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间豆瓣十六年
日期:2021-10-16 15:44:36 作者:和菜头 来源:槽边往事 阅读:

人间豆瓣十六年

  昨天打开豆瓣,想要查一下《苏轼词八讲》的评分,开屏图片是一张周年纪念,纪念我注册豆瓣十六年整。看到图片里的秃顶姜饼小人,我顿时觉得自己头发都全白了。在任何一个网站上,五、六周年注册纪念日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颇为自得。等到了十五六年的时候,感觉却是心惊,时光劈面杀到。

  十六年前,我很喜欢豆瓣。喜欢的意思是喜欢它的一切,从图标到颜色,从字体到功能,从网站到阿北。觉得在一个网站上标记自己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并且发表评论,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更美好的是,豆瓣里的每一个条目,都是由网友自行建立,我自己也往里面添加过几本书。和今天的各种App不同,当初的豆瓣给人的感觉是一群人在互联网上开荒,豆瓣是“我的豆瓣”。彼时,人们还在兴建,不是坐在那里等着喂养。

  今天人们讨论豆瓣,在说豆瓣如何错过移动互联网时代,在说豆瓣如何用社交替代了专业评论,变换不同的说法其实都在讲豆瓣的落伍。我是有记忆的,当初可不是这样的说法。那时候的豆瓣是著名的“慢公司”,是“小而美”,是“情怀担当“,是“文艺青年栖息地”,是中国互联网设计美学典范,豆瓣出个FM音乐播放器不能选歌也有几百上千篇文章大加赞赏。今昔对比让我很感慨,哪里有什么互联网界,哪里有什么互联网产品界,哪里有什么互联网评论界,只有互联网时尚界,奉行的原则是成王败寇,锦上添花。

  在今天我回望过去,无数网站匆匆兴起,又无声无息消失,豆瓣在流光侵蚀冲刷下得以幸存,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个奇迹。十六年后,我对豆瓣的看法逐渐趋于冷静,虽然依旧未必客观。以前看不明白的变化,现在我有了新的感悟。豆瓣的兴衰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线索?现在我的看法是:豆瓣的变化来自精英文化慢慢被大众文化替代,精英文化试图建立的文化秩序也遭到大众文化的瓦解。

  豆瓣在先天上就存在着不足。用互联网黑话来说,那就是它当初满足的是小众低频需求。添加条目,标记自己欣赏过什么书影音,这种事情不是大部分网友会做的事情,是为小众;这种事情不是每天都要做,每周都要做,是为低频。小众又低频,用黑话说就是“用户黏性不高”。朋友圈是小时访问,微博是日访问,但是豆瓣可能是周访问,月访问。所以说是先天不足,不是那种非常强壮的网站,用户频繁造访,一次停留一小时。这样的网站想要做大做强,本身就非常困难。

  但豆瓣居然还是做起来了,我只能说首先感谢时代的电梯,它能带着人往上走。人在电梯里无论起跳、下蹲、俯卧撑,看似非常忙碌努力,其实向上走的原因是电梯上行。大趋势是人人都要上网,也许大多数人并不需要标记自己看过的文艺作品,但是他们要看看评分和评论,他们需要有什么人来帮忙解读分析。所以,豆瓣标记没什么群众基础,但是它的评分和评论可以接触到更为广泛的大众,作为他们的选择参考和饭桌谈资。

  同时,豆瓣在2004---2006年之间大力建设小组,努力社区化,这也是后来豆瓣得以续存的重要原因。文艺青年聚集在一起,这个地方就有了格调,有了格调大众就愿意来。来了之后,看评论很快就感到厌倦,但是在小组里却可以有很多人际互动,有许多新鲜资讯。这就有点像什么呢?文艺青年们建起了一间古色古香的房子,品味很好但是人气不高,那么在房子里开茶馆,人们就愿意进来,进来之后未必看墙上的字画,架上的兰草,而是喝茶打牌打麻将。本来在哪里都可以打,但是在这种房子里打更有感觉。

  热闹起来之后,当然会有变化。我天天在这里打牌打麻将,总有一天觉得墙上的字画太冷清了,忍不住要在松鹤图上添几笔,加上一个热烈喜庆的年年有鱼红兜肚光屁股胖娃。忍不住要把兰草给挪开,说是添几盆发财树、金橘树,这样才能换风水旺手气,看着心里也舒坦。有天偶然看到书架上的书,看了一下名录之后勃然大怒:为什么老子最喜欢的《弟子规》不在上面?不行,必须给加上。不单要加上,而且要放在最醒目的那一排,让所有人都见到……

  在我看来,事情大概就是这样。小众低频需求没法支撑一个网站,那就得开茶馆做大众高频生意吸引大众。大众来了之后要重装修,改规矩。小组本来是谈文艺,暗中交友,年轻的朋友一见面做什么都可能,但茶馆的最终指向肯定是谈八卦谈娱乐,大众文化的爱好就是如此。文艺青年确定一套文化秩序,确定什么品高,什么有价值,但是粉丝们不同意,我家哥哥的作品怎么可以评分那么低,文艺青年们整天就在装×,兄弟姐妹们大家买号把分数刷上去呀!影视剧公司不同意,分数那么低我等颜面何存?观众怎么看我们?不行,豆瓣评分是系统性的黑幕,必须纠正。

  十六年过去,豆瓣早已经变了模样。你很难用变好或者变化来评价,甚至都难以用成功或者失败来做判断。它的当初的成功和今天的隐患,在上线第一天就已经埋下。这许多年来,豆瓣为了求生做出许多努力,为了平衡用户群体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和有没有赶上移动互联网班车没关系,和快公司慢公司也没关系。最早豆瓣允许用户自行添加条目,它就是个Wiki;加上打分和评论,它就变成了媒体;开放小组和广播,它就变成了个社区。豆瓣始终在权衡取舍,做了许多妥协和折衷。但这种两下区分其实并不成立,媒体和社区并没有泾渭分明的区隔。来社区看八卦娱乐的人多了,社区也就成了媒体,不单可以转载,还可以原生娱乐新闻,变成新闻源头。

  而豆瓣本身依然保持着中古互联网的风格,感觉和今天的世界格格不入。就算是打分这件事情,今天在形态上也没有了分数值这个概念,而是代之以点赞,同时计算用户的真实行为,用真实观看数据作为排序的依据。在一个更快速,更封闭,更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里,豆瓣就像是一座孤岛,周围环绕着昨日之海。我这样的候鸟偶然飞过,稍作停留又振翅而飞,消失在海天一线之外。

  感谢豆瓣,谢谢你十六年来一直都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间豆瓣十六年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