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花园的欢沁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6-15 00:01: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花园的欢沁读后感100字

  《花园的欢沁》是一本由[英国]克里斯汀娜·哈德曼特 编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园的欢沁》读后感(一):打造心灵的花园

  《花园的欢沁》书中一张张精美的花园配图,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佳作,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盛宴,更多的是心灵上的享受。

  阅读七十几篇的中外美文像走过七十几座各不相同的花园,或清新淡雅,或浓郁芬芳,或爱意浓烈,或惆怅满怀,即使不曾身处其间,仅凭书中字里行间的描写也带给我无限的遐想。

  我在想什么是最纯粹的快乐呢?对于热爱植物的人来说无疑是打造一座属于自己的花园,看着绿树遍地、繁花盛开、累累硕果,满心只余欢欣,感觉人世间的烦恼在这样一个天地里也会瞬间消散。

  “哲学家和诗人们眼中的花园,既是比喻,也是乡间的隐居之地。”在我的眼中花园是疲惫时心灵的栖息之所,阅读此书最为有趣的一点是你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勾勒出自己喜欢的花园的样子,那里有翻着粉色花边的白雏菊,在树梢闪亮的火红浆果,如象牙般纯洁的白丁香,光彩闪亮的深红石榴……短暂的冥想带给我无限的快乐,好似自己真的遨游了一番。

  “冬风肆掠之时,一树繁花如夏天般怒放;春花绽放之时,枝头依然不见片叶”,你没有刻意种下四季都开放的花儿,只是任由已种下的植物按时生长,看着花园里四季的风景在我们的窗前悬挂,心情也跟着起起伏伏。

  记得《秋风》一篇,作者看着满园的落叶失去了春日的清灵,寥寥数语之间表达的是乐观的态度,这一点我非常欣赏。悲伤时你看到的是秋日的萧条破败,快乐时你看到的是秋日的丰收喜悦,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困境之下,保持积极的心态最重要,哪怕此刻如枯叶般低入尘埃,你也有力量不向命运的秋风示弱。

  花园里一株花,一棵树,我们观察着它们四季的变化,或衰朽,或茂盛,竟然觉得像极了我们一生的运命。

  我想是否拥有一座真正的花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态,你是选择孤独的生长还是灿烂的盛放将由你自己去把握,但一个随时随地都能打造出心灵花园的人,他的人生一定不会太糟糕。

  人们总是历经岁月之后才懂得花园与果园的乐趣,我正慢慢地懂得这当中的乐趣。

  “没有什么比夏天午后在花园小坐更惬意的了。温暖的夕日光辉透过接骨木的树冠,明明灭灭地散落下来,照亮了欢快的花圃,待到夕阳西下时出来走走,仿佛不曾在外消磨了一整日。” 花园真是妙不可言,它不愧是心灵的乐园啊!

  《花园的欢沁》读后感(二):以花园为图书馆,其乐无穷

  这本书应该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存在吧。在处处惊惊艳着你,起初是封面,再然后是内容、插画。如此的与众不同。是一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灵魂的爱恋。

  装帧封面:

  真的是美极了,这样的封面包裹着任何一本书,我都想入手和阅读,简直是出圈的美丽。

  内容方面:

  这本书真的丰富,主要以花园之美和园艺的乐趣为主题,收集了历代名家的精美散文和诗歌。看不了几篇就能见到我们熟悉的“归去来兮”。因为作者是英国人,所以,作品主要以英国的作品居多,再加上一些中国、日本、法国和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作品。一个英国作家,了解欧洲作品不足为奇,但是如果连同日本中国这些亚洲文化都十分了解,那他一定是对这个主题(花园)充满了热忱。

  学无止境,也是这本书给我们的启示。这本书就是一种汇编的感觉,研究者,将自己知道的关于花园的文字、名篇都收集整理出来。这其中有时间顺序也有内容分类:先是爱,对花园的爱,作者有政客、有诗人还有作家简奥斯汀。

  弗朗西斯·培根《花香》

  第二部分是园林设计,虽然没有我们的圆明园拙政园,但是有莱切斯特伯爵和格特鲁德·杰基尔的奇思妙想。真的能知道很多东西,欧洲人的花园和宗教文化都有挂钩。

  第三部分更绝妙,竟然是园林设计的实用信息,我更想叫它种植篇,这里有“粪车和喷壶用法”“黄瓜粪肥秘方”,这些内容别说小说里看不到,电影里找不见,得去专业的农业历史里去找吧,何况还是历史上那些最会写也最爱写的人写的美文,真是珍贵有趣。相当惊艳了。身为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还是一位天天记录植物生长的人。惊喜吧。

  第四部分是探讨园林对于灵魂的慰藉。有太多人在自己的花园里悟出了很多真理。伏尔泰、瓦匠和班扬都是如此。记得一次跟朋友聊天,说起来自己喜欢植物的原因,她说:因为你喜欢生命力。确实如此。而一个花园的打理、设计,实际上也融入了个人品味。爱好和性格。时间越久越分不开,那些植物就像是自己的老朋友、新朋友或“孩子”。中国古代文人追求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盛行,也多半是这个原因。

  伏尔泰《高官厚禄最危险》

  插画方面:这本书中收录了大英图书馆中70幅馆藏精美花草插图。70幅图70篇美文正好一画一世界。这背后也不多不少的对应着70位小说家、诗人、政治家、哲学家等等。

  内容量真的丰富,就像是走进了历史花园博物馆。而且这个排版设计也是美观实用的,我觉得完全可以自己做笔记。真的是像是花园博物馆一样的书。这里边看似是文学和艺术鉴赏,实际上还包含和涉猎了历史、文化甚至宗教和建筑。更因为是一本英国作品,所以未知的内容很多,都需要补课。是一本需要先读厚,再读薄的书。

  《花园的欢沁》读后感(三):你有颗向往花园的心

  一

  看完此书,我想起了一些关于园子的篇目和段落。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大段的引用,是因为我太喜欢这些句子,同时也因为编者没有把这篇选入而有点愤愤不平。虽然我知道,只要我提起“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大家就能想起一连串的句子来,同时一种天真的趣味感被唤起。这就是鲁迅“百草园”的魅力,他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请问,有谁注意到这是一个孩子对园子的感受?

  关于孩子的乐园,我又想起了王尔德《巨人的花园》,但最好说是《自私的巨人》。我来引述下关于花园的两段,也就是文章开头的前两段:

  这不是一个孩子在花园里看些有趣的东西,这里是一群孩子。无论是一个还是一群,花园都是欢迎孩子的。(但往往很多花园,都是在成人的笔下被书写的。就像很多儿童,也是在成人的笔下被书写的。)《花园的欢沁》收录了《秘密花园》,至少编者也看到了儿童和花园之间有关系。孩子玩泥巴,估计最好的地方就是花园。(“热爱泥土是人类最早的天性,最终的归宿”,176页)孩子观察植物和小动物,估计最好的地方也就是花园。当然,田埂也是不错的选择。

  我上面说的是儿童和花园,接着我想说一下文学创作和花园。《花园的欢沁》就是本经典文学选集,花园和文学创作的关系可以是花园是文学的题材。但其实不仅如此,既然花园可以成为文学创作,那么文学创作也可以成为花园。

  周作人写了一篇小文《自己的园地》,他说:“我们自己的园地是文艺,这是要在先声明的。”,守着文艺上的园地,把文艺作自己的园地,可以说少了少年人的冲劲,多了驻守一亩三分地的稳妥,因为文艺不像政治家、经商在社会方面有影响。但另一方面,勤勤恳恳守着自己原地,默默耕耘着,也不为是自己人生价值实现的一种方式。就算是文艺这块园地,其实也分出大大小小好多的园地。有些作者,会把自己的园地藏得死死的,直到临时的时候才被世人发现,甚至在临死时还想毁掉自己的园地。但当这样的一种园地被发现,即便事先标明是自己的,最后也会引人踏足观看,一遍一遍研究的。有时,事情就是这么奇怪。因为有时候,园地是有自己的命运的。

  二

  下面来说说这本书吧。此书作为选集分出了四个部分。第一章“至爱花园与花园中的挚爱”,是爱的主题;第二章“宏伟设计”,主题是园林设计;第三章“实用园艺”,主题是园林设计的实用信息;第四章“身体与灵魂的慰藉”,探讨园林对灵魂的慰藉。我觉得每个部分的文章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其中是有交集的。

  作为选集,自然是一些文章的节选,在每篇文章前,会有编者的一小段介绍,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大多是编者加的,是与文章有关的字眼里提取出来。不得不说,编者所加的题目是不错的。每一部分的文章的次序大概是按创作时期来安排的。文章与文章之间往往会有插图,当然,插图也可能出现在文章中。

  此书的排版极为干净清爽,纸质精美,加上不断出现的插画,让人有种在看图画书的错觉。但是可惜,插画和附近的文字关系并不太大——有时候会有关系,有时候看不出什么关系。关于插画,我还想提的一点是,插画引自哪里?是原书就没有引用说明吗?当然这不妨碍阅读这本书,但我就是想知道,插画从哪里来。

  还有一个就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一篇,在末尾突然出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一诗,而与《归去来兮辞》之间,编者却并未有所说明,令人费解同时,会引起不懂陶渊明的读者的误会。以及第135页,“薄荷虽苦,气味却很香,趁热喝薄荷茶,可以解继母下的毒。”作者是一个9世纪的僧人,我不知道“继母”作何解,是他的继母,还是所有人的继母,为什么可以解继母下的毒?不知其所以然。

  三

  中国的园林艺术也颇有历史,此点不再赘述,我只是想起了课文《苏州园林》和我在苏州逛过的园林。中国的园林和外国的花园或许相差甚远。我看此书涉及的园子,种花种菜种树,开设小径建造喷泉和亭子,听上去像是中国的菜园子和园林的结合。但我知道,可能种花种菜又建造喷泉是两类花园,想想也是不伦不类的。但总之,花园不仅是“花”的园子。我估计“园”也不仅是特别的园,或许有花有地,有个围栏,那就是园子。我看看自己家的庭院,父亲种上了玫瑰、金桔、柚子,还有我不知道的其他树,围上了栅栏里面还养着鸡和鸭。栅栏外,父亲还种上了蒜、葱以及摆了许许多多的多肉。父亲有时还为柚子嫁接,心疼鸡鸭把一些小树的叶子吃了。我认为,父亲有心栽花种树,那些琳琅满目的盆栽,就使得庭院变成了园子。我想起老舍忙着屋里屋外的搬花(老舍,《养花》),把花搬到露天的庭院里,那庭院也就是园子了。把花搬进家里,那家就是园子了。何况,庭院也是家的一部分,无论花在屋里还是屋外,有花,家就是园子。

  我看见人们会在屋子摆上盆栽,会在阳台摆上盆栽,会在庭院摆上盆栽,会经常去公园逛一逛,更会向往自然孕育的花园——游山玩水。

  花园不会死去,当你想种哪怕一盆多肉,那就意味你也有收拾花园的心,或者向往这样的一颗心。当你种上,你正慢慢地有这颗心。

  21.6.10修改

  《花园的欢沁》读后感(四):浪漫至死,慕色而生,文人的才气都藏在这本书里

  《花园的欢沁》这个书名颇有意思,欢沁一词或许是来自著名作曲家林海先生的那首琵琶曲《欢沁》。

  这本书讲述的主题是花园之美和园艺之乐,作者哈德曼特在书里面收录了许多名家所作的散文、诗歌以及小说节选。

  哈德曼特在书里面说,她是在自家花园的凉亭下为本书挑选篇章的。我们或许不能坐在花园里读这本书,但通过书里面浪漫的文字,生动的插图,会自然地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为什么哈德曼特要选录一本讲述花园的书呢?难道这本书仅仅是关于自然,关于花园和园艺吗? 在西方文化中,花园其实具备特殊的文化内涵。培根在《论花园》一文中写道,“创世之初,上帝首先造了一座花园,那是人间最纯粹的欢乐,是人类心灵最大的满足。”由此可见,花园对于西方人无疑是有重要含义的。

  在我们东方文化中,同样有类似花园的精神内涵,这本书里选录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以及白居易的《东坡种花》,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寄情山水的说法,西方人热爱花园,而我们古人则享受寻山问水的乐趣,园艺和花草往往被包含在这种乐趣当中。

  正如陶渊明的那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隐逸的乐趣是不分国界,跨越文化的。

  可以确定的是,花园对于东方人和西方人而言,都不单单是一个园子那么简单,如果背后没有深刻的内涵,它不会从创世之初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无疑还将继续传承下去。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既自以为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这种想法在他的另一首诗里表现的更为明显,“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陶渊明看来,世俗不过是个牢笼,回归自然才能让人找回心乡,寻回一种寂静的快乐。西方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哈德曼特在书里面选录了《天堂的气息》一篇:

  “我们化为尘土,腐朽的世界又将尘土碾落成砖。

  他虽困于罪孽,但正走向花园。”

  唯有花园,唯有自然,是我们内心的救赎。花园象征着一种返璞归真,象征着“天然去雕饰”。

  这种回归自然的想法在这本书里一再被提起,英国诗人蒲柏认为“园艺如哲学”,他强调自然是最好的向导,应该顺着自然的景观建造花园,这难道不是一种返璞归真吗? 对花园的设计理念,背后体现的往往是人本身的处世理念。在过尽千帆,历经沉浮之后,我们人往往也更喜欢一种纯粹的乐趣,就像生命最初时那样。花园能满足我们这种乐趣。

  在《钢铁的脊背再加上铰链》一篇中有这样一句话,“热爱泥土是人类最早的天性,最终的归宿。玩泥巴满足了我们最初最美的本能,身上越脏,心灵越纯净。”

  花园有一种神奇的治愈功能,对花园的热爱,往往也是对生命的热爱。

  于是自然的花园和我们的生命达成了一种奇妙的统一,《我爱的花园》一篇反映的正是这种统一:“花园与人生的经历和朋友的交游息息相关,融入了个人品味,爱好和性格,虽不成文,也足以呈现人生风雨,如同一部自传。”

  于是我们会明白,这本书写的是花园和园艺,但又不单单如此。

  《花园的欢沁》总共有四个主题,其中第二和第三讲述的是园林设计以及一些具体的操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个画面非常浪漫,但如果让我们亲自去种菊花,这个过程恐怕会让许多人的美梦碎一地。

  《花园的欢沁》不止有浪漫,同时它还提到了浪漫背后的心血。

  很多现代人都向往田园生活,向往陶渊明在文字里表露出来的自由与闲适。但如果只看到这一面,那无疑是对田园生活的极大误解。天上不会掉馅饼,同样也不会掉下浪漫。

  为了打破这种误解,哈德曼特在书里面甚至选录了一篇美国总统杰斐逊的种植日记,详细地记录了他的劳动过程。

  一座浪漫的花园背后,是一身的臭汗,是双手的厚茧,是一车车恶臭的粪便。或许会引起不适,但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甚至即便你付出了这么多,也未必能得到浪漫的花园,自然的风雨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一切。

  知道了这些,你还向往花园吗?

  在这种时候,花园成了一个测试心性的试金石,就像是最初的伊甸园一样。我们要付出无数的辛苦,足够的耐心,才有可能看到一座花园的成长,这个过程同样伴随着我们自身的成长。

  人生与花园再次联系到了一起。

  哈德曼特在这本书里选录了两篇咱们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以及白居易的《东坡种花》。

  但事实上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一本书比上面两篇更贴合《花园的欢沁》这本书的主题,那就是《牡丹亭》。

  《牡丹亭》中,杜丽娘游园惊梦的那个花园,大概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花园了吧。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杜丽娘游园生情,因情感梦,以至于因为一场春梦慕色而亡,引发了《牡丹亭》这个唯美浪漫的故事。

  那个花园见证了杜丽娘的爱情,而在《花园的欢沁》当中,作者也提到了爱这个主题,西方许多小说中的爱情也发生在花园当中。

  有人说,机场比教堂见证了更多更真诚的爱情,花园又何尝不是呢?

  对于杜丽娘而言,她是慕色而亡;而对于文人而言,他们笔下的文字与故事却是慕色而生,“姹紫嫣红开遍”的美景激发了文人的灵感与热情,由此我们才能有缘窥见《花园的欢沁》里的这些文学作品,而文人的浪漫与才气,就藏在其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花园的欢沁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