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加缪》是一部由柳町光男执导,前田爱 / 柏原收史 / 吉川雏乃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是加缪》观后感(一):荒谬源于懦弱
荒谬源于懦弱
死亡只是懦弱的解释
出生与死亡夹在人生中
那只是我们从不正真体验的两个意义
而勇敢的人早已不在于是生或者死
而把自己漂浮在宇宙中
开始勇敢的人知道自己就是那宇宙
《谁是加缪》观后感(二):谁是加缪
顾名思义,此片是试图表现加缪的哲学思想而创作的。片中学生们所拍的电影是否就是著名的《局外人》呢?很有些类似的感觉。
那“无缘无故”的杀人,与导演被“推”下楼去的事故有着巧妙地心理方面的联系,即在那一刹那心里有犯罪意图,那是否实施了,谁也说不清楚。而出场人物之间错综复杂和混乱的关系,则与西西弗的命运雷同。一出巧妙地表现了《西西弗的神话》和《局外人》的艺术作品。
《谁是加缪》观后感(三):谁是加缪?
拍电影的学生
搞不清楚剧本里主人公的杀人动机;
英俊导演
搞不清楚身边女人的思维逻辑;
女助导
搞不清楚为何他们的亲吻只给她以空虚。
斯文教授暗地跟踪年轻女学生
托学生约她出来吃饭
却发现她原来是学生的妻子
这一切不过是一场小小的赌局。
英俊导演想要阻止女友坠楼
不想自己却跌落
那一刻
导演女友不能确定自己
是否早有预谋。
男主角用小榔头敲打老妇人的头
发现原来死也如此困难
这一切只是演戏
还是生活。
随着一声卡,
电影结束,
每个人手持抹布,
擦拭地板上殷殷血迹。
生活充满荒谬,
不切实际的脑袋里一念闪过,
不过实验一场。
《谁是加缪》观后感(四):荒谬的人性
呃,又一个荒诞的故事。一群大学生拍摄一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高中生“因为太阳太耀眼了”这样一个荒谬的理由而杀人。呃,简直是为了杀人找的借口呗。我看到最后不太明白,那个池田是不是真的把老太太杀了?好像是啊……
片中围绕拍电影的小故事很多,人物关系复杂,但是看着就是挺顺畅的,佩服。电影里的角色都是生活中比较典型的人,有些个典型到不太正常的程度。池田给我的印象最深,他的眼睛真的漂亮,但他的眼神,很可怕。在他杀人那场戏里,不知怎我就想到了刘烨(绝无贬义)……
看完的那晚,久久难眠。究竟老妇是否被杀?那一片的殷红是那样的刺眼那样可怕。戏剧与现实间的混淆,人性的暴露所在?或许,人性、人生活的世界,本来就充满荒谬。电影想要表达的或许就是这个吧。
里头还有人物间乱七八糟到有点无厘头的纠葛,甚生无奈。
俩字,好片,值得一看。
呃,喜欢看这些不轻松比较费脑又压抑的电影,看完的那个纠结呀。
《谁是加缪》观后感(五):青春无限好
说真的我不晓得要如何归类这种电影,你可以说他没有故事性,很荒唐,也可以说它不知说为,因为到了最后这部戏没有给与我们任何的答案,也没有带给我们任何探讨性,虽然如此我还是很喜欢。还是和往常一样乱枪打鸟,这次还给我打到了一只鹦鹉呢。曾听一位电影人说他们只是看十五分钟的开头就决定是否要在电影节播放此电影,这次我也体会到了,而我只用了9分17秒开场的长镜头,一次过的交待所有角色的特色。一看之下超级过瘾,本来晕晕欲睡得我顿时清醒过来。接下来的90分钟里,henz就是然我意想不到的剧情。
很自然的正当你在看电影的时候你会不时地猜想下一个剧情,可是这部影片我没一次的猜中;正当你在想女主角不会背叛她的男朋友是,她就偏偏的和摄影师亲下去;正当你在猜这次那给啰嗦的男主角女友又来烦什么时,她竟然把男主角推下楼去;正当你沉淀于那股被玩弄的情绪和期望再次的本玩弄时,大打个的终剧出现了。真的把我气得要死。
这种电影应该把它称作青春电影吧。。。。。。
《谁是加缪》观后感(六):病态的快乐是毒药。
是否存在着这样一件事情,让你在理性上认为是不可做的,在感性上却又极想做的。
就像有段时间我会不敢看镜子,害怕控制不住的把手指戳进眼睛里,我不敢带还是婴儿的弟弟在窗台玩耍,害怕他不是因为意外而掉下窗台。
感性与理性之间有一个临界点,他就是会毫无理由的出现,初衷大概就是“想试一下做了之后会怎么样”?这个临界点我从不敢接近,也不太敢提及或直面。
这个故事则给观众展示了这群文艺青年以及文艺中年徘徊在那个临界点上以及越界之后的事。
电影前部分实在乏味,但结尾真真假假的戏中戏让人大呼过瘾。
最后,珍爱生命,远离傻逼文青。
《谁是加缪》观后感(七):老导演的不老情,评[谁是卡谬]
影片的第一场戏只有一个镜头,一个7分钟的长镜头。交待了男女主角并开始了长达90分钟的向大师致敬历程。这个长镜头摄影师用了很多拍摄技术,平拉,大角度的摇镜。以现在电影的发展来说这种程度基本属于小菜一碟,而且这个长镜头也没太多技术难点,只要场面调度控制力强一些的导演都能应付自如,但这个镜头看起来还是觉得过瘾,因为它很好玩。第2至第5个镜头是客观镜头与主观镜头的快切,这组镜头第一次看是极其平常的,但故事结束以后再回头来想这组镜头,那是有意味的,可能没有那么深奥,但这组镜头与第一个镜头形成了对称关系,两组人,两对关系,把接下来的剧情理得很顺。
剧情的呈现与发展部分应该是导演柳町光男个人想法的映射,对年轻一代颓废、自傲、散漫的担忧,也是对自己脱离时尚的一种怀疑,因此片中的老导演中条在性格上就显示出不坚定,无论是选择重新拍电影还是追求爱情上皆如此,最终他自己都不清楚是被命运愚弄了,还是被自己愚弄了。片中有许多对混乱的爱情关系,数量多到差不多可以排列组合。故事无须观众了解其中的爱与不爱,这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那个“混乱”,一个对社会的所指。
影片的高潮是最后的一刻钟,剧情突然急转直下,很难弄清结局是真是假,或者说这个开放式的故事本身就没有结局。达成这一效果靠的不是剧本,剧本在这种手法面前是毫无表现力的。为达到这种效果,柳町光男在最后一场戏中只用了客观镜头(如果没有看错的话),所以在逻辑上就无法辨认故事的结局,另外报幕时的“电影外”镜头更是增加了离间效果,柳町光男真是把电影玩到底了。
《谁是加缪》观后感(八):荒谬-体验与质疑----《谁是加缪》
加缪,存在主义哲学家,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当生命面对死亡的终结时,存在本身便发生了荒谬感。而超越荒谬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地穷尽现在的生活,就如西西弗的幸福在于他不断地去体验并藐视他不得不重复的行为。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中的莫索尔因为“阳光刺眼而去杀人”,这种说法只是莫索尔自己身处“世界的局外人”感到异常荒谬而冷漠的措辞。正如加缪在他的哲学随笔中提到的,人因为开始清醒认识自己的处境而感到荒谬。因此莫索尔荒谬的行为源于他对于人生存在的虚无性有了清醒而深切的体验。
电影援引《局外人》来试图解释17岁少年杀害素昧平生的老妇人背后的动机。然而荒谬本身不可解释的特征使得这些学生无法进行一致的判断,因此他们选择了通往荒谬唯一的途径,就是“体验”。无论是《魂断威尼斯》中的奥森巴赫,还是《情泪种情花》中的阿黛尔雨果,他们都成为了围绕在这群学生周围的荒谬存在的例证。而喜代子对于偷吻的体验,池田对于中性的体验,年轻夫妇对于诱惑的体验,在体验存在的时候,荒谬也就继而发生了。我不知在日文中“无聊”是否具有“荒谬”的含义,这些学生拍摄的《无聊杀手》本身具有的荒谬性以及拍摄过程中发生的众多事件的荒谬性,在电影最后“亦真亦假”的戏中戏结构中得以强化。当电影本身模糊了真实和虚构两者所指的界限的时候,当凶杀从虚构中延伸进入真实生活中,使得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其真实的存在性,反思本身同时引导了荒谬的发生。
除了电影中众多的人物在生活中遵循这实证主义者的要领,不断体验可能的生活,《谁是加缪》本身便是一个实验的产物。导演在质问“谁是加缪”的同时,通过电影技法和众多致敬桥段不断地质问着“谁是阿尔特曼,谁是沟口健二,谁是戈达尔,谁是维斯康蒂?”电影开篇6分58秒的长镜头主要分为前半部分的运动长镜头,跟拍多个剧组成员介绍出场角色,还有后半部分一个固定长镜头,透视教授的感情和心理,对白中涉及到《大玩家》《魂断威尼斯》《大地在波动》《洛克兄弟》等众多大师作品。在一个咖啡馆中,两个学生讨论了戈达尔《男性女性》中的场面调度。电影中间部分,导演让众多乐器和两个演员同时发出声音,从而实践了阿尔特曼和戈达尔的声响实验。电影结尾又是一个极其出色的“戏中戏”的套层结构,导演将电影手段发挥到了极致。
《谁是加缪》观后感(九):青春是否相等於無聊?
青春是否相等於無聊?因為無聊,所以就抱了一種「不如試試看」的想法,不為甚麼,一切都只是因為無聊才做的,傷害別人,甚而傷害自己,其實都只是為了無聊罷了。
喜代子在拍攝的過程中感到迷惑,到底書中人為何要殺人?弄不清,想不楚,是因為無聊所以才想殺殺看,這到底是怎麼一種感覺?男友不在身邊的這段 日子裡,喜代子分別跟直樹及本杉接吻。男友回來之後,喜代子沒有隱瞞,直直地告訴了男友一切,並不是因為愛,而是因為無聊,只是因為想試試看會怎樣,才跟 那兩個人接吻的。男友原諒了喜代子,然而,真的可以不介意嗎?「試試看」傷害了男友,也都傷害了喜代子本身。男友問她覺得怎樣,喜代子說很恐怖,以後也都 不會這樣的了。
ユカリ深愛著男友直樹,然而直樹卻當她是提款機多於是女友。ユカリ失望,走到天台去,一派要自殺的樣子。同時在天台拍攝的直樹看見女朋友站在天 台的邊緣,一派要掉下去的樣子,立刻衝上前,想把她回來,結果卻被ユカリ推了下去。ユカリ殺直樹不是因為恨這個男人,而是因為「想試試把他推下去會怎 樣」,只是為了無聊,沒有任何其他理由。
聽到ユカリ只是為了想試試而把直樹推下樓,眾人立刻玩作一團,你握我的頸,我打你一拳。電影去到最尾講述拍攝殺人的那一幕。鏡頭的交錯,其中一 段寫池田殺死老婦,池田拿起刀子一下一下的插入去,那一段看不到鏡頭,而且池田那種不欲被人知道似的演出彷彿像是臨時角色上身,在拍攝現場突然殺人似的。 可是鏡頭一轉,卻看見拍攝組在屋外拍攝池田追著老婦的戲份。到底是拍攝與成品片段的交錯,還是池田瞞著眾人殺死了老女人?電影最本的時候,眾人不停抹著地 上的「血」,大家都是冷冷的,看著這悠長的一段,開始想會不會是在大家玩著你「殺」我、我「殺」你的無聊遊戲時,突然有人提出「去試試殺人怎麼樣?」,然 後大家在拍攝的時候由池田起刀,眾人把真實的殺人拍在電影裡去。
電影的故事其實挺簡單,只是人物眾多,用了交錯的方式來表達,看起來就豐富了。故事並不是特別出色,最有趣的在於對其他電影的指涉。眾人在街頭奔跑,長鏡頭看著幾個人跑過十字街頭。這一段是杜魯福電影中常見的。至於其他的,在電影裡尋找吧,不在這兒細說了。
《谁是加缪》观后感(十):[转贴]Who Camus? Who cares! Anyway, ridiculous!
【30th HKIFF】的個人壓軸節目。
這部作品於我有著特別的意義,姑且容我故弄玄虛的套一句,既是終結也是開始。
故事講述一班電影系學生正要改編《無聊殺手》為電影,在大概一個星期的時間裡,我們看到學生由張羅演員到圍度劇本到綵排到最後拍攝成功。然而,古惑導演柳町光男自然不會平鋪直敘就講一個灑狗血的團隊故事便心足,他讓每一個參與學生甚至指導老師都有一個自己的故事,同時又互相介入糾纏不清,不止是戲裡戲外同樣精彩,反而說成喧賓奪主也不為過。
但當然誰主誰賓不容我們話事,事實也無關重要,正如who Camus? Anyway but riduculous!
電影告訴你擁抱荒謬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懷著驗證精神,試試又如何?試試和男友以外的男人接吻、試試把男友推落樓、試試殺人也試試勾引和被勾引。
電影精彩之處,除了有連串巧妙的參照、致敬和戲謔(這方面一定要讀讀Safari underground的介紹,小弟只能嘆道行未夠),也有實在地讓非影癡級觀眾如我也能留下深刻印象的文本和調度。
上面提過的荒謬於電影學生的戲裡戲外互相介入互相指涉:助導小姐一邊讀著Camus(卡謬)《異鄉人》裡的主角「因陽光刺眼而殺人」,一邊設想電影裡面的無聊少年為何要試試殺人的感覺,同時又身體力行的去試試「背夫偷吻」。這種緊扣主題的串連於電影裡俯拾皆是,不消說此舉首先就讓荒謬感自然植入觀者心坎,再來就是另一個問題:究竟荒謬是札根與現實還是橫空爆發自幻想?
所謂真亦假時假亦真,創作之與現實還是現實之於創作的雞與蛋的問題還是留下一個纏夾不清的共生駐腳作解答好了。這點從最後一天少年殺人戲的調度中得到引證,柳町光男就刻意把那場「戲」拍得很凝重,很像真,加之電影一路以來的「試試又如何」精神,確使最後一場真假莫辯。
老婦在鏡頭前留出了大量的血。
少年殺人,究竟只是電影拍攝還是實際發生?
Who cares? But riduculous!
Riduculous of no one caring the reality.
造為單純影迷的季節終於落幕,踏進學院擁抱荒謬的夢,開始預演...