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自信自律自主的孩子》是一本由宁十一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2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培养自信自律自主的孩子》读后感(一):有效、快乐的正确管教
最近在阅读教育类的书籍,也在关注国家的教育政策。新学期开学已经一个多月了,暑期时推行的新政策正在有条不紊地逐一落地。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行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线下辅导班已经转型,在线辅导课程也已经大面积下架。多省份取消文理分科,高校更多采取大学科制等举措也已实行。音体美分数提高使得家长们更加注重全面发展。而职业教育的政策也已经出台了新的指导性文件。教育领域进入了新的时期。但是,对于家长而言,培养好自己的孩子的重要任务始终没有改变。而《培养自信自律自主的孩子》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有效、快乐地正确教育孩子。
《培养自信自律自主的孩子》是著名认知行为心理专家、青少年教育专家宁十一 继《父亲的格局,母亲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父亲的格局,母亲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2》后出版的第三本著作。在这本书中, 59个认知理念的梳理和89个实际案例共同支撑起了自信、自律、自主三大支柱。大量案例可以帮助家长朋友们应对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
书中“你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孩子自卑的源头”这个章节深深吸引了我。无论何时,别人家的孩子总是一个回避不了的话题。在幼儿园时,看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乖;在小学时,看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听话;在中学时,看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学习好;在大学时,看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在名校;在就业后,看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在大厂;还有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娶妻生子,如何年薪百万,如何走上人生巅峰。别人家的孩子,对大多数孩子乃至成人而言,是一个永远无法击败的“敌人”。
造成“别人家的孩子好”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一点是,父母看待别人家的孩子因为“心理距离感”较远,看到的内容会比较单一化,仅从对方一件事情的好坏,就得出“他比我家孩子更优秀”的结论。 其次是父母产生“心理偏盲”的现象,会选择性地无视自家孩子的优点、成绩,反而用“显微镜”来发现孩子的缺点,而用“放大镜”去观察别人家孩子的优点。这样既给了自己孩子压力,也给了自己焦虑和挫败感。造成一种双输的局面,是我们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怎样在比较的同时,保护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呢? 在比较时一定要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优缺点。同时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 扬长补短和扬长避短两种策略都要实施起来,要很充分地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同时要鼓励他发挥这些优势,帮助他树立起足够的信心。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也可能是别人家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所以,一定不要妄自菲薄。人生的路要让孩子自己走,根据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在这本书中,也处处强调了要实事求是,因材施教,有效快乐,并提出了一套科学的、符合中国养育环境的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方法 。通读全书, 我也受益颇多,自信、自律、自立的理念首先应当应用于自身,对照反省自身存在的不足,诚意正心,修身之后方能齐家,再将这些理念开展家庭教育,培养出独立自强的好孩子。
PS: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即刻删除。
《培养自信自律自主的孩子》读后感(二):如何培养一个自信自律自主的孩子
最近刷新闻的时候,看到这么一条消息,北大弑母案凶手吴谢宇不服一审判决已经正式提起上诉,而上诉的原因竟然是觉得量刑过重。我想了解过这个案子的人都不会觉得量刑过重,因为他那么残忍地对待他母亲的时候,完全没有想过他的母亲,还用了那么残忍的手段去对待那个视他如命的母亲。
当时看到这个案子的时候,真的震惊了。无法想象一个品学兼优的学霸居然会对自己的母亲做出这样的事情。深入了解了一下,发现作为母亲的谢天琴对于孩子的教育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她把自己的行为准则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让他从小就带着面具活着,伪装成母亲希望他成为的样子。但不管怎么样都不是他弑母的理由。而且这样的事情也并不是个例,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说明我们教育方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真的很头疼,也很焦虑,不知道怎么才能把孩子养育好,而又不走向极端。直到我看到了宁十一的这本《培养自信自律自主的孩子》。确实,一个自信自律自主的孩子,哪个家长不喜欢呢?这样的孩子就算不是成功人士,也一定会拥有美好的人生。
既然是培养自信自律自主的孩子,那肯定就是从自信自律自主这三个方面来向我们讲述如何让孩子成为这样的人。
1、关于自信
意大利伟大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一旦孩子内心有自卑感,孩子的生活就会充满冲突。而随之出现的胆怯、退缩等不良个性,则会与孩子形影不离。与之相反的是自信,自信使孩子能掌握或驾驭自己的行为。”深以为然。
我就是这样一个没有自信的人,从小被指责、打击、否定,我的父母从来不相信我能做好,觉得我没有能力,导致我也不相信自己能做好。那孩子的自信从哪来呢?肯定不是打击与否定,而是接纳、认可、鼓励与赞美。没有一个孩子是完美的,如果有那肯定是伪装的,就像上文提到的吴谢宇一样,在外人面前是完美的,可完美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我们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认可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鼓励孩子大胆去尝试,相信孩子,也让孩子相信自己。
2、关于自律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曾说:“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而自信则是从自律来。”良好的自律能力决定未来的人生高度,也藏着你未来的样子。
自律的含义不仅仅是能管得住自己的行为,还包括能控制住情绪、耐得住寂寞、禁得住诱惑。可对于孩子来说,这无疑是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家长的帮助。孩子的自律从立规矩开始,最好的时间是6岁之前。父母应围绕价值观,根据孩子的不同个性给孩子立规矩。除此之外,教孩子抵制诱惑也是提高自律性的方法之一。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孩子因为“一颗糖”就被哄骗走,这就是典型的缺爱的孩子,自律不是一味的克制,适度满足才是正确的做法。自律最重要的是学会情绪管理。一个能管理好自己情绪,不乱发脾气的人,一定是拥有高级自律的人。
3、关于自主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在于自主自足之中。”自主力,是指做任何决定、事情,或遇到各种困难时都靠自己的智慧、勇气和能力去解决,而不依赖他人。
自主力包括自主决策能力、自主管理能力以及自主生存能力。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人遇事没主见,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这就是缺乏决策能力培养的结果。我们很多的父母都认为孩子还小,做不了决定,习惯性地替孩子做决定,这就导致了孩子缺乏主见。可如果我们从孩子小时候就给予他参与权,那么孩子就会养成爱思考的习惯,成为有主见、有鉴别力的孩子。
我们作为父母,有教养孩子的责任,不是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好,而是成为有思想、有责任的人。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也会走很多弯路,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学习养育孩子的方法并付诸行动,我相信我们的孩子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培养自信自律自主的孩子》读后感(三):自信、自律、自主,孩子越来越优秀的三个关键词
导语为人父母,最大的希望莫过于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优秀吧!
比如在生活上有着不错的自理能力,能够把自己收拾的不错,也能腾出手来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在学习上有着不错的学习能力,无论是预习复习还是写作业,都不用爸爸妈妈操太多的心,自己就都能做完做好了;比如在考试上有着不错的成绩,虽然说素质教育推行了这么多年,最终孩子们上高中以及上大学,还是需要经历考试的,有一个不错的成绩就意味着孩子能够有一个相对较好的未来......
这些表现,在爸爸妈妈眼中都可以是视之为优秀。
实际上,优秀这个词每个人眼中都有自己的看法,所谓千人千面也就是这样了。比如在开心爸爸看来,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成绩或者习惯固然可以说是优秀的一种表现,但优秀的孩子,更应该具有的是一些能够伴随他们终生,并且能够影响他们日后工作生活成败的能力。
比如自信、自律、自主三个方面的能力。
自信呢,说的主要是孩子的心理状态,我们其实都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一个人只要有了自信,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能够比较顺利的完成,就算是遇到了困难挫折,也能够用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自律指的是孩子对于学习和生活的态度,简单的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规矩。对孩子来说,越是明白规矩,越是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越是能够在每个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绩。而且自律能力强的人,更能够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能够让自己心无旁骛的去努力;
自主呢,说的就是孩子的生活能力了,在什么时候应该做一些什么事情,以及什么事情该怎样完成,这些看上去稀松平常的事情,却是孩子日后能不能自己做决定,能不能活出真正自己的关键所在。
这三个方面其实包括了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确实是在影响着孩子的现在以及将来,所以开心爸爸在标题上才会说,自信、自律、自主是孩子越来越优秀的三个关键词。
既然这三个方面的能力这么重要,那么爸爸妈妈们该如何去有针对性的培养,以及有目的性的去引导,才能让孩子有了这几项能力呢?前段时间,开心爸爸看到了这样的一本书《培养自信自律自主的孩子》,作者是著名的认知行为心理专家,青少年教育专家宁十一,因为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宁老师的建议会更加贴近于我们的生活,给出来的方法也更加有实用性。
比如自信。
宁老师给出来的建议是,作为爸爸妈妈不管孩子现在是什么样,都要从内心深处去接纳他们,这样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才能给予孩子最初级的自信心;另外,爸爸妈妈想让孩子变得自信一些,就要求自己日常说话做事的时候都有针对性一些,比如不要给孩子贴负面的标签啊,不要一直否定孩子啊,要鼓励孩子自己去尝试啊,以及要用正确的方式来表扬孩子啊等等。
这些场景我们在生活中几乎都能遇到,而宁老师给出来的建议其实每个实现起来都不难,爸爸妈妈完全可以看完书就用在孩子身上的。持之以恒的话,培养出一个自信的孩子也不是什么难事。
再比如自律。
也就是规矩,宁老师建议爸爸妈妈要从孩子6岁前就着手给他们灌输一些规矩意识,以及在生活中给孩子立一些规矩。一方面呢,是能够更好的约束孩子让他们按照正确的方式长大,另一方面呢,也是为孩子日后上学打下一定的基础。当然自律还包括对自己欲望的约束,这就需要爸爸妈妈们一方面给孩子说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让孩子知道自律能够带来的好处以及不自律会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另外一方面还应该经常创设场景,提前纠正孩子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当然,教育是一方面,爸爸妈妈还应该自己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自律的榜样,而在这个生活环境中,孩子也会被耳濡目染,变得自律起来的。
开心爸爸身边其实有很多爸爸妈妈,他们对孩子的成长非常焦虑。总是觉得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成绩也不好习惯也不好之类的,实际上这都只是一些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孩子的自信、自律、自主三方面能力有所缺陷。
所以爸爸妈妈找到自己焦虑的根源,然后给予孩子针对性的帮助以及引导,这样的孩子想不优秀都难。
文:开心爸爸的日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培养自信自律自主的孩子》读后感(四):帮孩子自驱成长,父母该说什么?做什么?
你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我想这个问题所有父母给出的答案都不同。但从自身角度出发,大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既可以吸收自己的优点,又可以弥补不足,成为一个尽可能“完美”的孩子。这很难达成,那换一个问题,如果只是选择部分的优点,你最希望他有哪些? 用关键词来总结的话,我希望孩子可以自信、自律和自主。因为,这三个品质足以成就孩子的一生。那么,如何培养这样的孩子呢?在《培养自信自律自主的孩子》这本书中,也许可以找到想要的答案。
《培养自信自律自主的孩子》封面
《培养自信自律自主的孩子》的作者宁十一,是著名的认知行为心理专家,同时也是一位青少年教育专家。在本书之前,他还出版了两本备受父母好评的教育专著——从父亲的格局和母亲的情绪,这两个独特的角度,教会父母们如何以身作则,如何用家庭氛围对孩子产生影响。 如果说他之前的两本书,重点在教育的大方向上,那么,最新的这本书则是从生活中的小事、细节出发,讨论什么样的管教方法是科学合理的。因此,宁十一结合了自己30多年的家庭教育研究成果,以及个人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并通过对59个认知理念和89个实际案例分析,总结出了帮助父母培养出自信、自律、自主孩子的方法,从而减轻父母的负担,帮助孩子自驱成长。 一、自信的孩子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点自卑,而这些自卑,大多都来自原生家庭,比如父母的否定、严苛的要求,以及与“别人家孩子”的对比。也许身处当代,很多父母发现了自信的重要性,因此格外关注孩子的情绪,想要用鼓励、赞扬的方式,去提升孩子的自信。但实际上,夸奖的尺度极难把握,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
鼓励孩子做自己
在书中,作者宁十一指出:最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的方式,就是让他们成为自己,多做尝试。也就是说,作为父母,要减少对于孩子“标准化”的教育,不是别人的孩子怎么样,你的孩子就怎么样,不是你觉得什么是好的,就给孩子什么,而是要多给孩子自己成长的机会,时刻注意,作为父母的责任是做辅助和指导,而孩子才是他人生的主导者。 书中建议可以尝试这样做: (一)了解孩子的特质,因材施教; (二)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言之有物的赞扬; (三)支持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建立自信; (四)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去发展独立性; 二、自律的孩子 生孩子难,养孩子更难,尤其是面对生活中的琐事,父母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天天催吃饭、催睡觉,督促写作业,还要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培养习惯,甚至他们做了什么不好的事,也要仔细想想怎么教,一不小心,就伤了孩子……可以说是烦恼一大堆,管了这样,那样就忘记了。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孩子没有培养好自律的习惯。可说起自律,不仅孩子不知道怎么做,就连很多成年人也无法做到。好在与大人们不同,孩子因为年龄小,更容易培养习惯。因此,在《培养自信自律自主的孩子》中,建议父母们:在6岁之前,给孩子建立好规矩。
自律
青少年心理问题方面的专家李玫瑾,把孩子的成长比作三个阶段的水泥:0~3岁是未沾水期、3~6岁是潮湿期,而6岁以后是逐渐凝固期。所以,要想给孩子培养一个好习惯,一定要抓住前面两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的基础上,作者宁十一更细致的帮我们明确了每个年龄段要关注的重点。 (一)0~2岁的孩子,重点帮他们了解安全边界。 0~2岁这个年龄段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父母不能过度阻止孩子,更好的方式是为他们创造安全环境,尽可能的“施展拳脚”,同时,父母也要以身作则,做一个好榜样。 (二)2-3岁,明确生活规矩。 2-3岁这个阶段,要注意给正在走向独立的孩子,建立一些生活上的规矩,比如按时吃饭、准时睡觉、什么能玩,什么不能玩,让他们先在生活习惯上形成准则。 (三)3~6岁,建立价值观规矩。 良好的品德,对一个孩子的未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抓住孩子获取道德能力的关键期。比如,让孩子学会尊重、不说脏话、不在公众场合喧哗等,这都是最起码的行为准则。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不愿意过于严格的要求他们,想着等长大一些再进行管教。可实际上,是浪费了帮孩子树立正确三观、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就像小树、小花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修建一样,给立规矩不是不爱孩子,而是帮他们调整方向,为了将来打下基础。 三、自主的孩子 说到自主,我总是想起“小时候奶奶追着弟弟喂饭”的画面。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都害怕孩子们吃苦,害怕他们走弯路,总会尽可能的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和保障,甚至为他们做好人生规划,小到穿衣吃饭、选补课班,大到做什么工作、找什么样的伴侣……这样生存环境下的孩子,要么叛逆,什么都听父母的;要么没主见,一切听父母指挥,遇到大事小事,都会说“我问问我妈/爸”。
一个人去旅行
成长在温室里的花朵,注定无法抵御狂风暴雨。从这点来看,父母应该适当的放手,适当的让孩子吃点苦,让他们多去探索和尝试新事物,学会做选择,明白自己的人生,终有一天要自己走,要自己负责。 从《培养自信自律自主的孩子》这本书来看,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少一点催促;多一点空间,少一点监督;多一点商量,少一点专治;多一点苦,少一点甜;多一点失败,少一点安逸……这样孩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