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是一部由艾雷斯泰·法瑟吉尔 / Jonathan Hughes / 基思执导,大卫·爱登堡主演的一部传记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影评(一):人类容不下动物或大自然大自然也不会容下人类
这里面没有拍到咱们国家,咱们全都盖楼了。只知道楼房可以升值,到处破坏湿地,造成雾霾出现,我们生存的地方绿植减少,全是混凝土,没有湿地供应,空气越来越差,我们城市还不让养动物,狗也容不下,只能容下人类,咱们早晚会被大自然惩罚,没有动物与人类共生存,就根本达不到所谓的共存,大自然也是有生命的,会有这么一些爱护大自然的人制定出某种东西来控制人类的增长与破坏,后面还有更猛烈的东西来惩罚人类
《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影评(二):Take action, NOW.
“Human being can only survive when the environment around us thrive, too. If we take care of nature, nature will take care of us. ”
站在切尔诺贝利的废墟上,David想我们讲述在他的一生中所经历的一切。从初入自然时的欣喜与期待,到现在对自然栖息地与生物走向消亡与衰退的担忧与悔恨。人类的历史,处处充满剥削。
从小我就意识到,人类只不过是地球上的一个物种,一种高级动物罢了;和地球数亿年的生命历程相比,人类不过是转瞬即逝的存在。然而,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化让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张;而人类因贪婪,欲望、自大、傲慢和一己私利,侵蚀着大面积的土地、海洋和天空,并将无数生命推向灭绝的边缘,也终将使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消耗殆尽。
随着技术革新,人类社会看似一片繁荣景象;许多人开始自我膨胀、自以为智力超群而无所不能。我们太容易忘记,我们所拥有着的一切,都依赖于其他生命和物质。我们的贪婪,自私,最终只会将我们逼入绝境。
最近全球性的新冠疫情和大规模的山火,难道不是对人类敲响的一次警钟?人类还能在食物链顶端洋洋得意到什么时候呢?
影片中提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未来:如果不采取行动,地球将沦为炼狱,一片死寂,着实会是一部触目惊心的灾难片。但如果人类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并开始行动,通过改变我们的饮食、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尊重资源并合理、有节制地加以利用,或许我们可以与自然和谐共处,共享地球。
影片最后提到几点关键性举措,比如增强公共卫生服务和普及教育,杜绝盲目生育已控制人口数量,的确非常有必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普及环保教育,当是重中之重。
影片最后,在废墟上茂盛生长的树木,象征着大自然顽强的生命力。那是一种凌驾于人类之上的力量,一种孕育出人类的力量。“We must move from being apart from nature to being a part of nature once again.”
除了谦卑,我们什么也无法留下。
《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影评(三):我和我们的星球
我读过的自然类科普读物不多,对于自然界的兴趣主要来自于纪录片。有意识自己主动看的第一部自然类纪录片就是大卫·爱登堡的《蓝色星球》,大概是在刚刚开始学会从电脑上下电影之后没多久。之后还有《地球脉动》,《冰冻星球》,以及去年上的《我们的星球》。可以说就对于自然界的认识而言,大卫·爱登堡基本算是我的启蒙导师。
在拍摄《蓝色星球》时,大卫·爱登堡已经七十多岁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这本来应当是一个该退休的年纪。而在二十年后,也就是九十四岁,他拍摄了一部纪录片。
《大卫·爱登堡:我和我们的星球》(David Attenborough: A Life On Our Planet)就是这样一部纪录片。爱登堡在一开始就说,这是他自己对于这个时代的证词,来证实他自己见过的人类活动是如何对整个自然界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他坦然自己是幸运的,在自己的黄金年龄,有幸生活在一个人类的活动对于自然界的破坏尚未显露,而科技的发展能够帮助人类更深层地认识这个世界的年代。因此他环游过世界,看过无数多的种群,拍摄下了不少珍贵的影像。单纯只是留下这些影像,已经是一笔珍贵的财富。而正是因为见得过多,也愈发让他意识到人类的活动正在如何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也就意识到必须需要出来做点什么,警告世人。即便所有的这一切结果,都不会影响到他个人,是的,最严重的后果并非是这个世代的,他已经九十四岁了,所有这一切的后果都不会影响到他,他大可以带着等身的荣誉安静等待退休,而后立身于名人堂中。
而他的证词也是触目惊心的。单纯讲述数据,人很难直观感受到这些行为究竟有什么样的结果。比如告诉我们,大气层的碳含量从1937年的280ppm上升至了2020年的415ppm,你对于此不会有多么直观的察觉。也因此,使用影像的方式,才更加令人触动。
《蓝色星球》拍摄于千禧年左右,于2001年首播。彼时的人类对于气候变化的认知还比较浅显,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气候变化是一个存在于科学家间的议题,是一个遥远的概念或警告。大卫·爱登堡说他们在拍摄蓝色星球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个非常奇妙的现象,即珊瑚的白化过程。开始时,他们以为这是某种奇妙的自然现象,并且认为这个场景十分美丽,而后突然意识到,这是珊瑚正在死亡的过程。他们所观测到的那些纯白的珊瑚不是别的,正是珊瑚死亡之后的累累尸骨。而珊瑚白化的直接原因,来自于海洋温度的升高。在此之前,气候专家已经警告过人类无止境地焚烧化石燃料和碳排放将会造成的后果,然而如此直接带来的生物的死亡于灭绝,还是令人震撼。
另一个令无数人感到痛苦的镜头来自于2019年的《我们的星球》,是的,就是那个海象因气候变暖栖息地减少只能爬上悬崖,而后从悬崖上坠落摔死的画面。当在2019年世界达沃斯论坛上,这个镜头被播出的时候,台下的所有嘉宾无不流露出心碎的表情。
而这些镜头,只不过是人类对于整个生态破坏的一个缩影罢了。在全球范围内,每一个角落里,在每一分每一秒中,相似的场景均在上演,婆罗洲雨林中的红毛猩猩,南太平洋的座头鲸,还有亚马逊雨林大火中无数多尚未被人类发现的生物,所有的一切均在遭受这本不应有它们所遭受的结果。
当物种的多样性足够丰富时,局部的破坏会带来自然的修补,然而这种修补并非是无止境的,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是一个链条,也就意味着所有的结果最后都会反噬到人类自身。当整个自然系统已经无法承受这一切破坏时,整个生态便会在短时间内溃塌。恰如气候变暖的这个现象,并非只是这二十年才造成的结果,而是自工业时代以来无止境地燃烧化石燃料和碳排放,只不过过去上百年来所造成的结果大部分均由海洋所承受,而如今海洋已经濒临极限,所以人类才从体感上感知到了这一切。
我是怀着无限的愧疚和痛苦看完这部片子的,观看过程中全程痛哭。事实上最近几年看自然类纪录片时,这种心境愈发明显。早年时看纪录片时,会怀着无限的好奇和敬意,心底里赞美大自然的神奇,并且暗自期待有天能够亲身去经历这些神奇的景象。而这两年再看时会意识到,那些神奇正在被破坏,正在远去,甚至有一些景象将永远只会留存于镜头当中。
当然,每一个个体均有自己的选择。我写下这些,也并非是呼吁所有人就该去做什么。比如不吃肉吗?比如不用塑料袋吗?比如不用电吗?从功利的角度来看,自杀是最节省资源的行为,但这是不可能的。我想说的只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将自己从这场灾难中摘出去,因为这一切的行为的施加方是每一个人,最终承受这一切结果的也是每一个生命。所以希望各位还是能去看一看这部片子,然后可以想想,究竟要怀抱着怎样的心态,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自然界的关系。然后看看从自己的资源和角度出发,能不能去做点什么。
大卫·爱登堡他老人家已经九十四岁了,还在为一个和他没有关系的下一个世代所奔波,而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去思考些什么。
《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影评(四):影评 | 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和他94岁谢幕纪录片《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
说实话爱登堡爵士已经94岁了,世界在不远的将来,生态是不是走向毁灭跟他也关系不大了。但是他说,他自觉非常幸运,活在了最好的年代,看过那么多曾经绚丽多彩的自然世界,他不想选择无视。
”
01
大卫·爱登堡
大卫·爱登堡(Attenborough)(英文结尾的gh不发音,borough的发音其实是/brə/,所以爱丁堡Edinburgh也是/edinbrə/,这个很多不熟悉英音发音的都会读错。后面视频中有乔治小王子的标准发音)出生于伦敦西部的艾斯沃思(Isleworth),并在莱斯特大学学院校园的大学楼长大,他的父亲是该校校长。之后毕业于剑桥克莱尔学院。他是三个长寿儿子的老二。他的哥哥理查德是英国著名导演,他的弟弟约翰是意大利汽车制造商阿尔法罗密欧的高管。
1947年加入英国皇家海军,哥哥则加入了空军。1952年,26岁的大卫·艾登堡向BBC广播电台投了封求职信,结果不幸被拒。然而他的简历引起了BBC电视分部制作人的兴趣,于是他意外的到了电视台工作,从此开始了他长达50余年的电视主持人生涯。他的代表作品有《动物园探奇》、《野生动物》、《生命三部曲》、《行星地球》和大家最为熟悉的《蓝色星球》。
1985年,大卫·艾登堡被授封为爵士;2005年,获颁皇室功绩勋章。目前是大英博物馆和皇家植物园的托管人,身兼皇家鸟类保护学会副总裁、皇家自然保护学会主席。
电影开场于切尔诺贝利,这里绿茵成阴,30年后,自然又一次征服了人类,成为了这里的主宰Sir大卫·爱登堡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旅行路程最长的人,他在《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中说道“我去过世界的各个角落”,秒杀了荧屏面前的各位观众。与BBC制作团队一起走过的五十余年,爱登堡实地探索过地球上已知的所有生态环境,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自然博物学家,还是勇敢无畏的探险家和旅行家,被世人誉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
无论是冰天雪地的南极还是酷热炙人的火山口,从荒芜凄凉的非洲撒哈拉沙漠到生机盎然的南美亚马逊热带雨林,也不管是下到神妙莫测的水底世界还是上到50米高的丛林林冠,他总是出现在大自然千姿百态的造化结晶的旁边,气喘吁吁但却是充满热情的,将生命世界的壮丽绚烂,生动而真实的呈现在观众面前。本片中,艾登堡的视角非常有意思,他近距离直视镜头,你的感受就是他就是直瞪瞪地对你说。 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预告片
02
所以,到底有多糟糕? 电影分析了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候的一些关键指标。其中最为重要的指标是:人口,大气二氧化碳浓度ppm(parts per million)和留存的荒野面积。全球人口从1937年的23亿,大气二氧化碳280ppm,荒野面积66%一路飙升至了2020年的78亿人口,415ppm和仅存的荒野面积35%。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后果就是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温升高,以及人吸了二氧化碳浓度超过1000ppm的空气后,智商下降,有没有发现某些国家的领导人……咳咳……曾经有一部科幻片,一个现代人穿越到未来,发现自己成了未来智商最高的人,说不定以后都是笨死的。(部分科学依据,此处是段子,笑就可以了) 两周前我国提出了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如果不这么做的话,我们还剩多少时间?艾登堡给出了时间线。
2030:亚马逊从雨林变成草原,南极夏季没有冰
2040:北极冰层融化,释放大量甲烷,
2050:海洋酸化严重,珊瑚死亡,鱼类大量减少
2080:耕种土壤贫瘠,授粉昆虫灭绝
2100:全球变暖4摄氏度,大部分地区无法生存
剑桥公爵家王室宝宝对话大卫·爱登堡,小奶娃路易声音萌化人心_腾讯视频自然界的动物都看着你关注文艺如何公众号,回复“保护地球”,可获本纪录片在线观看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