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人间》是一本由丁时照 著 / 龙 二 绘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字里人间》读后感(一):人间文字里,读《字里人间》
《字里人间》读后感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将古往今来的文献古籍里的古言故事,白话翻译出来,搭配有趣有个性的插画,插画画的都是男的,老的,长着胡须,很丑,很夸张,比如长胡须老头后面停着一辆掉了链子的自行车。作者若是肯画美人,亦能够画出来的吧,寥寥数笔,便形神兼备,好想他画美人啊,好看的少女少年,起码不是老的,要青春年少一些。
现在回来说说书的内容,古往今来,就算耳熟能详的故事亦浩如烟海,性灵小品文式的写作总需归类总结再划分的,比如作者这样分为五个部分,辑一,妙人。便都是奇人怪人妙人了,辑二趣事,则是故事为主,当然了好的故事亦离不开人的。辑三,世相,则是以古论今,颇显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与现今连接过多,便有油腻之嫌。辑四,清欢,欢乐,好笑,选了一些笑话集里故事。辑五,知音,并不局限于朋友知己,或者说生而为人,可以视任何喜爱事物为朋友,续而成为知己的。
小品集的首篇《鹅笼书生》便是很喜欢的故事,作者讲选自《续齐谐记》,却不记得哪里看到,因为并没有《续齐谐记》这本书。《鹅笼书生》讲一人背鹅笼行路,遇一书生求同行,这位书生可以和两只鹅一起呆在鹅笼内,两只鹅无察觉,书生亦如常,一如未曾入笼。书生请客饮酒吃饭,酒足饭饱,醉眠,书生口内出一妙龄女,貌美如花,亦备酒席吃饭,宴席上亦口吐一少年,眉目清爽,女起舞,风姿嫚妙,一曲终了,女倦卧而眠。趁舞女熟睡,少年亦作妖,口内出一垂髫少女,亦请背笼者饮食,吃酒行乐……这时候书生伸欠欲醒,少年慌忙吞下垂髫少女,舞女醒来吞下少年,就像俄罗斯套娃那样层层收拢,只有书生一人。作者讲是每个人都有说不出口的秘密。是秘密,更是寂寞,爱而不得。看似亲密关系,终究咫尺天涯,相隔万水千山。
《一流女》讲五代十国蜀主孟昶妃花蕊夫人的故事。花蕊夫人写了那首很沉痛亡国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四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人是男儿!”此诗为应答宋太祖赵匡胤即兴诗,宋太祖沦陷痴迷花蕊夫人的美貌,亦要试试夫人声名远播的出众学识才华。极爱有关花蕊夫人的一阙词,作者便是夫人的夫君孟昶。书中亦有抄录:“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帘开明月独窥人,攲枕钗横云鬓乱。起来琼户寂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苏轼的《洞仙歌》亦是此词衍生而来,亦是极好极美。“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美人如花隔云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奈何奈何。
蜀主孟昶有一联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作者还摘录了其的一则政论,亦是很有才华。若是两人没有生在帝王家,亦可过上“杯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琴瑟相和诗酒生活吧,也许会白首携老。而不是双双惨死赵氏兄弟手下。
最后说一说《如此惭愧》鲁迅后悔少不更生,损坏了弱弟的风筝。两兄弟胡子满面,鬓如霜,论及此事,弟弟已不记得有过此事……我们都有后悔的事,后悔对父母的一次吼叫,后悔和爱的人一次争执,对别人善意的歪曲误解,诗人张枣有诗说:“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将不容易理解古文言翻译解说,功莫大焉。可是过度与现今社会连接,便有牵强附会之嫌,便失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蕴籍。书内有两篇品文甚至提到新冠……而且作者更喜“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也不是不好,只是个人不喜而已。
喜欢这样文风的眼里正是优点。
《字里人间》读后感(二):温一壶月光下酒,掬一捧阳光远行
丁时照著、龙二绘《字里人间》是一本适合零星时间阅读的佳作。每则故事千字左右,但对于主题的归纳与引申颇有心得,不若小说的渊远流长,不若诗歌的云山雾罩,不若戏剧的跌宕起伏,只有散文的沁人心脾。 丁时照阅读量非常大,不仅涵盖正襟危坐的《诗经》《国语》,也涉猎少人问津的《搜神记》《笑林广记》,在历史的宝库中不知疲倦地挖掘着,将久未逢阳的故事照进了高歌凯进的现实。 文人最喜爬格子,只愿心中的所思所想,化作笔下的锦绣文章,如同在漫漫人生长途标记一个个时点,证明自己曾经走过、曾经爱过。大千世界,美丽而神奇,只是我们太匆匆,对于散落于古代典籍的故事毫不在意。丁时照慎终如始、兢兢业业,在无涯无际的时空中,为我们信手拈来了若干故事,使生命作别苍白,永葆苍翠。
“敬姜犹绩”。对于一位生于富贵的老母亲,没有忘记悲惨、穷苦的过去,不忘对子孙的言传身教、谆谆善诱,言简意赅地告诉了今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尊敬的姜女士》发人深省之处更在于自己的悲苦只能由自己消化,难怕在亲朋好友面前也需要展现坚强的一面,这样一位老母亲,穿过泥泞、穿过尘埃、穿过时空,来到我们面前,我们唯有用庄敬的心情行注目礼。
“网开三面”。中小学我们所学过的成语是“网开一面”,其实是以讹传讹。真正的渊源是“网开三面”。虽然与狩猎有关,但又不仅限于狩猎。从字面上理解,某人在茂盛的树林里树起四面网,东南西北都有,其目的是赶尽杀绝,可是商汤——拥有高格局的领袖——提议只在一面设网,只捕捉那些触犯天命的。其实,商汤的格局不仅在于少杀慎杀,而在于将自然规则迁移于人类社会,在能人贤士的辅佐之下,创造了“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卿卿我我”。形容爱情甜蜜的词语,无论中西古今,都是极其丰富的,尤其在东方这个以含蓄为美的国度。“卿”即男子对女人(上级对下级、老者对少者)的昵称,“君”即女人对男人(下级对上级、少者对老者)的尊称,如果将二者颠倒,则会使当事人感到无奈,小则转身而去,大则怒发冲冠。然而,对于亲密之人,“卿”即是“我”,“我”即是“卿”,生生世世永不分离,才是最令人心旷神怡的。不过,“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让彼此有了界限,似乎是更好的选择。
“前仆后继”。现代语境中,我们希望自己的事业、工作承继有人,毕竟作为个体的人,力量总是有限的,作为集体的人,才能有改天换地的能量。不过,前仆后继,如果用来形容负面事件,其危害与影响也是非同凡响的。当一人当势得位时,是很容易忘记自己的过去,以为真理的权柄永远掌握在手中,但是站得高、看得远、摔得重,也是千古不易的道理。李辅国、鱼朝恩、元载在权力与欲望中迷失了自我,不以前任为鉴,以至身败名裂,足以让我们心有余悸。 “求田问舍”。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是红尘中人却总不能释怀。在财产方面,有些人看得通透,知道“仔卖爷田不心痛”,有些人则糊涂至极,穷其一生气与力,却为他人作嫁衣裳。换一个角度,有田有舍,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是有恒产者,只有物质基础扎实了,才能谈及精神追求。然而,物质基础与精神追求却不完全是因果相循,那些无田无舍者,不也因流浪而名垂千古吗?
《字里人间》读后感(三):品人生百态,话字里人间
生命本是场漂泊的远行,谁与你擦肩,你与谁偶遇,其实都是美丽的意外。
如果要看人生百态,非丁时照的《字里人间》莫属,这里的人既活在现实生活中,又活在虚构的世界中,让你分不清哪个是现实哪个是虚幻,这里有帝王、有权臣、有僧人、有墨客······他们不过都是丁时照笔下混生活的人而已,然而在这个既有现实又有历史的纠葛中,却向我们透着现代人为人处世的种种现实意义。
《字里人间》新闻人丁时照的性灵小品之大成,收录其百篇文史随笔,无一不横生幽默,加之文人画家龙二的倾情绘制,不拘一格重塑经典人物,让这本散文集处处透着灵性,更加妙趣横生。
有人说看一个人写字便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看一个的文字便可以看透一个人的内心,丁时照的文字倒是称得上字如其人般深邃、缥缈,却自带灵气。他以新闻人的眼光,重述历史,以其独特的新闻视角一窥那些历史中随处可见的世间万象、人生百态。
对于文人画家龙二,知之甚少,然在本书收录的近50幅画作中不难看出其个人风格鲜明独特,水墨画传神地描绘了经典历史的场景和人物形象,让我们在龙二的角度下去看待历史人物,打破固有的传统认知,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其个人风格在他的序言中可见一斑,他称:人生来就孤独。物质与精神的不匹配,人与人的错位,造就了当代的孤独。所以你看他的画作,例如第一幅《汪洋孤舟》它的整个画面都透着一种孤独感,单一而鲜明的色调却可以完美地刻画出一叶扁舟的孤独。
在《字里人间》中丁时照这百篇趣味读书札记中包揽众生,其中不乏权贵名流、文人墨客,如我们所熟知的孔子,在《孔子瞧得起的人》这篇札记中,我们从圣人的角度来理解能入得孔子圣人之眼的三种人:受称赞的、瞧得起的和敬佩的。或许你会想,孔子是圣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得以孔子敬佩呢?而笔者认为,孔子一生中只敬佩二人,即周礼的周公旦和老子。周公旦对于孔子的影响便是他确立了孔子的价值观;而老子呢则是帮助孔子形成了价值观。
而能得孔子称赞者必有其徒弟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然其却比不上孔子瞧得起的二位弟子:子贡和子夏,从典型的“孔式”称赞中不难看出颜回在孔子心中比不上两位对自己有助益的子贡和子夏。笔者也称称赞是向下,敬佩是向上,瞧得起是平视,只有在平等的姿态下,才能相互启发、相互激荡、相互点燃。
哪怕是圣人也逃不开人性的最基本需求。
《带货帝》名人、网红直播带货在我们看来已成常态,但是谁能想到古代帝王带货的能力对于现代人来说不容小觑。《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可以看到关于齐桓公亲自带货的记载,因齐桓公喜好紫色衣服,连带全国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这带货效应可不比现代差。
帝王带货风格迥异,书中有云“楚王好细腰,宫中皆饿死;楚王好高髻,宫中皆一尺;楚王好大袖,宫中皆全帛。”也有“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李煜好金莲,妇人皆缠足。”由此可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君王也爱撒娇,夸出来的魏晋美男,“网红”关羽……作者从史书、笔记小说中品人、说事,无论是对帝王、权臣,还是对僧人、墨客的独到解读,都落笔在现实与历史的纠葛和张力之上,视角新颖独特,观点鲜活有趣,在品评中可见世间万象、人生百态。
《字里人间》读后感(四):性灵小品,轻松有趣
《字里人间》,是新闻人丁时照的性灵小品,读起来轻松有趣,再加上龙二的绘图,更加增色不少。 一、选材 这本书的选材挺广泛的,颇有一点儿不拘一格的感觉。 历史故事、趣闻轶事、小说、散文,文史纵横,游刃有余。 比如第一篇就出自吴均的《续齐谐记》,这是我国小说史上的一本不太经常被人说起的小说集子,作者选的这一篇,原名叫做《阳羡书生》,作者给改了一个好玩的名字叫做《鹅笼书生》,然后用生动有趣的笔墨把这个故事讲得栩栩如生。 再比如在第四篇中作者选择了《国语》中一位伟大的母亲,然后向她表达了自己的敬意。 选择广泛,纵横驰骋是这本书的第一个特点。
二、分门别类,以类相从。 自从《世说新语》创造了分门别类以类相从的世说体之后,后世的作品从《世说新语》中得益非浅,这本集子的分类,就颇有《世说新语》的感觉。 第一辑名曰“妙人”,写千古妙人。这个妙可以是理解为美妙,也可以理解为巧妙。 这一辑以写人为主,写作的传主各个都有别致之处。
比如《一流女》中写到了花蕊夫人和她的夫君,特别写出了孟昶的“三个一工程”(你的确没有看错,作者用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词,这也是作者的又一个特色,我们下一段落再说),这三个“一”分别是一首好词、一篇《官箴》和一副春联。 再比如说《男版东施》里面写到了在魏晋那个男色横行的时代里,两个和美男潘安没法比的丑男张载和左思。作者热心劝谏:“不是天生丽质,作怪千万谨慎”。笑死笑死。 第二辑名曰“趣事”,写的都是一些有趣的事情。 如果说刚才那一辑是以志人为主,这一辑就是以叙事为主了。 比如说《驴鸣悼亡》,写曹操之子曹丕以驴鸣之声送别好友王粲,因为王粲生前最爱好的就是这种声音。尊重一个人的爱好就是对一个人最好的尊重。 再比如《赤壁之疫》,作者写到了赤壁大战的一个帮手,就是曹操军营中出现了瘟疫,而这个瘟疫之所以没有在东吴横行,是因为东吴有一条天然的隔离带长江。 在今天这个疫情尚未过去的年代,读这篇文章,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第三辑名曰“世相”,这一辑里面是古今联系得最为紧密的,弹古为了讽今,看几个题目你就明白了。《看领导脸色》、《保密不是笑话》…… 第四辑名曰“清欢”,写世俗生活之外的那种人间乐趣。提到了很多中国古代的笑话之书,读来十分有趣。 不笑不成话,不话不成人,不笑不话,不成世界。 这一辑里面的《君王撒娇》,又好读又好笑,又刺世又警人,棒棒的。 第五辑名曰“知音”,我本来以为写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知音,但不是读了之后才发现作者是把自己当做了很多事物的知音。 比如《命犯桃花》,作者就替桃花说话,还我桃花真面目。 比如《牛知音》,写出好作品需要好听众,知音如果能超越人类就真的具有超人的力量。 三、紧跟时代 首先是选材紧跟时代。 可能因为作者是新闻人的缘故,所以时代的触觉非常敏锐。集子里面已经出现了《新冠与旧习》这样与时代紧密关联的篇章。 再者作者写这些文章的时候,切入角度也非常的别致,与时代紧密相关。 一些时尚用语的加入,让文章读起来别有风味。 作者并不是生搬硬套这些词语,而是把这些时尚用于放在非常合适的位置,让人读起来毫无违和之感。 比如写到源子雍,认为他是一个反转的高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把好手。(《反转高手》),比如说到关羽,称他为《“网红”关羽》。 与时俱进的语言,让集子更加的有生命力。 四、一鞭入魂的总结。 每一篇小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必须要认真读一读,那是作者自己总结的中心思想,一鞭入魂。 “谢天谢地,不能让老实人绝种。” “平等是最舒服的姿态,也是彼此最长情的相处,哪怕是圣人。” 五、插图 这种文图搭配在一起的集子,我比较喜欢,上一次喜欢的还是陈文丁画(陈四益文丁聪画)。 龙二的人物造型颇有一种修长古朴之感,仙风道骨,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