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公主》是一部由熊井启执导,志村乔 / 中野良子 / 三船敏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吟公主》精选点评:
●这部电影描述的当时的历史,比其他几部新老利休还要来得全面和真实。
●小时候看过,但完全忘记了。
●找很久了,请问哪里可以找到这出片子,我QQ1643315283,谢谢!
●很好的片子,真是的故事比总是比“编”的精彩
●吟公主
●註定的悲劇
●很老很好看的电影了。
●
●极了。。
●当年,观看本片时,差点崩溃了。没想到影片会完整的展示茶道全过程,太长了,有些无法忍受(年纪太小的缘故吧)。影片的时代背景,当时不太清楚,所以对影片最后的剖腹自杀也没法理解。
《吟公主》观后感(一):纠结于天主教与茶道的那个年代
之前读过大部头的《德川家康》一书,对整个的时代大背景基本上了解的。本片借助一个小女子的遭遇,反映了日本近代史的一个片段。日本人还是很喜欢从这种视角来呈现历史,结局非到无以复加的惨烈不足以体现一种悲壮美。反正这个故事的主角吟公主的命运确实不能再惨了——自幼丧父的她不能遂愿嫁给喜欢的人、被当作政治棋子来交换、最终破腹自杀。具体的故事我就不复述了,影片理想化的宣言了天主教与茶道的济世观念,企图用人道主义的关怀感化统治阶级、哪怕自己粉身碎骨也要拼得个流芳百世。我估计这样的观点在当今的年代已经严重不适用了,起码这并不实用,古人的古典主义的情怀还是放在艺术创作里欣赏吧。另外,我对本片中天主教和和式文化的结合感到很新鲜——信教群众吧、盘坐于榻榻米上唱圣经、西洋桌椅配洋酒龙虾、隔壁是狭小的茶室,日本人是如何把这两者如此不生嫌隙的融合到一起的,能说服自己找到某一种平衡。与78年的版本相比,我更喜欢62版、颇有早期港片的室内影棚的感觉,虽然看上去很假,但是呈现出一种舞台剧的强烈的震撼的效果。我看到的本片的影像颗粒斑驳、颜色严重失真,音效也很粗糙(还不如62版),除了再温习一遍历史事件再无任何的借鉴意义。
《吟公主》观后感(二):就为补全记忆得瑟一下
看了一段李长声讲(他认为的)日式陶器艺术风格的文章,先就提到古田织部。我对这些没了解,只因牵连起千利休,便又想起冲龄所看的那本连环画(实际上是那种电影剧照小人书形式的),因为一直想不起片名(小时候看个热闹也不会记这个)又老是想起这事常常抓耳挠腮(强迫症之一种吧,看到某个熟悉面孔一定要想起来在那些电影里出现的)。
今日灵光一现,依稀辨记出千利休似是志村乔的模样,顺藤摸瓜搜了去,竟很快查出来——1978年熊井启导演的《吟公主》
记忆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因为辨识出志村乔,竟同时也想到丰臣秀吉的扮演者似是三船敏郎。果然是。小时候只觉得丰臣又凶又丑。
吟公主原来是中野良子扮演。八十年代中日蜜月期,引进不少日本当期电影,我猜除了《望乡》,还有《追捕》的因素,导致这部电影的引进吧。
为什么老惦记这部电影(其实只看过剧照连环画)?可能是男女主人公被强权拆分男主流放吕宋的凄凉,千利休的自杀及终局女主的剖腹(为何战国女子也会剖腹)的惨烈,给幼小心灵比较强烈的刺激吧。而且男主(高山右近,利休的七门徒之一,九州的切支丹大名)还有一重身份是天主教徒。那时虽不知丰臣发布伴天连追放令禁基督教的事,但因为信仰一方绝不低头而另一方抵死弹压的剧烈冲突,总是给人印象深刻的。
当然日本近代与基督教的冲突,还是《沉默》讲得更多。这部电影是小说家把历史的几桩事用爱情悲剧揉捏一起再包装的。
《吟公主》观后感(三):《吟公主》及其他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国门初开,看外部世界的什么都新鲜。再加上中日关系处于蜜月期,日本影片《追捕》,电视剧《排球女将》、《姿三四郎》、《血疑》等在中国大受欢迎。影片《吟公主》也是其中的一部。
我那时才初一、初二的样子。记得是在电视上看的这部电影,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前几年,工作上的事稍微松了点,就有点想在网上找找,想再看一遍。查了才知道,由于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改制,这部电影的中文配音版连拷贝都已经找不到了。有人说是保管不善,拷贝损坏,不能够放了。反正,看不了了。世事沧桑,这里又是中国,变化很大很快,这也是保不齐的,尚何言哉?
我还是不甘心,最终在网上找到了《吟公主》的原声加英文字幕版,勉强能看。于是又看了一遍,重温了一下儿时的记忆。
这部影片编剧很好,依据历史上的一小段记载敷衍成剧本,很耐看。那时,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的大部之后,成为日本事实上的统治者。他欲望大涨,进而想要入主中国。而“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日本人十九、二十世纪侵略朝鲜、中国的战略,在十七世纪初就由丰臣秀吉准备好了,并且在那时候就具体实施了一回。只是这第一回就开局不顺,在中国明朝军队大规模入朝参战的情况下,丰臣秀吉的大军铩羽而归。当然,这是题外话。)于是,秀吉积极准备进攻朝鲜。千利休的养女吟(其实是养女,是利休的妻子在前一次婚姻中生的,后来带到利休家的。称她为“公主”,也是对她的一种褒扬吧!)就是嫁给了一个积极支持丰臣秀吉侵朝、专门生产步枪的军火商人。后来,由于夫妻感情不和,吟离婚,又回到了利休家。
那正是日本茶道初兴的时代。千利休继承了日本的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茶道。在有了一些名气之后,他投靠了当时日本的“关白”丰臣秀吉,成为他的“茶头”,很受秀吉的欣赏。利休的茶道思想崇尚朴实无华。可丰臣秀吉作为日本事实上的统治者,功高盖世,他崇尚的茶道偏重于华丽一路。两人茶道思想的不同是很明显的。秀吉想要控制利休,就提出说听说利休的女儿吟很漂亮,想要收吟做小妾。千利休不愿意,说:“不愿意让别人说自己是因为女儿而出世。”让丰臣秀吉碰了个软钉子。
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是拿这些历史故事敷衍出来的。
不仅如此,影片剧本还加入了高山右近的事儿。高山右近是丰臣秀吉手下的大将,也是日本天主教早期的受洗者之一。吟很崇拜他,一直想做他的侍女,理由是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把她许配给了高山右近。可高山拒绝,理由是他结婚了。
影片的最后,丰臣秀吉派兵包围了千利休家。吟换上白衣,从容切腹自杀。
这切腹自杀在日本可能不鲜见,是武士道精神的一种表现吧。我不知道历史上吟公主是不是真切腹自杀了。我只知道,后来,丰臣秀吉叫千利休“去死”,千利休就真在一个集会上切腹自杀了。讲究“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鼻祖,居然会这么激烈!这么阳刚!
这部电影拍得很好,演员表演得也很到位。扮演吟公主的中野良子真美啊!另一部风靡中国的日本影片《追捕》,其中的女主角也是她扮演的。我记得,八十年代初,她曾经日本电影代表团的一员访问中国,受到热烈欢迎。
据说,丰臣秀吉绰号“猴子”,身高只有140多公分。不管怎么说,想必秀吉其貌不扬吧。可影片中的秀吉,形象可能太好了一点。
由一部电影,就能联系到这么多日本的历史、茶道、武士道,历史的、现实的林林总总,其内涵可称丰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