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是一本由李斌 / 伍戈著作,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精选点评:
●货币创造这块写的比较清楚,但也不是原创观点,之前有人写过论文了,中间几章的货币需求像是篡论文,到后面结合中国情况又有一些洞见,总体还可以。近期主要就通读货币类的作品。
●写的太赞,解答了我很多的困惑
●7星。这本书的解释明确了银行并不是通过吸收存款而发放贷款,银行的信贷来源于其“信用”扩张,通过扩大负债的方式创造出新的存款货币。但是最重要的部分不是文字,而是其中数学的推导过程。
●“先有资产,后有负债;先有贷款,后有存款。”和金融学老师完全不一样的立场,玄学经济学啊。
●第一部分很值得一读。
●国内货币供求逻辑讲的清晰,在一次交流中人大瞿老师的观点也很有启发
●钱从哪来,到哪去。确实颠覆了传统的思想,先有贷款后有存款,先有资产后有负债。对现实经济问题也探讨的比较深入,对当前的经济现象解释的也很有力,软约束部门或者说国企和政府占有了过多贷款,对那些硬约束部门产生了挤出效应,明证就是僵尸企业和一路狂奔的地方债……
●非科班, 读起来太爽了, 解了多个心中疑团.
●很清晰、直白的著作
●货币创造、流动,以及与宏观经济表现之间的关系。对中国近二十年诸多宏观经济现象、当下热点问题做出了解释
《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读后感(一):李斌、伍戈的三部曲之一
这本书以结构化的视角出发,对于货币创造、货币政策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存贷差指标、离岸人民币市场、产业结构变迁、货币代替率、时变性菲利普斯曲线、两部门陷阱、货币总量和M2/GDP变化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性分析。结合中国国情,结构化的角度新颖,分析有理有据,作者作为央行货币政策司研究员的水平可见一斑。不同于常规的经济学入门教材的浅尝辄止与泛泛而谈,本书看问题的思考深度有明显提升。好书。
《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读后感(二):过瘾的一本书
心心念念的一本书,尽管阅读过程中断了不少时间,终于抓住时间看完,过瘾。几点感受。一是多年以来,最接地气,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书籍。对银行存贷款创造过程的解读,对影子银行,对离岸人民币的解读,都让人耳目一新,也真正在一线解决问题。二是在方法论上让人受益颇多,特别是对于结构主义的这么一个分析方法,改变了以往对货币工具只是总量政策的一个认识,从实体经济的结构上面,来分析和货币的关系,这点了也让人觉得过瘾。当然也要看到货币政策仍是统一的,面对不同的经济结构会有适应性的变化,对现实经济谜题有解释力。三是综合了这几年中国经济界对现实问题的一些认识和观点,重新整合分析,也富有新意。作者已经离开央行,但非常能代表央行的水平。存疑的是,一是信用创造完全依托商业银行?存款性公司对货币创造有无新的影响?二是似乎前后文对资本市场对货币影响的提法不一致?
《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读后感(三):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消除了许多误解。
举两个例子,书评日后再写。
取消存贷比的原因:存贷比指标的实质是实物货币“先有存款,再有贷款”的观念,要求银行不能把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这一观念是错误的,因为银行贷款会创造等量存款,不改变存贷比,而银行的其他资产扩张行为会不断扩大存贷比,因此存贷比并不是衡量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合理指标,应当用流动性比率LCR、净稳定比率NSFR替代。
实物货币与信用货币的区别:实物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可以在不同经济主体中流动,在某一时点上实物货币的数量一定,只能在总量既定前提下在不同经济主体间进行分配,银行不能参与创造;而信用货币完全以信用作为支持,全部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创造。因此,居民储蓄快速增长不会扩大存贷差,居民持有的存款是完全由银行创造出来的,其用于储蓄或消费,只是反映在不同经济主体的银行存款中,存款类型及存款银行发生变化,存款总额不变。
《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读后感(四):两点印象
看完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
第一个是一句话:在信用货币创造中,“先有资产、后有负债;先有贷款,后有存款”。作者反复强调这个概念和逻辑,并由此认为存贷比并不是衡量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合理指标,随着国际收支趋向平衡以及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多元化创新发展,存贷比趋升是必然的,应该采用更为科学的流动性管理指标,比如流动性覆盖比率(优质流动资产/未来30日内现金净额)和净稳定融资比率(未来一年内能够保证的资金来源/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等。
第二个是一个词:结构化。这应该是本书的关键词,作者指出中国经济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显著影响着货币运行的规律,影响货币、增长与通胀的匹配,所以需要采取结构化视角观察中国的现实货币问题(比如中国的产业结构正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变迁,造成潜在经济增速下降,在此情况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不佳,反而会促使工资更快地上涨,导致制造业比较优势更快丧失;再比如中国的“两部门问题”,一个是一般竞争性产品部门,面临的问题主要是“需求约束”,出现持续的通货紧缩;另一个是垄断性质部门,包括住房、医疗、养老等,其问题是“供给约束”,出现持续的通货膨胀)。当前对中国货币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结构化分析应该已经成为共识,但在作者成书的2014年确实属于创新性的提法,逻辑也很清晰,实属难得。
《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读后感(五):这本书很好,但是应该更进一步的
缘起
我读完《人为制造的脆弱性》之后,便一直想进一步读一些关于中央银行储备货币和货币生灭的书,首先读的是孙国锋的《第一排》,但是这本书中的货币创造理论只如一个开头,一触即收,并未展开。我只能寻找更详尽一些的书,于是便找到了这本书。
预期
了解中央银行的储备货币种类,进一步了解“先有资产,后有负债;先有贷款,后有存款”的内涵,了解新的理论下货币供求关系的分析以及与经济结构的结合分析。
体验
前六章很精彩,有收获,后面几章,分析的过程很不错,但得出的结论大都是老生常谈,给人一种我就是能用一种很牛逼的路径将常识推导出来的感觉。
这本书很奇葩,读来很奇葩。奇葩的原因很简单,这本书的分析是割裂的,它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理论。这本书大略分为三部分:分析货币供给、分析货币需求、分析货币供求,每一部分分别应用不同的理论,读来像是一个论文综述汇编,并不是一本如《人为制造的脆弱性》那种以一个分析框架贯穿始终的书。
这本书,关于“先有资产,后有负债;先有贷款,后有存款”的信用货币创造理论倒是比孙国锋的版本扩展了一些,但也有限,依然只是一个起点,并没有延展开来。一个好的分析框架,应该是能够形成一个闭环的,既然分析了货币的创造,就应该一并将货币的消灭分析了。
也许作者认为货币的消灭很简单,贷款创造了存款,偿还贷款意味着存款消灭,存款消灭等于货币消灭,如此而已。但是作者似乎忘记了,孙国锋在论文好歹还提了一句,那就是贷款和存款是有利差的,偿还贷款时候是要偿还利息的,如果“先有资产,后有负债;先有贷款,后有存款”,那么利息那一部分对应的货币是谁创造的,或者说,是从哪里来的?总不能说会计科目不一样就算完事吧?
作为一个理论,货币创造理论,从资产负债表出发诚然是个不错的出发点,但是既然提出理论,就要将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去分析现实情况,而不是在别人的论文基础上补充些细节就当作自己的著作出版了。
“先有资产,后有负债;先有贷款,后有存款”,这是孙国锋提出的理论。这个理论的出发点是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具体来说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是根据会计准则做出财务报表,它是否真实准确的反应了现实情况,这是个需要解释的前提假设。比如,为什么商业银行的会计准则要求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后,同时记的是存款而不是其它科目?对应会计科目记录原则的现实行为又是什么?
在货币创造理论中,除了现金,其它的货币都以存款方式在银行账户上反应。隐藏的前提假设是银行体系是现实中唯一的清算体系,所有的清算活动都需要通过银行体系才行。如果银行不是唯一的清算体系呢?如果还有别的清算体系,这个货币创造理论是否还具有生命力?
疑问很多,这个理论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能够作为分析框架去讨论现实案例,这才是需要真正讨论的,单纯从统计报表出发,从资产负债表出发,解释一些现象,诚然很好,但作为央行的研究人员,他们的野心应该更大一些。
还有一点,作者对货币消失之谜做了很大的分析,最后应用两部门经济结构得出结论。在我看来是典型的换一种方式做高级的扯淡。基尼系数过大导致货币政策无效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贫富差距过大,在央行注水时,货币大多流向边际消费欲望低的富人,而边际消费欲望高的穷人得不到货币。同样,货币消失的原因是因为暴利行业能够得到大部分的货币,而统计的多数行业和个人得不到足够的货币。少数人的暴富加上统计的疏漏,导致货币消失。这不是一个很需要进行大量推导才能得出的结论。房地产的暴利和土地财政已经说得够多了。
评分
三星。各个部分的分析分开来看,其实挺好看,挺牛逼的。但是我想他们做出演绎分析的货币创造理论没有多少展开,而他们做了大量演绎分析的部分,我用别的分析框架也能导出来。另外,这本书汇编别人的论文有些多了,虽然在书中很明确的解释了来源,但是自己的东西还是有些少。这本书更像是XX编而不是XX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