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吉沙,欢迎你
来援疆已经3周了,一直忙于工作,没有机会外出。这个周末,山东援疆指挥部安排我们去英吉沙参观。英吉沙县是济宁市对口援建的,尤其是喀什技师学院的分校--英吉沙县技工学校,是济宁用了几年的时间建设起来的,顿觉此行很有意义。
按照约定,我们10.45在丝路人才公寓集合上车。虽然阴天,但也阻挡不了我们放飞的心情。一路上,从城市到戈壁滩,灰色的天空下,“山东援建”的字样,不时地从窗外的建筑物上映入眼帘。对喀什地区,山东省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这里也寄托了我们山东援疆人的巨大情怀!
经过两个小时,我们达到了英吉沙县技工学校。该校现已基本竣工,校园设施比较完善。张晓江校长给我们介绍了整个校园的构思设计,现状和未来的打算。他40岁左右,消瘦干练,脸色黑红,风尘仆仆,穿着非常朴素,如果是在外边肯定会被认为是一个农民。他详细介绍了学校近几年的发展历程及教师的短缺情况:如果我们山东教师撤出,就会造成200多个课时空堂,学校则不能正常运转。我们一行深切感到援疆的意义重大,同时觉得这才是做事的领导。后来负责带领我们参观的丁峰校长,也是一位瘦削的中年人,来自济宁。丁校长同样没有大腹便便,没有官腔,让人感到亲切务实。在南疆的这几年,这些山东援疆干部为治疆,稳疆,润疆,兴疆和建疆做出了点点滴滴,细致入微的数不清的工作,历经艰辛,做出了成绩,奉献了青春!我由衷地敬佩!来疆以后,疆国情怀,早已不再是一个笼统遥远的概念。我切实感到新疆稳,则祖国安;新疆富,则祖国更富!支援西部建设,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参观完学校,丁校长带我们又去参观济宁援建的土陶村(芒辛镇恰克日库村)。大巴车沿着村间的公路前行,两侧生长着密集挺拔的白杨,这样可以有效地抵御风沙。一条水渠萦绕在村庄的外围,清澈的雪山融水淙淙流淌。沿路的每家每户都在门口建起了葡萄架。丁校长说,这是为村民打造的庭院经济的一部分,他们的居住环境既得到了改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收入。到达土陶村,看到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整齐的富民安居房。每栋房子都用黄土泥涂抹,凹凸不平,自然美观,极富民族特色。街道的两侧有鲜花,木质大水车车轮,土陶制品等装饰,韵味十足。
走进最著名的土陶传承人热合曼大叔的家里,他们一家人正在制作土陶,地上有一批成型的泥坯,旁边有一个制作土坯的工具,屋里的货架上整齐地排放着很多成品。土陶品,独具匠心、造型精美,古朴中透着灵气。土陶分为素陶和青陶,特别是青陶,色泽饱满,晶莹透亮,造型大方美观,仿佛有生命一般,让人不禁心生欢喜,爱不释手。每一个艺术品都是在他精雕细琢、匠心别韵设计下,经过11道工序,25天左右才完成的。如今,英吉沙县的维吾尔族传统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制作的花瓶、陶器、碗等土陶产品达数万件,深得疆内外古董收藏和民间艺术爱好者的青睐。走到村外,是一大片果树林,繁花正茂,粉色的杏花,白色的巴旦木花开满枝头,游客在树下拍照留念,笑声不绝于耳。早在2018年,“土陶村”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现在的土陶村,正处在一片春意盎然之中,我相信,未来的日子会更加欣欣向荣!
离开土陶村,下一站就到了英吉沙小刀的博物馆,紧邻南湖景区。英吉沙小刀同样是新疆维吾尔族的手工艺品,历史悠久,制作讲究,尤其是刀柄和刀鞘。刀柄有各种材料,角质,铜制,银质,玉质等,材料精良,做工精致,造型美观。刀柄或弯或直,有各种样式,上面镶嵌了很多彩色的珠宝石般的玻璃和塑料颗粒,闪闪烁烁,珠光璀璨,夺目生辉。刀鞘上也镶嵌成了各式各样的图案,美观秀丽,珠光宝气。如此精美的英吉沙小刀绝对是上等的馈赠佳品或珍藏品。途经村庄时,小刀制作工匠正在火炉边淬火,红红的火苗映照人们的面庞,引来游人围观。据说一个熟练的师傅制作一把普通的小刀,至少需要2天时间,精致与讲究的态度可见一斑。路边有各种专营刀具的商店和民族用品商店,都出售英吉沙小刀,琳琅满柜,眼花缭乱。小刀的制作,促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带动了150人致富。
新疆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他们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手工技巧。喀什又是亚洲的中心区域,多种文化的交汇地,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积累,自然成为了民族特色的工艺品荟萃之地
山东援疆,根据中央的精神,建立了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全方位对援疆的有效机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置于优先位置,着力帮助各族群众解决就业、教育、住房等基本民生问题,支持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在我们有目共睹,这些目标逐步实现!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人来支援新疆,帮助新疆,每人伸出一只手,新疆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的确,英吉沙这片厚重的土地上传承着古老的文明和智慧。也正是如此,这座素有“中国杏都”“小刀之乡”“非遗古镇”“南疆水城”等美誉的农业县成了人人向往的美丽休闲的旅游城市。那么还等什么,欢迎您来吧!美丽的英吉沙,古老的喀什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