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星球上的生命》是一本由[英]大卫·爱登堡(David Attenborough)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读后感(一):《我们星球上的生命》:写给人类的警醒之作
有多少人的梦想是希望用脚步去丈量世界,去心去感受自然?有人在94岁的时候仍然没有忘记一生的梦想,怀抱着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去探索世界,在阅尽了自然界的壮丽奇观之后,他也亲眼目睹了全球生态的遭遇,他要借由一本书向全世界发出警告。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我一生的目击证词与未来憧憬》是“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先生的新作,他呼吁人类联起的来应对共同的命运——在过去半个世纪由“大加速”发展而引发的自然环境失控。随处可见的雨林梢枯、水体酸化、荒野退化、生物多样性骤减、大气碳含量攀升,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已经被撼动,该如何拯救?书中提出了通过采用“甜甜圈模型”,变革饮食结构,保持生态迫在眉睫。 让所有人在生活中获得更大的机会肯定本来就是我们的共同愿望。为方便您的阅读,我已将全书生成3张读书卡片。将书读薄,将知识内化,希望对你有帮助,阅读愉快!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读后感(二):大卫 爱登堡对环境保护的殷切呼唤
全书从老爷子在切尔诺贝利遗址普里皮亚季的实地考察经历开始,引出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呼吁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本书主要围绕两部分展开,一方面是老爷子94年来探索自然世界的工作的所见所闻;另一方面是老爷子和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得出的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这本书阅读起来没有压力,非常通俗易懂,可以把它当做一本科普读物来阅读。虽然我作为普通人没法和老爷子感同身受,但通过这本书也能了解到的大自然所面临的困境有多么地严峻,所以我影响力虽小,也会尽可能为环境保护出一份力。 另外,纪录片和这本书是同时启动的项目,可以配合观看。而且真实影像带来的冲击力远大于书籍。
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2020)
9.4
2020 / 英国 / 传记 纪录片 / 艾雷斯泰·法瑟吉尔 基思·肖利 Jonathan Hughes / 大卫·爱登堡 Max Hughes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读后感(三):《我们星球上的生命》:人类还能在地球上存活多久?
最近不少珍稀野生动物都成为新闻关注的焦点。从一路向北的象群,被“降级“的大熊猫,到火速营救搁浅的瓜头鲸,为闯入深圳大鹏湾逛吃逛吃的小鲸鱼保驾护航,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所做出的努力。
同时也有网友放出了丹麦最近的捕鲸节的血腥画面,这种不和谐的行为也在不停地提醒全人类,保护海洋濒危动物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除非人类能够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否则便是在自掘坟墓。
“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爵士用尽一生,走遍全球,探索自然世界,便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在《我们星球上的生命》一书中。
这位94岁的老人不仅见证了大自然最壮观瑰丽的奇观,同时也目睹了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我们星球上的生命》体现了对自然世界的敬畏和热爱,对人类命运的担忧和思考,希望能给全人类敲响警钟。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就像老人家钟情自然的回忆录,他看到了没有人类干扰的生态系统是如此奇妙,也看到了人类的贪婪导致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螺旋式下滑,并将自己一步步带入到危机之中而不自知。
这一切的行为将会使得人类的未来十分黯淡。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在等着我们。如果人类仍然肆意妄为,未来的地球除了气候急剧变暖,还会引起海洋的酸度达到引发灾难性衰退的程度,不仅海洋生物逐渐消失,陆上粮食的生产也将会到达危急关头。不可阻挡的第六次大规模灭绝将会让我们赖以存在的生命世界彻底坍塌!
尽管这是一个注定的悲剧结局,然而爱登堡爵士仍然怀抱美好的希望,呼吁全人类摒弃分歧,协手应对共同的命运。他提出重新野化世界,保持万物可持续性的观点,并针对国家和个人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
其中有一项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人口稳定的措施是女性赋权。也就是说,提升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是终止人口迅速增长的最快办法之一。
这不禁让我想到获得七一勋章的张桂梅老师。从眼前来看,她也许只是改变了大山中女孩们的命运,让她们有了可以选择未来的自由。从长远来看,张老师是在用自己微薄的力量造福全人类,通过这种方式达到稳定人口,推动重新野化世界,重建人类与周围自然世界的和谐关系的目的。这份贡献是多少勋章都无法表彰的啊。
无论爱登堡爵士对未来抱有多少希望,从目前全世界应对新冠疫情的态度来看,这项涉及全世界人类未来命运的任务艰巨无比。正如书中所说,不管有没有我们,大自然都会回归,而人类要想拯救我们自己,必须要改变发展方向,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果继续执迷不悟,大自然会拿回自己的地盘。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读后感(四):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大卫·爱登堡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旅行路程最长的人,多年来与BBC的制作团队一起,实地探索过地球上已知的所有生态环境,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自然博物学家,还是勇敢无畏的探险家和旅行家,被世人誉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
人类为什么要保护环境,我们要怎么样保护环境,这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人感兴趣的话题。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的普通人对于环境的恶化程度,动物生存条件的日益艰难其实是很少有感触的,因为我们很难接触到野生动物,我们对于这些情况的了解基本上都来源于纪录片或新闻,并没有亲眼见到过,感受到的震撼与记者或其他实地考察的人自然是不能比的。
前两天看到新闻说大熊猫的受威胁程度已经从濒危降为易危,大熊猫的数量恢复了一些,但是他们的生存依然受到很严重的威胁,熊猫这种动物食物很单一,他们只吃竹子,所以如果竹林遭到大面积破坏,那他们的生存就将受到很严重的威胁。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大熊猫这种生物来说,虽然他们濒危的境地有一部分是人类造成的,但是自然环境的影响和自身进化的缺失,使得他们在自然界的生存更加艰难。人类人为的将大熊猫保护起来,使得他们远离天敌,拥有充足的食物,这种人为恶干预对于生物的繁衍和生物界的平衡有益吗?
人类现在已经慢慢进展到了我们眼中的上帝,我们可以控制一个物种的生存或毁灭,人类的大多数疾病都受到了控制,对于食物,我们可以生产出我们想吃的任何事物,甚至为了让原材料更美味,我们去进行基因改造。这一切不就是我们传说中的上帝才能做的事情吗?可是我们这些智人却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无论是水还是其他能源,相比于人类72亿人口的基数来说,无论有多少资源都是不足够的。虽然社会一直在呼吁环保,可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自然界是有一定的自愈能力的,但是它需要时间去恢复,例如草场,一群羊吃光草场的一部分之后,他们会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去吃,这一部分已经秃了的草场就可以进行自我恢复。而人类现在做的就是不仅吃光草地,连草根都要挖出来,这就破坏了大自然的规则了。
这本书就是以大卫·爱登堡自己几十年对于地球的见证入手,去讲述地球的变化,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以及动物数量减少对于人类的影响。本书最棒的就是他不是仅仅贩卖焦虑,他还讲述了对于未来的憧憬,去提出一些建议,采用何种手段和方法去恢复地球的活力。而且本书的最后还有很多注释,像教科书一样解释了很多专业名词,使得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会更加了解环保这个学科。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读后感(五):重新“野化”世界,把自然还给自然
曾几何时,人类以征服自然为傲,而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这种观念里的谬误。怎样重建人类这个物种与周围自然世界的和谐关系呢?
在《我们星球上的生命》里,大卫·爱登堡探讨了三方面的可能:实现可持续革命,推动重新野化世界,采取稳定人口的举措。作为简短的阅读札记,重点来看看“野化”。
什么是野化?爱登堡没有解释。《我们星球上的生命》是由该书和一起出品的同名影片共同组成的项目,不做多余停顿的流畅叙事是行文的基本特点。简单地说,可大致等于“把自然还给自然”,我们熟悉的“退耕还林”就是方式之一。
写作此书时,大卫·爱登堡94岁。这本书和一起出品的同名纪录片共同组成了一个项目,旨在推动这个星球的环境保护运动。在大学毕业、完成服役之后,爱登堡的职业生涯从此就与BBC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广为人知的《生命》三部曲、《地球脉动》等纪录片都由爱登堡主持制作。本书从爱登堡的私人生活开始讲起,在这位杰出的科普人的往昔回忆里,我们可以体会到,深入丛林莽原,获得野生动物的信任,人与动物亲密接触的温情与乐趣。
那时候,爱登堡没有意识到这种情景有多么珍贵,而现在,多年之后,年届高龄,他依然孜孜不倦地为了找回失去的伊甸园而奔忙着。
爱登堡主张,重新野化大海。这方面的努力要从目前给海洋造成很大伤害的渔业着手。所有沿岸海域建立一连串禁渔区,形成网络。建立海洋保护区最合适的地方是适宜海洋动物繁殖的地方,包括岩石礁和珊瑚礁、水下海山、海带丛、红树丛、浒苔场和盐沼。应该让这些地方周围水中的生物尽情生长,捕鱼只应去邻近的海域。改变那些一刀切的捕鱼方式,比如拖网,实现可持续捕捞。工业化养殖手段同样要实现可持续,避免密集型的、急功近利的养殖方式,这给海洋造成的破坏和过度捕捞一样糟糕。
这些措施有很多取自于卡勒姆·罗伯茨教授(《假如海洋空荡荡》的作者)。罗伯茨的著作用翔实的数据和追踪调查的产业情况指出了,20世纪下半叶,技术革命迅猛发展,渔民们拥有了更快的船、更大的渔网、更坚韧的材料、更精准的天气预报,以及海床实景投影,但是,每一项新的技术都不能保证今天的渔船可以比祖先们收获更丰,而只意味着对自然环境的压迫更深一层。
爱登堡主张,重新野化大地。禁止滥伐,退耕还林,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自然野生风貌。生态保护项目的经验表明,只有在当地社群充分参与增加生物多样性的规划并直接从中受益的情况下,积极的变化才能长期维持下去。肯尼亚塞伦盖蒂大草原的牧人不吃野生动物,甚至容许野兽吃掉他们的少量牛羊,结果是这片草原的野生动物数量和自然环境都很好。黄石公园引进了野狼,事实也证明,顶级掠食者的存在,有利于整个保护区的生态循环。
若想实现野化自然,人类需要遏制自己的贪婪,让出更多空间。爱登堡的想法并非出于对人性天真的、不切实际的呼唤。他提出的的每项措施都有充分的根据,并且指出这么做能得到的现实好处,只需要适度地放弃眼前利益,就可以拥有更好的未来。我们现在都明白城市化的各种弊病,而爱登堡说,城市化未必就是环境保护的大敌。人口密集反而显示了实现可持续性的巨大潜力。好的城市规划,比如,有利于步行和骑车的道路,建设高效低碳的公共交通,安装中央供暖系统,利用地热资源等等,都意味着城市居民的碳排放量可以大幅低于住在农村的人。大城市与乡村野郊,已经开发的地域与必须留存的荒原,并不是对立的、相互竞争的,人与自然不是敌人。我们的城市,应该更绿色、更健康、更贴近大自然。
这部作品不是空泛的说教,也不是老调的重弹,它有情感温度,也有简单但严格的推导。爱登堡多年的主持人经验,让他既拥有丰富的科普知识,也明白怎样与人打交道,让大多数人容易接受他的观点。爱登堡希望自然更美好,也希望人类能够获得更平衡的生活。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读后感(六):野化世界,让生命回归荒野,让万物可持续
地球明显生病了:寒潮、干旱、暴雨、酷热、洪水......极端天气和严重自然灾害轮番上场,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各种超级灾情不断创下最新纪录。这地球怎么了?
河南千年难遇的大暴雨,一个小时里下了一年的降雨量;西欧的洪水,二十年来最严重的洪灾;还有前两个月,甘肃白银一场平淡无奇的马拉松,却因突降极端天气,失温症连环夺命......这些席卷全球的种种极端,没有哪个角落可以幸免。
这个星球真的生病了,不能平衡的生态环境,只能不断以这种极端形式表达。寒潮、干旱、热浪、暴雨......在这种状况下,我们真的应该重视并重新思考如何看待地球生态环境和生命了。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一书作者是被誉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的大卫·爱登堡。大卫·爱登堡爵士是英国杰出的博物学家、探险家、旅行家、BBC节目主持人也是BBC灵魂人物。曾主持制作多部以自然与生命为主题的BBC纪录片,比如《动物园探奇》、《野生动物》、《生命三部曲》、《行星地球》、《蓝色星球》、植物王国》等等。现年95岁的他,依然“看到自然带给他的馈赠:健康的身体、总是无比旺盛的活力以及永远不缺乏好奇心的头脑”。这位“地球上最会拍自然纪录片的人”在《我们星球上的生命》一书里分享了自己的过往经历,将对人类的警示结合起来,不断用真实的数据和那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提醒我们:“未来恐怖片”离我们人类并不遥远。
关心生命,关爱自然,关心地球生态和未来的人都有必要读一读这本《我们星球上的生命》,近看地球蓝星近一百年的变化,亲历近一百年星球生态的衰败,走遍全球最自然,最美,最险恶,最壮观之地,不断探索着人类、自然、星球的关心。再没有什么能比这位最热爱大自然的老人的倡议、宣言与思考更让人信服、警醒与慎重对待的事了。
大卫·爱登堡爵士写作《我们星球上的生命》一书时,已时年94岁,以时间为序回忆自己的成长脚印,记录那些曾经的蛮荒之地,看到过的最原始场景。大卫·爱登堡爵士说,“我所感兴趣的不是人类发明的律条,而是主导动物和植物的法则;不是国王与王后的历史,也不是人类各个社会发展出来的不同语言,而是在人类出现很久之前就支配着这个世界的原理。”几十亿年的地球生命发展出自有的一套缓慢而稳定的变化,但在地球进化的进程中,总有几个时期,因各种原因发生全球性的骤变,来一次生物大灭绝的清洗。自然系统崩塌,再经过缓慢的自然重建,人类毫无意外,也在这种自然进程的选择之中。
“我们的存在是有边界的”,大卫·爱登堡爵士提醒人类的活动不能再漫无止境的扩张,要尊重自然生态,尊重生命规则。因为我们的星球同样也是微小的,孤立的,脆弱的,我们不能再做不可持续的破坏自然的事情,这些事累积的最后就是系统的崩溃。“没有哪个栖息地是安全的,无论它有多么大”。
前不久,日本往海洋里倾泄核废料,以此“毒化”海洋。在《我们星球上的生命》一书里,大卫·爱登堡爵士对比了一百年来人类活动、大气层含碳量、未开发荒野数量,直观的数据让真实现实更加急迫。“二叠纪期间,100万年空前的火山喷发才造成了海洋的毒化,而我们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就开始再次毒化海洋。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我们在短短几十年内释放了史前植物在数百万年间吸收的二氧化碳。生命世界从来就无力应付大气层含碳量的大幅度升高。我们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正在打破我们环境的良性平衡,终将触发类似在规模灭绝的事件。”
当人类以智慧占领地球时,肆无忌惮的开发已歪曲了我们对地球的生命认知。人类活动影响已动摇着整个星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人类未来的命运已危机四伏。大卫·爱登堡爵士认为可以拯救的办法就是野化世界,让生命回归荒野,让万物可持续。让出更多的空间给自然,休渔、休耕、使用清洁能源、保护森林、保护野生动物......也让人类的生活更自然、更绿色、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