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新哲人02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10-24 00:24: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新哲人02读后感摘抄

  《新哲人02》是一本由澳大利亚新哲人编辑部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哲人02》读后感(一):谁吃了你的脑子?面对今天的技术困境和难题,我们需要哲学舞步

  人是一种会思考的动物。

  我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该抱着什么态度面对这个世界?这是人生最大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哲学的根本问题。

  很多人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很现实、讲究效率的时代,哪里还需要虚无缥缈的哲学呢?也许,我们需要的是“新哲学”。

  以前的我从来没有想过,“哲学”竟然可以是个动词,“新”也是个动词。

  严格意义上说,《新哲人》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本杂志。《新哲人》第2期的主题就是技术与人类的大脑。人类总是在夹缝中求生存。面对当下的技术难题和困境,哲学会做出怎样的回应呢?

  学生也许会质疑:有必要记那么多东西吗?因为,我们很容易从互联网上获取资讯。那么,知识的获取就变得越来越方便了。

  我们不用担心记不住爱人的生日,因为很多软件可以提前设置好发送节日祝福或者提醒你。

  通过智能手机,我们可以轻松地调用各类信息。但是,我的手机已经存满了照片,我的微信也充斥着各种文件、聊天记录。

  数据科学家认为:记住一切是有代价的,遗忘有时候比记住更重要。

  《新哲人》第2期收录了一篇发表于1909年的科幻小说——《机器停转》。

  100年过去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技术差不多已经能够实现小说中的情节。

  但,技术过于先进,真的好吗?《机器停转》的主人公瓦西蒂和她的儿子只能通过屏幕见面,就好像现在的视频通话一样。

  可是,儿子并不想通过机器看到妈妈。其实,这也正是我们现在面对的。我们以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近,我们以为自己比起古人幸福多了,我们自以为在享受美好的技术。

  也许,作者用儿子的话来提醒我们:

  技术先进固然重要,但是它不代表一切。

  在儿子快死的时候,他终于见到了妈妈,他很开心,因为“我们可以彼此触碰、说话,不再通过机器了。”

  机器是那么地冷冰冰,人可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温度的啊!虽然《机器停转》的结局是死亡,但是“我们做回了原本的自己。我们会死去,但是我们也重新获得了生命”。

  曾经有一个美好世界叫“乌托邦”,就像我们的中国有“桃花源”一样。哲学关注现实,不是让我们躲到乌托邦里面。

  哲学家是孤独的,他是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人。他不会麻木不仁,他是太爱这个世界,所以他才会批判。

  除了批判技术之外,还能做些什么?

  之前,我也看过《新哲人》的第一期,那一期教我们如何面对压力如何平衡生活,这一期直指现实世界,让读者直面“惨淡的人生”。

  作为拥有现代最好技术的人类,希望我们不要变成技术的奴隶,不要让自己的脑子被吃掉。

  《新哲人02》读后感(二):人类总是自大又自卑,拥有却不珍惜

  没有人类就不会有哲学这东西存在,当然也不会有任何一个学科和理念的存在。

  有时候觉得哲学的存在莫名其妙,因为它既不能像语言那样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交融,也不能像数学、科学那样促进人类技术的发展,助力高科技的到来……但是有时候又觉得哲学的存在比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必要,因为通过哲学人们能够思考很多事物的本质,看清我们自身的存在与意义。

  《新哲人》也紧跟时代,思考着现代人类与技术以及高科技的关系,机器人与人的区别及关系等等。

  我们正在破坏并谋杀我们曾经为之努力数百年的成果

  人类最初驯服动物再到植物的时候,大地的土壤是贫瘠的,植物的收成只能靠天,但是经过人类一点一点的努力培育,土壤渐渐肥沃;曾经满目疮痍的环境也在人们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下,渐渐变得山清水秀;历经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 的积淀,我们的星球有着丰富的资源……正可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现在正享受着先辈们留下的丰富资源、优美环境,生存在这片美丽肥沃的土地上。

  但是,作为享受者的我们却没有珍惜前人留下的宝藏,而是挥霍着、破坏着、甚至是谋杀着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

  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每一个地方都存在着无比的浪费,无论是吃穿住行。

  曾经肥沃的土地上如今竖起大片大片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建起一个个购物中心,打造了一个个旅游胜地……

  人类最善于创造,因为善于创造从而凌驾于所有物种之上,但也因为善于创造引发了永不满足的贪欲,从而带来了战争、自然灾害的频繁,对人类自己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可是,这仿佛是时代发展之痛,时代的发展需要人们的消费去促进,而消费就意味着浪费。

  归根结底,人类需要这样的发展吗?这样的发展对人类长远的发展有利吗?这样的发展是否只是因为人类之间无限无度的竞争造成的?

  我们拼命拥有的却又弃之不顾

  人类走到今天,脚步越来越快,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我们却像那个掰玉米的小猴子一样,一路掰一路丢,不同的是小猴子是无意识丢的,而我们却是有意识的丢,因为我们总是在追求更新更潮更实用更便捷的路上。

  所以我们总是在奔跑,拼命的追逐着前方的东西,上方的东西,一旦拿到手我们便又觉得这东西太过平常,从而弃之不顾,继续追逐着前面的东西。

  这样的生活让我们身体健康却精神失调,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奔跑在迷茫的路上。

  现在的生活节奏导致我们互相联系却没有交流,我们的朋友圈里有成百上千个人,但是我们却从不交流,我们经常互相加好友却并不相识,这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生活着一群病态的人。

  没有书籍的时候,人类千辛万苦创造了文字,诞生了书籍,曾经的人类为拥有一本书而四处寻找。现在我们拥有海量的图书馆资源却沉迷于网上那些滑稽没有营养的短视频。

  我们身穿华丽的外衣却无法掩盖空洞的灵魂,拥有无语比拟的高科技却发现灵魂无处安放。

  和机器人的较量中,人类是虚张声势的纸老虎还是无敌天下的霸王龙

  人类的荒唐之处在于,创造一些机器人来代替人类去工作,让人类没有工作可做,从表面来看这就是典型的自己砸自己的饭碗。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事实,那些创造机器人的人是为了节省开支,节省劳力,这些人可以高高在上的指挥着机器人干活,他们奴役着机器人,这些人是少数人,但是这些少数人却决定了多数人的命运,让多数人失去了工作的机会,他们剥夺了那些需要工作养家糊口的人的生存权利。这就是人类逐利而行的后果,少数人的行为却必须由多数人承担。

  人类看似掌握了机器人,是机器的奴隶主,但是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正在被机器奴役,因为机器工作的高效性,使得人类不得不加快速度,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生活上,人们都没有了作为人类的那种悠闲自我控制的自由了,人们不得不将自己当做机器一样快速的转动。人类创造机器的同时也将自己变成了机器。难道这就是战胜恶龙的勇士最终变成恶龙的来源么?

  所以,不是人类奴役了机器,而是机器奴役了人类。

  人类创造了和人类抢夺工作及资源的机器人,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究竟是人类驯服机器还是机器驯服人类,我们活得不够长看不到最终的结果,只能将这样的难题交于时间。

  《新哲人02》读后感(三):新技术时代,人类还有多少脑子?

  新哲人02

  8.5

  澳大利亚新哲人编辑部 / 2021 / 中信出版集团

  在这个特别的时刻,如果不安静思考,是很难想象不经意间,人类已经进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了。此刻我们还有多少时间去思考这些呢?《新哲人》系列开启了一个新角度。

  《新哲人》并不算是一本普通意义上的书,而是一本杂志书。薄薄的并不厚,只要可以静下心来,几个小时就可以把她读完。哲思往往就在那几句话中间。里面还有许多有趣而又能触发灵魂的图画和图片,饱含创新与设计。《新哲人·谁吃了你的脑子》,这是系列的第二本。

  《新哲人》属于生活哲学的礼物书,每本探索一个根本问题。这个封面很有意思,都是互联网时代的印记:蓝牙鼻子,Wifi眼睛,USB嘴巴,还有一个云端脑袋,很形象的揭示了要讨论的主题:科技与人。

  技术是什么?自古以来,技术都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人类的生活里。技术在今天已经无以复加的成为了人们的钥匙和锁链。我们运用着技术带来的令人惊叹的方便,也成为了这个技术锁链中的一个纽扣。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更快,人们依靠各种各样的技术,帮助我们完成各项任务。但是我们会发现离开了“它”我们活不下去了。

  书里讲了一个试验:断电24小时。人们远离了各种跟各种媒介。然后参加试验的人开始变得焦虑、困惑、苦恼和无聊。人们变得不像是一个“人”了,而成为了一个离开媒介就犯病的“瘾君子”了。人们不断感到焦虑、烦躁和不安。

  据统计:美国成年人平均每天会在电子媒介上花费11小时,也就是70%的苏醒时间。

  生活中我们并不乏这样的事,吃饭的时候手机先拍照,两个人虽在一桌,却又彼此抱着手机。真是:吃饭对面坐,聊天用手机。我们的大脑,已经变得越来越不会思考了。

  离开了媒介,现代人还有多少大脑?我们的大脑被各种信息环绕着狂轰乱炸,即时通讯的朋友圈和空间里布满了各式各样的信息、互联网里各种弹窗和流氓信息、手机里、电视里等等,哪怕是坐在路边,抬头就是各种渠道的“烂”信息,这些信息占据我们大部分的时间,我们很难坐下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因为各种媒介的信息里,放置了大量的“可卡因”,让我们迷醉在其中。留给我们的大脑还有多少思考呢?我们人类创造的文明,我们要成为机器文明的主人而非奴隶。

  这生活中的哲学思考,让我们在技术的包围里,能有一点思考的空间,给大脑就一点脑子。

  书中多位哲学家、作者从多角度多方位为我们带来有关这一问题的哲学思考。我们在科技加持的时代里走向前,而不是成为科技的奴仆。

  在现行的技术背景下,让我们用哲学的逻辑和思辨,为我们不断打开新时代的大门。

  《新哲人02》读后感(四):社交媒介信息爆仓,到底谁吃了我们的脑子?

  我们对现实的不满,大多来自虚拟信息的冲击,一封工作邮件、一句不咸不淡的文字信息,使得我们无故的情绪易变,而后是锁屏后的大脑停滞、一分钟的「无聊」是会心慌的。

  我们似乎懂很多,可似乎比以前更胆怯;我们似乎过得很热闹,可似乎比从前更孤独;我们明明在依赖着什么,可似乎我们一直很独立而自由。

  《新哲人》(NewPhilosopher)杂志来自澳大利亚,是一群关心人类的哲学家共同创作的读物,哲学命题涉及人人:家庭、死亡、权力、时间、消费、科技、意义…

  与其它哲学书籍不同的是,作者大多是哲学家,却没有学术论调,没有尼采理论,而是带普通读者,真真切切地探讨现代人的困境和思考。

  每期的《新哲人》,哲学家和艺术家聚集在同一个主题下,选取不同的切入点,创作风格迥异的文章、漫画和摄影作品,向我们展示接近这个主题的多种哲学角度。

  《新哲人》中文版第一期的主题是「平衡」,第二期的主题是「技术与人类」。

  截至2020年12月,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99.7%,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

  现代生活里全方位被浸入互联网里,由科技改变生活效率,一直到改变生活方式,再到改变生活的精神状态。

  我们一次一次面对全新的技术升级,先是错愕,然后学习,然后享受,然后成为习惯,然后怀念过去,然后反思,然后惆怅,然后是下一次的错愕惊喜。

  技术为人类服务,还是技术束缚人类?近年来,这个课题被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所探讨,我们发生了什么?

  1957年,一位作家遐想25年后(1982年)人类世界的样子:

  「这是一个奇怪的世界,比我们悲观的祖先所想象的要好很多,但它并非没有特有的问题和困难。」

  「可以通过电视机选择结婚对象;房间可以调节大小和形状;墙壁上有彩色电灯;k可以通过气压管购物;催眠成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人们通过传真在家打印报纸......这是一个勇敢而惊人的新世界。」

  距离这位作家的期待,已经过去65年了。我们可以验证一部分现实,也可以观照一个事实:「技术不会解放人类,只有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而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大众社交媒体时代,不过还不到10年。

  这就是第二期《新哲人02:谁吃了你的脑子?》所要探讨的核心主题,技术与人类的关系。

  《尼安德特人》一文提出了疑问:我们对媒介的狂热已到达无法收拾的地步,不禁要问:我们是更关注自己?还是更关注这个世界了?我们与之前的无网一代,甚至祖先黑猩猩有什么不同?

  ©《新哲人02:谁吃了你的脑子?》

  如果断电24小时,试想一下自己、熟悉的家人会呈现什么状态?

  也就是说,手机、电脑、电视机、互联网、游戏机等移除一切媒介机器,我们还能平稳的生活吗?

  1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名大学生自愿参加了「断电24小时」活动,大多数参与者出现了心率加快、焦虑、渴望转移注意力、渴望与人联系症状。

  《断电24小时》呈现的是世界各地青少年所面临的依赖状态,用时间依附在电子设备上,这种依赖感正在长在他们的「身体」里。

  用于提高效率的技术,其卖点也是解决t痛点,就是帮助我们更快的处理所有琐事,用以到达我们真正期待的事情上。

  吃饭店做的饭、看新闻、社交、娱乐完全可以独自在家里完成。不用乘车,不用约人、寒暄,甚至要求外卖小哥零接触把物品放在门口。

  这效率似乎高到惊人,消除人类麻烦的事儿,减少痛苦的过程,无摩擦的生活轨迹,顺滑无比。

  《毫无摩擦的存在》一文提醒我们:在使用技术追求效率的过程中,我们也承担者失去其他重要东西的风险。

  例如,无接触无实物的支付方式,作为储蓄积蓄的方式,它非常差劲;但作为一种财产快速转移到他人名下的方法,它无懈可击。

  下载每一个app时,我们都认为很需要它,它会不断给你推送提醒和消息。当我们有了50个app,它们争先恐后地为你推送各类曾经关注的消息,我们就会陷入哪一个才需要优先解决的,哪一个是次要待看的选择中。

  最后因为消息积攒过多,索性一个都不列入优先选择,终究我们在无数个app里毫无目的的漫游数个小时。

  人人都认为自己是自由的,我们拥有比任何时代都多的选择权利。正如《我们是否遗忘了如何遗忘?》一文里所说,我们淹没在信息的洪流里,每时每刻在成倍地创造信息,想保留的信息。云端是个好东西,它是储存假体,承担了负载的存储空间。

  但是,产生和存储信息仍然需要一些成本,那就是我们需要决定保存什么、放弃什么、分享什么、观看和点赞什么。

  我喜欢手机给孩子们拍照,放在云端网盘里。写到这里,我发现已经好几年没有看过孩子们小时候的照片了。

  以前父母把我们全家的照片放在影集了,一家人一年总会翻看回忆一番。如今的储存假体,让我们误以为珍贵的信息会永远在触手可及的地方,等想起来时,时不待人,我们错失了信息带我们的价值。

  就像很少有人会再次翻看微信收藏夹里那些我们觉得好的、重要的信息。

  技术与人类的未来发展,影视业和文学界都做出大胆的预测方向,就像史蒂芬森虚构的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一样,在精密设计的连环刺激中,关闭了高级的感官功能。

  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寻自己生活的意义,始终是人类的终极目标。技术的更新,本身并没有错,如果错了,一定是人类对它的态度过于热忱或者排除。

  《弃物》一文分析矛盾的根源说,新的技术具备更完善的功能性,执行预设功能就可以判断它的成功或者失败,企业的既得利益把我们捆绑在需要不断升级的技术品牌上,我们就很容易掉进这种已经设置好的消费陷阱里。

  过时、笨重的、淘汰的、落后的,社会的潮流进步督促着马不停蹄地更迭新科技,连70岁老人都把学会智能手机当做老年大学一项重要课程。如果退出,只会让我们与世隔绝。

  我们似乎陷入两难。

  《技术系统的一部分》是对jia加拿大哲学家安德鲁·费恩伯格的问答采访,曾在1982年领导了在线教授写作的项目,被公认为在线教育领域的早期cuang创作者。

  安德鲁·费恩伯格认为技术支持着现代生活中的很多美好,我们获得了比以前更好的医疗保健条件,与此同时,每个人都知道可怕的世界问题。

  便携式设备技术捆绑了人们的生活,于此同时,也要承认我们利用这些工具沟通和安排工作生活有积极影响。互联网及其它技术的初期,我们无法用单一的评价来概括这个系统,我们无法在谴责和赞誉之中只择其一。

  我们恐惧是曾经认为技术的进步决定了科学的进步,技术有能力塑造社会,技术决定了社会。

  而事实上,这不是一条单行道,而是一条双行道。作为围绕着互联网、环境、医疗系统等斗争的一代人,我们现在认识到,技术也会被社会塑造。

  ©newphilosopher

  《新哲人02:谁吃了你的脑子?》的英文原版直译是《新哲人02:技术和你的脑子》,显然「谁吃了你的脑子?」更具有引导思考的功能。

  同时,也阐述了一个国人正在经历的困境,被互联网技术「捆绑」而陷入无思考刷屏状态,像刘擎老师所说的「在丰富中变得贫乏」。

  网上流行一套表情包叫「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我没有」,可惜是可惜了,但还是想想为啥丢失了。

  ————作者:荣荣————

  ————用每本书探索一个根本问题————

  深长缓慢地阅读,长程深入地思考,拒绝短平快失智行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新哲人02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