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恋哥》是一部由秦小珍执导,包贝尔 / 乔杉 / 梁颂晴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北恋哥》观后感(一):唉
1.女主角表演的层次单一,没太让观众感到女主的情感、困境和危机感。 2.给男主搭戏的人发挥的也一般,大多时候只有男主一个人在尬演。 3.片子节奏有些拖沓,不紧凑;背景音乐有些单调。 感想: 翻拍电影,整个故事无论是整体的结构,情感的传达,演员的表演,都与原片有一定的差距,第三幕的剧情有些莫名其妙,最后的结尾,情感也没能升华上去,整体的感觉是导演没太想清楚到底要从哪个角度来讲故事。。 故事:5 情感:4 结构:3 节奏:3 得分:3.5
《东北恋哥》观后感(二):这电影是抄了还是被抄了?
嗯?(看到必须140字以上才能分享这个观点,我也就来水一水吧。首先我为什么有这个疑惑出来哈,我此前看了当男人恋爱时那部影片,今天花了六元在Q1看了本片,在看的过程中我发现好多,啊不,几乎,基本,还有什么同义词统统放在这里都可以哈,和当男人恋爱时简直一模一样啊!!!我是不是花了六元又看了一遍,但是是东北版本的呀,肯定没错哈,但是这个制作和当男人恋爱时比真的是天差地别,选角布景也是让人尴尬到不行,140字了吗,有没有人帮我数,没有吼,一行大概12字算了,我写10行多写就好嘛,马上就够了耶,哦是已经够了吗?够了。)
《东北恋哥》观后感(三):冲着喜剧阵容来的,没想到被虐到了
好吧,我承认看到于铁他爹小脑萎缩给警察下跪那段我真的破防了...... 看到最后于铁的破釜沉舟我又破防了...... 原本当个无脑喜剧里看的,没想到这么扎心。 于铁这个人设特别有意思,在外非打即骂,动不动跟人街头开干,放狠话、打狠架样样在行。但是“工作”之余,他又是个心思贼细腻柔情的纯情男孩,跟舞厅小姐......姐表白说爱,对佳丽一见钟情穷追不舍,即使被人当面拒绝否定也毫不生气,只会一次又一次的更努力一点。这个人物,说矛盾也矛盾,说耿直也耿直。 一开始电影通过各种“东北酒局”和讨债事件将于铁这个“社会人”的形象先立住了,而后半段不论是给韩旭留下帮妈妈看病的钱、还是暖心又可爱的“漫漫追妻路”,都是在努力去破除这个人设的先决印象,“先破后立”的表现手法,确实很容易让人破防。 其实我感觉生活中像于铁这样的男人还真的挺多见的,身为山东人,感觉很多山东大老爷们(包括我自己)都跟于铁很像。爱逞强、好面子、嘴硬心软、看起来大条实则心细又心软。其实这样的男人还真的是挺招人喜欢的,但是他们的各种好得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另外除了于铁我还真的不得不夸一下这部电影里的其他几个主角,乔杉作为于铁的家人,很现实的展现出了亲戚之间那种恨铁不成钢和口无遮有多“讨人厌”,虽然心里有对方,但嘴上不饶人的特点似乎是全国通用的。 还有聪哥演的这个杀鱼店老板,一把年纪了还要被人心酸追债,上有老母要看病,下有孩子要养活,这种窒息的压迫感让人心酸又无奈。还有大潘演的二条,活脱脱就是个笑面虎,看于铁和他硬刚的那一段真的挺过瘾的,都是狠人啊。 这样一个故事,其实不论在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层面都有自己不同程度的展现,这种东北独有的氛围感和烟火气很讨喜也很容易让人代入其中,感觉喜欢这种风格的真的可以去看一下,惊喜挺多的。
《东北恋哥》观后感(四):东北气息满满的一部电影,太欢乐了
前两天无意中刷到了《东北恋哥》直播间,这几个主演凑一块画风感人啊,也太会整活了哈哈哈哈~
刚看完电影出来,现在的感觉咋说呢,反正我这一口东北话是有点改不回来了,洗脑性太强......
一开始我还挺害怕看到包贝尔再演个什么“傻小子”的尴尬形象的,看了全片才发现是我多虑了,整部电影里都没有那种不切实际的傻小子形象,反而一个个都是很有血有肉的真实角色,代入感都挺强的内种。
如果要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故事的话,那就是烟火气。满屏扑面而来的浓厚烟火气,还挺迷人的。包贝尔演的于铁是一个很典型的东北“街溜子”小哥,天天看起来无所事事,穿的花里胡哨的,行事作风处处被人诟病。动不动就惹事,一言不合就开打,单挑群殴家常便饭......就是以这样一个“社会你铁哥”的形象开场,后来却展现出了非常温暖柔软的另一面。
其实我感觉于铁跟很多当代人都挺像的,就是那种“说着最狠的话办着最暖的事”,俗称刀子嘴豆腐心的性格。
比如他会一边絮絮叨叨抱怨着“我给我爹都没这么穿过裤衩”,一边又很有耐心的一点点帮佳丽爸爸擦洗身体、把裤子穿好。
他也会在一场激战过后一面趾高气昂的大喊着“别TM跟我废话”另一面又故作不屑的抽出一些钱给韩旭留下让他给老太太看病。
所以说我看明白了,这电影就是在告诉我们,跟东北人交往交流,永远不要听他说什么,要看他在做什么~
另外我觉得很值得一说的是聪哥演的韩旭这个角色,虽然算不上绝对的主角戏份,但是这个角色身上真的能看到好多当代心酸中年人的缩影。人到中年一事无成,上有老要看病,下有小要学习,处处都是钱又处处挣不到钱,那种处境确实很让人心疼,却又是很多人每天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像他那么衰,但这种成年人的不易我想很多人应该都会有共鸣。
BTW,最后我还忍不住要说一句,东北人怼人真的太有意思了,看乔杉花式骂于铁简直给我笑惨了~“你TM属孔雀的见着女的就开屏啊?!”、“你瞅你天天夹个包瞎溜达跟个街溜子是的......”我严重怀疑我现在改不回来的东北话就是让乔杉传染的!
《东北恋哥》观后感(五):轻松、愉快,一部地道东北地域味的喜剧
《东北恋哥》此前在平遥电影节出口碑的时候,就吸引到了我的注意。直到今天上线,看完后确实觉得,作为一部轻松、愉快的东北地域喜剧,它有着不少的“可观之处”。导演并没有让本片落入网络电影“只有前面六分钟吸引人”的窠臼,也没有让情节垮塌、疲软,而是渐入佳境地刻画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每个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直到收尾,力度都是趋强的。
整体而言,这是一部摄制工整,比较适合解压的电影。
影片的故事是我们所熟悉的。90年代末的哈尔滨,小青年于铁干着讨债的活计,这日,他一如往常前去要债,却对女主角金佳丽一见钟情。他陷入到了恋爱之中,对金佳丽展开攻势。就在对方在现实的重压下,终于发掘到于铁真心的可贵,准备接受他。可现实对于铁的打击也接踵而至,两人的命运产生了不可避免的转向。
这个IP被拍成“东北地域”版,多出了一份本土化的表达——浓厚的地域风味、本土气息,正是这部电影存在的关键理由。
于铁和金佳丽这两位主角间的爱情,是典型的“不可能之爱”。两个八竿子打不到一起,外表、气质都天差地别的人,因为彼此间的善良与真情,“不可能”般地走到了一起。而这份恋情也是“不可能”长久的,因为现实总是会猝不及防、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击这对恋人。角色间爱的联结,从“不可能”到“可能”,被处理得工整、顺畅,与路人观众的距离很近。
虽然这份恋情有着苦楚的味道,但电影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喜剧性元素,尤其是于铁那份根深蒂固的纯情和热血。
于铁是那种始终在替人考虑的老好人,干讨债这门活计,属于入错了行。一开场,他去讨债,假装喝汽油,临了还省了对方几张钱。最后他拖着病躯要债,也是为了让家里人和金佳丽的未来可以活得更好,自己能走得了无牵挂。
这个人身上的特质是直白、热情的,里面是粗中有细的温情、不善言辞的诚恳,以及有点不合时宜又不能不让人叹服的豪爽。
而互相搭合的群戏,比如乔杉演的“彼此不饶人”的兄弟,又如潘斌龙演的作为幕后操盘手的二条哥,许君聪演的欠债鱼贩韩旭,也都以各自的面向,进一步强调属于“东北人”的那些特质。
导演秦小珍曾作为副导演和编剧,在香港电影市场与一些大导合作,联合拍出过《纵横四海》、《喋血街头》。作为动作片导演,她不仅能拍好类型的部分,而且擅长捕捉女性的视角,将角色细腻的内心转折给拍出来。
片中有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动作戏,是于铁奋不顾身地往上拼斗,在镜头语言的渲染下,观众仿佛也被拉入场面中央。但众声喧哗之后,又落到了一个伤感的结尾中。角色情绪最高昂的时刻,却也直接指向了他必然的宿命。
立足于网络平台,并不代表本片的品质差强人意,相反,将本片放在网络电影的维度上看待,它是工整、出彩的。电影版《三叉戟》的摄影,参与《大人物》、《悬崖之上》的动作指导,《窃听风云》的剪辑,都从技术层面上,维持住了本片最基本的可看性。而进一步的可看性,则是电影对于东北地域的刻画。
片中的镜头,不仅聚焦在这群演员身上,更多是带到了东北独特的景观上,让我们意识到故事的背景——这片藏匿着欢声笑语和黑色悲情的东北土地。
整体来说,东北的网络喜剧电影,大多都带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性,《东北恋哥》也不例外。电影在美术置景、服装道具上,还原了九十年代东北地区的时代质感——从东北旧货市场到迪厅、游戏厅,从大街小巷到松花江、圣·索菲亚教堂、道里曼哈顿、金太阳等哈尔滨地标,在片中都散发出了一种乡土怀恋。
此外,电影中对于诸如撸串、旋啤酒等生活日常小细节的刻画,也能勾起东北观众对家乡的回忆,并且让其他地域的观众理解东北人的性格特质是如何养成的。
“去南方、到海边”,是于铁对金佳丽未来生活图景的承诺,他想要放下讨债的活计,走上正轨,潜意识中无疑是对南方都市“另一种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与如今东北的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面目,达成了某种一致性。
“返回东北”,甚至是“东北复兴”,是这些年来导演们的集体创作现象:宁浩的《黄金大劫案》、张猛的《钢的琴》、耿军的《东北虎》、大鹏的《吉祥如意》等诸多作品,以影像记录本土的历史与现实。
再到这部《东北恋哥》,其中对于东北文化的观察和理解是一种“身处其中”的位置,以群像画卷的方式,逐步地显现出上个世纪东北民众趣味横生的日常,以及他们粗犷、豪爽、豁达的性格。
对于东北地域方方面面的捕捉和抒写,无疑是这部电影最值得被看到的地方。
《东北恋哥》观后感(六):轻松、愉快,一部地道东北地域味的喜剧
《东北恋哥》此前在平遥电影节出口碑的时候,就吸引到了我的注意。直到今天上线,看完后确实觉得,作为一部轻松、愉快的东北地域喜剧,它有着不少的“可观之处”。导演并没有让本片落入网络电影“只有前面六分钟吸引人”的窠臼,也没有让情节垮塌、疲软,而是渐入佳境地刻画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每个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直到收尾,力度都是趋强的。
整体而言,这是一部摄制工整,比较适合解压的电影。
影片的故事是我们所熟悉的。90年代末的哈尔滨,小青年于铁干着讨债的活计,这日,他一如往常前去要债,却对女主角金佳丽一见钟情。他陷入到了恋爱之中,对金佳丽展开攻势。就在对方在现实的重压下,终于发掘到于铁真心的可贵,准备接受他。可现实对于铁的打击也接踵而至,两人的命运产生了不可避免的转向。
这个IP被拍成“东北地域”版,多出了一份本土化的表达——浓厚的地域风味、本土气息,正是这部电影存在的关键理由。
于铁和金佳丽这两位主角间的爱情,是典型的“不可能之爱”。两个八竿子打不到一起,外表、气质都天差地别的人,因为彼此间的善良与真情,“不可能”般地走到了一起。而这份恋情也是“不可能”长久的,因为现实总是会猝不及防、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击这对恋人。角色间爱的联结,从“不可能”到“可能”,被处理得工整、顺畅,与路人观众的距离很近。
虽然这份恋情有着苦楚的味道,但电影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喜剧性元素,尤其是于铁那份根深蒂固的纯情和热血。
于铁是那种始终在替人考虑的老好人,干讨债这门活计,属于入错了行。一开场,他去讨债,假装喝汽油,临了还省了对方几张钱。最后他拖着病躯要债,也是为了让家里人和金佳丽的未来可以活得更好,自己能走得了无牵挂。
这个人身上的特质是直白、热情的,里面是粗中有细的温情、不善言辞的诚恳,以及有点不合时宜又不能不让人叹服的豪爽。
而互相搭合的群戏,比如乔杉演的“彼此不饶人”的兄弟,又如潘斌龙演的作为幕后操盘手的二条哥,许君聪演的欠债鱼贩韩旭,也都以各自的面向,进一步强调属于“东北人”的那些特质。
导演秦小珍曾作为副导演和编剧,在香港电影市场与一些大导合作,联合拍出过《纵横四海》、《喋血街头》。作为动作片导演,她不仅能拍好类型的部分,而且擅长捕捉女性的视角,将角色细腻的内心转折给拍好。
片中有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动作戏,是情绪激昂的于铁奋不顾身地往上拼斗,在电影语言的渲染下,观众仿佛也被拉入场面中央。但在众声喧哗之后,又落到了一个伤感的结尾中。这是角色情绪最高昂的时刻,却也直接指向了他必然的宿命。
立足于网络平台,并不代表本片的品质差强人意,相反,将本片放在网络电影的维度上看待,它是工整、出彩的。电影版《三叉戟》的摄影,参与《大人物》、《悬崖之上》的动作指导,《窃听风云》的剪辑,都从技术层面上,维持住了本片最基本的可看性。而进一步的可看性,则是电影对于东北地域的刻画。
片中的镜头,不仅聚焦在这群演员身上,更多是带到了东北独特的景观上,让我们意识到故事的背景——这片藏匿着欢声笑语和黑色悲情的东北土地。
整体来说,东北的网络喜剧电影,大多都带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性,《东北恋哥》也不例外。电影在美术置景、服装道具上,还原了九十年代东北地区的时代质感——从东北旧货市场到迪厅、游戏厅,从大街小巷到松花江、圣·索菲亚教堂、道里曼哈顿、金太阳等哈尔滨地标,在片中都散发出了一种乡土怀恋。
此外,电影中对于诸如撸串、旋啤酒等生活日常小细节的刻画,也能勾起东北观众对家乡的回忆,并且让其他地域的观众理解东北人的性格特质是如何养成的。
“去南方、到海边”,是于铁对金佳丽未来生活图景的承诺,他想要放下讨债的活计,走上正轨,潜意识中无疑是对南方都市“另一种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与如今东北的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面目,达成了某种一致性。
“返回东北”,甚至是“东北复兴”,是这些年来导演们的集体创作现象:宁浩的《黄金大劫案》、张猛的《钢的琴》、耿军的《东北虎》、大鹏的《吉祥如意》等诸多作品,以影像记录本土的历史与现实。
再到这部《东北恋哥》,其中对于东北文化的观察和理解是一种“身处其中”的位置,以群像画卷的方式,逐步地显现出上个世纪东北民众趣味横生的日常,以及他们粗犷、豪爽、豁达的性格。
对于东北地域方方面面的捕捉和抒写,无疑是这部电影最值得被看到的地方。
《东北恋哥》观后感(七):苍天啊大地啊,这导演到底会不会拍电影啊?
一部翻拍片,一部众多版本珠玉在前的翻拍片
一个故事,讨债人爱上欠债人的女儿,粗鲁男笨拙追爱的感人故事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导演只要做的基础的流畅叙事,这片子就不会引起反感
导演如果能做到有亮点的改编,设计几场比较精巧的重头戏,这部片子就能拿个及格以上的分数
但是,但是,开篇第一场戏,就看得我目瞪口呆
真的,很久没有见到连基础的镜头语言都不懂,基本的流畅叙事都做不到的导演了
怎么会有这么荒唐的开场戏??
导演真的存在吗?这但凡是个学生作业,拍成这个样子都要被老师批评的吧?
来,咱们就第一场戏,好好捋一捋
开篇戏,要讲的内容是,讨债人包贝尔找鱼贩许君聪要债,许君聪逃跑失败,哭诉自己家庭困难,请求包贝尔宽限几天,包贝尔看似恐吓,实则体谅许君聪难处,慷慨解囊提供帮助。
这一场戏,要的是立起包贝尔这个人物,看似凶残无情,实则内心温暖善良,要通过事件把人物的反差做出来,为后面包贝尔面冷心热追求女主角做铺垫。同时还有一个隐藏的任务,就是许君聪其实是个骗子,利用包贝尔的善良欺骗了他,后续两个人物再发生故事。
来,我们看看导演是用了什么样的方式讲述这段剧情。
首先,是包贝尔漫无目的的走在人群中,通过后面的剧情我们可以得知,这里面包贝尔有针对性的,特地来抓许君聪的,但是我们看到的,就是包贝尔逛菜市场,没有传递出角色应有的动机。
包贝尔逛菜市场
然后,是鱼贩许君聪,仿佛注意到了什么动静,扔下菜刀就冲了出去
许君聪注意到动静
扔下菜刀,冲出去
下一个镜头,还是包贝尔无所事事的逛街,通过人物面部表情可以看出,包贝尔似乎什么都不知道
包贝尔毫不知情
接着,是许君聪顺着动线,向画右侧冲出去,然后停住
许君聪停下
来,就这一组镜头,咱们分析一下
许君聪是这里面的主要行动发起人,因为包贝尔就没有行动,不仅没有行动,连表情都没有,连眼神都没有。
作为观众,看到的首先是无所事事的包贝尔,然后是注意到动静冲出去的许君聪
我请问,这段戏表达的是许君聪发现了包贝尔,冲上去要账,还是许君聪发现了要账的包贝尔,撒腿就跑?
应该是第二个,但他娘的导演生生拍成了第一个,完全相反的意思表达
为什么?因为人物出现的顺序不对,因为人物的表演不对,因为人物的构图方向不对。
这组镜头中,真正应该发起行动的,是包贝尔,而不是许君聪
包贝尔出现在镜头的第一秒,他就应该是带有目的的,他在人群中穿梭不是逛街,是在找人
而许君聪出现的时候,他应该是毫无觉察,不知危险已经靠近
这样交代两个人物出场,观众就会清晰地看懂,谁是猎人,谁是猎物
画面构图上,包贝尔是从左向右的寻找,那许君聪应该出现的位置,就是在画面的右侧,两个人物形成互相对应的关系,观众能接收到信号,包贝尔要找的人,就是许君聪
但现在,完全顺撇,包贝尔往右看,许君聪也往右看,而且许君聪的位置比包贝尔还要靠左
变成了什么?变成了包贝尔是螳螂,许君聪是黄雀
直到两个包贝尔的小弟出现,堵住了许君聪,观众才后知后觉
哦,原来不是许君聪追包贝尔要债啊?
小弟堵住许君聪
下一个镜头,包贝尔还在走,没有表情,不知道在想啥
包贝尔走路
画面一转,包贝尔已经在鱼摊等着了,小弟们把许君聪逮回来了
哦,这个时候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原来这段戏想要表达的,是包贝尔成竹在胸,已经预判了许君聪的预判,提前指使手下在许君聪逃窜的必经之路上堵人,自己则非常有把握的守株待兔
一波三折,想要表达的和实际表达出的,南辕北辙
观众看个片子跟猜闷儿似的,你说这俩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呢?他们到底想干什么呢?
这不是段悬疑戏,真没必要这么拍,这不是有意识的故意所为,这就是导演脑子混沌一片,不知道自己要拍成啥,瞎糊涂拍出来的东西
就这一场戏就恶心的我直反胃
求求了求求了
咱们找个北电的学生拍也拍不成这样吧
香港的和尚就这么好念经吗?
后面的内容现在不想,也没时间仔细看了
我不批评故事,我也不批评演员,因为一切都是在导演的安排中进行的
所以出了问题,出了极其弱智的基础问题,那就是导演的错误
这片子怎么样,感受因人而异
这演员行不行,还是各有各的说道
但是,今天,我说,这导演,太完蛋了
来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