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日本二千年》是一本由李永晶著作,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页数:5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变异:日本二千年》读后感(一):这本书让你知道日本变异的原理
日本作为与我们一衣带水的近邻,却又仿佛相隔千万里。与其他国家不同,我们对于日本有着非常复杂的民族情感。从地理位置上,日本是中国的友邻和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而从民族情感角度,我们对它又真的难以言表。而日本自身也是一个奇异的矛盾综合体,它拥有现代化最先进社会制度,却依旧保留封建制度象征的天皇系统;相对其他国家更加地遵从传统礼节,但却又拥有世界上最成熟和完善的成人文化消费品市场。所以每每谈到对日本的印象,大部分人会用“文明、干净、安全、认真、勤奋、执着、有礼”这些词汇来形容,但与之相伴的“变态”印象也从未消减。
由新一代日本研究代表学者,旅日十年,东京大学博士,李永晶的最新著作《变异日本两千年》从东亚、风土、神衹、文字到文明,从清寂、耻感、罪孽、仪式到色情,以日本文化关键词为切入点,探讨日本的原理和变异。
书中横跨2000年,以重要的历史事件为节点,以传统东亚世界体系和近代西方世界体系为框架,从倭王受封、大化改新、白江村之战、元寇、丰臣秀吉、江户时代、甲午战争、中日同盟、二十一条、“满洲建国”到卢沟桥 事变,从黑船来航、明治维新、日俄战争、帝国战略、太平洋战争、东京大空袭、广岛和长崎、麦克阿瑟、东京审判、日美同盟、冲绳到日美贸易摩擦,重构日本两千年演化史。
日本的变异
日本自19世纪后期开始崛起,一举成为东亚乃至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1945年战败后,它又很快的再次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日本是如何从历史上寂寂无名的东海小国,转变为让世界惊异的存在?它的内部又是如何形成现在我们眼中的“变态”社会的?这本书中给我们提供了更宏观的视角和深层次的分析。
关于日本“变态”的想象和认知
变态在字面上是指事物的形态或姿势发生了改变或指事物的“非正常的状态”。日本的变态体现在多个方面,除了我们熟知的援助交际、成人文化、高自杀率外,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我们无法理解的怪异之处。如日本对汉子的用法,他们的地名或姓氏里常常有“孙、孙子、龟太郎”等与我国文化大相径庭的用词。再有日本的和尚可以食肉,可饮酒,还可以娶妻生子。同时日本的墓地和寺庙往往就在社区和最繁华的街道之间,这种阴阳两界相安无事的现象也让我们叹为观止。
但是为什么我们在美国、印度、非洲发现让我们震惊的文化现象,通常不会用变态来形容,偏偏对日本贴上这个专属的标签。究其原因,其实还是我们潜意识里还是觉得日本应该和我们一样,并以此为标尺,来衡量日本的不同。当我们认定日本某些现象是“变态”是,根本原因在于日本的发展变化偏离了我们心中的常态,而这个常态就是以我们自己为标准。
造成这种刻板印象的原因也同样来自多个方面,首先是日本与我国在历史上交集,在悠长的历史中其发展曾远远落后于我们,并长期受惠于中华文明。其次在地理位置上它和我们近在咫尺,外貌特征几乎无差。
实质上日本有一种不为我们所知、不为我们所理解的独特品性,有着自己的生存、演化的自然地理条件,有着它特有的生存处境和困境。我们需要去探寻“变异”的特殊原理,最终认知这是日本文明严谨的机制,是推动日本自身和世界文明演化的力量。
《变异:日本二千年》读后感(二):一半是异域,一半却是古昔
对于我这种从来就没看过历史研究书籍的人来说,这本书在内容讲解上非常友好,几乎将门槛降至最低。作者具备一种清晰讲述的能力,能够深入浅出,完全适合对日本历史毫无研究的读者。光是翻看目录页,就能够感受到作者清晰的脉络,目录就像一张思维导图,搭建了内在的知识体系。
提起日本,大多数人都有比较深的成见,这种成见很多都来自于历史深处。我们经常称日本为“小日本”,语言即权力,这种说法的背后一定是存在对比的关系,中国是大,日本为小。日本小在何处,随便找一个人都能说出三四条。日本的文化和中国的文化关联很密切,周作人曾说:“我们在日本的感觉,一半是异域,一半却是古昔。”
然而,大部分人的思考仅停留在看见表面现象,随着现象的堆叠,则会以经验主义的论断得出一个绝对的结论。想想看,我们对日本的印象是什么呢?既然很多人会说日本是一个变态的国家,我们得归纳出人们都是在哪些层面上对日本留下了如此印象,然后再针对人们对日本的“变态”认知一一去分析,到底有多少是我们主观的臆断,多少是日本本身的特别所造成的。作者也是循着这个思路先去破除“变态”这一说法。当作者洞穿现象,去抵达本质时,他的问题意识非常强烈,带着各种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文章体系之中,作者能够在逻辑上进行自洽,但是否已经穷尽呢?也许他的思考还留有空间,读者可以继续往深入去想。
在本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就是我们要重视东亚世界体系,将中国和日本都放置在这个体系之下,然后才能够理解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什么是东亚世界体系?这与长久以来以中国王朝为主导的朝贡-册封制度密不可分,而日本,在其还未成为日本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一种宿命般的自我意识,作为倭国,它想与大陆分庭抗礼。
在未读此书之前,我对日本的所知极少,只是道听途说,有关色情、切腹、动漫、音乐、绘本,在这些事物中,有我所钦佩的,也有我所不理解的,而这些,在本书的论述中都能得到解答。此外,还涉及到许多我未曾接触的,如日本人原来是有宗教信仰的,他们会同时信仰三种宗教,是一个信仰多元化的国度;日本的犯罪率是极低的,这说明日本是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与之相对的是,日本国民自杀率却极高,这是一组非常有意思的对比,作者也用了两小节的笔墨来论述。
原来中国与日本的民族仇恨并不是从古时就开始,尽管日本与中国在古时候已经进行过多次战争,为什么每次都在朝鲜半岛?原来国家和人一样是有着自我意识的,这也是我从未思考过的。日本在东亚一步步的发展,其实是它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地萌生、成熟。这也就能合理地解释为何一个小小的岛国能够超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
一个问题:如果说人体细胞的更迭形成了我们,那我们每一个人是否是一个国家的细胞呢?死亡不断上演,百年前的国家和百年后的国家有什么不同呢?
变异:日本二千年
暂无评分
李永晶 / 2021 /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变异:日本二千年》读后感(三):日本是如何“背叛”了世人的记忆中印象
日本作为我们隔海相望的邻国,由于上个世纪的战争,对我国近代史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而现如今,中国与日本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双方关系密切而又紧张,这个国人印象中的蕞尔小国,也成为了悬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那么,对于这个爱恨交加的岛国,人们脑海中的印象是怎样的呢?有一个词出现的频率意外的高,那就是,“变态”。
日本人的“变态”体现在很多地方,严苛的垃圾处理制度,近乎繁琐的日常礼仪,还有各种超乎想象的生活细节。总而言之,以中国人的标准去衡量日本人,会惊奇的发现这个邻国在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
其实,日本的“变态”有着悠久的根源,这种变态并非是指生活细节的严苛方面,而是指日本异于同一文化体系下的转变变异过程,这种变异也是日本现代文明的重要特点之一。
一直以来,我们对待中国和日本文化,一直是类似于老师和弟子的关系。日本将中国文化奉为圭臬,在某些方面两者确实出自同源,然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到二战之后,日本受西方文化影响,结合本国文化,形成了一种脱离了东方和西方文化的非常态文化。在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眼中,日本这种变化是离经叛道的,而在西方世界之中,也并不认同日本学来的这种“变态”文化,那么,究竟如何理解日本这种异乎寻常的转变呢?
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日本研究代表学者李永晶教授,曾在日本旅居十年,对于日本有些很深的了解,他曾经出版过《分身:新日本论》、《友邦还是敌国》、《东京留学记忆》等作品。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建立一个理解日本的框架,系统的对日本进行理解认知。让我们摒弃偏见,从一个公正的角度来看待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上的优异表现,也通过以日本为镜像,重新对我们自身进行认知。
来到日本的游客第一印象都是“干净”、“有序”、“礼貌”等,日本同时又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日本文化中经常会有让我们惊呼“变态”事情,其实这就是日本文化的特殊性的具体体现。
从日本的宗教角度来看,日本是一个复杂的多信仰的社会,有人戏称日本人出生是神道教,结婚是基督教,葬礼是佛教。不同的宗教信仰在日本也被本土文化所影响,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独特信仰。比方传统佛教中,僧侣应该戒荤腥、不近女色,而日本僧侣却可以结婚生子,跟正常人生活相差无几。这种离经叛道式的宗教本土化,与日本对于宗教仪式和祭礼的重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宗教信仰的非常态体现了日本在文化方面寻求自己独特印记而做出的努力。
日本狭长的领土中大部分都是山地,临海地区又频频遭遇台风侵袭,来自于地理上的因素造就了日本的危机意识,而自身文明的匮乏又迫使日本不断的学习,吸收了许多其他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拿来文化”。因此如果将日本文明简单粗暴的当做中华文明的延伸是不准确的,以一个公正的角度去看待日本的这种文化变迁,对我们也是一种积极的借鉴作用。
本书融合了作者对于日本的一些感想和认知,对于不了解日本文化的人可以起到一个科普作用,对于日本文化的根本和对此日本我们存在的问题,本书还反馈的不够深刻。不过,能够以生活的角度去观察日本的奇异性,以管窥豹,得以见证两千年来日本文化的深层内涵,这一点殊为不易。
《变异:日本二千年》读后感(四):日本真是“变态”的吗?
作者 | 李永晶
在大多数人的心中,现代日本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中日历史上的各种恩怨情仇。人们会因为日本历史上曾尊崇和学习中华文明而对它抱有好感,隔海相望、“一衣带水”是我们用来描述中日关系的特殊词汇。但另一方面,因日本在近代转向西方世界,并转而侵略中国,人们又会对它的“背叛”耿耿于怀。日本的这种形象由我们自身的想象与认知交错而成,但这是一种有待反思和省察的朴素的存在。
日本从19世纪后期开始崛起,一举成长为改变东亚与世界秩序的大国;1945年战败后,它很快又再次崛起,如今正走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前沿地带。很多西方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为“日本的奇迹”。但从中国的角度看,我们还要继续追问的是:日本是如何从历史上中华世界边缘的蕞尔小邦、一个世界史上无籍籍名的东海小国,转变为让世界惊异的存在?日本如何转变为异于我们的陌生存在?如何理解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上堪称卓异的各种表现?
或者说,与西方视线中的日本不同,我们要理解的不是“日本的奇迹”,而是“日本的变异”,是要建立一个理解日本的框架, 将日本纳入一个可理解的认知体系中。
电影《眩:北斋之女》
现代中国人看日本时的视线颇为复杂:在我们想象的某个角落中,日本是和我们相同的存在;但在现实中,日本又有着许多我们不易理解的奇异属性,甚至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其实,现代日本人看中国时同样如此:他们也是以一种纠结的心态观察着中国的一举一动。这种彼此打量对方目光的奇异性,是历史上中日两国特殊关系的一种呈现。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去理解日本的“变异”,日本的这种转变为“异质”的、有着诸多“卓异”品质的他者的过程,从而获得一种关于日本原理的精深认知。重新审视日本的演化历程,描绘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上的历史变迁,这种工作构成了我们解析日本“变异”的基础。
本书还有一个与此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目标:获得一种全新的自我认识。“我们”是谁?在这个巨变的时代,这是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是要把日本当作一面镜子吗?日本诚然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光学折射看到自己的镜像;但这还不是一个恰当的比喻,因为镜子是外在于我们的一种事物,是一种工具,而日本在本质上并不是外在于我们的一个国家。其实,日本内在于我们自身,我们对日本的想象与认知方式,正是自我的建构与外在呈现。
这种看法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得到确证。想想看, 平时提到日本时,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我们会用哪些关键词来描述它?显然,诸如“文明”“干净”“安全”“认真”“勤奋”“执着”“有礼”“拘谨”“变态”等说法,很容易出现在我们的头脑中。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些说法其实有着共同的起源,即都来源于比较,而比较的对象主要就是我们自己。
我在前面说“日本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其实这是对人们日常感受的一种郑重、严肃的表达;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愿意直接用“变态”来描绘他们眼中的日本的奇异属性。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就从“变态”这个标签说起。这个常见的说法因其高度的通俗性和表现力,只要对它加以恰当的阐释,就会构成我们认知日本的独特视角——“变异”。
电影《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让我们暂且回到上面提到的包括“变态”在内的说法上。这些说法的本质是社会学当中所谓的“刻板印象”:它是指社会上一般流行的关于其他族群、关于他人的看法,通常都夹杂着特定的成见和偏见。我们如果想要深刻认识日本,首先就要对这些刻板印象进行一番论辩与反思;而对“变态”进行分析,会给我们提供直抵问题核心的入口。
现在,我们的问题变得非常简单了:日本真是“变态”的吗?
显然,“变态”是一个极其口语化的说法,亦庄亦谐;人们在平时读日本小说,看日本电视剧、电影或者阅读日本社会新闻的时候,经常会遭遇到一些情节或事件,然后不经意地评论说,“嗯,有点变态”,“哇,真是变态”。这么说时,人们其实是要表达一种特定的扭曲现象,尤其是指“心理变态”与“性变态”。这些“变态”不是什么好事,但正因为如此,反倒会激发我们去探寻,在人们日用而不知的这个“变态”所指涉的现象的背后,是否有着我们不熟悉的日本的特殊原理在发挥着作用?
这个问题把我们导向了严肃的思考。事实上,当我们在日本社会和文化的某些领域中发现“变态”现象时,我们正是用它指称一种和我们不同的、日本自身特有的形态;而“变态”的称谓, 恰好表明了我们对日本特殊性的一种朴素感受。
其实,从字典的标准来看,“变态”有两种严肃的含义。首先,它是指事物的形态或姿态发生了改变、变形,是指一种“变化了的形态”;其次,它是指一种“非正常的状态”。无论哪种含义, 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我们说“变态”时,我们心中一定有一个“常态”, 即我们自己认为的“正常”标准。因此,“变态”在本质上是指一种和我们预设的标准不同的状态,我们可勉强称之为“非常态”。
日本的这种非常态现象,似乎举目皆是。日本人对汉字的用法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比如,他们的地名或姓氏里面有“我孙”“我孙子”“吾妻”这样莫名其妙的说法,而名字里则有“龟太郎”“花子”等同样不可思议的叫法。这种奇异的汉字用法不胜枚举, 但如果我们不以我们自己当下的用法为准绳去判断,就很难说日本的用法“变态”了。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日语中有“雪隐”一词,看上去颇有意境,但意思却是“厕所”,这似乎显得很不可理喻。但翻阅日文字典我们会发现,这个用法其实出自中国佛教典故, 源于雪窦禅师在浙江雪窦山灵隐寺司职清扫厕所的故事。“雪隐” 的这种古典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几乎已完全隐去。
再有,日本的和尚可食肉,可饮酒,可娶妻生子。即使走在东京、大阪等现代化大都市的街道上,你也会随时发现大小不一的佛教寺院,而佛寺里面通常就是墓地,密密麻麻地竖立着木制或石刻的墓碑。日本人的社区和墓地毗邻而居,阴阳两界似乎相安无事;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日本的电视台、报纸等各种媒体还会投放关于如何办理个人丧事、料理后事的广告。我们觉得这些现象是一种“变态”,它的佛教规定违背了中国现行佛教“断酒禁肉”的戒律(形成于南北朝时期),而它的生死观也和我们中国人的大相径庭,触犯了我们心中的一些禁忌。
电影《入殓师》
日本社会和文化中还有无数的这样让我们啧啧称奇、深感费解乃至瞠目结舌的例子。可问题也出在这里:我们同样可以在美国、印度、非洲发现让我们震惊的文化现象,但我们通常不会说“美国变态”“印度变态”或者“非洲变态”。那么,“变态”为何成了我们心目中几乎是日本专属的标签呢?
问题其实出在我们自己身上。原来,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把为日本定制的尺子,无论我们怎么用它来衡量,都会发现日本和我们不一样,于是就认定是日本“变态”。我们潜在的意识是日本应该和我们一样。至于美国或印度等其他国家,它们本来就跟我们不一样,我们不必为本来就不一样的事物感到惊诧。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日本”一直在我们的心中!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特定版本的“日本”,而对其他国家与民族的不同并不十分在意。换言之,我们都认为日本和我们中国的关系特殊,以至于我们对日本的“不同”、对日本的“非常态”非常敏感。我们有意无意使用的“变态”这个说法,将我们日本认知的深层逻辑或者说无意识暴露了出来。
我们的日本认识由此就深入了一步:日本并非一个纯然外在的对象,它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甚至就是我们的一个“分身”。中国的文人学士们很早就表达了这种面对日本时似曾相识的感受。比如,周作人(1885—1967)在1935 年的一篇回忆性文章《日本的衣食住》中曾这样写道:
周作人的意思是说,他在日本发现了中国美好的古代形象, 那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圣人在位的时代,是中国政治和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而朝鲜、越南这两个国家虽然也在“优孟衣冠”,同样在模仿中国的礼仪典章制度,但我们却无法在它们身上看到这样美好的中国。中国的“古昔”在故土已经失落为“空假”, 这更是耐人寻味的文化与文明意识。
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比如清朝末年驻日参赞、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的黄遵宪(1848—1905),比如懂九种语言、获得十三个博士学位的“文化怪杰”辜鸿铭(1857—1928), 比如晚清变法领袖、“南海圣人”康有为(1858—1927),再比如大思想家、“最后一位儒家”梁漱溟(1893—1988),他们都有过类似的日本体验:有人在日本发现了“中国”,有人说遇见了自己的“故乡”,有人看到了中国古典政治理想中的“三代之治”。
再回到当下。如果你有过日本旅行的体验,或者通过影视节目有过间接的体验,当你看到日本满街的汉字时,是否同样有“发现中国”的感觉?比如,现代日文中的汉字字体就与我们广泛使用的“宋体字”不同,他们使用的字体叫“明朝体”,是中国明朝时传入日本的标准字体。这种字体虽然本质上也是一种宋体字,但和我们当下印刷体使用的“宋体”或“仿宋体”在字形上有很大的差异。单从汉字字体上,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身边还有一个不同的“中国”。
如果对书法多少有所了解,我们可能还会在内心深处认同周作人曾经的印象。周作人回忆说,当时他和他的伙伴们,“看见店铺招牌的某文句或某字体,常指点赞叹,谓犹存唐代遗风,非现今中国所有”。即便我们对书法不了解,多半也会感觉到日本很多店铺招牌的汉字书写让人耳目一新,似乎更有古风,更为古雅。
在“变态”的日本,我们竟然发现了另外一个“中国”!
我们在日本能够发现“中国”,这只是因为我们内心有着一种观念,即日本文化是长久以来接受中华文明的哺育而成的;而我们在日本的所见,恰好印证了我们内心的日本形象。观念和现实感受相互强化的结果,就是日本构成了“我们”的一部分: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中国。
因此,当我们认定日本的某些现象是“变态”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的发展变化偏离了我们心目中的常态,变得“不正常”。这个常态就是我们自己。因为古典文明的关系,我们在看待日本人、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社会时,会倾向于认为他们应该和我们一样。
当然,这是一种误认。
本文摘自《变异:日本二千年》的导论“变异:日本认知与想象的二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