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机器人时代》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4-03 03:06: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机器人时代》读后感摘抄

  《机器人时代》是一本由[美]马丁·福特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机器人时代》读后感(一):内容总结

  智能分析提案-沃森WatsonPaths;云计算;智能实验科学家Eureqa;自动招聘、自动数据收集编写、自动分配工作、自动众包WorkFusion;自动写作-StatsMonkey鹅毛笔,新闻出版;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智能投资;零售;创作;作文打分;高等教育;3d打印建筑;医疗方案共享;自动驾驶汽车比赛-google自动驾驶车队;自动送餐汽车。

  《机器人时代》读后感(二):未来,你的工作会不会被机器人替代?

  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医疗教育社交等方面不用说,与我们息息相关便是就业问题,是人生大计,当以谨慎。容易被替代、重复性、规律性强的工作在未来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虽说现在只是弱人工智能的初步阶段,但强人工智能的到来,是会颠覆每一个人的生活。像以前有人以为铁饭碗可以吃一辈子,但改革潮到来,你引以为豪的技能变得不值钱了。技术发展以来,通货膨胀,物价越来越高,工资却跟不上生产效率的步伐,因为人的管理成本始终高于技术的投入。别想着未来科技进步到人人不用干活,因为技术可以无限发展,但资源是有限的。纳米技术、自动驾驶、3D打印(甚至4D打印)等这些热门领域的发展,是变革行业,是其他子技术飞速发展的奇点。

  《机器人时代》读后感(三):书评

  悲观主义者!未来学家!篇幅很长,花了我春节三天时间看完的一本书,收获的都是未曾展望过的未来。基于素材累积之后的自动报道文章输出,100多种语言间逐渐成型并顺畅的互相翻译,大学与企业合作下的mooc教育,谷歌正在大力研究开发的自动驾驶技术,对一起案件的定量证据分析以取代律师,简单的医疗护理工作部分由机器人取代,人工智能自己创作新的音乐,人工智能勾勒抽象绘画,在fb上有介绍过的沃尔玛购物中心的扫码购物不结账方式的推广,k歌,3d打印在建筑业以及人体器官移植两方面的快速研究与应用,快餐类公司的自助点餐系统,都是人工智能在当代社会的运用。细思恐极,美国经历过完整的制造业转服务业历程,尚且如此,中国问题则更严重。有确切数据显示,在2020年到2030年间的十年里,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愈演愈烈的人口老龄化风雨欲来,再加上人工智能稀释掉的大量制造业岗位,中国可能被迫出现从弱“制造业”社会直接转型为“服务业”社会的非正常现象,然而,强扭的瓜不甜,由于缺乏坚实的中产阶级作为后盾,无法产生更多的劳动力促进生产力的持续高速运转,中国这艘大船终将出现剧烈摇晃的状态,结果如何?没人知道,未来学家只提供一些可能的现象而已……

  《机器人时代》读后感(四):机器人时代笔记

  “弱人工智能”机器人( 常规工作自动化)正在大量应用于制造业(如工业机器人)、农业(如自动化收割播种)、可重复性比较高的服务业(如自动售货机,汉堡机器人)等行业中。一个间接证据是美国近几年的 无就业增长复苏,和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的直线下降,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强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等前沿算法)正在或即将应用于如自动书写新闻、金融自动化交易、在线语言翻译、无人驾驶汽车/飞机、音乐和艺术创作等领域。传统上认为的需要高学历、高技能的白领类工作和创作类工作也在被慢慢取代。

  分两章介绍了:慕课、网易云课堂这种在线教育很可能取代传统教育(一个理由是美国接受高等教育成本太高。其中一个数据是美国约70%的大学生会贷款上学,毕业时平均债务约3万美元。而只有约60%的大学生能在6年内毕业,毕业也不一定好找工作。仅还债务都要花费数年时间);医疗专家系统、药房机器人,老年护理机器人等未来将有助于降低医疗成本,淘汰技术含量不高的低端医疗岗位(作者吐槽了美国医疗的高成本和低效率);

  展望未来,加速发展的科技越来越多的淘汰了不同行业各种技能水平的人。取代人的机器是没有需求的,有需求的大部分人因为缺少工作而占有极少数财富。未来的经济可能只是服务精英阶层的精英经济。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可能造成持续的经济衰退。作者花了一章来介绍可能的解决方案,不过这章在我看来可以基本无视。

  《机器人时代》读后感(五):简单回忆几点

  资本主义社会里,收入分配包括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近些年资本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劳动收入,从而造成了社会不平等加剧的问题。事实上,劳动收入在近些年并没有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

  中产阶级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劳动收入的停滞也就意味着经济发展缺乏活力。这是关键性问题。然而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人越来越可替代,而机器有着不会跳楼、24小时工作、边际成本低的优势,这也就意味着企业主(资本家)随着机器人成本的下降越来越倾向于用机器取代人,其结果就是工人和白领大量失业,收入减少,消费减少,因此经济发展会停滞不前。这个现象已经在发生,富士康正在计划用大量的机器人取代工人,东莞已经出现大面积失业现象;制造业回流美国,但是并没有带来显著的就业增加,这是因为,现在的企业只需要更少的人就能实现相比之前更多的生产。

  如果照这个趋势发展,中产阶级将逐渐被抽空,整个社会的经济将失去发展动力,人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糟糕。如何解决?

  作者提出的一个简单方案是向每个成年人每年发放 1 万美元,这是可以满足生活所需的最低标准了。我之前的观点也是类似的。虽然这种做法在现在看来太左了,工作的人会不开心:老子交的税都去养活那些不工作的寄生虫了。但是工作的人的财富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会远远超过 1 万美元,而且机器人负责了机械重复的工作后,给人类剩下的就是富有创造性,因而也会带来极大成就感和满足感的工作了,这本身也是一种奖赏。

  工人被机器人取代,从长远来看是一件好事,因为社会的财富总量是大大增加了,当普遍社会福利制度可以覆盖到每个人,贫穷将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人们之间只是生活质量上的区别,但是即使最差的人也可以过上舒适的生活。

  《机器人时代》读后感(六):机器人时代恐怖吗?

  机器人时代还遥远吗?作者在《机器人时代》中预言:机器人时代将在未来几十年到来。从目前已经出现的一些事实推测,机器人的出现不仅将替代低端劳动力,比如快餐店员工、建筑工人、出租车司机,更将抢走部分初级专业人员的饭碗,比如律师、记者、翻译,甚至还会在艺术领域有所作为,比如创作音乐、绘画。机器人将使蓝领和白领们的工作岌岌可危,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的失业,而失业将导致消费者没有足够的可支配收入去消费,从而导致经济衰退。技术进步带来经济繁荣的定律对于机器人时代并不适用,只有顶级富豪精英从中收益,大部分人沦落到贫穷,经济流动性将不复存在,人类可能重回中世纪的封建时代,富豪阶层住在与普通人隔绝的精英社区里,看门的是自动军事机器人。 我认同作者所说的机器人时代即将到来的预言,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着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在高等教育领域,在线课程的兴起降低了接受优质教育的成本和门槛,传统的教学方式正在受到颠覆的威胁,未来如果在线课程的文凭能够受到认证,学生们也许就不会去那些二流三流学校上学了。在医疗领域,依靠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自动诊断软件能够给出更详细的相关病历及诊断建议,极大地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而一旦机器证明他们能够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或许医生就不再需要直接做判断,而是将病人的各项的指标输入标准化的诊断和处理系统中。 但我不认同作者对机器人负面影响经济的悲观看法。作者的推演看似很有道理,但忽略了人的因素,人类的潜能会随着机器人的强大被激发出来,而且人的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会帮助人类适应新的时代。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宰,以至于忘记了人类曾经是物种中普通的一员。或许机器人时代的到来能够改变人类唯我独尊的心态。一个例子是智能手机的出现:经典的诺基亚手机曾经满足了我对手机的所有幻想,直到我第一次见到iPhone,我惊讶于手机的外观能够如此简洁,更惊讶于手机的智能性。iPhone开启了智能手机的新时代,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智能手机席卷了全世界,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已经非常习惯用智能手机订餐、淘宝、支付、打车,甚至一刻也离不开它了。我们享受了智能手机带来的种种便利,同时也被智能手机奴役着。

  《机器人时代》读后感(七):机器人时代即将到来

  作为从事IT工作十几年的人,闲来无事读起了马丁福特写的《机器人时代》。作者提到了随着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的兴起,未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会起很大的变化,这是必然的,也许像《奇点临近》里面说的,没过几十年人类就得到了永生,或者人类这种生物就不存在了。

  里面的很多内容以前都看过,例如哪些职位会消失,可以说目前存在的大部分职位都会被取代,不仅包括体力劳动、重复性的工作、可能一些人类才有的创造性的工作也会被取代,喜欢书中列绝的几个例子:

  (1)自动写作技术,例如“Quill”鹅毛笔,还有我之前看到的几个写作软件,据说可以自己创作几十万字的小说。机器写的小说肯定语法错误会很少,但是我很想知道他是怎么创造的,是不错的小说么?

  (2)自动作曲,2012年7月伦敦交响乐团演奏的《通向深渊》就是机器创造的,好听么?不知为什么听这个曲子的名字会有种恐惧的感觉。不过如果做的好我倒觉得可以在现在流行的电子音乐上发挥作用。

  (3)模型推导,康奈尔大学2009年做了摆锤实验,Euteqa通过不断调整实验变量,最后推导出普适公式,这是一个好主意,和我们上学时候做的海洋预报模型方式有些类似,可能更高级一些。不过模型算法我知道,那时候是按照模型结果往里面加参数的,有很大程度作弊嫌疑。真的可以不借助任何外界干预,就可以通过计算得到若干参数组合的模型公式么?那么还要数学家、物理学家干什么?只要坐在电脑前面把样本做到足够大,是不是新的公式就出来了?不知道,不过这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吧。在这里还提到了基因编程(其实应该翻译成遗传算法吧),了解得不多,不过如果能让天气预报报的再准一点,不必下雨天没带伞那就完美了!

  机器人确实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可能现在的算法做的还不够成熟,看起来傻傻的,不过以人类的智慧,一定会指数级发展,速度超越人类的想象,希望明天会更好!

  《机器人时代》读后感(八):闲人太多怎么办

  《机器人时代》读后感(九):要不要去挖防空洞?

  前几日读新闻,说硅谷一些IT新贵纷纷买下废弃的防空洞,在里面囤积粮水、物资和重型武器,还有几位甚至去做了近视激光手术。究其原因,他们都认为不远的将来定会有整体性的社会动荡,因为他们亲眼见证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正在制造惊人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最近恰好读了马丁·福特这本《机器人时代:技术、工作与经济的未来》。

  马丁·福特有没有挖防空洞我不知道,但整本书弥漫着那种浓浓的悲观情绪,与硅谷狂人不谋而合。他不相信人性和人智可以逆转不可避免的自动化浪潮、不相信人类在未来会拥有自由与尊严。在全书的最后一章,福特仅提出了这样几条政策建议(皆针对美国国情):

  1. 长远看来,政府应当建立全民基本收入体系。没错,就是给公民发工资,不管工作与否。

  2. 短期可以做的有:投资基础设施,加大职业教育培训投资。

  就这样。

  且不说这些政策选择有多么杯水车薪、以及伴随而来的诸多副作用,单凭美国的政治传统和政治现状,这种「保姆式福利国家」的构想无异于乌托邦。

  那么我们要不要跟风去挖防空洞呢?

  悲观者有十足理由悲观,可也不能从此惶惶不可终日、以至于逆流抵制技术进步。马丁·福特倒没有超前到《黑客帝国》般的科幻程度,他的忧虑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即自动化取代人工劳动后,财富将不成比例地聚集到坐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手中(观点似曾相识对吧?),从而造成严重的贫富不均。而且巨富们的消费是不足以支撑起整个经济体系的。

  在我看来,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一次社会阶层、社会财富的重组过程,有人上升就有人跌落。今人嘲笑19世纪试图砸碎纺织机器的卢德分子,是因为历史已有明证,旧秩序被工业革命取代不可避免,失业就是失业,不愿做出改变的人注定是时代的牺牲品。新时代带来新的工作岗位和消费需求,是活在前蒸汽时代的人永远无法想象的。就好像我们父辈很难理解,打游戏如今美其名曰电子竞技还能形成产业、主播坐在摄像头前美美地直播吃饭也会赚大钱。

  同时,技术进步让从前帝王才能享受到的服务变得廉价、甚至近乎免费。除了必要的衣食住行开销会因自动化而极度降低,诸如社交、娱乐、学习等需求也被虚拟化了,甚至「自我价值实现」、「获得他人承认」这样的高级需求都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完成,前面说了,游戏世界里众人膜拜的高手,现实中是什么样根本没人在乎。所以尽管大多数人的实际收入可能会下降,但生活的成本下降的幅度或许更大。

  这或许给了我们一丝乐观的理由。

  马丁·福特和硅谷精英们预见的社会动荡我也认同,正如之前的产业革命也间接导致了世界大战一样,可它们恰为今日的幸福便利奠定了基础。不可否认,作为平民我们的生活质量要优于任何历史时期。唯独祈愿这种动荡不要重蹈前辈血流成河的覆辙。

  《机器人时代》出版于2015年,以后有关人工智能、自动化这个话题的书其实不必再看了,理论永远赶不上产业的变化,该有的预警都有了,我们抱着审慎乐观的心态,静观其变吧。等到五十年、一百年后,如果还有这个世界的话,且看后人如何评说这段历史。

  《机器人时代》读后感(十):人工智能前景的不完全展望

  多少人看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到底自己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夺去饭碗?

  从开始招聘这类型算法人员,到得知各大巨头均在抢先布局人工智能、自动化驾驶、纳米技术等等;所有的创业论坛都在讨论仿佛这就是下一个风口;早有科学家断言人类将于2060年进入强人工智能时代;互联网大佬们都在说:工业革命后一百多年人类致力于把人变成机器,而今后一百年,我们要把机器变成人。书中很多说法和对目前研究进度的陈述尚算客观,夸张的成分不多。弱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取代非常多岗位的工作。超人工智能时代何时来临?恐怕我有生之年见不到了。但在奇点出现之前,人工智能不是我们控制不了的怪物,人工智能是一个实用主义的存在,把人类从机械重复简单的中解放,从事真正有创造性有价值的工作。

  关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大脑是云计算,机器学习和运用的基本条件就是所使用的领域的知识和应用可被程式化变为一串串可复制的算法和运作程序。除非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的并非机器学习的原理,否则,按照机器学习原理可预估:人工智能能取代以下几种就业情况:

  简单重复的纯靠体力的工作(农业大部分,制造业大部分,服务业大部分,离岸外包大部分),依靠弱人工智能即可实现;任何可穷尽计算次数的优势博弈(Alphago);基于海量数据下的排列组合,越细致精确得出判断越专业准确的专业(诊断医生,外科医生,药店药剂师,基础实验室科学家等)..

  当然,人工智能在不同行业的发展速度有快慢之分,次序为:完全市场化竞争行业-不完全竞争行业(消费者话语权相对低,同时行业巨头大部分为国有属性(在中国),例如教育和医疗行业)

  同时,人工智能取代大批劳动力导致社会失业率高,贫富差距不断加大,中产阶级被压缩,总体消费活力下降而导致经济滞缓影响人工智能研究进度..

  因为作者美国人,例证都是美国内情,和中国现状不太相似,但文中对中国人口庞大能否带动全球经济一事的认知,可谓料敌预先,哈哈哈哈哈哈:

  作者认为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并不能成为带动全球消费需求的主要驱动力,原因有以下几点:

  中国自身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冲击,很快也要进入老龄化社会。

  房价过高,人们的主要收入要存下来作买房钱,没有过多的钱进行消费。而且,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基础建设占比过高,消费占比只有35%。要改变现状,需要大幅度提高收入(双刃剑:收入增高的同时储蓄也会变多)和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良好的保障制度能增加人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而降低储蓄率)。

  技术的应用会使制造业的失业率上升,但是中国目前并没有足够的服务业来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当中国出现大规模失业和社会动荡时,政府会选择“保护主义”的政策,国内的“需求”不会外流。

  另一个作者很有意思的观点在于:他认为人人都该是资本家。

  在未来的世界里,几乎所有的收入都会依附于资本,丢失了资本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经济来源,所以直接分配每个人一些资本则存在很大风险。不如设立一个集中管理的主权财富基金,利用其产生的收益来资助基本收入(全民共享资本和收益)。额,典型的美国思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机器人时代》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