,善恶往往如谜底,在结尾被揭开。

  真实的人性,理应如姚鄂梅在创作中所表达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自我的小心思,都踩着道德的边缘,徘徊着。姐姐、李南、程姐如此,语文老师、一飞、老鲍、冯医生亦如此。这些人物所呈现的复杂人性,也展现作者为创作所做的的伟大尝试,正如她在《在写作中觉悟》中表明的,“我以我的写作为杖,执着于向人性深处的东西靠近。”

  然而,姚鄂梅始终以“填补”的动作处理着文本,题材上有更新、人物上有完善,在情节处理和文学语言上,也毫不掩饰作者的这种心态,不禁“满溢”出来。

  比如几桩故事的结尾处理。在《柜中窟窿》中,小魏复仇成功,故事陡然下降,就像一只翱翔的飞机,突然遇见山峰迫降,倘若能停留在小魏撞见程姐与年轻新女子那一幕,这场骗局带给读者的震撼和想象空间会更大一些。《外婆要来了》也是如此,老鲍坐牢的结局似乎给整个故事定下了一个完整的基调,但有时候,不完整、悬念和留白,反而更能激发作品无限的想象力。

  小说中,姚鄂梅的静物描写、风景处理就很有魅力,带着一股强大的张力。她写江水,仿佛降水具有无边无际的巨人之胃,在吞噬着。更为惊艳的一处描写在《柜中窟窿》起初的风,“峡口常年大风。有时是季风,风从千里之外呼啸而来,在峡口上空揉搓一个季节,直到地上一切筋骨移位,变颜变色,方才悻悻离去。……风在每家每户门窗前窥探,寻找进去的良机,每次都百发百中,满载而归。屋里的人不知道风来过,他们急匆匆关上门窗,拉好窗帘,以为自己完好无损。”整部小说也跟着风在走动,如章节名“风吹不进小魏的家”“破窗而入的树”“风中的感叹号”“耳边的风”“风停的日子”……都赋予小说更强劲的拆解可能性。

  当作品出现了,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就死亡了,无数的解读和故事都由读者去完成。越是现实题材的作品,或许多些留白给读者,作品的生命力会越强。

  《家庭生活》读后感(七):忍辱负重和受到伤害的女性

  发现这本书要感谢播客节目“展开讲讲”的主播洞姐。这节目也非常不错,推荐大家去各大泛用性播客软件订阅,或者用小宇宙app等软件收听,并且可以顺藤摸瓜去了解一下三位主播。

  大概是从2020年初开始,我才有意识地去读中国当代女作家们的作品,最近发现姚鄂梅之后真是十分惊喜。最初是看公众号“蓝小姐和黄小姐”讲咏梅的文章知道电视剧《锁春记》,看过影视版之后找到了原著小说,从这个小说认识了作家张欣之后,便陆陆续续把她出版了的作品都看完,接着开始读池莉、方方和叶广芩。待读书目清单约拉越长、需要了解的女作家越来越多之后突然意识到,女性创作出来的作品竟是如此触动我心弦,以致于再回头去看成名已久的一众中年男作家们的作品(比如赵兰振和他的代表作《夜长梦多》),我已经无法忍受。这样的体验随着我以女性身份在这个世界生活的时间越久而越深刻,但是它仿佛没有办法准确传达给异性。

  这本小说集收录的四篇文章都在描绘女性的生活和命运,我最喜欢第三篇《柜中骷髅》,其次是第一篇《基因的秘密》。

  如果不想读整本《家庭生活》,那么也一定要找《柜中骷髅》看一看,这是近来我读过的最精彩的中篇小说,几乎没有一字闲笔,处处是玄机,句句有深意。简单概括故事情节:魏妤青这个普普通通的大龄单身女青年,借着教同单位的程姐的儿子书法的机会,开始给她的医院院长老公当地下情人,一段时间之后,她惊讶地发现自己可能是因病切除了子宫的程姐精心挑选出来伺候丈夫的“合法情妇”;心情忐忑之际,书法课上的学生的学生(情人的亲生儿子)居然对她产生了朦胧的感情,一直能够掌控全局的程姐无法忍受这种失控,迅速为丈夫物色的新的“合法情妇”,夫妻俩里应外合,火速嫁掉了魏妤青;婚后的小魏偶然撞见前情夫幽会新情妇,意难平之下悄悄透风给这女孩在公检法单位工作的男友,间接促成了院长的倒台,混乱过后她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完全被击垮的程姐面前,却发现自己可能已经被前情夫的儿子看出了端倪……贯穿小说意象是“风”,故事发生在别名为“风都”的小城,小标题中也总是出现“风”:风吹不进小魏的家、风中的感叹号、滨江公园与长风浩荡、耳边的风、夜风中 黑暗中、风停的日子、三个月以后的柳絮和风。风好像是这场故事的见证者,又像是故事的引路者,它带着读者一起进入魏妤青的别宅和生活,它形态、激烈程度也与故事起伏、人物命运相契合。推动故事发展的是“魏妤青-院长”、“院长-程姐”和“程姐-魏妤青”这三对关系,它们互为补充,三个层面拼凑起来才模糊展示了事情的全貌。

  “魏妤青-院长”的关系中,魏妤青是完全的被动方,她懵懂地被程姐选中、带回家里,然后接受了院长的兜风邀约、尔后是的偷情小屋。院长每一步都能踩在这个大龄未婚女性的需求上——她不想再在集体宿舍居住,于是他租下小房子给她自由生活;她在单位是个泯然众人的平凡女人,于是他以当地最权威的医院院长身份降临了;她年过三十而未有归宿,在事业单位性质的工作单位里难免受人指点,他将她救到出租屋,又给她恋爱的错觉。院长应对这样的关系是游刃有余的,他不在乎关系的另外一方是小魏还是别的女人,他只需要一个可以逃离出“丈夫”和“院长”身份自由生活的小天地;他也不在乎这样的关系能否持久,因为他就是掌控这段关系的人:他像女孩抛出橄榄枝,他给女孩提供缺失的东西,他享受女孩的关注和肉体,与此同时他在身边物色合适男青年,在关系末尾就把自己的情妇和这个男青年凑做堆,等两人恋爱、结婚逐渐提上日程之后,院长便潇洒转身,投身到下一个猎物中。可惜与小魏的这段感情当中,出现了两个不可控因素,首先是他的儿子对小魏产生了朦胧感情,其次是小魏对他动了真情。魏妤青成为院长的情妇后,整个人变得哀怨了。她把自己禁锢在偷情用的小出租屋里,用做家务消磨时间,冲散等待情夫的孤独,她从不主动发信息要求什么,她把自己从内而外地改变成那个男人喜好的样子。魏妤青明知道这样的关系无法长久,却又贪恋一时温柔,于是等院长开始帮她安排相亲并抛弃了这段关系之后,她是如此愤怒,最后一手操作了院长的倒台作为报复。

  “院长-程姐”这对夫妻相互试探又相互配合。程姐因病摘除了子宫,她羞愧自己让丈夫失去了闺房乐趣,于是为丈夫物色各式各样的年轻女孩,她们普遍都是家里没有什么背景、性子温柔好拿捏的单纯女性,然后借着各种各样的由头让丈夫与她们偶遇,再接下去怎么发展,程姐便不参与了。可是,在丈夫和儿子面前,她又要扮演一个妒忌心重的妻子,她检查丈夫的公文包和换洗衣物,试图找到陌生女人的长发、香水痕迹和口红印,或者翻出电影小票和开房记录,但是却什么都没有。程姐实在是个矛盾人物,她简直像是拉皮条的鸨母,却又要假扮悍妻。在外人面前,她好像是为了掩饰自己是个失去子宫的女人,所以要把自己打扮得十分女性化,在那样一个小城,程姐却一年四季穿旗袍、盘头发并戴珍珠头箍。下再多的功夫也没办法改变实际上夫妻两个早已分房的事实,对于生活在小城且又“身居高位”的院长夫人程姐来说,哪怕显露出一丁点夫妻关系破败的裂痕都是天大的失误。院长这个角色十分有意思,作者几乎不描写“院长如何如何”,都是透过程姐或者小魏的目光在打量他,“他跟以前不一样了”“他从来不用钥匙”,好像院长不值得被书写一样。他对妻子的态度既尊重又是敬而远之,人前给足面子,人后却费劲心思建立一个没有任何妻子元素的小天地,以致于有一次小魏用了程姐给她的辣椒酱做饭给院长吃被察觉之后,他马上放下筷子漱口刷牙,夫妻俩仿佛在通过魏妤青角力。

  “程姐-魏妤青”这两个女人相互斗法,到了故事的结尾两人的社会地位甚至完成了对调。魏妤青和程姐熟悉起来,自然是后者早有预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程姐担下了为丈夫遴选情妇的工作,她虽然只是把人带到丈夫眼前,成败与否并不参与,但是毕竟是她牵的线。对于这个事实她应该时常会感到痛苦,所以才会热衷于在丈夫洗澡时候寻找他衣服物品上的外遇痕迹,或者突然无缘无故地把小魏叫到自己的办公室,送她一瓶辣椒酱、一盒避孕套,并且面上揶揄心底酸苦地打趣丈夫的情人:“我刚见你时,你皮肤没这么好,也没这么白净,现在又饱满又水嫩,男人最喜欢这种皮肤了。”只是程姐没想到自己处于青春期的儿子会横插一脚进来,搅得三个大人狼狈又措手不及,很明显夫妻两人是慌手慌脚地送走了魏妤青,没想到她还陷在对院长的爱情里,最后这爱转成了恨,让程姐从“院长夫人”狠狠跌落成“贪污犯老婆”。魏妤青当情妇时不敢想自己取代程姐成为院长夫人,当另外一个男人的妻子时好像突然清醒了一样,捋清楚了自己陷入情网又被狠狠抛弃的始末,她发现程姐又在向另外一个性格温柔又毫无家世背景的普通的好拿捏女孩下手,于是她便装跟踪院长,拍下他和新情人幽会的照片,寄送给女方的男友,不动声色地等待着,三个月后,院长一家分崩离析,程姐跌落神坛,不再是那个任何时候都一丝不苟地穿旗袍戴珍珠发箍的贵妇人,在魏妤青面前,她彻底输了,这是他们夫妻两个玩弄他人感情和命运的代价。

  这样情感细腻的故事很难被中年男作家书写,女作家更容易捕捉人物之间的隐秘的冲突和连接,她们笔下的女性是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而不仅仅作为“乡村”“故乡”的象征、像是物体一样出现在文章里(再次点名diss赵兰振和他的《夜长梦多》)。

  《基因的秘密》聚焦一个男性家庭成员总是遭遇不幸的家族,讲述人是二女儿,几十年间,她眼见着父亲坐牢、弟弟溺亡、外甥精神病发,母亲没办法抗住这些不幸和厄运,全靠姐姐咬牙去解决生活上的难题:父亲坐牢偏偏是自己在公安机关工作的男友经手,她狠心分手,嫁了个没有爱情也前程远不如前任的丈夫;父亲离家之后,无人照管的妹妹被中学老师诱奸,她带妹妹连续打胎两次,收拾残局;自己的儿子被溺爱长大,大学时候突然把热恋中的女友扔到江中、被判故意杀人,之后她全面崩溃,但是还是拉下面子去找自己已经升值成为公安局长的初恋男友帮忙,最后用“精神病人过失杀人”的办法保住了儿子性命,不过从医院出来之后,他好像真的变成了精神病人。

  小说的起点是讲述者——也就是二女儿——的外甥激情杀人,她带着姐姐去找差点成为姐夫的公安局长疏通关系。对于外甥的行为她无法解释,除了“姐姐对自己的儿子喜怒无常,宠则极宠,气急时就棍棒伺候,以致于外甥从小就显示出暴力倾向”之外没有再透露出更多信息。读者很容易就能发现,这个家族中的男性成员都是缺位的,而他们出现之后,给女性成员带来的不是麻烦就是伤心。主角父亲坐牢后一家子的生活全被影响,姐姐的婚事被毁;弟弟苦读之后回乡从政,因为性格固执无法接受职场的阴暗面,在一次抗洪抢险行动中殉职,全家人都宁愿相信是与他不和的同事见死不救而不是命运无常,这直接导致他的父亲选择上吊自杀,临终前留下纸条向两个女儿坦白了他年轻时候犯下的一桩凶杀案,并嘱咐她们把自己的骨灰撒到案发现场去安那位女性受害者的魂;外甥的行为除了让他自己真的变成了病人之外,还彻底毁了全家人以及受害者家属的生活。甚至小说中出现的其他男性角色也都是以施害者的形象出现的,主角年少时苦恋的语文老师在有妻室子女的情况下还诱奸女学生,让未成年的主角堕胎两次而不知悔改,最后出手相救的是主角的表姨妈,她其实就是负责引产的医生,在两次见到表姐的女儿之后她去学校警告男老师,没想到造成他跳江自杀的后果;很多年后主角结婚生子,又走进了那家医院的妇产科,姨妈解释当年她为什么要去学校找那个男老师:“如果我不那么做,你还会来第三次第四次,你会死在我手上的,我是医生,我是救人的,不是害人的。如果你妈还在,她会同意我这么做的。你姐姐不行,她可能自己都还不懂得保护自己。这事本该由她去做的。”只不过主角自己对她苦涩黑暗的少女时代中堪称救赎之光的这位恋人依然心存怀念,所以没办法对姨妈说出“谢谢”。而见证了这个家族每一场苦难的差点变成主角姐夫的公安局长每次都在尽情享受了初恋女友的窘迫和困苦之后才高调施恩、离去。故事的结尾,两姐妹在父亲犯罪现场烧纸,姐姐要妹妹把儿子的名字改得女性化一点,好像这样就能躲开家族遗传下来的男性厄运,就能让自己活得轻松一点。

  另外两篇《外婆要来了》和《游刃有余》,前者故事性比较强,后者实验性比较强,也都是不错的小说,不过没让我有冲动写长分析,不过里面塑造的男性角色都非常有意思,虽然底色仍然是“忍辱负重和受到伤害的总是女性”。最后再次推荐当代中国文学中的女性作家们,她们值得被更多的读者发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家庭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