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魔鬼周》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6-24 00:54: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魔鬼周》经典读后感有感

  《魔鬼周》是一本由窦椋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页数:6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鬼周》读后感(一):军旅作家窦椋新作,侯勇强力推荐

  现役军人才能对当下军营发生的事如数家珍、了如指掌,专业性极强的军事领域,只靠想象或者采访、体验,是难以有所成就的。听说这部书的作者已有十几年的军龄,他对军人的理解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吧。全书开端都是简洁、精炼、排比句式的场景或情感描写。文字流畅,具有深厚的文字功底。独特的创作视角,带有浓烈的兵情兵味和震撼的战斗气息,恰到好处的融合了传统军事文学与网络文学的特点,既有很高的文学水准,又兼具影视剧的节奏。

  《魔鬼周》读后感(二):《魔鬼周》:不容错过的反映新时代中国军人风采的军事题材佳作

  《魔鬼周》是一部以现役武警特战队员为主角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对“魔鬼周”训练的细致描绘和解救人质的实战对抗,展现了以王战、刘楠等为代表的我国新时期军人的风采与魅力——既坚忍不拔又有血有肉。该书由现任职于武警部队的“80后”作家窦椋所著,描写贴合部队实际,行文明快幽默,是部不容错过的军事题材佳作。

  “魔鬼周”是中国武警部队首创的极限训练活动,是树立武警部队军事文化自信的品牌。相较国外类似的练兵方式,“魔鬼周”在模式、方法、课目设置、时间节奏上的把握,都有很大差异。通过“魔鬼周”训练牵引特战部队,把反暴恐袭击等落到实处,真正在和平年代找到提升战斗力的路径。

  小说中,22岁的王战是烈士之后,以新兵连第一名的成绩分到特战中队,突击专业,擅长快速精度射击,精通擒拿格斗。但他的成长之路并不平坦,三次参加魔鬼周极限训练都失利了。自信乐观的他终于克服了因父亲殒命火中给自己带来的阴霾,顺利进入了巅峰特战队,并与队友张铭一起在“锋刃”国际特种兵比武中为国家赢得了荣誉。王战的性格让我想到了老一辈作家徐光耀笔下的“小兵张嘎”,顽皮、机智、勇敢而又顾全大局。最有意思的一幕是,在“锋刃”中战胜了强劲的对手安迪后,双方互致礼物,安迪送给王战一套迷彩服作纪念,但王战给对方的却是一罐臭豆腐。安迪认为王战疯了,质问道“你确定这屎一样的东西可以吃?”王战借机又给他上了一课,“没错,不要过早地否定什么,人也是,食物也是,什么都是。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都不如亲自实践的。”曾经耀武扬威、叫嚣着中国军人不行的安迪收下了这份特殊的礼物,勉强将其揣进了怀里。

  相形之下,小说中另外一个主要人物张铭与王战性格迥异。大学毕业后入伍的他更加有进取心,似乎也更功利一些。更有意思的是,张铭喜欢的护士孟冰对王战有好感,而王战则对“假小子”刘楠情有独钟。看起来老套的多角恋情,其结果可想而知,但与一般影视文学作品中多少有些令人感到甜腻的情节不同的是,这些年轻士兵之间的恋情在部队的大熔炉中得到了升华,使爱情成为成长的一种激励,而不单单是其本身。

  小说中个人最喜欢的部分是王战等人为争取“锋刃”国际特种兵比武的参赛名额,在选拔活动中克服的重重困难和战友间的彼此扶持与牺牲。相信读者在读这部分的时候也会感同身受,这也是作者窦椋倾注笔墨最多的内容。

  军人这个群体在和平年代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相对陌生的,《魔鬼周》这部小说则以文学的形式向读者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我国军人的优良传统,应该说,社会需要这样的文学作品来鼓舞人、激励人,使英雄精神成为灵魂的一种洗礼。

  (全文完)

  《魔鬼周》读后感(三):我一个淑女,竟然看军事小说,笑裂了

  一定要给大家推荐这本被书名耽误的宝藏小说。

  等等,开说之前先让我笑会儿,

  好了,接下来请欣赏书中一段画面感十足的文字:

  张铭心领神会,开始做痛苦状:“班长,我要上厕所!”

  老兵看守说:“拉裤子里!”

  张铭道:“兄弟这就不地道了,人性在哪里?我拉这里,我受得了,你们不一定受得了鼻子。”

  赵科恰到好处地插话道:“懒驴上磨屎尿多,你这肠胃就不是特战队员的肠胃,今天拉了几泡了?自己说。”

  张铭也神补刀,一串振聋发聩的长屁,说来就来,污染了附近的好大一片空气。

  这段是主人公和队友在魔鬼周训练中被蓝军俘虏的情景,他们被五花大绑的蹲在一起

  读到这段我感觉简直听到那串长屁的声音,甚至不自觉的屏住了呼吸

  还有这段:

  王战的耳边有子弹呼啸,有蓝军咆哮,还有两位好战友的粗重喘息,他从来没有想过,作为一个特战队员也有这么狼狈的时刻,在他的印象里,特战队员连摔倒都会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即使被追击,那也犹如“飞毛腿”“草上飞”,变幻莫测,见首不见尾,潇洒成一道闪电,断然不会像现在,面部狰狞、双腿灌铅,大汗与鼻涕齐飞,军装共泥巴一色......

  我似乎看到了大汗和鼻涕飞起的主人公和他的两名队友从我眼前的丛林中“嗖”的一下跑过。

  真的太佩服作者的文笔了,人物饱满活灵活现,性格鲜明。

  我们想象中的特战队员都是那种英姿飒爽,威武霸气的硬汉形象,但其实,他们也是男孩子,也会贪玩、调皮,看到女兵也会多看两眼。但是在对待严肃问题上他们从不含糊,军事训练严阵以待;恐怖事件,主动出击;国际赛事更是为国争光,斩获荣誉。

  小说《魔鬼周》就是讲述了特种部队的极限训练——“魔鬼周”训练中几名年轻的特战队员的故事。

  这本是目前市场上首部以“魔鬼周”为题材的军旅作品。

  “魔鬼周”通常是指针对某项工作或任务进行为期一周的超负荷、高难度、超常规的极限训练,是我国武警部队首创的军事训练运动。能够真正称为“魔鬼周”的,只有国家顶尖的特种部队选拔才会有,比如,俄罗斯阿尔法、美国海豹、中国猎鹰。

  文中讲述了“95后”一代军人的成长过程,展示了特战队员奋勇拼搏、不惧强敌保家卫国的勇猛精神。

  《魔鬼周》读后感(四):青春无悔洒热血,不负韶华不负卿

  在很多人眼里,武警“魔鬼周”无异于地狱式训练,每名参训官兵都要经受体能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山林地搜索、武装奔袭、红蓝对抗演练、极限推车、扛举圆木、翻滚轮胎、负重60斤、日行数十里等等,“魔鬼周”可以被分解成无数个极限训练课目,他们的训练场地,不止在密林、高山、幽谷,也可以是狂风劲吹的大海边。

  当爆炸、狂风大雨接踵而来,特战队员能做的只有冲刺与坚持,竭尽全力争夺最后的胜利。这些实战训练,在各种严酷环境下,通过持续的高难度,既考验队员们的体能与技能,更磨炼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与意志力,在极限淬炼之后,不仅锻造了特战队员反恐作战的能力和血性胆气,更让他们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成长。

  由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新生代军旅文学作家窦椋创作的长篇军事小说《魔鬼周》正是取材于武警部队的实战化训练品牌之一的魔鬼周极限训练。讲述了武警特战队员王战历经两次“魔鬼周”的失败后,在“魔鬼”教官陈东升、朗宇,战友张铭、刘楠,老班长赵科,心理咨询师陈菲等人的帮助下,终于克服儿时因目睹父亲葬身大火之中而产生的心魔,成功加入巅峰特战队。

  可想而知,巅峰特战队较之王战原来所在的特战队在训练强度上是更为严苛的。但也正是在第三次“魔鬼周”极限训练中,王战不负众望,犹如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在其后的“锋刃”国际特种兵比武、捕歼黄氏兄弟犯罪团伙等行动中,他与张铭、刘楠等巅峰队员密切配合,凭借智慧与勇气成功解救护士长孟冰的母亲,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展现了新时代武警官兵肩负的强烈时代使命感与高贵个人品质。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相信有许多女性读者会如笔者一般对这样一本硬核军事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感情线产生兴趣。风华正茂的大好年华,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军人也有七情六欲,他们苦了、累了、伤了、痛了也希望有人安慰,可以一诉衷肠。令人费解的是,明明有孟冰这样柔情似水的女护士对他青睐有加,王战的心仪对象却始终都是女汉子一般的女子特战队长刘楠,这位多次为首长担任保卫工作的女队长各项实战技能考核一直全优,成绩总是在他之上。换做别的男人也许早就退避三舍,偏偏王战骨子里继承了他的烈士父亲那股不服输的劲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除了烈士家庭出身的王战,其亲密战友张铭的成长历程也同样引人关注。与草根王战不同,张铭之父是一名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家境相当优越。即便在部队不能如愿提干,依然可以回家继承家族企业。这是他的退路,但却不是这个生性倔强的武警战士追求的人生价值。相比愣头青一样永不服输的王战,张铭这个人物在塑造上似乎更为生动饱满,也更接地气。

  对待战友王战,他敢于在“魔鬼”教官面前为其仗义执言;实战训练中,他与王战始终保持着你追我赶的良好竞争关系;追求爱情上,他以十二分的热情与真心对待心里只有王战的护士长孟冰,生死关头为了营救孟冰母亲而负伤。尽管在一次次极限训练过程中,他也想耍小聪明,也会叫苦连天,但在王战的或提醒、或帮助下,他最终没有迷失自己的初心,与王战一样,二人共同成为了优秀的武警特战队员。

  小说《魔鬼周》继二十年前的《冲出亚马逊》之后,再次讲述了中国武警特战队员的故事,向读者揭开了特战队员的神秘面纱。作者窦椋作为现役武警,以第一视角,精湛的笔触,展现了先进的极限训练项目和对敌斗争典型案例,凸显了新时代特战军人的长足进步。这既是军旅文艺的崭新突破,又是军人形象的闪亮重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魔鬼周》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