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护,有你有我
7月11日,岭南师范学院菠萝的红色夏日实践队对调丰村展开最后一天的实地调研。调丰村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一直是我们调研的过程中最感兴趣的话题。
调丰村至今已逾千年历史。历史文物保存丰富,“景兰阁”在调丰村当地十分有名,村民们介绍说:早在清乾隆年间,进士、翰林编修陈昌齐就给茅亭驿站题上了“景兰阁”三字。从此以后才有了这一宝贵遗址。
景兰阁门前有一口古井,从井底至井口都是用条石成六角形砌起。这一古井,当地人称之为“东坡井”,东坡井井水清澈见底、冬暖夏凉,且有一奇特景观:每天早晨井水都自然溢出井围。东坡井的由来,据说是在宋绍圣初年,苏东坡被贬至儋州(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县),途径石官道调丰段茅亭驿站歇宿,饮用此井的井水。所以当地人为了纪念苏东坡而把此井命名为东坡井。
这一天的走访调研,我们深入的了解了“景兰阁”和“东坡井”的历史来源,非常的感谢调丰村的完美保存,使得我们能够看到并进行了深入探究,这对于我们来说无异于也是一种宝贵财富。
乡村发展,携手建设
7月11日,岭南师范学院菠萝的红色夏日实践队对调丰村展开最后一天的实地调研。调丰村生意盎然的绿色植被,一片片绿油油的农作物从我们一进村开始就完全的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
据我们了解到,调丰村是湛江市特色文化村和生态文明村,有饮誉粤港澳的“岭北米”、富贵竹等特产。调丰村村有耕地总面积477.65亩,人均耕地2.16亩,当地主要种植马铃薯、玉米等作物;村里的人们多种植农作物,但也有以养猪,养牛或养羊为生的村民。在这里,大多数人都种植农作物,据村民说,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这一方面的帮扶,加上这里水源资源丰富的优越的自然条件,他们也对于种植业这份工作充满着信心。我们了解到该村目前正在发展马铃薯种植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优质玉米产业。从他们自信充满笑容的脸庞上,相信这些农业种植计划一定会取得突破和成功。
随着太阳的渐渐升起,已经接近中午,这天的调研也接近了尾声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希望调丰村的发展也日渐高升,越来越好。
乡村建设,携手并进
7月11日,岭南师范学院菠萝的红色夏日实践队对调丰村展开最后一天的实地调研。这几天的调研的顺利的开展,也离不开调丰村道路的通畅。
调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全面,据了解,村里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村里的路基本上是水泥路,且道路宽广,干净整洁,基本上每条道路都装上了路灯。对于全村的交通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仅如此据当地村名所说,随着村里的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好,村里的每个人都告别了之前住瓦房的不好居住条件,到了今日,村里的高楼是盖的越来越多了,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了。
为了便于给村民提供便利,也为了更好的管理,调丰村村委会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一事一议筹劳665个。在这里农村财务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其公开公式主要以粘贴公告方式来展开。
一个村的发展离不开道路的通畅和交通的便利,同时更是离不开村干部的管理,显然,调丰村它真正的做到了,祝愿它建设的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