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化学超有趣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10-27 00:30: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化学超有趣读后感精选

  《化学超有趣》是一本由陈玮骏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8,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化学超有趣》读后感(一):生活比你想的还“化学”

  在我的中学时代,对化学是有着强烈的恐惧感,数字、计算、推理、模型、公式,让我焦头烂额。 有道题让我记忆犹新:一克水加上1克酒精混合后是2克,那么1毫升水与1毫升酒精为什么不是2毫升呢?(答案见文末或百度搜索) 如果我能在求学生涯遇见《化学超有趣》,林林总总的恐惧将一去不复返。不仅如此,我还将用化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神奇现象,让父母、老师、同学、熟悉我的人刮目相看。 尽管今天已经离开校园将近20年,但《化学超有趣》却让我找回了逝去的青春。”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作为化学知识小达人,我将拥有莫名的自信,不仅仅做题的速度快,而且没有题能难倒我。 作为一位爱美人士,每当化妆品上出现”不含化学成分”六个字,我总是莞尔一笑,因为这个地球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不含化学成分“”等同于一句假话、假话、假话。假话即使重复了上万遍,那也不可能改变化妆品的“内在品质”。 市场经济下,商人总是利用公众的无知去创造一些新名词,让不明真相的你我他基于健康、安全等诉求而乖乖地消费,比如碱性离子水、负离子凉被、纳米袜子。如果公众能有双火眼金睛,这类新名词一定能在化学的“照妖镜”下原形毕露。说得明白,我们还是因为对化学的无知交了智商税。 我对世界的变化还停留在200年前。一种是物理反应,一种是化学反应。前者没有产生新物资,比如水结成冰,后者诞生了新物质,如燃烧、食物坏了、铁锈生锈。然而,核反应的横空出世,让我知道了自己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原子是没有办法被创造或被毁灭的,但是在核反应中,科学家利用小粒子加速射向其他原子核,时常还伴随着辐射。 谈”辐”色变,是绝大多数人的正常反应。辐射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如癌症、出生畴胎。在无形杀手面前,我们既没有抵抗之力,也没有招架之功。不过,真正有害的是电离辐射,在现实中并不常见,我们也无须过度反应,担惊受怕。更何况,没有最安全的物质,只有最安全的剂量。 原来,水与酒精相遇产生了吸引力,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这一化学现象的术语叫“体积加成性”。

  《化学超有趣》读后感(二):《化学超有趣》:用趣味打开化学学习的大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说起化学,简直是我初中时代的阴影。

  直到现在提起,心情也依然是抗拒中又带着些许慌乱。

  当时教化学的老师,是我们的女校长。

  她为人很严厉,但我真的提不起学习的兴趣,那些没完没了的化学元素名称,真是让人头疼。

  如果有人和我说化学也很有趣,我一定会不遗余力地怼回去:你可别扯了,化学和有趣怎么可能扯得上关系!

  直到我看到了这本《化学超有趣》,说实话,我是抱着证明它根本不可能有趣的心态来读的。

  可没有想到的是,它好像从封面和目录开始,就一点点慢慢征服了我。但我怎么可能会承认呢?

  什么什么?

  如果屁不溶解于水,为什么会有气泡水?

  所谓核发电,原来就是烧开水!

  相信我,其实你根本看不见水蒸气!

  封面的内容估计是瞎掰的吧,这也太不靠谱了。

  虽然目录还勉强“有趣”,但我一定要找出它没趣的证据来,不信就读读看吧!

  化学不等于实验室,生活比你想得还“化学”。

  长大以后以为远离了学校,也就远离了让我心底发憷的化学,可我从来也没有想过其实在生活中,化学真的是无处不在的。

  所以如果说你真的觉得“化学系的同学应该很会做炸弹”,那估计会惹毛一票化学系的学生。

  如果你觉得这还不够的话,那还可以尝试着拿出一个广告,对你的化学系好友说:你看,这化妆品(或者是食物、饮料),竟然不含化学成分欸!

  希望你们的友情不会因此而告终,但难保你的好友不会当场白眼翻到抽筋。

  为什么“不含化学成分”这句话,会让化学系的同学们如此生气呢?

  这是因为,地球上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粒子。

  地球上自然存在有90多种元素的原子,它们就像是一块块的乐高积木,创造出成千上万种生物和其他数都数不清的无生命体,甚至可以打造出地球!

  所以说啊,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东西“不含化学成分”,除非厂商卖的保养品只是一股神奇的能量波,当你打开盖子的瞬间,就散发出某种神秘的能量,让皮肤上的斑点和瑕疵瞬间消失……

  很多商家之所以会打出“纯天然,不含化学成分”的句子,完全是想说明没有非法的化学原料而已。

  你看,这本书从一开始就颠覆了我对化学的认知,想要继续阅读的同时,还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和懊恼,如果我能早点看到这样趣味讲解化学的书,说不定会对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那么,我的人生也许会不同的景象呢,想得有点远了。

  不过学习这件事情,其实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吗?活到老,学到老!

  《化学超有趣》读后感(三):化学如此接近我们的生活 ——《化学超有趣》书评

  01.

  看着市面上林林总总的书的时候,总觉得,现在的孩子多么幸福呀! 像我们以前女生特别头疼的理科,如物理、化学之类的,哪怕是懒得背的历史,政治也有一些漫画式的启蒙书籍供学生提前掌握,提前了解这门课,在初中正式学习的时候,不至于那么抵触。 这些书籍还用做游戏或是讲故事的方法,把枯燥的知识,把和分数相关的话题玩着玩着就学习了,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成功啊,深以为然。 怀着这样的目的,我入手了这本《化学超有趣》。 虽说在中学时自己的化学成绩不算太差,但是对于一些要逻辑思维的推理判断,并做出一定计算的化学题,还是有一点头疼的。我寻思着,怎么着也不能让孩子再走自己这条老路呀,所以在他小学的时候就跟他慢慢地渗透这方面的知识吧,希望他把兴趣提高。 有句话不是说的好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做实验都很感兴趣,但是一到做题怎么都成了老大难?

  02.

  《化学超有趣》这本书,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事件为例,搭配幽默风趣的插画, 说明现象或事件背后那些我们从未深入思考的化学原理, 如原子结构、核反应、浓度、酸碱度、氧化还原等等。 作者是台湾的陈玮骏老师。他相信“化学即生活”,所以才能写出这么贴近生活、接地气的《化学超有趣》。 在这本书中,作者把自己对化学世界的想象变成了轻松、有趣的文字,用另一种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化学的魅力,而这个过程完全不需要你拿出纸笔计算。在传统教育的当下,在科普知识沦为升学考试的工具的今天,这样一本有趣的科普书,的确非常适合青少年朋友们来读。 我相信,任何一个读过这上面的事例的读者都会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些现象的科学,其实也不是那么的艰涩难懂,普通人了解一下,才能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不被“伪科学”忽悠。

  03.

  在这里,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老师提到的几个小知识点吧,说不定看完整本书,你也可以在小伙伴面前操作几个炫酷的小实验呢!

  一、暖宝宝的能量 就像我们看到现在小学生的数学应用题都贴近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相关的化学知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 冬天,女生离不开的一个小神器就是暖宝宝。但现在很多暖宝宝更新换代,但是最终的原理还是不变的,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之前我看到养生节目中说多吃水果,但是水果也分容易被氧化的和不易被氧化的,比如苹果就是一个很容易被氧化的水果。因为我们把苹果皮削了,切开以后放置在空气中,没过几分钟,苹果表面就会发黄,这就是它被氧化的表现。而柠檬就是一个不容易被氧化的水果,因此,柠檬也被很多养生学家建议女性多喝。 最初在使用暖宝宝的时候我们也很好奇,为什么这样的一个小包拆开以后就可以持续发热几个小时? 我还把它整个包装打开过,看到里面就是黑乎乎的粉末,最后才知道这是铁粉,因为铁粉和空气中的氧气接触会发生反应,释放出热量。而暖宝宝你不光有铁粉,还有一些盐和活性炭,这会加速铁粉氧化的速度,帮助铁将自己的电子快速地传给氧气,释放出热量。 所以,这么一解释,你是不是觉得如果自己早点看这本书,或是再多想想,说不定暖宝宝的专利就是你的了?

  二、决定沉浮的不是质量,而是密度。 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油比水轻,所以油和水倒入一个容器,油会浮在上面。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要求你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况下,怎样把一个装着水和油的啤酒瓶里的水先倒出来呢? 在了解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之后,我们知道无论怎么样,你都不可能从瓶口正常地先使水出来。 利用油始终浮在水面上的原理,可以把瓶子倒立过来,这么水就在下方,然后把瓶口慢慢地拧开,让水逐渐流出。 这真可谓是一个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了。

  三、利用化学知识制造惊喜 还记得儿时在看《法证先锋》的时候,有这么一个桥段:男主利用自己学的理科知识,改变土壤酸碱盐来使绣球花呈现不同颜色,哄女主开心,瞬间感到,理科生浪漫起来,真没文科生什么事了。

  04.

  所以看了这本书,你可能会一改理科生蓬头垢面的不讲究形象,觉得他们其实还是有很可爱的一面吧? 这么看起来,化学也不是枯燥无味,而且跟我们的生活确实息息相关。如果小学生能在正式上化学课之前接触一点化学的知识,用这种有趣的方法来启蒙,那么学习化学的时候,是不是就少了点阻力呢?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一点化学的常识,是不是也会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而你也不会被广告的营销措辞所蒙蔽,损失巨大呢!

  《化学超有趣》读后感(四):兴趣+行动+坚持,培养孩子这3个习惯,学习路上不心慌

  今年教育改革全面实施以后,很多家长那个焦虑啊,尤其是孩子才刚上一年级的家长,觉得孩子上课时间缩短了,课后又没作业,光剩下玩了,怎么跟孩子说要看书、要学习,孩子都一副左耳进右耳出的模样,等到三四年级了,岂不是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其实啊,想要孩子学习好,光是耳提面命孩子看书学习是不够的,尤其是在一二年级这种低龄阶段,孩子很难理解我们的苦心,反而会觉得我们把他的娱乐时间给剥夺了呢。

  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更多的是去培养孩子的一些学习习惯,让孩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真正学会自主学习,学习成绩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首先,第一个习惯就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的背后,是孩子想要做一件事、了解一样东西的内驱力,只有孩子自己有兴趣,家长才能毫不费力地推动孩子把学习更进一步。

  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呢?需要父母从小就引导孩子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

  我有个同事,他发现孩子小的时候,就超喜欢看少儿频道里的科学实验节目。

  比如两杯不同的液体,倒到同一个杯子里一混合,立马会发生神奇的反应,变成像云朵一样的泡泡溢出杯子流到地面上;

  又比如拿着一个气球往自己的头发上摩擦摩擦,稍稍一拿开就会看到头发会追着气球飘去,更神奇的是这时候气球还能把地上的碎纸屑吸起来……

  同事说,看到这些电视节目的时候,孩子的眼睛就像发光一样。因为知道孩子喜欢这类型的科学实验,他经常会带孩子模拟还原电视里的实验,还经常带孩子去科技馆去挖掘更多的神奇。

  当然,这还是不够的,兴趣是培养起来了,要如何落地,帮助孩子从有兴趣到愿意去了解、知道和学习呢?

  这就需要家长更进一步地去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习惯,让孩子的兴趣变成实践操作,锻炼孩子的思维,也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从孩子上三四年级开始,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还是以同事家的例子来说,起先他是通过绘本、生活实验还原等方式去给孩子解释科学实验背后的原理。

  后来渐渐地,他开始给孩子买了像《化学超有趣》这样的趣味科普读物,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和寻找各种奇妙现象的答案。他说,孩子看了书以后,经常会问各种让人回答不出的问题,比如喝汽水为什么会打嗝、屁为什么不溶于水等等,作为爸爸,他经常表示“亚历山大”。

  书里面涵盖了许多课本里出现的浓度、溶解度、酸碱度、氧化还原反应、大气压强等概念,作者陈玮骏秉持着“化学即生活、生活即化学”,将这些有趣的知识用传神的比喻,充分调动起来孩子的阅读积极性。

  为了保持他聪明绝顶的爸爸形象,他经常要提前做功课,即偷偷先看了给孩子买的书,去了解这些有趣实验背后的原理,然后和孩子分享,甚至是鼓励孩子查了资料,当小老师,反过来告诉爸爸,各种有趣实验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引导,孩子对事物的探索就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感兴趣的阶段了,他会开始知道,对一样事情感兴趣后该如何去找答案,不停地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当然,光有兴趣和行动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培养孩子坚持做一件事的耐力。

  水滴石穿、铁杵成针的故事讲的都是贵在坚持的重要性。如果不坚持,或者说不培养孩子坚持做一件事的习惯,那么孩子容易放弃甚至不成才的苦果就只能自己吞。

  知名歌唱家刘欢曾经在采访时说,自己和太太一直很崇尚“快乐教育”“放养教育”,尊重孩子的想法,不逼迫她做自己不想做的事。然而他现在后悔了,因为她没有在女儿小的时候好好地引导和约束她,反而是一撒娇就妥协,让女儿浪费了大好的音乐天赋。

  不少孩子也是这样,比如练习书法,一开始孩子都很有兴趣的,但是真正去进行书法学习后,因为老是重复练习一个笔画、一个字,觉得太枯燥无味了,就很容易产生厌倦和懈怠的心理,最后放弃这个自己曾经爱好的事情。

  要知道,王羲之的书法是不断地练习,最后洗笔都染黑了一池水,才有了著名的书法大家啊。

  所以,孩子持之以恒的心性是需要大人引导和培养的。

  “兴趣+行动+坚持”是孩子能够自主学习,家长能少操心的法宝,也是家长在“双减”政策之下,能够为孩子做的最明智的选择。

  作者:MaMa西雅

  曾经的公派留学生,赴外汉语志愿者,现就读海大EMBA,阅读推广人、书评人,童书爱好者,关注我,一起在育儿路上升级打怪,职场宝妈“冲冲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化学超有趣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