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坚持真诚地做一件事
日期:2021-10-22 11:13:57 作者:bigwinner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坚持真诚地做一件事

  01

  做知识IP通常有两类典型人群,一类天赋异禀、能力卓越,或者之前就是某个领域或某个平台的有知名度的人,转做知识IP顺理成章,很快能看到变现的正循环。

  还有一类就是大部分的普通人,过去在某个领域内虽然有一些积累,但还未形成自己的影响力,而且也没有很大信心自己是否真的能通过内容实现个人变现。

  这一群人,在做的过程中,通常都有一个很纠结的心态,典型会遇到的场景,比如:

  有好几个领域的内容都可以做,但不知道做哪个最适合自己?

  人设和定位总觉得还不够清晰,应该怎么办?

  过去没怎么系统输出过内容,总觉得写出来的东西没什么含金量,如何面对?

  自己从来没做过运营,怎么做才能让用户喜欢我?

  ……等等。

  总结一句话,就是想的多做得少,不知道如何才能踏出第一步,从而可以最大程度给自己迅速建立起一个正反馈。

  如果你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别慌,这属于正常情况。而且,我过去也曾经是其中的一员。

  但在今年年初,我在没有带着变现目的和精细化运营的情况下,从0-1纯靠在30天内在视频号上进行内容更新。30天只有500粉丝的情况下,通过一场线上的直播分享和1V1咨询完成了前期的变现。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有2位数的朋友圈好友私信给到我他们的正反馈和鼓励。其中1位因为我的行动受到启发到,开启公司业务视频号的内容创造,一直坚持到了现在,并且成功作为公司内部私域的重要业务支线。

  通过这个事情,我找到了一个打破纠结心态的秘籍:如果你想做知识IP,但是对于定位和内容还不够清晰的情况下,先坚持输出一段时间。比如30天,在30天里不断找手感,一定会有惊喜带给你。

  这个惊喜可能是拥有一批喜欢你的粉丝,一群用户给到你的有效反馈,逐渐增加的自信心,以及像我一样,取得变现。

  这篇文章我就来复盘下当时整个冷启动的过程,对于有纠结状态的新人知识IP来说,相信有一定启发意义。

  02

  今年年初,恰逢微信视频号迎来一波大的迭代动作。一时兴起,当时我在朋友圈宣告了一个《30天视频号日更》的计划。

  我做日更计划的初衷就是想训练自己在短视频内容输出的手感,并且实践一个普通人如何从0-1积累自己的影响力。

  下面,我就来具体说说从人设定位、内容质量、引流方式的一些思考。

  03

  1. 人设和定位

  我先抛个结论,对于没有一定粉丝积累的普通人来说,越垂直越聚焦的人设和定位越有利。道理很简单,大众能记住一个人通常是把这个人和特定几个标签联系在一起的,领域越大难度越大。

  举个简单例子,如果你也要做互联网运营类的知识IP。互联网运营的大V人物,黄有璨、张亮、韩叙的名字大家做运营的基本都听说过,用户为什么不关注大V而要关注你?

  这个时候,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差异化竞争点来满足用户的细分需求。其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要找到细分领域。比如,你可以讲运营中的新媒体运营、流量运营、短视频运营,或者再细分一点,我专门讲抖音运营、讲视频号运营。大家都在讲互联网运营,那我专门讲传统企业遇到的互联网运营转型问题行不行?这些思考角度都是能帮助做差异化竞争的。

  而我当时视频号的个人定位挺宽泛的,算是一个不怎么好的示范。

  熟悉我的朋友应该知道,我的职场经历还是比较复杂的 : 2014年从外企转行到互联网行业之后的7年时间里,做过至少包含移动互联网、动画、电商网红、手游、在线教育等多个行业,而且也做过新媒体编辑、产品经理、内容负责人、运营等多个职位。

  我当时的视频主要围绕【运营】、【个人成长】、【职业成长】三个大主题做输出。而在视频风格上,有比较一本正经讲干货的、也有偏活泼一点古灵精怪的。

  虽然人设要有辨识度、有细分领域的标签等原则的道理都懂,但实际做哪个领域当时还没有特别想清楚—— 这往往也是新人启动定位时很纠结的一个点。

  前期在做内容输出之时,对于人设和定位有纠结的伙伴们,我这里也给到重要一个建议:

  如果你在前期还不那么确定自己的细分领域的时候,不妨也和我一样先快速下手做些实践,给自己一段时间的探索期。如果你已经过了探索期进入发展阶段的话,还是应该更垂直、更精准的定义自己身上的标签。

  当时我主要的宣发渠道集中在朋友圈,评估了下当时朋友圈多数的好友构成,2000+好友中约50%以上都是互联网行业工作2-5年的从业者,且以运营为主,我输出的视频内容针对这部分目标用户,我自认还是有信息差和认知差的。

  因此,虽然定位和人设不算特别清晰,但凭借有信息增量的内容输出,还是可以占领一部分用户的对你的小心智。

  2. 坚持做内容输出

  和大多数的职场打工人类似,我当时做日更的时候,白天要工作,晚上基本会用1-2个小时的时间做视频内容的主题策划,周末再用1天的时间集中拍摄剪辑完成。

  在30天的日更视频里,我对自己还算满意的视频大概不超过1个手掌。原因也比较简单,日更带来的输出频率以及我自己有限的时间并没有在视频内容上做什么精细化的打磨,而且由于是自己一人拍摄和剪辑,所以正儿八经去思考内容的时间被无限度压缩了。

  虽然不完美,它给我的收获也是巨大的,短时间内强密集性的信息输入输出,让我很快就能发现问题,从中快速迭代。先完成再完美,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效率。

  不过,我还是想提醒各位做内容输出的朋友:日更本身不是目的,日更是一种让自己习惯输出,发现自己内容问题,帮助后续迭代优化的一种手段。更不能用低效率的勤奋掩盖自己对于深层次问题思考的懒惰。

  3. 小规模精准引流

  我个人前期主要靠一个2000+好友的朋友圈和一个100+的微信粉丝群来做冷启动,因为在做日更之前根本没有变现需求,在引流方面也并没有设置通常用的资料包、课程作为钩子运营完整的私域流程。

  对于引流方面的运营手段,我一直坚持的策略是:

  对于垂直类知识类博主来说,宁愿要1000个精准粉丝也不要10000个泛粉丝,粉丝的价值远远大于粉丝的绝对数量。

  由于视频号本身依靠的是社交圈进行传播,所以前期依靠朋友圈传播是一个很常规的手段。除此之外,因为要维持后续视频点赞、评论的一些基本数据,我还借此做了一个日更粉丝群。我的社群运营规则比较简单,

  1.每次日更完成,我会把视频发到群里,大家可以给我反馈提建议,也可以给我视频做点赞和评论。如果期间我断更,那么我在群里发红包。

  2.每隔一周,我会在群里做些小活动,比如我会免费给大家解答职场、运营类的问题,也会让群里的朋友转发视频至朋友圈,完成转发的朋友有机会参与红包抽奖等

  虽然当时的社群规模不大( 100+人),但都是我的精准用户。一方面,通过和真实用户在一起,可以不断给我有效的反馈,我的很多后期的内容主题都是取自于他们的建议。

  另一方面,通过朋友圈+社群的日更提醒下,粉丝的粘性会增加,最终付费变现的对象也是来自社群里的两位小伙伴。

  04

  坦白说,我的30天日更,因为时间有限,定位设计、传播运营都不算好。

  但是,你看,通过30天的坚持,即使其它部分做的不够好,我同样收到了非常强大的正反馈,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因此,我也特别特别建议前期所有想做知识IP,但还处于对自己没那么自信,有点纠结状态下的伙伴们,先干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找手感、找反馈,让用户给到你真实的答案。

  你要相信,只要你坚持真诚地做一件事,被别人看到和感受到,一定会有相应的收获和惊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坚持真诚地做一件事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