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紫禁城 : 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是一本由[日]伊东忠太 等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绘紫禁城 : 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读后感(一):一会来重新修改!
★近代日本建筑学科创始人、亚洲建筑研究先驱人物伊东忠太手绘北京紫禁城。 ★700余幅手绘图片,彩色印刷,细致入微,记录100年前北京紫禁城的真实风貌。 ★随书附赠北京皇城平面图、紫禁城平面图、西苑平面图原版图。 本书是1901 年伊东忠太、奥山恒五郎等学者对北京紫禁城及相关建筑进行实际测量、拍照、素描写生,按原件比例缩绘后编纂而成,对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和装饰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和说明。主要描述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种类及搭配、分类建筑的不同色彩使用和整体建筑的色彩搭配,分析了天花板、梁、柱、斗拱、墙面、台阶、宝座、门廊、屋瓦等建筑装饰,以700余幅精美的手绘图片完整地呈现了100年前北京紫禁城的建筑风貌。
《手绘紫禁城 : 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读后感(二):北京皇城建筑艺术的“海外再生记”
不管是在影视作品中偶然见过,还是实地造访亲眼目睹,我们总能从日本寺庙的样式风格中看到中国建筑的影子,这可能是盛唐时期中国建筑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相邻国家传播的原因。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在历史上曾以“上国”自居,凭的就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领先于相邻各国。建筑艺术作为其中一类,自然也不例外。
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以斗拱和屋檐为最大特点。早期的中国建筑以夯土为主要承重结构,辅以木构框架,唐代以后逐渐走向成熟,全木架构普及。到了明清时期,代表建筑最高水平的官式建筑走向程式化的时代,以木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建筑达到历史的顶点,太和殿、紫禁城建筑群无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901年,距离八国联军入侵大清还有10年。岌岌可危的清王朝已经陷入内忧外患的窘迫境地,但对前来调查紫禁城建筑装饰的日本人一行还是行了方便。也许有炫耀祖宗建筑艺术的心思,也可能是无暇顾及这些琐碎小事。总之,东京帝国大学工科大学(今东京大学工学部)副教授、工学博士伊东忠太,研究生工学学士土屋纯一,助教奥山恒五郎以及摄影师小川一真在北京考察了两个月,形成了北京皇城建筑装饰考察情况报告,也就是这部《手绘紫禁城: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
在已经拥有摄影技术的时代,手绘这么大的建筑群有什么实际意义?其实稍微想一下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摄像只能拍摄建筑的外观,或者某一个具体部位,但这个部位的尺寸大小、内部结构、相互连接情况,是拍不出来,或者即使拍出来也看不明白。为了搞清楚这些传统建筑的风格艺术、内部结构、色彩运用等具体细节,有必要对这些建筑群进行手绘,尤其是建筑细节进行精确测量并加以注明。
伊东忠太一行的工作十分精细。这是一名建筑人必备的基本职业素养,也是创作出建筑精品的基础条件。在两个月的时间内,伊东忠太区分装饰纹样、装饰色彩、装饰图样三个方面,对北京皇城建筑进行了实地调查。原本计划按照实测、绘制测绘图、绘制纹样轮廓线以及着色的顺序进行,但这样耗费时间太多。所以,伊东忠太中途改变了调查策略,采取了装饰图绘制与简单写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
在这部《手绘紫禁城: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中,我们得以从紫禁城建筑群落的蔚为大观中停下脚步,细心观察每一栋建筑的样式风格,比如它的装饰,是彩绘还是雕刻,雕刻是线雕,浅浮雕,深浮雕,还是透雕,等等。划分之细,是一个不懂建筑之人无法想象的。
关于纹样,书中重点介绍了自然纹样、几何纹样和人工纹样。大多建筑则是多种纹样的组合,只不过有的地方对纹样进行了简化,使之显得不那么拥挤、庞杂。色彩是一个建筑的外在形象。关于如何对梁、穿插枋等木料进行上色,文中也有详细介绍。这些上色方法,非建筑师知之不多,现代人知道的就更寥寥无几了。
作为一本对传统古建筑进行手绘的书,大量的配图自然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在作者精心绘制的图样中,我们佩服作者观察之细、描绘之精、用功之深的同时,也从一个个局部,领略了紫禁城建筑无与伦比的细节之美。这些美,体现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在纹样的多样化装饰上,也体现在古代能工巧匠的建筑思想与建筑审美上。
一生致力于日本传统建筑以及亚洲建筑研究的伊东忠太,以一部《手绘紫禁城》为我们了解紫禁城建筑艺术打开了一扇“微型”的窗。在这里,我们从建筑的宏观印象走进微观内部,通过精确的数字尺寸、五颜六色的色彩融合与形态各异的纹样搭配,了解一个“似曾相识”的紫禁城。而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同学或者从事建筑行业的建筑师们,这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建筑“解剖课”,对我们了解古建筑的风格、结构以及装饰艺术不无裨益。
《手绘紫禁城 : 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读后感(三):故宫秋晚馀芳尽,轻阴闲淡池阁——读《手绘紫禁城 : 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
文/望月听雪
1921至今,正值2021年献礼建党100周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百年的风华,一部电影令国人趋之若鹜,共赴百年之约,再现那个叱诧风云的年轻时代。电影主题曲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国际歌》,孙楠高亢的声线、周深的空灵悠远,配合MV,将这首原本应该气势恢宏的老歌如画卷一般徐徐拉开,无尽的绵长缓缓走向历史的尽头,电影“全景式重现了百年前波澜壮阔、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仅28岁的热血青年们,突破国际各股复杂势力的监控和追踪,聚集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见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这样的契机下,惊艳了120年时光的中国建筑手稿,跨越一个世纪的时空来到了我们的面前。1901年,那个没有照相的古旧年代,绘画是唯一留下印迹的方式,从一幅幅手稿中寻找遗失的美好,重温那个夺目灿烂的帝王将相之宫殿,“近代日本建筑学科创始人、亚洲建筑研究先驱人物伊东忠太手绘北京紫禁城。”“伊东忠太,日本建筑史学家,毕业于帝国大学工科大学(今东京大学工学部),工学博士、帝国大学教授,一生致力日本传统建筑以及亚洲建筑的研究。”“700余幅手绘图片,彩色印刷,细致入微,记录100年前北京紫禁城的真实风貌。”不得不惊叹在那个尘封的旧时代里,“日本人做图鉴真是有人肉照相机的可怕魔力”,末尾几张淡彩的紫禁城宫殿图画出了独有的韵味与风采。新旧交替的时空里,国际歌声唱响时,有对古老文明的赞誉,更有对新生活的向往,年轻的中国、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蓬勃向上的赞歌,也将那个旧时代抛进滚滚红尘,然而幸甚之,在百年之后的今天,还能看到它当初的模样……
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悠悠华夏的几千年文明里,遗留下了诸多名胜古迹、世界瑰宝,而许多辉煌一时的琼楼玉宇已经成为昔日的一缕青烟而渐渐远去,如今目之所及,只见残垣断壁、碎石沙砾、漠漠黄沙。甚幸之,故宫在如许恢宏的历代宫殿中怎么也够不上前几名,但却是历代宫殿中保存最完整、最精巧雅致的。它是中国历代宫殿的集大成者,熔铸了几千年来工匠们的智慧结晶,是世界建筑之林最独树一帜的存在。
当它的大门徐徐拉开,仿佛拉开了那些尘封于历史年轮之中的前世记忆,那个万国朝圣的权力中心,在风烟滚滚的红尘中能傲然屹立至今,神奇之外曾经有过多少无名“英雄”的无私付出,“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那一扇扇慢慢推开的朱漆大门,关住的不仅仅是一枝红杏、一树绿柳,而是被漫漫红尘遮住的祖先曾经走过的足迹。曾经的盛世美颜随着逝去的年华已然黯淡无光,却不经意间留下了永恒的辉煌,红墙绿瓦间,人非、物是,看着一幅幅书画,仿佛印照出千年之前那个流金岁月里的人们,熙熙攘攘、喧闹嬉笑着仍然在《清明上河图》里自在行走,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跌宕?起伏?亦或是怀旧、感伤?“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故宫博物院是依托于明清两代的皇宫。它既是中国历代艺术品博物馆,又是一个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同时是一个世界遗产遗址,还是一个特殊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的博物馆。”历史遗产无价,然而多少有识之士曾经为了保护住这些文物不流失在外,曾倾家荡产地收购并捐赠。“当年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的名义将大量书画文物带出清宫,流散民间,俗称‘东北货’,当时在长春街头是以麻袋论价的,那是文物的价格吗?……因为那是一个乱世,一个山河破碎、流离失所的年 代。”在食不果腹的百姓眼里,谁还会舍弃面包而瞧一眼这些华夏的“瑰宝”!
而“这座六百年的四方古城,记录着的不仅仅是封建王朝的兴衰荣辱,这一砖一瓦,都是能工巧匠们留下的时光密码,承载的,是一个国家的沧桑兴替。我们保留它,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过去,更重要的是继承这份厚重的深情,庄严的意蕴,诗意的人生。”
而这本手绘巨著,“是1901年伊东忠太、奥山恒五郎等学者对北京紫禁城及相关建筑进行实际测量、拍照、素描写生,按原件比例缩绘后编纂而成,对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和装饰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和说明。主要描述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种类及搭配、分类建筑的不同色彩使用和整体建筑的色彩搭配,分析了天花板、梁、柱、斗拱、墙面、台阶、宝座、门廊、屋瓦等建筑装饰”,以一个建筑学家洞察内里乾坤的视角重塑这个庄严雄伟的建筑,建筑外那曾经的“莲叶何田田”至今仍在否?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华夏宫殿建筑史,清醒记载了它的华丽与守旧,将一个世纪前遗落人间的皇都风貌再现,“故宫秋晚馀芳尽,轻阴闲淡池阁。凤泥银暗玳纹花,卷断肠帘幕。渐砌菊、遗金谢却,芙蓉才共清霜约。半弄蕊、冰绡波浅,拂胭脂、翠琼连并雕萼。应是曾倚东君,纵艳姿轻盈,映损丹杏红药。旋成深妒,判与西风,任从开落。况衰晚、渊明意薄。重阳羞对吟酌。待说与江梅,早傅粉匀香,慰伊萧索。”
静妈新浪博客同文链接
金色琴弦微信公众号同文链接
《手绘紫禁城 : 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读后感(四):从微观角度看故宫
本书的副标题中所谓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应该指的就是这些1901年伊东忠太等学者对北京紫禁城及相关建筑进行仔细剖析而留下的学术报告,直到今日,这些有益于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才被整理成册,翻译成中文而引进国内,故谓之遗失在日本,可研究的却是中国北京的皇城建筑。
这份资料早在一百年前就在日本诞生了,而今日我们可以捧在手上阅读,让我有些感怀时光的流逝与空间的转换。我们应该感谢这些日本学者,可能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在一百年前就能留下学术资料的,我估计很难一下子找出来,而这些日本学者的研究却帮助我们呈现了当时紫禁城的建筑风貌。令人惭愧的是,故宫对中华民族来说意义非凡,可当时中国人自己的东西研究得却不如外国人清楚,实在有些悲哀啊。如果不是这本书,或许我不会这么细致入微地去观察故宫吧。
这本建筑研究手帐分为四个章节的内容,介绍了皇城建筑的装饰纹样、装饰色彩,在第三章中作者给出了自己对皇城建筑的装饰评价,第四章的重点是皇城建筑的装饰图样。在绪言中主要讲述了皇城内各个建筑的位置,但本书的重点是装饰纹样与色彩。
第一章介绍皇城建筑装饰纹样。北京皇城建筑主要采取两种装饰方法:彩绘和雕刻,并且列举了彩绘使用在建筑的哪个部分和以种类为依据的雕刻使用的位置。紫禁城中使用的纹样种类也很丰富,包括自然纹样、几何纹样和人工纹样,作者在展开来介绍不同种类的纹样时标注了第四章中皇城建筑装饰图样的页码进行举例,更加直观,使读者更能理解。当然不同种类的纹样也可以进行组合,作者也讲解了上色与纹样的搭配。纹样在实际使用中也会被简化。
第二章将注意力放到了皇城建筑的装饰色彩上。除了第一章讲到的上色与纹样的搭配,色彩的上色手法还包括梁、穿插枋等相关上色手法和标准的天花板等相关上色手法。不同种类的纹样对应不同的色彩组合,且在第四章中也有种类繁多的参考图样。最后对建筑整体色彩协调程度进行了说明。
除了对客观事实的记录,本书的第三章也有学者们通过实地勘测而做出的自己的评价。评价内容较为客观,提出了四个优点与四个缺点,也对不同宫殿或者不同时期的宫殿的优缺点进行了概论。
第四章的内容为皇城建筑装饰图样,也是这本书中最为厚而丰富的一部分。首先是建筑术语的图解,建筑方面的小白也无需担心,图中详细标注了建筑各个部位的学术名称。然后是分类的装饰图样,很难想象这些图样全是手绘的,非常精细,绘者一定是极具耐心之人。印象深刻的是太和殿宝座香炉(青铜七宝)上镶嵌的纹样以及各种宫殿天花板纹样的配色。我想如果是一个设计师翻开了这本书,一定会得到众多灵感。不管是建筑装饰图样的尺寸、构造、颜色,绘者都清清楚楚地画了下来。
这本书带我从微观的角度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紫禁城的角角落落,说实话以前到过故宫,从来没有在意过这些装饰纹样,实在是可惜了。我也很自豪过去中国人留下的建筑能被外国人如此珍视并且花大量时间做研究,可见紫禁城的魅力。这本书的学术价值自然不言而喻,但最重要的是教会我们用另一个全新的视角看世界,就能发现不一样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