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在迦南的那一边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10-10 00:36: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在迦南的那一边读后感1000字

  《在迦南的那一边》是一本由塞巴斯蒂安·巴里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60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迦南的那一边》读后感(一):一个普通女人的史诗

  看的时候时常拿来和《活着》比较一下,因为一个普通人面临国仇家难进而失去一切的经历实在是太相似了,然而个人觉得故事的结局并没有余华老师的好。这也是一个人在面临苦难时所做出的不同选择吧。一个选择为了活着而活着,一个选择在独自承担一切后自杀。其实并没有想明白为何要在行将就木之年自我了断这种行为。关于书名,迦南就是以色列一代,隐喻自己如同犹太人一般背井离乡流落到美国,但是并没有理解在迦南的那一边的真正含义(可能也跟爱尔兰人的特殊情结有关,文化背景不同实在无法带入)。想到了求补充。

  《在迦南的那一边》读后感(二):爱尔兰文学/读巴里,像一次无效麻醉手术

  我的生命是手背上一片轻盈的羽毛,

  悄然等待着死亡的微风。

  ——T.S.艾略特

  最近读了两本塞巴斯蒂安·巴里的书,整体的氛围和这句诗好像。

  《在迦南的那一边》读后感(三):读巴里,像一次无效麻醉手术

  我的生命是手背上一片轻盈的羽毛,

  悄然等待着死亡的微风。

  ——T.S.艾略特

  最近读了两本塞巴斯蒂安·巴里的书,整体的氛围和这句诗好像。

  战争时期的爱尔兰,神父话语权至上的爱尔兰,个体生命像全盛时的油菜花被推土机一股脑倾轧一样,猝不及防、一一碾烂在黑土里。

  《在迦南的那一边》读后感(四):《在迦南的那一边》:一个平凡女人的悲壮史诗

  迦南,作为以色列人(犹太人)的圣地,在《旧约》中被称为“应许之地”,这块传说中到处“流淌着奶和蜜”的丰饶之地,是最初亚伯拉罕带领信徒追寻的地方,那是象征着希望的心之所向,也是意味着幸福的所在。

  自爱尔兰诞生至今,尤其在“大饥荒”时期,它始终都是一个以苦难著称的民族。一代代爱尔兰移民一直都在输出,在漂泊。曾三度入围布克文学奖,两次摘得科斯塔图书奖桂冠的爱尔兰当代剧作家、诗人、小说家塞巴斯蒂安‧巴里对书写以爱尔兰家族自传体为题材的小说尤为擅长,其笔下的邓恩家族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在其长篇小说《在迦南的那一边》中,以历经三次战争之痛的邓恩家族小女儿,爱尔兰女性移民莉莉.邓恩的自叙事回忆录为载体,从微视角的角度向读者缓缓道出了残酷战争背景下一个平凡女人毕生的悲欢离合,在笔者看来,不吝于一部悲壮的家族史诗……

  该小说取材于作者巴里家族中一位女性长辈亲身经历。叙述者莉莉在失去孙子比尔后长达十七天的内心告白中,平静如水地结束了89年的人生。继《漫漫长路》之后,《在迦南的那一边》接力其时间与主线情节,展现了在最后的血亲——孙子比尔于一所学校的厕所自尽后,远在大西洋彼岸祖母莉莉,如何在十七天的时间里回顾并试图理解、总结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在笔者看来,你可以把这部小说看作一曲生命的回溯。但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正是在这十七天的时间里,莉莉仿若大梦初醒般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实则早已呈现油尽灯枯的衰败之象,十七天的魔咒也如催命符一般缠绕着她。或许,她的命运早已在母亲生她因难产而死时就早已注定。

  经历了一战的动荡,兄长威廉身亡,其后又受到未婚夫塔格敏感身份的连累,年轻的莉莉与塔格背井离乡,从动荡不安的母国爱尔兰移民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纽约以寻求庇护。在美国期间,莉莉亲眼目睹一战期间曾效命于英国皇室,以国王的名义而战,战事结束后又加入辅助警队——爱尔兰民族主义者眼中臭名昭著的“黑棕团”的塔格被爱尔兰共和军暗杀,其后又因警察丈夫乔的疑心而在即将临盆时被狠心抛弃,独自将儿子埃德含辛茹苦抚养长大后,却因从戎的儿子无法面对美国在越战中惨败的失落而导致母子失散。

  迦南之地,这块象征着吉祥幸福的美地却没能给莉莉带来向往中的幸福。在经历了三次战争的洗礼,至亲兄长不幸亡故,情深意笃的未婚夫被暗杀,母子双双被抛弃,儿子失踪,孙子自杀这一连串致命打击后,89岁高龄的莉莉人生终于走到了尽头。对她而言,孙子的自杀无异于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夺走了她最后的希望。如今这唯一的念想也没了,世间于她已再无留恋。

  在迦南的那一边,远离爱尔兰的莉莉未婚夫塔格丧命于爱国的爱尔兰共和军追杀;丈夫乔因莉莉与黑人的友好交往而一度怀疑莉莉自身血液里带有黑人血统,继而害怕即将出生的孩子会是黑人而遗弃了她们母子,而后再婚;儿子埃德怀着一腔热情参战,却带着越战遗留的创伤躲到了一个母亲莉莉和儿子比尔看不到的角落默默疗伤,从此母子天各一方。孙子比尔其后也因战争的失落愤而自杀。从此,古老的邓恩家族只余下一个形单影只,茕茕孑立的老人,一次又一次承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一遍又一遍数着记忆过日子,承受着那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在迦南的那一边》读后感(五):到底要承受多少苦难,我们才能得到幸福?

  余华在小说《第七天》中寻觅到了一个美好的乌托邦,一个幸福的所在,它的名字叫做“死无葬身之地”。

  这个情节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以至于我现在把小说的故事差不多都忘记了,但唯独这个细节记忆深刻。

  这次看《在迦南的那一边》时,我又想起了余华的“死无葬身之地”。

  “迦南”是《圣经》中的应许之地,犹太人通过了上帝的考验,作为奖励,上帝许诺给犹太人一块“流淌着奶和蜜”的丰饶之地——迦南。在迦南的那一边,意味着幸福的所在。

  迦南是希望,是心之所向。但到达迦南的那一边,我们真的可以得到幸福吗?

  《在迦南的那一边》用一个女人的一生来给出答案。

  《在迦南的那一边》写的是一位89岁老人莉莉的回忆录,莉莉的孙子比尔在学校的厕所自尽,伤心的莉莉在十七天后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无疑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这种悲伤却格外的平静,莉莉讲述了自己十七天内发生的事情,以及对过往的回忆。

  这些回忆大多都是痛苦的,甚至是灾难性的。然而小书讲述的笔触却格外的平静,仿佛莉莉不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只是一个和我们读者一样的旁观者。

  小说采用的是日记体与回忆体交织的叙述方式,故事的主体是89岁老人莉莉。从莉莉失去比尔的第一天开始讲起,一直到第17天,莉莉平静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这个故事。

  期间穿插了莉莉过往89年的经历,这些经历也正是这本小说想讲述的重心。

  一位89岁老人的回忆录,一个平凡女人的史诗,《在迦南的那一边》讲述的故事其实很平凡,莉莉本就是一个平凡人。但它讲述的故事却又无比宏大,就仿佛89年的世界史全都背负在了莉莉一个女人的肩上。

  从一战到越战,从克利夫兰爆炸事件到那场发生在沙漠的战争,莉莉的一生都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下,战争一次次让她和最爱的人死别,哥哥、未婚夫、儿子、孙子,她们先后离开了莉莉的人生,留下一个不断衰败的躯体,用小说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哀毁骨立。

  《漫长的告别》里说,每一次告别,都是死去一点点。再没有一句话能如此贴切地形容莉莉的人生。

  她的人生反复就是一次次的告别,与哥哥告别,与未婚夫告别,与儿子告别,与孙子告别,每一次告别,都意味着,永不相见。

  莉莉的人生就是一次次的失去,而她无法挽留。

  迦南之地,幸福之地,莉莉从都柏林逃亡到了美国,逃亡到了迦南的那一边。但迦南之地给她带来幸福了吗?

  经历了无数苦难之后,莉莉得到幸福了吗?

  看《在迦南的那一边》的时候,我老是想到余华的《活着》,这两本书确实会给人相同的感受,莉莉的遭遇和福贵何其相似。但两本书又有明显的不同。

  余华说,他写《活着》,是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但《在迦南的那一边》大概并非如此,这本书并非是为了考验人承受痛苦的极限在哪,并非是为了证明人到底可以有多坚韧。

  它只是一个发生在大时代下的悲剧,如果有的选,莉莉大概不会甘愿接受命运赋予她的一切。

  更何况,她的生活本身就是一次逃亡,一次反抗,她反抗苦难的命运,从都柏林逃到了纽约,逃向迦南之地。

  但最终得非所愿,迦南之地的那一边,依旧是无尽的苦难。

  当89岁的莉莉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之前,她平静地回忆,并且记录了自己过往的一切,记录下了她追求幸福,但又求而不得的一生。

  故事开始于一战之后,哥哥在战场丧生,莉莉结识了哥哥的战友塔格,随后和塔格一同逃亡到了美国纽约,来到了迦南之地。但塔格没能逃过厄运,随后死于枪杀,迦南之地没能给莉莉带来幸福,还带走了她的未婚夫。

  从枪口下幸存的莉莉再度逃亡到克利夫兰,并与乔结婚,生活似乎走入正轨,直到那场突如其来的爆炸;乔在爆炸后不辞而别,留下即将生产的莉莉。

  莉莉生下了儿子埃德,并独自抚养儿子长大,但随后爆发的越战再度摧毁了这对母子,莉莉无法阻挡埃德上战场。更让人心碎的是,埃德随后没有死在战场,但却消失在了莉莉的人生。埃德活着,但莉莉已然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只剩下孙子比尔。

  悲剧重复上演,二十年后,成年的比尔也奔赴战场,和父亲一样活着回来了。但比尔生命中的一些东西已经死在了战场上,只剩一具躯壳,这具躯壳最终在学校厕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莉莉终于孑然一身,一次次的逃亡,一次次的死别,一次次的背叛,莉莉从来没有停下奔向迦南的脚步,但也从来没有得到过幸福。

  战争无疑是这本小说控诉的核心主题。莉莉的哥哥死于战争,莉莉的儿子因为战争离她而去,莉莉的孙子也因为战争而最终自杀。

  莉莉几乎经历了20世纪所有重要的战争,近百年的世界史压到了一个女人的身上。

  一个值得深思的细节在于,莉莉从来没有亲历过战争,她没上过战场,甚至就连那个暗杀未婚夫塔格的杀手,最终也放过了莉莉。

  战争似乎对莉莉网开一面,但事实上却是莉莉痛苦的根源。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战争面前,所有人都是幸存者,甚至,这种幸存,到底是幸还是不幸仍值得商榷。

  小说当中,莉莉的儿子埃德参加了越战,但他并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幸存了下来,回到了美国。

  让人意外的是,埃德并没有回到莉莉身边,他逃进了深山,只把儿子比尔留给了母亲。

  这看上去是一种极其无情的做法,也正是埃德的离去造成了莉莉最终的孑然一身。

  但无独有偶,埃德的儿子比尔选择了和父亲一样的做法,他也从战场上幸存,但却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莉莉又一次遭遇心爱之人离去的宿命。

  那作者到底为什么要如此安排?为什么不直接让埃德和比尔死在战场上? 我们常常以为,那些从战场上活着回来的人,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他们捡回了一条命,这难道不好吗? 是的,有些时候,幸存并不意味着幸运,反而是一种残忍。

  小说《湖边小屋的谎言》里写到了一个从战场上幸存归来的男人,但男人随即患上了炮弹休克症,脾气暴躁不安,像是变了一个人;

  毛姆小说《刀锋》中的主人公拉里同样也是从战场上幸存,但亲眼见到战友死去之后,拉里开始怀疑人生的意义,随即四处流浪。

  我们或许都知道“创伤后遗症(PTSD)”这个词,但只有当事人才能清楚明白,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以为幸存意味着灾难的结束,但对于当事人而言,那或许只是噩梦的开始。他们或许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这个噩梦。

  站在这个角度我们或许就能理解作者的用意,理解埃德和比尔的选择。他们从战场上幸存归来,但有些东西已经死在了战场上。

  《半生缘》里,顾曼桢哭着对沈世钧说,“我们回不去了!”

  对于莉莉和埃德以及比尔而言,同样如此,埃德和比尔回来了,但已然回不去了。

  战争的残酷正在于此,它不仅会杀死一个人的生命,甚至还会摧毁一个人的精神和灵魂。如此来看,大概没人可以从战争中幸存。

  莉莉的一生是充满苦难的一生,是求而不得的一生。让人不禁想问,到底要经受多少苦难,我们才能得到幸福?又或者,生活本就是毫无幸福可言?

  为什么莉莉追求了一辈子,渴望了一辈子,但结局却孑然一身?

  然而小说的结局,莉莉却这样说,“我对自己活过的这辈子充满了感激,无穷无尽的感激。”

  似乎莉莉在生命的最后已经心满意足,已经与生活达成和解,甚至已经获得了幸福。

  这让人很难理解,因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们很难从莉莉的一生中挖掘出哪怕一丁点儿的幸福。

  那这个结局意味着什么? 再度回到开头提到的余华的《活着》,余华在序言里说:

  “我说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在迦南的那一边》中想要表述的,大概也正是余华上述的观点,生活是自己的感受,不是别人的看法。幸福同样也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他人口中的事实。

  或许正是出于这种观点,小说在讲述莉莉悲惨的一生之时,采用的是一种相当平和的笔触,是风轻云淡,而非哭天抢地,是讲述,而非控诉。

  这是一个关于苦难的故事,但却不是为了触发苦难,甚至我们可以因此得到力量。在迦南的那一边,没有幸福可言,因为幸福只存在于个人的心里。

  幸福是一种感受,而非事实,只关乎个人,无关其他。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在迦南的那一边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