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不在了》是一本由陈文茜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树,不在了》读后感(一):转换角度,换位思考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的发达,人们的生活脚步越来越快,进入一个快脚步的生活中,在这个越来越繁华的世界中,人们每天看事情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事物也会不同,学会转换角度解决难题,思维定式阻碍变换角度思考,各人有各自的角度,改变看事情的角度,就是改变做事情的方式。换个角度会使成功变得容易,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转换角度,换位思考。
《树,不在了》读后感(二):鸟瞰全球社会经济政治
我一向主张年青人不要过多参与政治,看的历史政治事件越多你就会发现很多信息你并不知道,大部分报道出来的政治事件都是表象。民众希望的方向最终也许是最黑暗的,就像五四运动。或者这次服贸事件,民众是赢了,但是至少2016年之前大陆和台湾的贸易不会再有进展,面临台湾经济下滑,失业率增加,生活水平下降,这是好还是坏呢。不要说服贸是大陆人抢走了台湾人的工作,这样的教训清朝闭关自守的时候就已经给我们上了一课。
《树,不在了》读后感(三):大气的人,大气的文
陈文茜,是大女人,这个大,非贬义,而是敬佩。她的视角、思维和胸襟,都不是小女子可比,其人其文,都有大气象。她不是站在一己角度,而是台湾、全球、世代。
历事多,见人多,看得广且远,所以才能写出来,这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深有体会才行,也所以,这样的文字有感染力,发人深省。
在重庆飞深圳的航班上读完这本书,本来计划是读两本的,读完这本,陷入深思,所以只读了这本。这样也好。
一本能够让人愿意思考的书,于我而言,就是好书。
《树,不在了》读后感(四):非常喜欢的一本书
从一个角落和繁华到百年驿站再到树不在了……用小人物的故事看大政治,让我们知道,全球的经济和政治对我们个人的生活是有影响的。封面,一个孩子,孤独的做在一棵树墩上,思考?忍受?顺从?反抗?无奈?台湾有台湾的问题,大陆有大陆的问题,在这个努力但是不一定会有回报的年代,文茜姐在告诉我们赤裸的现实之后,又告诉我们,靠着树墩,别放弃自己。我们相信,无论怎么样,自由贸易也好,关税壁垒也好,政治联姻也好,也许我们今天因为低成本劳动力获取了别人的工作,但明天,故事说不定会重复发生了别的国家别人身上。有一棵树,有一片阴影固然好,可是,没有了,就要面对现实。
《树,不在了》读后感(五):写台湾,讽大陆。
听说辗转了几家出版社才获得出版,陈文茜这种人物,能在大陆出版,不容易。我翻了翻,内容挺犀利,并且有点挺戏谑的是,她讲的明明是台湾的问题,可我怎么越看越像大陆呢?
听说辗转了几家出版社才获得出版,陈文茜这种人物,能在大陆出版,不容易。我翻了翻,内容挺犀利,并且有点挺戏谑的是,她讲的明明是台湾的问题,可我怎么越看越像大陆呢?
听说辗转了几家出版社才获得出版,陈文茜这种人物,能在大陆出版,不容易。我翻了翻,内容挺犀利,并且有点挺戏谑的是,她讲的明明是台湾的问题,可我怎么越看越像大陆呢?
听说辗转了几家出版社才获得出版,陈文茜这种人物,能在大陆出版,不容易。我翻了翻,内容挺犀利,并且有点挺戏谑的是,她讲的明明是台湾的问题,可我怎么越看越像大陆呢?
《树,不在了》读后感(六):缘分带我看世界
陈文茜,台湾地区知名媒体人、社会评论家。看此书之前不认识这个个,纯粹是被名字吸引(我的父辈都是这个字辈“陈+文+”),看来任何一个无稽的理由都可以看为看一本书的缘由。这个女人被李敖称为“我所见过的最聪明的女人”。
阅读的过程就是跟随着她的文字漫游的过程,在不同的国度之间进行漫游,从台湾到华尔街从乌克兰革命到太阳花革命。从国际石油到ISIS。带领我们站在全球视野上去看问题。
《树,不在了》读后感(七):根,还在
之前看过陈文茜的只剩一个角落的繁华,觉得写得不错,读起来很有共鸣。最近看到她的新书,就买了一本回来看,先说一下书的设计,看起来并不是十分的精美,可能是为了节约成本,也可能设计者是想拥有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不过并不是十分实用,翻起来感觉好像马上要散架了一样,阅读的感觉很差。
今年读书的数量少了很多,没有了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加上找工作的压力,所以也就没怎么看书了。
之所以觉得陈文茜的书比较不错也和我现在的处境比较接近吧,一般让人觉得好的东西不是离你很远的就是特别切近你生活的东西。前者让你心驰神往,后者让你引起共鸣。
看完了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台湾,一个我们感觉既遥远又亲近的地方。腾飞与上个世纪的亚洲四小龙曾几何时变成如今的模样。我们可能只会看到台湾的美好,只有真正热爱台湾的人才发现了他的衰老和越来越远离聚光灯的地位,韩国、新加坡、大陆......台湾之于他们可能愈发的不重要。
爱之深责之切,我们对大陆种种现象的不满的关注与揭露,正是我们热爱祖国的表现。陈文茜对台湾的止步不前的惋惜也是对台湾的深深热爱。
海峡两岸的青年都在迷茫,失落,明天是美好的,却不知何时是明天的到来。
树不在了。根,还在。
《树,不在了》读后感(八):谁曰"台湾"不“好”?想要她好的人,她会很好,很好。
一直关注陈文茜,她的国际视角常常帮助我拓展世界观,她的声音并不洪亮,但娓娓道来的独特见解总能使我聚精会神的聆听,不自觉的点头赞同。
原本对时政类的书籍不感兴趣,但读了书发现这是一本具有台湾情怀的书,《树,不在了》让我了解台湾,对台湾的了解更具体了,甚至有些阅读恨晚。2015年十一假期徒步梅里雪山,昆明青旅遇到一位同屋台湾同胞,我们聊旅行、聊阅读,聊影响我们三观的故事或某个群星闪耀时。但当我们试图了解彼此生活社会中的形形色色时,我们似乎都很谨慎,担心碰触到各自的底线,深入了解的过程是晦涩的,偶尔也会有一句两句提到“蓝绿”,提到“服贸”,过程是晦涩的,都懂得……但与台湾名嘴里听到的,新闻中看到的好像有很大的不同。如果那个时候读了这本书,可能我们会聊的更深入,了解的更多,会少一些尴尬吧。
其实,台湾社会的很多问题,大陆也同样存在,作为80后,常常焦灼、苦恼,面临艰难的抉择,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各种恨这个时代、恨自己的失误与犯错,各种恨与不满,可生活依然要前行,太阳东升西落。也许我是天然的悲观主义者吧,但阅读完全书,还是感受到了文茜姐书中深深的思考、满满的正能量,即使对于从未登上宝岛,生长在大陆的我,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怀,“谁曰"台湾"不“好”?想要她好的人,她会很好,很好。”!
《树,不在了》读后感(九):那些有伤的年轻人的治愈书
她穿着高跟鞋,妆容精致地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这对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容易的事,何况她的年纪我从电视节目里了解到她的,我想我是喜欢她的。我喜欢陈文茜和朱天文朱天心一样的女子。家里有大书房,有着极其渊博的学识。她家是台湾的名门望族,很小的时候就可以拥有芭比的生活,但是她不喜欢。她说亚历山大大帝二十岁就征服世界了,所以她也很着急。
美国的失业率也很高,达到5%到——6%,但是年轻人不抱怨,会想着如何成为下一个扎克伯格。
年轻人不要急着买房,金钱如果能够让你过上一个有尊严的生活就可以了。例如她用自己世界金融史的知识,在金融海啸降息的时候选择买房。房间的正中是浴缸,选择对自己最好。她的椅子下方有脚踏,就好像国王的宝座,平时是小狗围绕着她,就好像儿孙承欢膝下一样。
先吸引眼球,再表达诉求,她去看LADY GAGA的演唱会,看到她用脚弹钢琴,把世俗教化踩在脚底,她去见LADY GAGA的时候,穿得比她还要吸引眼球。这会让我想起台湾的策展人陆蓉之,还有之前的艺术家都是这样,容易吸引媒体的目光。
她在书里提到几个例子,比如,台湾年轻人的薪资比新加坡低,但是台湾房价却高太多,所以要鼓励年轻人勇敢走出去,例如,学会英文,到澳洲和新加坡工作。
那么说起自己年轻时候,她最后悔的一件事情是没有学会用英文书写,可见英文书写的能力多么重要。
她做过律师、立法委员虽然枪击案打破了她的政治幻想,但是她依然去寻找着影响社会的途径。
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不断地去寻找突破的方法,而后者抱怨。她说她很有危机感,因为社会变动迅速,犹豫不决会错失很多机会。
《树,不在了》读后感(十):封面有特色,观点才独特
裸脊设计,无勒口封面,书签做成插卡形式,线装,平铺阅读很方便。封面有特色,观点才独特。
陈文茜在台湾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女性。有人称她妖姬,有人称她女巫。她是台湾政坛第一个露出乳沟的女性,当时的媒体形容她“十个指甲涂着十种颜色,还有一头长长柔柔的红发”。她是媒体与政坛的两栖动物,活跃在电视台和纸媒上。李敖用“波霸”形容她的口才和文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直到现在依然如此。她在这本书里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进行宏篇大论。白岩松觉得她呈现出非常年轻的写作状态:“你感觉她充满激情,甚至有时候都要喊,着急,有一种必须让你听到的感觉。”
激情之余,陈文茜更希望别人看到她理性的思考。去年台湾太阳花运动时,她公开批评学生攻占“行政院”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底线,因此在网上遭到了围攻。“统派”、“向北京示好”、“母猪”都是对她的攻击。
陈文茜以胡适自比,惺惺相惜。她重读了一些书后发现,1919年五四运动时,“青年导师”胡适对其全然支持,然而随着事态变化、智识成熟,中年胡适开始反省,认为学生意志尚未成熟,干预政治容易走入歧途。最后,胡适落得“镇压学生运动刽子手”的骂名。
半个世纪过去了,犹言在耳。没有孩子的陈文茜希望为失落的年轻一代引路,语重心长。就像她在这本新书的序言里提醒台湾人,“我们从来不是世界的中心,更不是大陆政治经济唯一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