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印度次大陆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7-31 00:54: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印度次大陆读后感摘抄

  《印度次大陆》是一本由[美]托马斯·特劳特曼著作,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印度次大陆》读后感(一):印度文明的前世今生

  提到印度,我们首先会想到她有着与中国一样悠久的历史,印度次大陆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孕育了这大河文明,世世代代的印度人在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优秀灿烂的文化。 百度百科中对印度的解释是这样的:“印度共和国(印地语:भारतगणराज्य,英语:TheRepublicofIndia,India),简称“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东北部同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中国接壤,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也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而当我们看了托马斯·特劳特曼的书后,想必对印度的认知不会只停留于此时,我们从中更深入地了解印度。本书所说的“印度”不是指的今天的国家——印度,而是一个与印度文明同时产生,疆界随印度文明的生长而移动和扩大的空间。因此,印度应是今日证实地图中的7个民族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以及马尔代夫。 书籍分为12章,前8章说的是印度前4000年的历史,后4章说的是印度后一千年的历史。书籍主要以时间线为线索,为我们讲述了每个时期印度的变化。第一章主要是对印度、印度人及印度文明的解释,只有知道了这些名词的真正意义,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印度。 第二章写的是印度文明的起源。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雨恒河两大河,在这里,印度文明得到滋养,温暖的季风让农业得到发展。在这里,公元前3000年到2000年的城市摩亨佐-哈罗与哈拉帕便坐落在这里,农业文明从这里开始诞生。经过考古学家的探索,从哈拉帕遗址的下层可以发现,这里曾遭受入侵,也许这是印度河;流域文明毁灭的原因,但也有气象学家认为毁灭原因是自然环境恶化。这时期过后,印度文明进入了吠陀时期。我们知道《吠陀》是文学上的术语,为什么将这个时期叫做吠陀呢?原因在于这时候的印度文明留下痕迹很少,无法通过物质遗迹来解决,好在有宗教文献吠陀,因此我们可以从文献中进行了解。《梨俱吠陀》是吠陀文学中最古老的一部,在其中讲到了大量宗教礼仪,例如祭祀。吠陀祭祀有两种,家庭祭祀和天启祭。除了宗教文学以外,这是还诞生了备受欢迎的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后来由于新的社会形态与国家形态的发展,吠陀文明本身遭遇到危机,走向了衰亡。而这时候摩揭陀崛起了,但由于战争,摩揭陀也逐渐化为烟云,孔雀王朝登上历史的舞台。孔雀王朝后又进入了古典印度时期,民族国家及新国家…… 一个国家在历史长河中总是起起伏伏,印度文明也是如此,在五千年的历史中,虽然有一段时间的消失,但印度文明依然是我们人类史上璀璨的明珠之一。托马斯·特劳特曼的这本书从专业课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印度的前世今生,涉及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等等方面,是了解印度文明专业且细致的书籍。因此,亲爱的读者,如果你对印度文明感兴趣的话,不妨在闲暇之余,坐下来细细品读印度文明之韵吧。

  《印度次大陆》读后感(二):不错的南亚文明通俗读物

  算不上书评,简单说几句。

  有关印度的通史类读物,国内也算有一些了,相较之下(不论是译介还是国内学者撰写)这本都要好不少。通俗、专业、全面,关键是:新。

  这里说一些小问题:

  1、缺少对锡克教的简介。只在讲奥朗则布时一笔带过了锡克教。锡克教可是建立过自己的政权,直到印度独立为止。英属印度军队中也有不少锡克教士兵,而且作者连锡克教圣地阿姆利则也谈到了,感觉可以稍微讲一讲锡克教。倒是伊斯兰教,作者着笔略多了点。

  2、没有论及帕西人,即流亡印度的琐罗亚斯德教伊朗人。作者提到了印度第一大企业塔塔集团,理应提一嘴,这是一家帕西人创建的产业。

  3、只字未提锡金(被印度吞并的喜马拉雅小国)。作者可是把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尼泊尔、不丹都论及了哦。

  还有一些译名问题:

  译名的统一问题

  1、页17:河间地 v.s. 页213:陀波。原文:doab,陀波的译法不妥。

  2、页62:天启祭 v.s. 页173:公祭。

  3、页84:国界 v.s. 页144:国家循环。原文:circle of states(国家圈),所以后一个译法明显错了。

  4、页105:穆卢干 v.s. 页160:穆如干。

  5、页105:难近母 v.s. 页160:杜尔伽。

  6、页118:瞿折罗-普拉蒂哈腊 v.s. 页209:瞿折罗-普拉蒂哈拉。

  7、页120:遮娄其,同一页又出现“东遮娄”“西遮娄”的译法,感觉不太严谨。

  页190:Baveru Jataka 译作《波遮梨本生经》这个译法没见过页不准确,Baveru即巴比伦,译作《巴毗卢本生经》似乎好些。

  页190:Suvarnabhmi没有翻译,可意译“金州”,或音译“苏瓦拉卜弥”,“素万那普”也行。

  页191:junk译作“戎克大帆船”有点不明所以,译作“中式远洋帆船”会不会好一些。

  其他还有一些现代学者的名字,国内多有通行译法,也有译作,也可以尽量统一下。

  顺便说下设计,看到有书友提到封面用了藏红花色与孔雀蓝,其实内页还有印度橙哦。

  《印度次大陆》读后感(三):揭开“邻居”印度的神秘面纱

  《印度次大陆》是美国美国历史学家、文化人类学家托马斯.特劳特曼的历史学通识著作,作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印度历史等领域,本书是作者为密歇根大学本科生开设的“印度文明通史”课程讲义,由于是根据课程讲义整理而成,所以在阅读感受方面比较通俗易懂,虽然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但是作者还是能够用平实的文字表达清楚,让读者感受到其深厚的印度历史研究的功底。

  印度次大陆,也叫南亚次大陆,是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一大片半岛形的陆地,亚洲大陆的南延部分。由于受喜马拉雅山阻隔,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面积又小于通常意义上的大陆,所以称为“次大陆”,在地缘上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不丹和马尔代夫等七个南亚国家。印度是七个国家里面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政治影响力最强的国家,同时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因此作者在书中主要围绕印度历史、文化、政治等领域进行讲解,通过印度的全方位解析,呈现南亚次大陆的整体发展历程。

  全书分十二章,涵盖印度从远古到近代的整改发展历程,比如从印度的历史上有名的王朝孔雀王朝、莫卧儿王朝等朝代更替,从到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再到印巴分治、印度共和国诞生等,全方位帮助读者了解印度的前世今生;还有我们很熟悉的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通过作者深入浅出的讲解,我们可以从罗摩、悉多、阿周那、迦尔纳等史诗人物感受印度的文化底蕴,也可以寻迹了解当代印度文化性格的形成;还有印度和中亚、东亚、东南亚、中东和欧洲的关系;印度的政体、经济、家庭、社会、宗教、法律和科学等各领域的概况;南亚七国的建立、发展和外交等等。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印度非常全面的通识读本,不过站在整个南亚的角度,介绍其他几个国家还是偏少一点,不过针对大众读者这一块基本上内容也够充实了。

  总的来说,本书作为印度文明、南亚文明的通识读本是非常合适的,尤其是当前印度频频地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毕竟印度这个不安分的邻居频频在国际社会挑起事端、制造矛盾,不管是中印边境冲突还是在方面抹黑中国,在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也向印度方面提供了关于疫情的有关防控经验。特别是在今年印度国内疫情面临井喷式爆发的情况之下,中国竭尽所能地向印度方面提供医疗物资。但是,中国的倾囊相授和无私帮助并没有换来印度方面的善意。哪怕是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还不忘和中国的竞争,这让我们对这个邻居的所作所为感到不耻的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是怎样的历史文化政治因素导致印度的种种行径,历史到底赋予了印度怎样的属性和特质。在《印度次大陆》这本书当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好的解答。推荐对印度文化很感兴趣的读者以及出于对印度的好奇而想追溯探究印度历史的读者,或是对南亚各国有兴趣的读者也不妨阅读一下,能够更容易、更全面了解南亚各国的历史和人文。作为一个大众读者,个人还有一个小小的观点就是,如果把印度的饮食文化的比重适当增加,单列一章或者一节来专门讲解那就更加完美了。

  《印度次大陆》读后感(四):印度文明知多少?美国历史学家,带你重新认识我们的老邻居!

  和古老的中华文明一样,发源于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印度文明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佛教高僧玄奘去往西天取经的目的地——天竺,指的就是如今我们熟悉的印度以及其他印度次大陆国家。

  从地图上来看,印度次大陆是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一大片半岛形陆地。由于天然的地理位置,使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单元格,又因其小于传统意义上的大陆,且整个区域内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最大。因此,这片大陆就被赋予了南亚次大陆、印度次大陆这样的称呼。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印度文明说的并不是印度(印度共和国的简称)这个国家的发展史,而是整个印度次大陆的发展史。为了避免将印度文明与印度共和国混为一谈,研究人类历史的学者们,开始用“印度次大陆文明”或者“南亚次大陆文明”代指印度文明。

  在美国历史学家托马斯.特劳特曼的著作《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中,就通过讲述印度次大陆从古典文明的发祥到现代文明的构建历程,向读者再一次阐述印度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不局限于某个国家、某个民族,而是遍及整个印度次大陆的文明。

  文明的诞生,往往意味着一套复杂的社会体系的出现。在印度次大陆,宗教、经济、政治、语言系谱、贸易和战争,都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本书中,我们完全可以按照作者给出的印度文明史发展脉络进行知识梳理,即印度文明起源-吠陀时期-新宗教与帝国时期-古典时期-突厥人与莫卧儿帝国时期-英国统治时期-民族国家形成时期。

  简单来说,印度宗教是遵循着三个阶段出现的:第一个宗教阶段开始于吠陀时期,透过婆罗门的吠陀文献,我们可以知道它所展现了宗教生活的核心是祭祀;第二个宗教阶段是遁世,包括佛教和耆那教,偏向于哲学化、非仪式性;第三个宗教阶段是虔爱,主张一神信仰,将个人的命运寄托于神。

  在宗教信仰的发展和传播中,文明的其他元素也跟着也跟着宗教一起影响世界,比如文字、语法、天文学、数学、法典、神话、雕塑、舞蹈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正是宗教的传播让印度文明得以继续传承。

  另外,民族的分裂与融合也是一种时代趋势。当突厥人、莫卧儿帝国和英国人先后通过贸易或者战争,在这片大陆建立国家后,它们所带来的新思想也在影响印度次大陆,为其注入新的能量。最终,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后,七个独立的民族国家诞生了。

  在我看来,《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印度文明通史,有深度,又通俗易懂。虽然它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是写给密歇根大学本科生的课程讲义,并经过一定的简化,但是却可以让我们系统地了解印度文明,了解我们的老邻居。

  《印度次大陆》读后感(五):关于印度历史的那些事

  作为中国的老邻居,印度一直晃荡在国人的视野里。尤其是疫情之后,印度的一系列神操作,更成为众多网友的玩梗的素材,为网友们带来了许多欢乐。印度也有让网友们愤怒的时候,比如新中国以来,中国和印度多发的边境冲突。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印度,有的人夸大印度,仿佛这是老牌资本帝国的亚洲版;有的人神话印度,去趟恒河就能洗涤灵魂;有的人黑化印度,好像那里遍地饿殍、民不聊生,喝一口水都能患上痢疾。而印度,就身在这些人形形色色的或实或虚的描绘中,带给我们很多谜团。

  印度的种姓制为什么如此根深蒂固?印度人为何如此自信?这次疫情会让印度灭亡吗?欧美人眼里的印度和中国人眼里的印度一样吗?为什么印度总有如此多的神操作?同时四大文明古国,为何如今的印度和中国如此不同?

  要想理解印度的现在,就得了解印度的过去。闻古识今,当今社会印度的许多现状,其实在历史发展里已经埋下了引子。而托马斯·特劳特曼教授,就通过这本书,带我们从公元前187年开始,慢慢探究印度的历史。

  作为一个印度史学方面的权威学者,托马斯教授写的这本书,同市面上动辄五六七八百页、细节繁复的历史书不同。这本书删繁就简,是一本能带领读者迅速概览印度历史的读物。不仅对印度社会许多专有名词有深入的讲解,更对印度发展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概括的阐述,融合了简史的精炼和通史的完整,适合对印度历史感兴趣的人阅读。作者对自己这本书的评价是“开胃菜”,是深入探究印度历史的开胃菜。

  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封皮的配色吸引了,孔雀蓝的底色,印金的文字,还有骑着大象的古印度士兵们,浓浓地印度风情。

  本书共分12章,贯穿叙述了印度五千年的历史,前八章讲述了前4000年,而后四章则讲述了最后一千年,全书从宗教、语言、社会、整体变革、艺术文学、印度与世界的关系等多个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全维度的印度历史。

  若说印度最让我好奇的地方,那肯定是印度人的宗教观。

  他们是怎么想到喝牛尿能治百病这个点子的?又为何要在疫情期间来一场声势浩大的扔牛粪大战?

  几年前我看了一部电影,阿米尔汗主演的《我滴个神啊PK》,这个片子又被网友戏称为印度版的《来自星星的你》。这个片子对着印度引以为傲的多神信仰猛烈开炮,狠狠地炮轰了一把把宗教的虚伪和荒谬,而全片的节奏和桥段又安排的十分诙谐,真是又轻松又深刻。和中国的无神论社会、实用主义思想不同,宗教已经融入了每一个印度人的血液。

  这本书里对印度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就分析的非常透彻。作者发现,印度的宗教似乎都有“祭祀、遁世、虔爱”三个阶段,而每个宗教阶段又都有独特的宇宙观、目的以及达成目的的方式。它们都给印度文明留下了长远的影响,也与印度种姓制度的夯实密不可分。

  读完这本书以后,你会发现印度同样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文明,原来十进位制和数字“0”都是印度发明的。印度的历史也同样被波澜壮阔和隐忍屈辱所交织着,这片土地上崛起过孔雀王朝、西克王国,这片土地也被波斯帝国、蒙古铁骑蹂躏过。

  如果你对印度的历史感兴趣,那你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这是一本优秀的印度历史入门教材。

  《印度次大陆》读后感(六):《印度次大陆》:一本书、极简的形式了解印度文明的整个发展脉络

  四大文明古国,每一个都是传奇的存在,漫长的5000年历史有着无数的历史瞬间。怎样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了解一个文明的整个框架,并让这些成为我们知识内涵的一部分,这是历史学家担负的重任。 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家托马斯•特劳特曼的这本《印度次大陆》完美地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不到20万的文字,涵盖了印度文明5000年的历史。从没有文字的摩亨佐-达罗遗址的考古发现一直到印度文明所涵盖的区域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作者用极为简练的语言把这一文明的整个脉络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作者关于这本文明史,是完全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记述的。前八章是印度文明前4000年的整个发展脉络,而后四章这近1000年来印度文明的发展状况。在时间顺序上了解这个文明的发展有着极为清晰的顺序,如果这本书能再加一个时间表那就完满了。 但在这本书中还有另外一种脉络。影响一个文明的,包括政权、宗教、社会、文化等等各个方面。而对于印度文明这一特殊的群体,这些影响更为深远。 在印度文明所发展的印度次大陆上,政权有着极其特殊的色彩。政权的维持一直是一个文明发展的必然因素,但在印度文明中,政权反而是最没有存在感、最模糊的一个概念。无论是最开始的城市文明,在公元前2500年突然出现,又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突然消失,什么原因让当时人口已经达到几万的城市突然消失,这也是未解之谜。而印度第一个完全统一的政权,孔雀王朝和中国的秦朝差不多时间完成大一统,但却仅仅存在了一百多年。印度文明地区处于长期被外族入侵或者分裂状态。印度文明之后统一的状态更多是外族政权,贵霜帝国就开始有的游牧民族统治的影子,虽然中间有曾经辉煌笈多王朝,但其统治力度和时间都没有完成大一统的局面。而影响最为深远的莫卧儿王朝,却是蒙古人的统治。如此多元的统治,对印度文明打上了很强的特殊的印记,在这个文明中,大一统的概念比较淡漠。

  在印度文明中,影响最为重要的不得不提到宗教。印度有着大量的宗教,甚至是很多宗教的发源地。佛教发源于此,但在漫长的历史中,佛教反而在印度极为没落,佛教广为流传的地区在东亚、东南亚,这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现象。而印度随着每一次外族的入侵,都给印度文明的宗教带来深远的影响。 印度在吠陀文明时期发展出耆那教、佛教、邪命外道等宗教体系,遁世思想、轮回观念等就在这些宗教中广泛的流传了下来。这成了后来印度教、佛教等的思想源泉,也是印度有着消极思想的宗教来源之一;在后来中亚对于印度的侵占期间,伊斯兰教进入了印度文明,发展出超过中东的信教规模,在17世纪英国统治印度期间,基督教也进入了印度。印度就成为这样一个宗教融合的国家,宗教对于印度文明的国家产生极为深远影响,后来印度文明地区的分裂成为如此之多的国家,与宗教的分裂有着密切关系的。

  除了政体,宗教,还有很多对于一个文明发展有着极为深远影响的因素。托马斯的这本《印度次大陆》把这些影响因素分散在了书的各个章节中。家庭、婚姻,这是一个文明最基础的单位,而印度的父权、多代同堂的家庭、婚姻的结构特点对于这一个文明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社会形态是另外一个文明的基础,而在印度文明中,特有的种姓制度也极为深远的并且现在仍然深深地影响着这个民族。

  一个文明能够成为什么样子?必然有着各种历史因素的影响。而印度次大陆发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历史上的点点滴滴都给这个文明种上相映的成因。托马斯的这本关于印度文明的简史虽然内容、结构极为简单,但脉络清晰,是我们了解印度次大陆、了解印度文明最基础的通用读物。

  《印度次大陆》读后感(七):成吉思汗子孙想攻打印度,遭遇了诸葛亮式困境

  公元1299年,察合台汗国与德里苏丹国在德里附近的基利地区交战,这场战争也被视为察合台汗国的最佳选择。

  察合台汗国是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他的领地大部分被元朝、金帐汗国和伊尔汗国包围,因此经常陷入东西两线作战;幸好伊尔汗国被马穆鲁克王朝牵制,察合台人才得以掌握阿富汗南部的加兹尼等地,而这也是前往德里苏丹国的要地。

  察合台汗国需要大量收入来支撑战争开销,但他们本身的管理水平有限,只有进攻德里苏丹国劫掠一番,才是最简单易行的办法,而且对察合台人来说,德里苏丹国要比元朝和伊尔汗国弱得多。

  美国历史学家、文化人类学家托马斯·特劳特曼在《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一书中,也对基利战役进行了描述,这本书是他为密歇根大学本科生开设的“印度文明通史”课程讲义,简要概述了世界古老文明之一的印度次大陆文明的发展历程。

  由于之前几次没能得到太多战果,察合台汗国大汗笃哇派儿子忽都鲁火者亲率大军出征,目标直指德里。

  忽都鲁火者也很聪明,他绕开旁遮普地区的大城木尔坦,也没有强攻沿线的堡垒,而是迅速南下,准备占领德里再说话。

  不幸的是,当时德里苏丹国的苏丹阿拉乌德丁·卡吉尔,是该国历史上最强大的苏丹,他很清楚察合台人想要速战速决的意图,决心把他们拖垮,于是就将军队驻扎在德里附近的基利地区,严令部下不得擅自出战。

  察合台人也发觉了阿拉乌德丁·卡吉尔的想法,他们开始学习诸葛亮对付司马懿的办法,不断进行骚扰和挑衅,希望能够把对方吸引出来交战。

  果然,一直跟阿拉乌德丁·卡吉尔不对付的扎法尔汗毛了,率领麾下1万多人出战,察合台人假意撤退,将扎法尔汗的军队越带越远。

  扎法尔汗一路猛追,把大量步兵和战象都甩在身后,察合台人则悄悄派两翼人马在扎法尔汗身后完成合围。

  扎法尔汗意识到不妙,但自己身边只有1千多重骑兵,现在深陷重围很有可能要全军覆没,就算突围回去,也会以违反苏丹指令被军法才处死。最终,扎法尔汗等人决定向察合台人发起自杀性冲锋。

  察合台人想逼迫扎法尔汗投降,这样就可以瓦解德里苏丹国的内部贵族,但扎法尔汗不为所动,直到战死沙场。

  阿拉乌德丁·卡吉尔也知道扎法尔汗的情况危急,但他并没有派出任何部队增援,一是怕落入察合台人的圈套,二是扎法尔汗违令在先。

  察合台人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他们继续向之前跟扎法尔汗脱节的战象与步兵进攻,将他们赶回了原先的营地,但阿拉乌德丁·卡吉尔既不出战,也不撤退,察合台人只能收兵回营。

  战斗中,忽都鲁火者身负重伤,不久死在营地,这也基本上宣告了察合台人的失败。

  几天后,察合台人趁夜悄悄撤退,他们损失惨重,却一无所获,鉴于自己的补给很困难,而德里苏丹国的主力仍在,抓紧后退是万全的选择。

  后来,察合台人再次进攻德里苏丹国,但在阿姆罗哈战役中遭到惨败,只能放弃了南下的打算。

  《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摒弃了繁复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用十分简洁通俗的文字和最短的篇幅,生动叙述了印度次大陆从古典文明的发祥到现代文明建构的历程,展现了印度次大陆5000年丰厚的文明史全景,喜欢印度历史的朋友,可以阅读起来。

  《印度次大陆》读后感(八):古印度文明

  读书笔记

  1. 哈拉帕文明 The Harappan civilization

  起源于近 5000 年前,横跨印度西部和巴基斯坦的大片地区。迄今为止,已发现一千多个定居点。因为城市位于干旱地区,降雨量少,它创造了先进的集水系统,在全市范围内建造排水沟和巨型水库。他们通常与美索不达米亚、波斯湾人民交易。虽然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不幸的是目前无法从他们的陶器残留物中破译。虽然是农耕文明,但是他们有大量的肉类饮食(牛肉和猪肉),预期寿命也很长(1/6的人超过55 岁)。殡葬主要是埋葬而不是火葬。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不同,对于一个复杂的城市文明来说,哈拉帕文明没有发现任何关于神庙、祭司、宫殿、战争武器或常备军的考古证据,虽然存在等级制度,但是相对和平和平等。

  哈拉帕文明消亡的理论:1. 区域气候变化,季风干涸,人们离开人口稠密的地区; 2. 因为喜马拉雅山上游的地震,印度河和甘加拉河改变了航向引发海啸,摧毁淡水水库。此后,哈拉帕人放弃了他们的城市,要么融入农村生活,要么开始向南和向东迁移。

  2. 雅利安文明 The Aryan Civilisation

  在哈拉帕文明衰落之后,公元前 2000 至 1500 年,来自黑海/里海以北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通过兴都库什山脉( Hindu kush Mountains )入侵印度。雅利安人带来了他们的吠陀神Vedic Gods,他们大多是男性;他们也带来了祭司火仪式和口头诵经, 并引入了早期形式的梵文(Sanskrit) 吠陀 (Vedas)。这是后来瓦尔纳制/种姓制度的起源。绝大多数学者基于语言学和考古学的证据长期以来一直支持雅利安人迁移理论,该理论现已被古代 DNA 科学证实。

  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征服了原住民,与当地人发生冲突,在此过程中也有很多混合和内部迁移。DNA 分析表明哈拉帕人和现代南印度人之间的基因接近。大约在公元前 1000 年左右,出现了摩诃婆罗 (Mahabharat, 百科全书式的印度史诗) 的早期故事,但因为改写过多,现在很难提取任何可靠的历史数据。此时也有早期和短暂的民主实验,虽然很快让位于帝国,如摩揭陀Magadha (公元前4世纪末统一了印度大部)。之后进入到熟悉的时代,例如奥义书 Upanishad(哲学著作, 解释吠陀奥义)、释迦摩尼(Budda)等。

  ===================================待整理=============================

  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入侵旁遮普邦Punjab的形式出现了一股主要的新力量亚历山大击败了国王普鲁斯,但他遭受了沉重的损失我想一直走到恒河,但他的部队反抗了,我相信在他因伤寒英年早逝几年后,他不情愿地不得不返回孔雀帝国在其西部崛起的印度是希腊塞琉古帝国,其驻昌德拉笈多宫廷的大使是马加斯蒂努斯,他留下了他在印度的经历

  《印度次大陆》读后感(九):《印度次大陆》:兼容强的印度文明简史和通史

  美国历史学家、文化人类学家托马斯·特劳特曼最近出版一本《印度次大陆》,该书是他作为密歇根大学教授,专门为本科生开设印度文明史通识课的讲义。该书追求印度文明简史的精简,也追求印度文明的的完整性,对大众读者了解印度文明的一面不可多得的窗口。

  我们知道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古国分别是古巴比伦(今伊拉克)、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而这本书将的就是古印度和如今印度的历史。值得一说的是,所谓印度次大陆,事实上就是南亚次大陆,而又为何成为次大陆?次大陆就是在一个个大陆中,被一系列山脉分隔,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面积又小于通常意义上的洲,所以称为次大陆,而印度文明中,就是被喜马拉雅山脉分割,而以南的一大片半岛形的陆地,即是如今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和不丹等。而在古代的南亚次大陆所繁衍的文明,事实上就是印度河流域文明。

  该书作者的侧重点,不是讲述独立后的印度共和国的历史,而是讲述璀璨的古印度文明。全书分为十二章,颇为大部头的架势。但读起来不会有磕磕碰碰的,反而可是同构教授平实而严谨的语言,一睹作者慢条斯理的润物细无声教学风格。

  首先在第一章的导论中,作者就为大家解密了一些历史学的专业术语,如何为文明,在作者看到,文明之所以是文明,那是因为它表示某人或者某群体或多或少拥有的令人景仰。令人感到有优越感的特质,也是一个群体的独特的生活方式。而在印度人们看来,他们的印度文明一直伴随他们古今发展。此外,在这一章中,作者也梳理和深入介绍了何为印度人,其中最佳的辨别不是看肢体外形,而是看他们的三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支、达罗彼荼语语系以及蒙达语族。当然这导论中,也大概讲了古印度的季风气候、地形地貌,如也讲到喜马拉雅山的名称是来自梵语,意为“残血之地”

  在第二章中就说到了印度文明起源。在印度河和恒河形成的两河流域文明,代表的地方就是最早的城市文化,这两座城市分别是哈拉帕(今印度境内),以及信德邦摩亨佐-达罗(现在这两个地方都属于巴基斯坦)。河流孕育的城市,让印度人在哪里休养生息,发展了他们的经济、宗教、工艺和文字。书中,作者也详细介绍了这两个城市选址的原因,那是因为该地区可以维持面积广泛的沟渠灌溉系统,以及有季风降水,使得农业得到发展,而形成城市的。但很不幸,这种城市带来的印度文明乃至文字也是一度终束了,直到阿育王时代,才有新的文字。

  来到第三章,就讲到了吠陀时代。其中最值得一提就是要数他们的祭祀文化,以及他们的史诗《摩诃婆罗》和《《罗摩衍那》了。原来他们的祭祀分两种,一种是家庭祭祀和天启祭,由此他们是非常注重祭祀形式感的。这种祭祀文化印度人不仅传承,还会创造出行的祭祀名称,君不见,他们今年哪怕疫情严重的情况还是要举行的洒红节,这个洒红节就是印度传统节日,也是印度传统新年(新印度历新年于春分日)。洒红节源于印度的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但客观而言,祭祀活动固然之要注重,但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来到第四章,就讲到他们最引以为傲的新宗教和新帝国了。其中的遁世思想,就是以重生、因果报应、解脱和四时代学说,成为他们特有的哲学体系。而所谓的新帝国就是他们的孔雀王朝,而阿育王试图将遁世思想作为统治手段,但效果不好,阿育王的举措说明了任何一个国家机器的暴力。

  第五章就是讲到了古典印度时期。公元前1世纪他们迎来了第一波入侵者中亚游牧民族的后代,个中作者也详细说明游牧民族厉害之处和优势。而对于印度而言,正是入侵者的“鲶鱼效应”不仅终止了战车战争的历史,虽然借鉴不多,另外统治者的赞助和支持也使得印度的艺术文化如宫廷诗歌等得到了保护也延续。

  来到第六章就讲到了印度文明的家庭、社会和政体。家庭中的特点是数代同堂、土地公有、父权制的。因此在婚姻方面,子女的婚事都是父母包办的,另外我们还知道原来星座的匹配情况也纳入婚姻的考量。倘若你看过印度电影《神秘巨星》就会形象深入地了解这种无理甚至暴力的父权制了。

  而在第六章的社会方面,文中也提到了社会的种姓制度。所谓的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是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也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即使如今我们看来这种制度是激化了印度阶级矛盾,是不平等的阶级制度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但在当地的社发展还是有促进的。而维护这种制度的就是国王的职责和义务。而至于政体,是君主制与松散一统的帝国。

  第七章是讲思想。包括就有宗教、法律、科学、古典艺术文学。而在宗教中,作者虽然就上前文提到的涉及的祭祀、遁世等思想,但这一章作者能单独揪出来细说,体现了作者追求的将印度文明的简史和通史的兼容教学的风格。法律就讲到了达摩、习俗、谕令、科学和文学也都细说也不少。

  第八章讲的是印度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涉及的有中亚、东亚、欧洲等。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古代唐朝时期,当时的南亚次大陆被称为天竺,我们在天竺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四大帝国:孔雀帝国、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而印度文明的佛教思想而在唐朝影响得十分非常规模大和影响深远的。而第九章讲的是印度与突厥人与莫卧儿人的历史中,其中提到的军事奴隶的建制化是对印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第十章讲的是印度与欧洲,经商以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第十一章开始就讲到了印度文明的近代史了,其中在甘地和真纳的领导下,使得印度独立,而甘地也成为了印度之父。第十二章,就将到印度文明如今的国家有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不丹和马尔代夫。

  最后关于印度文明的的未来是怎样的呢?作者没有说明,但在民族国家概念的传播,使得印度文明下的,印度次大陆的各个国家都有了自己的历史观,于是相互之前自然还是存在很多的冲突,但冲突是有,而交给他们的是要正视与缓解。而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没有迹象表明伴随民族国家的成立印度文明就随之消失,事实上这是印度新文明进程指出的新方向。起码以前的印度文明是一直有研究者热衷研究的。

  作者用平实浅白而不失睿智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了印度次大陆从古典文明的发祥到现代文明建构的历程,上至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兴起,下迄南亚民族国家的建立,涵盖印度次大陆从古至今的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和艺术等方面,展现了印度次大陆5000年丰厚的文明史全景。但愿,如今的印度次大陆上各个民族国家,尤其印度可以快点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继续延续人类璀璨的印度文明。

  《印度次大陆》读后感(十):文明里的哀伤

  印度文明悠远绵长,博大精深,在人类文化史上留下了许多伟大的创造,令人一直想一窥究竟,但其历史却略显零碎散乱,难免会让人有雾里看花之感。而本书作者从印度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复杂的民族人种入手,为读者铺陈出古印度文明的基础轮廓;继而娓娓述说各个文明阶段创生及衰亡的过程--雅利安、伊斯*兰等,并详及各文明的重要成就、文化遗产与其影响,尤其在宗教、神话、文学、哲学等方面,对从印度河流域文明时代到现代印度历史简练介绍,用力特深,一卷在手,即可神游印度上下5000年的文明发展历程。

  如果您对印度一无所知,但又需要了解其整体历史,那么这本书可以满足您的需求。本书采取了一种相对不同寻常的策略,并没有过多地关注那些个时代的“伟人”,而是更多地关注实地发生的事情,可以这么说这些叙事给人以“早期历史只是背景”的印象,而印度文明最终得以在民族国家中开花结果。深刻的过去仍然存在,且是了解历史的宝贵资源。而在这些璀璨的基石上,创造出了一个可行的未来。

  尽管曾经在这片沃土上诞生了如此之多灿烂的文明,但仍出现了印巴分治这样影响深远的历史悲情。从本书及一些史料中,我们得知:虽然在二战中取得胜利,然而英国国力在战争中严重受损,加之非殖民化运动的兴起,英国最大的殖民地英属印度的解体已经不可避免。然而,在当时的印度,多数派印度教徒和少数派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对立日益激化,特别是以真纳为领导者的全印穆*斯林联盟在1940年的拉合尔决议上鼓吹“二民族论”,强烈主张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分离。圣雄甘地强烈反对这些分离思想,提倡实现统一印度。印度国民大会党也出于政*教分离和世俗主义的立场而对因宗教的分离表示谨慎,但都未能阻止分裂的大势。而直到独立当天雷德克里夫线这条分割线才公布,紧接着居住在印度教徒地区的伊斯*兰教徒逃往伊斯*兰教徒地区,而伊斯*兰教地区的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则逃往印度教徒地区。这番迁移中不少都是强制迁移,使进行迁移的人们成为难民。短时间内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引发了大混乱,特别是在旁遮普地区,两教徒之间发生了难以计数的冲突、暴动以及报复。在这时两者之间产生的不信任和憎恶对之后的印巴关系都产生了影响,继续走在军事对抗的危险道路上。

  人们通常并不认为自由有时会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这正是许多人的想法。往往由于社会生活给人们带来人性上的惯性,人们认同他们所在的地区,而不是首选宗教信仰。从这一层面思考,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六十年的暴力似乎是多么浪费。而这些暴力就像正直接在眼前展开。这一切其实都不必发生……

  我们总是以某种方式希望一部结局几乎已经确定的历史可以以某种方式有不同的结局,就像如果有人敢于做不同的事情,也许会有和平。愿始终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文明中能少一些哀伤!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印度次大陆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